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6.041
摘 要:全面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影响田径训练量和强度的主因及田径训练特点、关系,对科学合理安排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进行探索分析,认为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准确规划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此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体育 田径教学 训练强度 训练量制定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6(a)-0041-02
青少年在初中阶段正是身体发育迅猛阶段,也是学生的青春叛逆期间。田径运动作为一项历史十分悠久的运动,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发展。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田径运动训练量及训练强度制定之前,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到每位学生的体制状况,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教师只有把握好训练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田径训练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有效掌握田径运动的关键技巧,获得身心的良好发展。
1 完善田径教学训练体系
在初中体育的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完善现有的训练体系。训练体系是保障初中学生训练质量提升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与学校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身体素质及学校的长远发展,共同商讨,研究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田径训练体系,以此保证学生在田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性,以下具体阐述。
在初中生田径训练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真正关注学生身体的发育和健康身心发展,及时调整好文化课程学习及田径训练时间的合理安排,避免两者出现冲突,以此促进学生在综合素质上的协调发展。保证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身体素质也获得提升。其次是在训练课程之前,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辅以奖惩制度,保证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愉悦心理,并在训练过程中严格执行计划的每个训练方式和奖惩制度,让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最后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准和综合素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更新速度快,田径训练和体育管理方式也在不断改良和完善,因此,教师需要跟据行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储备,并且融合地方发展及学校教学特点制定适宜的训练方式,以最新、最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田径训练当中,教师除了熟练掌握田径相关专业知识和体育管理方法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认真查询相关体育资料,全面研究训练强度和训练度,从初中学生实际的身体素质及发展情况出发,制定出一套适合初中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田径训练方案。同时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设计田径的训练方案,合理安排每节课学生所训练的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分析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内外关系,以此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训练效果,促进学生文化理论知识强健身体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更高阶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 协调训练量与训练量的平衡度
体育教师除了完善的训练制度外,还要在田径训练过程中协调训练强度及训练量之间的适应性。在初中阶段的体育田径训练中,教师应该需要结合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把握好学生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以此保障两者之间相互协调、科学比例等。由于田径竞技运动对训练人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对其训练后的结果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初中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性和针对性较强的训练计划,平衡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之间的平衡,从而促进学生获得较高的训练效果。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体育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田径训练活动时,要有效地掌握好学生身体素质与训练之间的协调性。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田径训练的高负荷、高强度的模式下,还要保证达到相应的训练量,保障学生身体素质能够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合理支撑点。在制定训练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田径专项训练,有效训练初中学生田径竞技运动中的力量、速度、爆发力和意志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田径成绩。同时教师还要将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遵循适度性原则,再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将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逐步递减,形成一个阶梯式的训练过程,让专项训练与普通训练融合为一体。当然,训练强度还要具备结构性,体育教师对学生身体特点进行充分了解,然后将田径训练的强度合理把控,以适中为最佳,不能过大或过小,并且训练量还要控制在学生身体素质能够适应的范围之内。并且,在控制训练强度的同时,还需让训练强度具备一定的结构特性,让日常田径训练与体育考试标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田径训练的过程、结果及考试的标准从整体上进行统一。将整个训练过程分划分为几周或者一个学期的训练单位,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前几节课或者前几周,对学生的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都比较大,因此,在训练之前需要强化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然后在第二或第三周的训练当中,其强度和训练量相对降低,等学生适应后,田径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则需要不断地增加和调整,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成绩,同时还能避免学生在高强的田径训练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在学生训练期间,应当注意保持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稳定平衡性,保证学生在经过田径训练前后或者体育考试前后,其训练强度与日常学习相符,不会导致学生在两种考试成绩之间相差太远。
3 提高训练的科学合理性
初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及基因等诸多原因,导致每位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班级中不同学生不同的身体情况,在统一的训练制度之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其相应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让初中体育的田径训练体系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初中生的田径竞技运动水准。如果体育教师在安排训练计划过程中,让其强度和训练量过大,那么极易造成初中学生肌肉拉伤或者四肢酸痛的情况。但如果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比较小,则没办法让学生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即使是长期训练也难以提高学生在田径竞技运动方面的水平。田径运动训练所追求的最终效果是强健学生体魄,熟练掌握田径竞技运动中的技能技巧,因此,在初中日常体育课程训练过程中,教师要让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保持在科学的范围内,将田径高强度的训练建立在合理训练量的范围内。比如:在100 m加速跑的训练中,教师让学生采取高强度的全力全速跑,那么学生能够承受的训练量最多为3~5个来回。如果强度适中,即80 m以内是快速跑,而剩下的20 m则是缓步跑,那么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进行7~10个来回。因此,教师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保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能够达到平衡協调,在合理的训练量中,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大、中、下3种),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运动负荷,提高学生的耐力性,让学生快速发展其爆发力量。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田径技能技巧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提高其意志力、速度和力量等级的发展,结合学生不同身体素质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考核。考核的标准需要按照训练强度和力度、强度进行适当的增减,逐步提升学生田径运动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在训练中先引领学生进行力量上的训练,然后再逐步提高其训练的强度,增加训练量,达到最终的训练效果,让学生身体素质能够在强度和量之间达到稳定状态。保证学生每天都能参与到训练过程中,让身体形成随时运动的机能,在最短时间内快速进入到训练状态,提高体育训练效果。
4 结语
在初中教育中,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只有达到平衡、稳定的状态,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衍滔.运动训练专业田径精品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2016(2):146-148.
[2] 陈锡龙.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5(2):37-39.
[3] 刘伟.高职院校田径教学中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69-170.
摘 要:全面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影响田径训练量和强度的主因及田径训练特点、关系,对科学合理安排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进行探索分析,认为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准确规划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此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体育 田径教学 训练强度 训练量制定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6(a)-0041-02
青少年在初中阶段正是身体发育迅猛阶段,也是学生的青春叛逆期间。田径运动作为一项历史十分悠久的运动,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发展。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田径运动训练量及训练强度制定之前,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到每位学生的体制状况,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教师只有把握好训练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田径训练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有效掌握田径运动的关键技巧,获得身心的良好发展。
1 完善田径教学训练体系
在初中体育的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完善现有的训练体系。训练体系是保障初中学生训练质量提升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与学校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身体素质及学校的长远发展,共同商讨,研究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田径训练体系,以此保证学生在田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性,以下具体阐述。
在初中生田径训练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真正关注学生身体的发育和健康身心发展,及时调整好文化课程学习及田径训练时间的合理安排,避免两者出现冲突,以此促进学生在综合素质上的协调发展。保证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身体素质也获得提升。其次是在训练课程之前,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辅以奖惩制度,保证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愉悦心理,并在训练过程中严格执行计划的每个训练方式和奖惩制度,让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最后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准和综合素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更新速度快,田径训练和体育管理方式也在不断改良和完善,因此,教师需要跟据行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储备,并且融合地方发展及学校教学特点制定适宜的训练方式,以最新、最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田径训练当中,教师除了熟练掌握田径相关专业知识和体育管理方法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认真查询相关体育资料,全面研究训练强度和训练度,从初中学生实际的身体素质及发展情况出发,制定出一套适合初中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田径训练方案。同时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设计田径的训练方案,合理安排每节课学生所训练的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分析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内外关系,以此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训练效果,促进学生文化理论知识强健身体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更高阶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 协调训练量与训练量的平衡度
体育教师除了完善的训练制度外,还要在田径训练过程中协调训练强度及训练量之间的适应性。在初中阶段的体育田径训练中,教师应该需要结合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把握好学生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以此保障两者之间相互协调、科学比例等。由于田径竞技运动对训练人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对其训练后的结果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初中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性和针对性较强的训练计划,平衡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之间的平衡,从而促进学生获得较高的训练效果。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体育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田径训练活动时,要有效地掌握好学生身体素质与训练之间的协调性。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田径训练的高负荷、高强度的模式下,还要保证达到相应的训练量,保障学生身体素质能够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合理支撑点。在制定训练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田径专项训练,有效训练初中学生田径竞技运动中的力量、速度、爆发力和意志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田径成绩。同时教师还要将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遵循适度性原则,再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将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逐步递减,形成一个阶梯式的训练过程,让专项训练与普通训练融合为一体。当然,训练强度还要具备结构性,体育教师对学生身体特点进行充分了解,然后将田径训练的强度合理把控,以适中为最佳,不能过大或过小,并且训练量还要控制在学生身体素质能够适应的范围之内。并且,在控制训练强度的同时,还需让训练强度具备一定的结构特性,让日常田径训练与体育考试标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田径训练的过程、结果及考试的标准从整体上进行统一。将整个训练过程分划分为几周或者一个学期的训练单位,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前几节课或者前几周,对学生的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都比较大,因此,在训练之前需要强化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然后在第二或第三周的训练当中,其强度和训练量相对降低,等学生适应后,田径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则需要不断地增加和调整,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成绩,同时还能避免学生在高强的田径训练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在学生训练期间,应当注意保持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稳定平衡性,保证学生在经过田径训练前后或者体育考试前后,其训练强度与日常学习相符,不会导致学生在两种考试成绩之间相差太远。
3 提高训练的科学合理性
初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及基因等诸多原因,导致每位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班级中不同学生不同的身体情况,在统一的训练制度之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其相应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让初中体育的田径训练体系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初中生的田径竞技运动水准。如果体育教师在安排训练计划过程中,让其强度和训练量过大,那么极易造成初中学生肌肉拉伤或者四肢酸痛的情况。但如果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比较小,则没办法让学生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即使是长期训练也难以提高学生在田径竞技运动方面的水平。田径运动训练所追求的最终效果是强健学生体魄,熟练掌握田径竞技运动中的技能技巧,因此,在初中日常体育课程训练过程中,教师要让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保持在科学的范围内,将田径高强度的训练建立在合理训练量的范围内。比如:在100 m加速跑的训练中,教师让学生采取高强度的全力全速跑,那么学生能够承受的训练量最多为3~5个来回。如果强度适中,即80 m以内是快速跑,而剩下的20 m则是缓步跑,那么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进行7~10个来回。因此,教师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保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能够达到平衡協调,在合理的训练量中,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大、中、下3种),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运动负荷,提高学生的耐力性,让学生快速发展其爆发力量。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田径技能技巧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提高其意志力、速度和力量等级的发展,结合学生不同身体素质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考核。考核的标准需要按照训练强度和力度、强度进行适当的增减,逐步提升学生田径运动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在训练中先引领学生进行力量上的训练,然后再逐步提高其训练的强度,增加训练量,达到最终的训练效果,让学生身体素质能够在强度和量之间达到稳定状态。保证学生每天都能参与到训练过程中,让身体形成随时运动的机能,在最短时间内快速进入到训练状态,提高体育训练效果。
4 结语
在初中教育中,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只有达到平衡、稳定的状态,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衍滔.运动训练专业田径精品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2016(2):146-148.
[2] 陈锡龙.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5(2):37-39.
[3] 刘伟.高职院校田径教学中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