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和那些“不可告人”的事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uce_8_8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把武装撤侨、海外护航、沙场阅兵视为国家英雄主义的经典场景,那么这些场景里最坚实的支撑物,是军舰,是两弹一星,是核潜艇,是“北斗”,是“嫦娥”,是航母……有了大国重器,方有国家英雄主义的底气。而这背后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許国?
  


  93岁的黄旭华每天早上准点走进办公室。他教我们辨认办公室里一胖一瘦两个核潜艇模型:“胖一些长一些的是中国第一代‘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瘦一些短一些的是中国第一代‘汉’级攻击型核潜艇。我们都把核潜艇叫作‘三驾马车’——水下航海技术、水下机动核电技术、导弹装备,缺一不可。核就是‘三驾马车’之一。”
  “我们”,是近60年前和黄旭华一起被选中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人,2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一个甲子的风云变幻、人生沧桑,从头到尾、由始至今还在研究所“服役”的就剩黄旭华一个。“我们那批人都没有联系了,退休的退休,离散的离散,只剩下我一个人成了‘活字典’。”
  “我也贪生怕死,但必须深潜”
  这句话听来伤感。然而庆幸的是,“活字典”黄旭华和1988年共同进行核潜艇深潜试验的100多人还有联系。那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历程上的“史诗级时刻”——由于北方的水浅,中国核潜艇在问世18年后,一直没能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1988年才到南海开始这项试验。有了这第一次深潜,中国核潜艇才算走完它研制的全过程。
  这个试验有多危险呢?“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潜入水下数百米后,承受的水的压力是1吨多。100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黄旭华当时已是总设计师,知道许多人对深潜试验提心吊胆:“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比我们的好得多,设计的深度是水下300米。结果1963年进行深潜试验,不到190米就沉掉了,什么原因也找不出来,艇上129个人全找不到。而我们的核潜艇没一样东西进口,全部是自己做出来的,一旦下潜到极限深度,是不是像美国的一样回不来?大家的思想负担很重。”
  有一天,艇上的艇长和政委找到黄旭华,他们做了3个月思想工作,但还是没有把握,有人写好了遗书,有人哼唱《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黄旭华第二天就带着几个技术骨干跟艇上的人座谈:“这样吧,我跟你们一起下去。”
  一句话点炸了整个会议室。“总师怎么能下去?”“您冒这个险没有意义!”“您都64岁了,身体怎么受得了?”“这不行,绝对不行!”
  


  面对群情激动,黄旭华拿出了科技人员的范儿:“第一,我们这次去,不是去光荣的,是去把数据拿回来的。第二,所有的设计都留了足够的安全系数。第三,我们复查了3个月,很有信心。”
  其实,他心里比谁都绷得紧。这样的生死选择,妻子李世英成了他的支持者。他和妻子是同事,在工作中相知相爱。她当然知道试验的危险性,说的却是:“你是总师,必须下去,不然队伍都带不好,没人听你的话。再说,你要为艇上人的生命负责到底。”黄旭华明白,妻子比他更紧张,她的平静,只是为了不动摇他的决心。
  深潜试验当天,南海浪高1米多。艇慢慢下潜,先是10米一停,再是5米一停,接近极限深度时1米一停。钢板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极度紧张的气氛中,黄旭华依然全神贯注地记录和测量各种数据。核潜艇到达了极限深度,然后上升,等上升到安全深度,艇上顿时沸腾了。人们握手,拥抱,哭泣。有人奔向黄旭华:“总师,写句诗吧!”黄旭华心想,我又不是诗人,怎么会写?然而激动难抑,“我就写了4句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一个‘痴’字,一个‘乐’字,我痴迷核潜艇工作一生,乐在其中,这两个字就是我一生的写照。”
  “您当时不怕死吗?”
  “怎么不怕!我不是不贪生怕死,我也贪生怕死的,但当时只有这一个选择,顾不得了。”
  “那么多人哭了,您没哭吗?”
  “没有,没哭,就是松了一口气:太好了,没出事!眼睛里有点湿润。”
  千里之外,终于等来人艇平安消息的妻子李世英,泪如雨下。
  玩具、算盘和磅秤
  对于大国而言,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之一。有一个说法是: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就可以让潜艇巡航6万海里;假设换成柴油作燃料,则需要近百节火车皮的体量。
  黄旭华用了个好玩的比喻:“常规潜艇是憋了一口气,一个猛子扎下去,用电瓶全速巡航1小时就要浮上来喘口气,就像鲸鱼定时上浮。核潜艇才可以真正潜下去几个月,在水下环行全球。如果再配上洲际导弹,配上核弹头,不仅是第一次核打击力量,而且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有了它,敌人就不大敢向你发动核战争,除非敌人愿意和你同归于尽。因此,《潜艇发展史》的作者霍顿认为,导弹核潜艇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
  


  正因如此,1958年,在启动“两弹一星”的同时,主管国防科技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中央建议,启动研制核潜艇。中国曾寄希望于苏联的技术援助,然而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时傲慢地拒绝了:“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你们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毛泽东闻言,愤怒地站了起来。赫鲁晓夫后来回忆:“他挥舞着巨大的手掌,说:‘你们不援助算了,我们自己干!’”此后,毛泽东在与周恩来、聂荣臻等人谈话时发誓道:“核潜艇1万年也要搞出来!”   就是这句话,坚定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中央组建了一个29人的造船技术研究室,大部分是海军方面的代表,黄旭华则作为技术骨干入选。苏联专家撤走了,全国没人懂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也只接触过苏联的常规潜艇。“没办法,只能骑驴找马。我们想了個笨办法,从国外的报刊上搜罗核潜艇的信息。我们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
  但准不准确,谁也不知道。恰好,有人从国外带回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儿童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把玩具打开、拆解,发现玩具里排列着复杂的设备,和他们构思的图纸基本一样。“我当时就想,核潜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不需要神话尖端技术,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出来的,并不神秘。”
  黄旭华至今保留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当年还没有计算机,他们就分成两三组,分别拿着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各项数据,若有一组的结果不一样,就从头再算,直到各组数据完全一致才行。
  还有一个“土工具”,就是磅秤。造船最基本的需求是:不能沉、不能翻、开得动。核潜艇发射导弹,要从水下把导弹推出去,这一瞬间发射的动力、水的压力与浮力,都会挑战潜艇的稳定性,就需要船的重心准。黄旭华便在船台上放了一个磅秤,每个设备进艇时,都得过秤,记录在册。施工完成后,拿出来的管道、电缆、边角余料,也要过磅,登记准确。黄旭华称之为“斤斤计较”。就靠着磅秤,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交付海军使用。作为祖国挑选出来的1/29,黄旭华从34岁走到了知天命之年,把最好的年华铭刻在大海利器上。
  如今回想那段岁月,黄旭华别有一份达观。他会笑着说,最“舒服”的是“文革”时下放养猪的那两年,白天与猪同食,晚上与猪同眠,但常有“访客”趁着月色来猪圈找他求教技术问题。他把图纸铺在泥地上,借着月光悄声讲解。告别时,“访客”会偷偷说一句:“明天要斗你,不要紧张,是我们几个来斗。”黄旭华很感动,忙说:“谢谢!”
  “那是我人生中唯一轻松的时候,没什么责任,也没有负担,把猪养好就行了。”
  “也没有牵挂吗?”
  “有,我放心不下核潜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造不出核潜艇,我死不瞑目。”
  “为什么连读书的地方都没有”
  准确地说,黄旭华是把最好的年华隐姓埋名地刻在核潜艇上。
  “别的科技人员,是有一点成就就抢时间发表;你去搞秘密课题,是越有成就越得把自己埋得更深,你能承受吗?”老同学曾这样问过他。
  “你不能泄露自己的单位、自己的任务,一辈子都在这个领域,一辈子都当无名英雄,你若评了劳模都不能发照片,你若犯了错误只能留在这里扫厕所。你能做到吗?”这是刚参加核潜艇工作时,领导跟他的谈话。
  93岁的黄旭华回忆起这些,总是笑:“有什么不能的?比起我们经历过的,隐姓埋名算什么?”
  他所经历的那些——一个广东海丰行医之家的三儿子,上初中的年龄却遇到日寇入侵,附近的学校关闭了,14岁的他在大年初四辞别父母兄妹,走了整整4天崎岖的山路,找到聿怀中学。但日本飞机的轰炸越来越密集,这所躲在甘蔗林旁边、用竹竿和草席搭起来的学校也坚持不下去了。他不得不继续寻找学校,“慢慢越走越远,梅县、韶关、坪石、桂林……”1941年,黄旭华辗转来到桂林中学,他的英语老师是当过宋庆龄秘书的柳无垢,数学老师是代数极好的许绍衡。
  1944年,豫湘桂会战打响,中国守军节节败退,战火烧到桂林。黄旭华问了老师3个问题:“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疯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想屠杀就屠杀。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好好生活,而到处流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为什么中国这么大,我却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老师沉重地告诉他:“因为我们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欺凌。”黄旭华下了决心:“我不能做医生了,我要学科学,科学才能救国,我要学航空学造船,不让日本人再轰炸、再登陆。”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收到了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录取通知书。他想了想:“我是海边长大的,对海有感情,那就学造船吧!”
  交通大学造船系是中国第一个造船系。在这里,黄旭华遇到了辛一心、王公衡等一大批从英美学成归国的船舶学家。辛一心比黄旭华大一轮,他留英时,在家书中写道:“人离开祖国,如螺旋桨之离水。以儿之思念祖国,知祖国必念念于儿也。”战火中,他赶回祖国,一面在招商局做船舶实业,一面在交通大学教课。正是辛一心教给了黄旭华那3条造船的规矩:“船不能翻,不能沉,要开得起来。”在黄旭华入选建造核潜艇的1/29时,辛一心却因积劳成疾,45岁英年早逝了。
  王公衡授课则是另一种风格。当时,上海的学生运动如火如荼,黄旭华加入了“山茶社”。课间,他走到王公衡讲台边,恭敬地说:“王教授,我们‘山茶社’下午有活动,我向您请个假。”王公衡一听,故意拍桌训斥道:“班上的同学都让你带坏了!”吼罢,睁只眼闭只眼,默许了黄旭华的“胡闹”。新中国成立后,师生二人重逢,王公衡笑呵呵地说:“要不是解放了,你毕业考试都通不过我这关。”黄旭华连连向他道谢。
  一代名师荟萃,成就了黄旭华这日后的火种。而“山茶社”的经历,则在他心中开出了另一条道路。在这个学生社团里,他口琴吹得极好,指挥也很在行,登台演进步话剧更是不在话下。但这些都比不上其他事情精彩:去南京请愿的“护校”运动中有他,掩护进步同学厉良辅逃跑的是他,躲过宪兵抓捕的还是他……终于有一天,“山茶社”一名成员找到他,问:“你对共产党有什么看法?”
  黄旭华又惊又喜:“共产党在哪里?”
  同学笑了笑:“我就是。”
  多年后,黄旭华丝毫不以隐姓埋名为苦时,总会回忆起秘密入党的这段往事:“有人同我开玩笑,你做核潜艇,以后整个人生就是‘不可告人’的人生了!是的,我很适应,我在交通大学上学时就开始‘不可告人’的地下党人生了!”   时至今日,我辈年轻人在面对黄旭华时,很容易以为,像他这样天赋过人、聪明勤奋的佼佼者,是国家和时代选择了他。然而走近他才会懂得,是他选择了这样的人生。1945年“弃医从船”的选择,与1958年隐姓埋名的选择,1988年一起深潜的选择,是一条连续的因果链。
  他一生都选择与时代相向而行。
  是母亲的信箱、妻子的“客家人”
  人生是一场“舍得”,有选择就有割舍。被尊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他的割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从1938年离家求学,到1957年出差广东时回家,这19年的离别,母亲没有怨言,只是叮嘱他:“你小时候,四处打仗,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了,交通方便了,母亲老了,希望你常回来看看。”
  黄旭华满口答应,怎料这一别竟是30年。“我既然从事了这样一份工作,就只能淡化跟家人的联系。他们总会问我在做什么,我怎么回答呢?”于是,对母亲来说,他成了一个遥远的信箱号码。
  直到1987年,广东海丰的老母亲收到了一本三儿子寄回来的《文汇月刊》。她仔细翻看,发现其中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介绍了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的工作,虽然没说名字,但提到了“他的妻子李世英”。这不是三儿媳的名字吗?哎呀,黄总设计师就是30年不回家的三儿子呀!老母亲赶紧召集一家老小,郑重地告诉他们:“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这句话传到黄旭华耳中,他哭了。
  第二年,黄旭华去南海参加深潜试验,抽时间匆匆回了趟家,終于见到了阔别30年的母亲。父亲早已去世了,他只能在父亲的坟前,默默地说:“爸爸,我来看您了。我相信您也会像妈妈一样谅解我。”
  提及这30年的分离,黄旭华的眼眶红了。办公室里有深海般的寂静,我们轻声问:“忠孝不能两全,您后悔吗?”他轻声但笃定地回答:“对国家尽忠,是我对父母最大的孝。”
  幸运的是,他和妻子李世英同在一个单位。他虽然什么也不能说,但妻子都明白。没有误解,但有心酸:从上海举家迁往北京,是妻子带着孩子千里迢迢搬过去的;从北京迁居气候条件恶劣的海岛,冬天几百斤煤球,妻子和女儿一点点往楼上扛;地震了,还是妻子一手抱一个孩子拼命跑。她管好了这个家,却不得不放弃原本同样出色的工作,事业归于平淡。妻子和女儿有时会跟他开玩笑:“你呀,真是个客家人,回家做客的人!”
  聚少离多中,也有甘甜的默契。“很早时,她在上海,我在北京。她来看我,见我没时间去理发店,头发都长到肩膀了,就借来推子,给我理发。直到现在,仍是她给我理。这两年,她说自己年纪大了,叫我‘行行好,去理发店’。我呀,没答应,习惯了。”黄旭华笑着说。结果是,李世英一边嗔怪着他,一边细心地帮他理好每一缕白发。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是2014年,词作家闫肃为黄旭华写的词。黄旭华从不讳言爱:“我很爱我的妻子、母亲和女儿,我很爱她们。”他顿了顿,“但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我此生没有虚度,无怨无悔。”
  黄旭华的办公桌上有张照片,照片上的他衬衣、领结、西裤,正在指挥一场大合唱。自从2006年开始,研究所每年文艺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都是他指挥全体职工合唱《歌唱祖国》。
  “对您来说,祖国是什么?”
  “列宁说过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一次流光,很伟大的举动,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这样。更关键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承受下去吗?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一天一天,流了93年,这血还是热的?”
  “因为祖国需要,就应该这样热。”
  (于晨荐自《环球人物》)
其他文献
《紐约时报》近日报道,2009年,上海学生首次参加国际性标准化考试就击败了来自数十个国家的竞争对手,令全球教育工作者震惊。有人将此称作西方国家被赶超的“尴尬时刻”。  现在,一些英国学校试图通过采用翻译版的中国教材来复制这一成功。这些教材与上海公立小学使用的课本完全一致。  报道称,英国老师可以选择使用《真实上海数学》教材,这套共计36本的教材直接由中文翻译成英文。  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教授赵勇
期刊
如果可以,地球会向人类发来一条特殊的“欠费通知”:尊敬的用户,您本年度的地球可再生自然资源使用已超额,即日起开始152天的“生态透支”生活……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全球足迹网络近期公布的一份报告,今年的“地球超载日”已经到来。  “人类将使用超过地球可以重新制造的一整年的大自然资源。这意味着在今年前7个月里,人类排出的碳,比海洋和森林可以在一年里吸收的量还要多”——上述报告指出,今年的地球超载日
期刊
从那段全网被黑的岁月,到如今每部电影都能收获如潮的赞誉,这几年时光变迁,看起来只隔了一个“金马影后”。实际上,回顾她的成长,我们更愿意将这样的反转定义为一种“成长”——不管遇见怎样的质疑,坚持做好纯粹的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安身立命的演技。  永远不按套路,总能给人惊喜    今年夏天,不管是在大银幕上还是电视机上,我们都很容易见到周冬雨的面孔。除了最近热播的综艺节目《中餐厅》之外,电视剧《春风十里不
期刊
近日,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称,该国已经开始使用人民币来代替美元为原油计价。  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宣布对委内瑞拉实施新制裁,包括禁止美国公司对委内瑞拉政府和国家石油公司分别发行的、支付日期超過30天和90天的新债务、证券进行交易,同时禁止一系列委内瑞拉国家领域拥有的现存债务交易及委内瑞拉政府方面的红利支付。  针对美国实施的新制裁,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也宣布,将在国际支付中使用人民币、欧元、日元等货币篮
期刊
近日,2017年黄金时段艾美奖颁奖仪式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仪式上,主持人科尔伯特一如既往地拿美国总统特朗普“开涮”。令人意外的是,刚刚正式离职的前白宫发言人斯派塞也现身会场,和主持人一起拿前老板开玩笑。  科爾伯特先是语出惊人,说特朗普是过去一年间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明星,因为不论人们如何看待他,晚间黄金时段几乎所有的电视剧都多少受到了他的影响。还谈到了特朗普因其《学徒》节目连续三年获艾美奖提名却都折戟
期刊
“亚洲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提起乔治·索罗斯,你可能想到的都是上面这些名头。不过,这位令资本市场风声鹤唳的“金融大鳄”最近却和“恐怖分子”这个词搅在了一起。日前,超过12万人在美国白宫请愿网站上签名,向白宫请愿认定索罗斯为“恐怖分子”。  请愿内容称,索罗斯“不断蓄意破坏美国稳定,并实施了其他煽动对抗美国及其公民的犯罪行为”,他创建并资助了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游离的组织
期刊
近日,在日本政坛以“大嘴”著称的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发出“惊人言论”,声称“杀了几百万人的希特勒不管动机多正确也是不行的”,因为该发言明显带有推崇纳粹的意味,遭到了在野党的激烈批评。  该言论被日本媒体报道后,麻生于次日以举错例子为由发表了撤回发言的声明,但日本民众和在野党却不认为推崇纳粹的发言仅是举错例子那么简单。日本最大在野党民进党国会对策委指出“(麻生的发言)容易让人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
期刊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研究小组近日取得“突破性”技术:只需一块硬币大小的芯片板,就能实现受损器官的再生和严重创伤的修复。被称作组织纳米转染的这项技术,是通过覆盖在受损区域上的一小块纳米芯片板来工作的。然后,一小股电流向皮肤细胞发射DNA,将其变成身体其他部位(比如动脉甚至心脏等器官)特定的构件细胞。  美國研究人员称,对于需要接受复杂修复手术的病人和器官过早老化的患者来说,这项技术有望改变他们的命运
期刊
俄罗斯主管远东开发的副总理特鲁特涅夫近日接受塔斯社采访时,就以吸引外国企业等为目的在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两国间存在争议)设立经济特区一事表示,无论日本是否参与,俄罗斯都要开发南千岛群岛。“虽然(俄方)欢迎日本的投资,但谁都还没有提出来。”  针对有消息称中国也对特区表示关注一事,特鲁特涅夫强调:“如果有外国投资者提出方案,不会拒绝。”俄罗斯正就南千岛群岛的共同经济活动与日本进行协商,他主张
期刊
英媒称,科学家宣布正在研发一种有望燃烧掉多余脂肪(比如腰间赘肉)的减肥贴。在美国进行的初步测试已取得成功,显示这种减肥贴能让局部脂肪减少20%。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这种减肥贴会释放能改变新陈代谢的药物,药物装在纳米顆粒中,通过数十根微型针进入人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