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它的全部或大部分剧词都需要唱,还需要适当的器乐服务于情节和伴奏。它是一种综合艺术,也就是说,在歌剧中,音乐需要美术、文学、戏剧和舞蹈的等其他姊妹艺术相融合。本文主要对这个具有个性化、风格化、理想化的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歌剧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简单介绍,并以《卡门》这一歌剧为例,从 和sm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19世纪;法国歌剧;卡门
中图分类号:J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43-01
一、法国歌剧的起源
法国有着深厚的戏剧传统,从1402年起就有了专业的戏剧社团,且法国还有着悠久的芭蕾舞的传统,这些传统对法国歌剧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歌剧鼻祖吕利,生于意大利,之后成为法国公民。起初,吕利不曾想过会创造出法国歌剧,甚至觉得不可能,后来,他来到巴黎,与喜爱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路易十四同台跳舞,而且两人相得益彰。吕利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职务,加上自己又善于揣摩国王的心态,很自然的帮助了国王在人们心中的准确形象。其间,为适应国王心里和体力的变化的需要,将之前创作的《漂亮的情夫》中的舞蹈部分减少,增多音乐部分,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上的重大飞跃,使芭蕾升华为歌剧。
1669年,法国的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在巴黎建立。为适应国王各方面的变化,他垄断了法国的音乐活动,开始创作歌剧,几乎每年一部,而且有些歌剧的主题是路易十四钦定的。吕利将意大利的声乐和器乐融入法国音乐与舞蹈之中,从而创造出了带有序幕的舞蹈占有重要地位、音乐与舞台视觉形象并重的五幕大型歌剧结构。
与吕利不同的是,拉莫以自己积累的知识和29部歌剧完善和丰富了吕利开拓的法国歌剧,加上他有深厚的和声学理论功底和美学思想捍卫了吕利的法国歌剧思想,使得法国歌剧在初期即使是意大利歌剧浪潮的强大压力下也站住了脚且有所发展,并为法国歌剧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
18世纪德国作曲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促进了歌剧艺术的健康发展,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主要以当时意大利正歌剧的衰落与喜歌剧的发展为出发点,要求音乐服从剧情和剧词,要排除和剧情无关,多余的装饰,使咏叹调更加符合剧情需要而存在,而不是炫技和一些无聊的娱乐性表演。格鲁克歌剧改革为19世纪歌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大歌剧
进入19世纪初,法国经历了大革命的洗礼后,踏上了曲折的发展道路。1830年建立七月王朝,才完成了变革封建制度的任务,政治经济的变化也影响着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变化。所以为适应这种变化,一些作曲家们也开始调整自己的创作。可以说,大歌剧是七月王朝的产物,大歌剧的剧情也多采用近代的历史题材,重视舞台效果,强调舞台规模等。
(一)格鲁克之后的法国歌剧作曲家。格鲁克歌剧改革为后来的歌剧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基础。在巴黎追随格鲁克改革的众多作曲家中,其中格雷特里的《狮心王理查》被称为第一部拯救歌剧,因为题材主要是英雄在危急关头拯救人民,正义永远战胜邪恶等,比较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拿破仑时期最宠爱的作曲家斯蓬蒂尼,为符合当时政治情况的需要,巧妙的意大利传统歌剧和恐怖歌剧运用到自己的歌剧中,他的这种夸张且辉煌的歌剧对法国大歌剧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法国大歌剧。法国大歌剧产生于19C20S末,在当时与意大利歌剧地位并列,成为欧洲歌剧的主要流派之一。以它在音乐、舞台布景、演出效果等方面独特的气质与魄力,形成了19世纪西方音乐史中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奥伯的五幕大型歌剧《波蒂切哑女》被称为法国大歌剧的开端。篇幅长大、历史性的重要题材、精致讲究的芭蕾舞以及富于效果的管弦乐等这些都是它值得学习的地方。
三、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歌剧
到19世纪中叶,法国文学界的浪漫主义主潮地位已在改变,此时期法国的歌剧逐渐发展为两种:轻歌剧和抒情歌剧。原因是1848年革命失败引起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之后法国的经济得到了复苏,当然,人们的兴趣和追求也有所变化,他们要求故事情节愉快且有趣、旋律优美动听,不再是激情高昂、英雄主义为题材的构成,轻歌剧和抒情歌剧则取材于日常生活,符合当时人们的欣赏口味。
(一)法国歌剧的新倾向。19世纪中、下叶法国歌剧的传统得到更为宽泛的发展与变化,一种介乎于大歌剧与喜歌剧之间的“抒情歌剧”和一种更加轻松戏谑的“谐歌剧”或者称为“轻歌剧”替代了法国大歌剧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歌剧以大量善感且甜美的旋律见长,它们表现出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朴素真实的情感、睿智的玩笑和比喻,甚至是十分尖刻的讽刺。
奧芬巴赫就是轻歌剧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有很强的娱乐性,城市民谣和民间舞蹈贯穿其中,充满了嘲笑和讽刺,他创作的歌剧体裁对后来的作曲家及现代音乐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比才歌剧《卡门》。比才生于巴黎的一个音乐世家,1872年完成歌剧《卡门》,《卡门》是比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舞台上久负盛名的保留剧目。作品以女工、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
四幕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小说《嘉尔曼》,但歌剧比原作的名声要大得多,就像威尔第的《茶花女》将小仲马的作品、《奥赛罗》将莎士比亚原作中的人物赋予了新生命一样。
比才继承意大利法国歌剧的优秀传统,以流畅悦耳的歌唱旋律为主导,在此前提下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创新。《卡门》的歌剧结构依旧按传统的分曲方式,但在分曲内部注意将情节与动作衔接在一个场面里,同时借鉴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手法和丰富的管弦乐技巧,象征着卡门与活塞间爱情不祥的动机渗透并控制着全剧。这部歌剧以其大胆新鲜的题材和独特生动的风格,猛烈地冲击了当时的法国歌剧界,并从此赢得广大听众经久不衰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朱敬修,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年6月
[3]孙国忠《当代西方音乐学的学术走向》,载《音乐艺术》,2003年第3期
[4]保罗·罗宾逊著,周彬彬译《歌剧与观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月
作者简介:原婷婷,女,1991年12月。河南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专业:音乐与舞蹈学。籍贯:河南省焦作市。
关键词:19世纪;法国歌剧;卡门
中图分类号:J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43-01
一、法国歌剧的起源
法国有着深厚的戏剧传统,从1402年起就有了专业的戏剧社团,且法国还有着悠久的芭蕾舞的传统,这些传统对法国歌剧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歌剧鼻祖吕利,生于意大利,之后成为法国公民。起初,吕利不曾想过会创造出法国歌剧,甚至觉得不可能,后来,他来到巴黎,与喜爱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路易十四同台跳舞,而且两人相得益彰。吕利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职务,加上自己又善于揣摩国王的心态,很自然的帮助了国王在人们心中的准确形象。其间,为适应国王心里和体力的变化的需要,将之前创作的《漂亮的情夫》中的舞蹈部分减少,增多音乐部分,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上的重大飞跃,使芭蕾升华为歌剧。
1669年,法国的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在巴黎建立。为适应国王各方面的变化,他垄断了法国的音乐活动,开始创作歌剧,几乎每年一部,而且有些歌剧的主题是路易十四钦定的。吕利将意大利的声乐和器乐融入法国音乐与舞蹈之中,从而创造出了带有序幕的舞蹈占有重要地位、音乐与舞台视觉形象并重的五幕大型歌剧结构。
与吕利不同的是,拉莫以自己积累的知识和29部歌剧完善和丰富了吕利开拓的法国歌剧,加上他有深厚的和声学理论功底和美学思想捍卫了吕利的法国歌剧思想,使得法国歌剧在初期即使是意大利歌剧浪潮的强大压力下也站住了脚且有所发展,并为法国歌剧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
18世纪德国作曲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促进了歌剧艺术的健康发展,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主要以当时意大利正歌剧的衰落与喜歌剧的发展为出发点,要求音乐服从剧情和剧词,要排除和剧情无关,多余的装饰,使咏叹调更加符合剧情需要而存在,而不是炫技和一些无聊的娱乐性表演。格鲁克歌剧改革为19世纪歌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大歌剧
进入19世纪初,法国经历了大革命的洗礼后,踏上了曲折的发展道路。1830年建立七月王朝,才完成了变革封建制度的任务,政治经济的变化也影响着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变化。所以为适应这种变化,一些作曲家们也开始调整自己的创作。可以说,大歌剧是七月王朝的产物,大歌剧的剧情也多采用近代的历史题材,重视舞台效果,强调舞台规模等。
(一)格鲁克之后的法国歌剧作曲家。格鲁克歌剧改革为后来的歌剧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基础。在巴黎追随格鲁克改革的众多作曲家中,其中格雷特里的《狮心王理查》被称为第一部拯救歌剧,因为题材主要是英雄在危急关头拯救人民,正义永远战胜邪恶等,比较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拿破仑时期最宠爱的作曲家斯蓬蒂尼,为符合当时政治情况的需要,巧妙的意大利传统歌剧和恐怖歌剧运用到自己的歌剧中,他的这种夸张且辉煌的歌剧对法国大歌剧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法国大歌剧。法国大歌剧产生于19C20S末,在当时与意大利歌剧地位并列,成为欧洲歌剧的主要流派之一。以它在音乐、舞台布景、演出效果等方面独特的气质与魄力,形成了19世纪西方音乐史中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奥伯的五幕大型歌剧《波蒂切哑女》被称为法国大歌剧的开端。篇幅长大、历史性的重要题材、精致讲究的芭蕾舞以及富于效果的管弦乐等这些都是它值得学习的地方。
三、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歌剧
到19世纪中叶,法国文学界的浪漫主义主潮地位已在改变,此时期法国的歌剧逐渐发展为两种:轻歌剧和抒情歌剧。原因是1848年革命失败引起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之后法国的经济得到了复苏,当然,人们的兴趣和追求也有所变化,他们要求故事情节愉快且有趣、旋律优美动听,不再是激情高昂、英雄主义为题材的构成,轻歌剧和抒情歌剧则取材于日常生活,符合当时人们的欣赏口味。
(一)法国歌剧的新倾向。19世纪中、下叶法国歌剧的传统得到更为宽泛的发展与变化,一种介乎于大歌剧与喜歌剧之间的“抒情歌剧”和一种更加轻松戏谑的“谐歌剧”或者称为“轻歌剧”替代了法国大歌剧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歌剧以大量善感且甜美的旋律见长,它们表现出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朴素真实的情感、睿智的玩笑和比喻,甚至是十分尖刻的讽刺。
奧芬巴赫就是轻歌剧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有很强的娱乐性,城市民谣和民间舞蹈贯穿其中,充满了嘲笑和讽刺,他创作的歌剧体裁对后来的作曲家及现代音乐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比才歌剧《卡门》。比才生于巴黎的一个音乐世家,1872年完成歌剧《卡门》,《卡门》是比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舞台上久负盛名的保留剧目。作品以女工、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
四幕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小说《嘉尔曼》,但歌剧比原作的名声要大得多,就像威尔第的《茶花女》将小仲马的作品、《奥赛罗》将莎士比亚原作中的人物赋予了新生命一样。
比才继承意大利法国歌剧的优秀传统,以流畅悦耳的歌唱旋律为主导,在此前提下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创新。《卡门》的歌剧结构依旧按传统的分曲方式,但在分曲内部注意将情节与动作衔接在一个场面里,同时借鉴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手法和丰富的管弦乐技巧,象征着卡门与活塞间爱情不祥的动机渗透并控制着全剧。这部歌剧以其大胆新鲜的题材和独特生动的风格,猛烈地冲击了当时的法国歌剧界,并从此赢得广大听众经久不衰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朱敬修,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年6月
[3]孙国忠《当代西方音乐学的学术走向》,载《音乐艺术》,2003年第3期
[4]保罗·罗宾逊著,周彬彬译《歌剧与观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月
作者简介:原婷婷,女,1991年12月。河南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专业:音乐与舞蹈学。籍贯:河南省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