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国并购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兼并与收购活动,已经成为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最主要的趋势。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以及动因,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29-01
一、中企跨国并购现状
从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重要形式,即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都表现十分活跃。但从二者所占的份额来看,跨国并购已经取代绿地投资成为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在坚持“引进来”的同时,也大力发展“走出去”战略,跨国并购愈演愈烈。从近年来的并购实例来看,中企跨国并购的整体发展现状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并购规模逐年上升。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初期,即20世纪80年代,总体上的规模很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是如此。但是在规模小的情况下,其增长速度却很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跨国并购出现了快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中国企业出境并购交易数量逐年上升,在2006年到2011年六年间中国企业出境并购数量增长了超过5倍,并购交易金额增长也超过3倍。
(二)并购主体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但多元化趋势开始展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主体从类型上说十分广泛,大致覆盖了所有类型企业,但从并购额上看,国有企业依然占有绝对优势。中国早期参与跨国并购的几乎全为国有企业,随着近年来国企产权改革步伐的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态势正日益显现,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开始活跃,并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案例,如华立集团收购菲利普CDMA手机分部等。
(三)并购投资的领域较为集中。从地域方面来看,我国企业进行并购的目标对象大部分是处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在当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具体地域主要集中于北美、亚太以及西欧。这是由于上述某些国家如新加坡、日本等拥有相对来说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或产品市场;或者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或其他自然资源,能为中国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提供保证。
二、中企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一)规模经济的利益驱动。规模经济在跨国并购中主要的作用是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成本,另外也可以从中发展技术研发能力。这主要是通过在生产、销售、研发等若干环节中推动规模经济而得以实现。作为规模经济的两个主要方面,即生产规模效应和经营规模效应是企业希望通过跨国并购追求的目标。一方面,企业可以在生产方面通过对资产进行调整和补充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经营方面通过市场细分来获得较高的销售利润。
(二)为了打破技术封锁。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已有的技术上还是研发的能力上都具有强大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新技术方面基本都处于劣势,从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高科技产品方面的被动地位。中国企业如果单纯靠本国力量进行技术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员和资金,但是通过跨国并购,可以以低成本获得宝贵的先进技术和大量的人力资源,将技术融合进本国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再次,有利于市场占有。我国企业若要打入国外市场,较为困难的方面是没有完善的营销渠道和为当地人熟知的品牌,而通过跨国并购这一策略,就可以消除这一障碍。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跨国并购的目标为高成本、高壁垒的发达国家。例如我国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私人股本公司贝恩资本联合收购3Com,华为的目标当然主要瞄准的是美国市场。
三、中企跨国并购浪潮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改革滞后导致企业缺乏金融方面的支持。由于跨国并购所涉及的投入很大,几千万美元乃至上亿美元不等,企业在完全依靠自身资金链的情况下是很难成功的。从跨国并购中并购主体的处境来看,我国企业在金融信贷方面还是面临了诸多限制,主要包括国内贷款额度和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国内融资能力,面对国际竞争难以发挥国内力量,对境外项目无法提供有力支持从而错失并购良机。
(二)民营企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际市场一直被视为大型跨国公司的舞台,而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投资主体仍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信息、审批、税收上缺乏支持,使其投资活动难以走出国门或走出国门后得不到系统的支持。但目前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还处于低级阶段,大多数企业仍主要选择以出口为主的方式。
(三)并购企业的国際竞争力不足。从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整体情况来看,虽然有些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专业化水平并不高。大部分企业核心业务不突出,生产集中化程度差,无法与国外同类企业相竞争。专业化、实力强的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并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引发“弱势并购”带来的问题,即弱势地区的企业试图快速实现全球化而并购强势地区的企业从而使整体的风险性加大。
四、中企跨国并购的战略启示
(一)与银行等融资机构合作,拓宽资金来源和化解融资陷阱。海外并购庞大的资金需求除了依靠自身的资金实力外,还必须依赖外部融资渠道。我国的并购企业可以选择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相互参股或者是签署相关协议;也可以争取海外中国金融机构的支持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及其他大型商业银行,他们在海外均有分支机构,可为我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利用他们在当地的业务关系以及融资市场为国内企业争取当地的资金支持。
(二)为我国的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应该简化审批流程,放宽对并购主体的限制,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同时,政府应建立起各种体制和政策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框架,建立海外并购的相关立法。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应为我国民营企业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支持,从而保证企业资金链的畅通;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优惠,例如采用多层次差异性的税收政策;在财政政策上,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财政补贴,为民营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支持。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史建三.海外并购中政府的“角色”[J].上海经济,2008,4.
[2]高湘一.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
[3]胡小龙,沈友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及应对[J].科学管理研究,2010,8.
关键词:跨国并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29-01
一、中企跨国并购现状
从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重要形式,即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都表现十分活跃。但从二者所占的份额来看,跨国并购已经取代绿地投资成为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在坚持“引进来”的同时,也大力发展“走出去”战略,跨国并购愈演愈烈。从近年来的并购实例来看,中企跨国并购的整体发展现状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并购规模逐年上升。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初期,即20世纪80年代,总体上的规模很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是如此。但是在规模小的情况下,其增长速度却很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跨国并购出现了快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中国企业出境并购交易数量逐年上升,在2006年到2011年六年间中国企业出境并购数量增长了超过5倍,并购交易金额增长也超过3倍。
(二)并购主体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但多元化趋势开始展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主体从类型上说十分广泛,大致覆盖了所有类型企业,但从并购额上看,国有企业依然占有绝对优势。中国早期参与跨国并购的几乎全为国有企业,随着近年来国企产权改革步伐的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态势正日益显现,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开始活跃,并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案例,如华立集团收购菲利普CDMA手机分部等。
(三)并购投资的领域较为集中。从地域方面来看,我国企业进行并购的目标对象大部分是处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在当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具体地域主要集中于北美、亚太以及西欧。这是由于上述某些国家如新加坡、日本等拥有相对来说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或产品市场;或者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或其他自然资源,能为中国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提供保证。
二、中企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一)规模经济的利益驱动。规模经济在跨国并购中主要的作用是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成本,另外也可以从中发展技术研发能力。这主要是通过在生产、销售、研发等若干环节中推动规模经济而得以实现。作为规模经济的两个主要方面,即生产规模效应和经营规模效应是企业希望通过跨国并购追求的目标。一方面,企业可以在生产方面通过对资产进行调整和补充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经营方面通过市场细分来获得较高的销售利润。
(二)为了打破技术封锁。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已有的技术上还是研发的能力上都具有强大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新技术方面基本都处于劣势,从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高科技产品方面的被动地位。中国企业如果单纯靠本国力量进行技术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员和资金,但是通过跨国并购,可以以低成本获得宝贵的先进技术和大量的人力资源,将技术融合进本国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再次,有利于市场占有。我国企业若要打入国外市场,较为困难的方面是没有完善的营销渠道和为当地人熟知的品牌,而通过跨国并购这一策略,就可以消除这一障碍。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跨国并购的目标为高成本、高壁垒的发达国家。例如我国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私人股本公司贝恩资本联合收购3Com,华为的目标当然主要瞄准的是美国市场。
三、中企跨国并购浪潮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改革滞后导致企业缺乏金融方面的支持。由于跨国并购所涉及的投入很大,几千万美元乃至上亿美元不等,企业在完全依靠自身资金链的情况下是很难成功的。从跨国并购中并购主体的处境来看,我国企业在金融信贷方面还是面临了诸多限制,主要包括国内贷款额度和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国内融资能力,面对国际竞争难以发挥国内力量,对境外项目无法提供有力支持从而错失并购良机。
(二)民营企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际市场一直被视为大型跨国公司的舞台,而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投资主体仍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信息、审批、税收上缺乏支持,使其投资活动难以走出国门或走出国门后得不到系统的支持。但目前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还处于低级阶段,大多数企业仍主要选择以出口为主的方式。
(三)并购企业的国際竞争力不足。从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整体情况来看,虽然有些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专业化水平并不高。大部分企业核心业务不突出,生产集中化程度差,无法与国外同类企业相竞争。专业化、实力强的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并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引发“弱势并购”带来的问题,即弱势地区的企业试图快速实现全球化而并购强势地区的企业从而使整体的风险性加大。
四、中企跨国并购的战略启示
(一)与银行等融资机构合作,拓宽资金来源和化解融资陷阱。海外并购庞大的资金需求除了依靠自身的资金实力外,还必须依赖外部融资渠道。我国的并购企业可以选择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相互参股或者是签署相关协议;也可以争取海外中国金融机构的支持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及其他大型商业银行,他们在海外均有分支机构,可为我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利用他们在当地的业务关系以及融资市场为国内企业争取当地的资金支持。
(二)为我国的民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应该简化审批流程,放宽对并购主体的限制,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同时,政府应建立起各种体制和政策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框架,建立海外并购的相关立法。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应为我国民营企业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支持,从而保证企业资金链的畅通;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优惠,例如采用多层次差异性的税收政策;在财政政策上,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财政补贴,为民营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支持。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史建三.海外并购中政府的“角色”[J].上海经济,2008,4.
[2]高湘一.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
[3]胡小龙,沈友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及应对[J].科学管理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