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萨克·纳布瓦纳(Isaac Nabwana)的一天是从早上8点开始的。一早起来,他开始布景,调试摄像机,忙忙碌碌地安排着拍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10点,演员陆续到齐,伴随着歌声,一天的拍摄开始了。
“停下,抓住他们!”愤怒的司令尖叫着指挥自己的士兵冲锋陷阵,不远处,叛乱的暴徒已经挣脱了关押。一场激烈的,混杂着肉搏、枪战和中国功夫的大战即将打响。
这不是一场真实的战斗,但显然是一场真实的拍摄——美国有好莱坞,印度有宝莱坞,现在,欢迎来到“瓦卡莱坞”(Wakaliwood)。
在乌干达,瓦卡莱坞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里不仅是位于首都坎帕拉市郊的瓦卡里加贫民窟,也是这个国家唯一的一个影视基地。向往着好莱坞、宝莱坞的传奇,人们给这里起名为“瓦卡莱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已经有数十部动作片在这里诞生。
今年45岁的纳布瓦纳是所有这些电影的编剧、导演、制片人,是土生土长的瓦卡里加人,也是瓦卡莱坞的缔造者。当今天的人们对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投资的大制作电影早已习以为常,身处贫穷、动荡的乌干达,他走着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电影路:没有大牌明星的加盟,没有炫丽的布景、特效,事实上,每部电影的总投资不足200美元。
纳布瓦纳的电影梦始于童年。小时候,他的两个哥哥常常溜进电影院看电影,来自美國和中国香港的动作片永远是电影院里最受欢迎的类型。每次回到家,哥哥们总会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起电影里的故事,模仿、表演各种武打动作。从那时起,纳布瓦纳就对电影着了迷。他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自己也要拍一部这样的电影。
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可能实现的梦想——在战乱不断的乌干达,“活下来”已经足够艰难了。因为家境贫困,纳布瓦纳没有读完高中就被迫辍学,在此后的那些年里,他四处打工,以制作、销售砖头为生。
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电影梦。
2005年,纳布瓦纳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期6个月的电脑维修培训班——因为没有钱,他只支付得起第一个月的学费,“但这就够了,足够学会怎么组装电脑。”从培训班出来,他马上用四处找来的零件自己组装了一台电脑,又向朋友借来了一台录像机,开始自学视频剪辑。“我身边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做。当时我们还没有互联网,所以我也没法在网上看教学视频。”纳布瓦纳说。
然后,他成立了雷蒙电影制作公司,这是乌干达第一家动作片影视制作公司。
这是真正的从零开始:尽管学会了剪辑视频,但其实直到这时,纳布瓦纳对怎样拍电影依然一无所知。“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剧本,但是我会去想象,以前看过的那些电影里,演员都做些什么?”就这样,他迈出了自己影视创作的第一步。
在今天的瓦卡莱坞,拍电影是一件很普通、但又很特别的事。
纳布瓦纳的演员们都是当地的普通人。他们平时都有自己各自谋生的职业,每周三、周六汇合,一起排练、讨论剧本、拍摄。除了要表演,他们还要自制服装、道具,做宣传、销售电影的DVD。他们没有片酬,也不领工资,做的所有工作都只是出于热爱。
因为没有钱,电影中所有的道具都是纳布瓦纳和他的“道具师”(一个卖咖喱角的小贩)带领大家一起发明、制作的。他们用旧水瓶充当望远镜,用废铁做成重机枪,将木头削成子弹,用煎锅和塑料管做成火箭发射装置。起初,他们把牛血装进避孕套里,藏在演员身上以做出中枪负伤的效果,但自从牛血中的病菌让演员生病后,他们不得不改用红色的颜料了。
“我拍电影的灵感来源于童年时,对哥哥给我讲的那些电影情节的想象。”纳布瓦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时至今日,他都清楚地记得当年哥哥们手舞足蹈讲故事的场景和当时脑海里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如今,一个突然产生的念头或是一个偶然听来的故事,都会唤起他的某些记忆和创意——他会和演员们讨论,即兴创作出一个剧本,然后就开始拍摄。因为只有一台摄像机,演员们常常需要将一个动作重复很多次,以便纳布瓦纳从不同角度拍摄并剪辑在一起。因为那台嗡嗡作响、常常死机的电脑内存太小,每拍摄一部新电影,他都必须先删除上一部电影的素材。
虽然拍摄条件无比简陋,但纳布瓦纳的创作热情永远是那么高涨。从成立公司至今,他已经拍摄了50多部电影。从僵尸大战到功夫小子,从叛乱的暴徒到会施巫术的捉奸者,他综合了功夫、暴力、枪战和喜剧元素的电影风格,深受瓦卡里加人的喜爱。他还自学了特效制作,在他最著名的作品、2010年面世的《谁杀死了艾利克斯机长》(Who Killed Captain Alex)中,他就用软件做出了一架直升机——当直升机撞向街上的一栋大楼,一片废墟中燃起了熊熊大火。虽然效果看上去与“五毛特效”无异,但当地人纷纷拍手称奇,警察局长甚至把纳布瓦纳带到了警局问话,“他想知道那栋楼还在不在,我是不是真的把它撞毁了?”
虽然电影很受欢迎,但以此赚钱却并不容易。因为本国的电影发行公司看不上这种原创的“草根电影”,电影完成后,所有的主创会穿上戏中的全套装备,挨家挨户地上门兜售,每张DVD的售价在45美分~1美元不等。由于乌干达的影视盗版非常猖獗,他们每部电影的销售期通常只有一周—— 一周之后,就没有多少人愿意付费购买正版了。而且,要知道,在乌干达,一部盗版的美国大片通常也只售20美分。
刚开始拍电影时,纳布瓦纳的愿望很简单:希望本地人能喜欢他的电影。那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被贫民窟之外的人知道,甚至还会有人因为看了他的电影,从另一个国家慕名而来,一待就是6年。 那个人是来自美国纽约的艾伦·霍夫曼尼斯(Alan Hofmanis),如今,他是纳布瓦纳最亲密的合作伙伴。
时光回到2011年的一天。彼时的霍夫曼尼斯是个并不如意的电影制片人。上一份工作的合约刚刚结束,他又在准备向女友求婚的前夕被甩了。他无比沮丧地和朋友约在一间酒吧见面,准备用酒精打发掉这难捱的失恋时光。为了让他开心一点儿,朋友把手机递过来,给他放了一段Youtube上的视频。那是一段长约1分半钟的电影预告片,标题是《谁杀死了艾利克斯机长》。
霍夫曼尼斯从没看过这样的预告片:在并不清晰的画面中,说着卢干达语的黑人小伙们时而展现出熟练的中国功夫,时而投入激烈的枪战。虽然看不出什么连贯的情节,演员们的动作、表演似乎也有些夸张,但他一下就被吸引住了:“真是既天才,又疯狂的作品。”
当天晚上,霍夫曼尼斯就买了一张飞往乌干达的机票。“那时候这个视频已经在Youtube上有上百萬的点击量了,但是没有人知道关于这个视频的任何信息。没有人知道这真的是一部电影的片段,还是一个搞笑视频,或者只是一个什么广告片。我只是想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我从里面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电影人!”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两周后,霍夫曼尼斯到达了瓦卡里加,见到了纳布瓦纳。他们第一次见面,就长谈了6个小时。第二天,霍夫曼尼斯成为了新一部电影的主演开始参与拍摄。再然后,他决定卖掉在美国的所有家业,从此在瓦卡莱坞扎根下来。
和瓦卡莱坞的所有人一样,霍夫曼尼斯也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当演员、制片人,制作道具、做电影宣传。作为瓦卡莱坞里唯一的白人面孔,他也常常需要扮演一些特别的角色:疯狂的科学家、无知的教授,甚至是耶稣——因为扮演耶稣,霍夫曼尼斯成为了乌干达家喻户晓的动作片明星,连上流社会的人都看过他的电影。
霍夫曼尼斯至今印象最深的还是自己出演的第一部电影。那是刚到乌干达时,纳布瓦纳专门为他量身定制的。在片中,他饰演一名医生,被贫民窟的童子军抓住进行特训,要培养成一名突击队员。“下场非常惨。”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道,开机的第二天,他们在一条污水沟旁拍摄一场追击的戏,他在奔跑中失去了平衡,一头栽进行了又臭又脏的污水沟。“真的很恶心,但我不介意,只想赶快爬起来接着拍摄。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们知道,我是他们中的一员。”
霍夫曼尼斯上一部参与出演的电影是去年底拍摄的《乌干达食人族大屠杀》,他在其中扮演了美国动作明星查克·诺里斯(Chuck Norris),“食人族觉得我应该特别好吃,想想那个画面吧……”
如今,他主要负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电影的推广和发行。在他和纳布瓦纳的不断努力下,瓦卡莱坞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世界的关注。截至目前,《谁杀死了艾利克斯机长》在Youtube上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290万次,包括CNN、BBC在内的多家媒体都对他们进行了报道。每年都有粉丝从全球各地慕名前来参观,在电影中出演角色,或是帮助他们筹集资金。乌干达本国一些影视相关的学校也开始派出学生来瓦卡莱坞实习。
“在瓦卡莱坞工作,就好像电影刚刚被发明出来时的样子。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你用手边有的东西自己创造出来。我们可能都没有稳定的电力,但我们有创造的才华、人力和强烈的愿望。”霍夫曼尼斯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第一次见到艾萨克,我马上就知道,他是认真的。他是一个真正的电影人。现在我依然认为,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视觉艺术家之一。”
有人说,纳布瓦纳是“非洲的昆汀·塔伦蒂诺”,但他自己觉得,自己在做的,只不过是实现了童年时的梦想而已。贫穷、艰苦、毫无经验和资源……什么都不能阻挡他。“我拍电影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交流。”他说,“我希望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知道,哪怕你只拥有一点点,也可以创造出好东西,也可以做得更多。”
霍夫曼尼斯说,他们下一步的计划是继续拍摄更多的影片,让更多的电影走出乌干达,走向世界。“瓦卡莱坞是一个品牌,我们觉得,它能帮助世界上更多的人。”
“停下,抓住他们!”愤怒的司令尖叫着指挥自己的士兵冲锋陷阵,不远处,叛乱的暴徒已经挣脱了关押。一场激烈的,混杂着肉搏、枪战和中国功夫的大战即将打响。
这不是一场真实的战斗,但显然是一场真实的拍摄——美国有好莱坞,印度有宝莱坞,现在,欢迎来到“瓦卡莱坞”(Wakaliwood)。
1
在乌干达,瓦卡莱坞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里不仅是位于首都坎帕拉市郊的瓦卡里加贫民窟,也是这个国家唯一的一个影视基地。向往着好莱坞、宝莱坞的传奇,人们给这里起名为“瓦卡莱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已经有数十部动作片在这里诞生。
今年45岁的纳布瓦纳是所有这些电影的编剧、导演、制片人,是土生土长的瓦卡里加人,也是瓦卡莱坞的缔造者。当今天的人们对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投资的大制作电影早已习以为常,身处贫穷、动荡的乌干达,他走着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电影路:没有大牌明星的加盟,没有炫丽的布景、特效,事实上,每部电影的总投资不足200美元。
纳布瓦纳的电影梦始于童年。小时候,他的两个哥哥常常溜进电影院看电影,来自美國和中国香港的动作片永远是电影院里最受欢迎的类型。每次回到家,哥哥们总会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起电影里的故事,模仿、表演各种武打动作。从那时起,纳布瓦纳就对电影着了迷。他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自己也要拍一部这样的电影。
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可能实现的梦想——在战乱不断的乌干达,“活下来”已经足够艰难了。因为家境贫困,纳布瓦纳没有读完高中就被迫辍学,在此后的那些年里,他四处打工,以制作、销售砖头为生。
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电影梦。
2005年,纳布瓦纳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期6个月的电脑维修培训班——因为没有钱,他只支付得起第一个月的学费,“但这就够了,足够学会怎么组装电脑。”从培训班出来,他马上用四处找来的零件自己组装了一台电脑,又向朋友借来了一台录像机,开始自学视频剪辑。“我身边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做。当时我们还没有互联网,所以我也没法在网上看教学视频。”纳布瓦纳说。
然后,他成立了雷蒙电影制作公司,这是乌干达第一家动作片影视制作公司。
这是真正的从零开始:尽管学会了剪辑视频,但其实直到这时,纳布瓦纳对怎样拍电影依然一无所知。“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剧本,但是我会去想象,以前看过的那些电影里,演员都做些什么?”就这样,他迈出了自己影视创作的第一步。
2
在今天的瓦卡莱坞,拍电影是一件很普通、但又很特别的事。
纳布瓦纳的演员们都是当地的普通人。他们平时都有自己各自谋生的职业,每周三、周六汇合,一起排练、讨论剧本、拍摄。除了要表演,他们还要自制服装、道具,做宣传、销售电影的DVD。他们没有片酬,也不领工资,做的所有工作都只是出于热爱。
因为没有钱,电影中所有的道具都是纳布瓦纳和他的“道具师”(一个卖咖喱角的小贩)带领大家一起发明、制作的。他们用旧水瓶充当望远镜,用废铁做成重机枪,将木头削成子弹,用煎锅和塑料管做成火箭发射装置。起初,他们把牛血装进避孕套里,藏在演员身上以做出中枪负伤的效果,但自从牛血中的病菌让演员生病后,他们不得不改用红色的颜料了。
“我拍电影的灵感来源于童年时,对哥哥给我讲的那些电影情节的想象。”纳布瓦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时至今日,他都清楚地记得当年哥哥们手舞足蹈讲故事的场景和当时脑海里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如今,一个突然产生的念头或是一个偶然听来的故事,都会唤起他的某些记忆和创意——他会和演员们讨论,即兴创作出一个剧本,然后就开始拍摄。因为只有一台摄像机,演员们常常需要将一个动作重复很多次,以便纳布瓦纳从不同角度拍摄并剪辑在一起。因为那台嗡嗡作响、常常死机的电脑内存太小,每拍摄一部新电影,他都必须先删除上一部电影的素材。
虽然拍摄条件无比简陋,但纳布瓦纳的创作热情永远是那么高涨。从成立公司至今,他已经拍摄了50多部电影。从僵尸大战到功夫小子,从叛乱的暴徒到会施巫术的捉奸者,他综合了功夫、暴力、枪战和喜剧元素的电影风格,深受瓦卡里加人的喜爱。他还自学了特效制作,在他最著名的作品、2010年面世的《谁杀死了艾利克斯机长》(Who Killed Captain Alex)中,他就用软件做出了一架直升机——当直升机撞向街上的一栋大楼,一片废墟中燃起了熊熊大火。虽然效果看上去与“五毛特效”无异,但当地人纷纷拍手称奇,警察局长甚至把纳布瓦纳带到了警局问话,“他想知道那栋楼还在不在,我是不是真的把它撞毁了?”
虽然电影很受欢迎,但以此赚钱却并不容易。因为本国的电影发行公司看不上这种原创的“草根电影”,电影完成后,所有的主创会穿上戏中的全套装备,挨家挨户地上门兜售,每张DVD的售价在45美分~1美元不等。由于乌干达的影视盗版非常猖獗,他们每部电影的销售期通常只有一周—— 一周之后,就没有多少人愿意付费购买正版了。而且,要知道,在乌干达,一部盗版的美国大片通常也只售20美分。
3
刚开始拍电影时,纳布瓦纳的愿望很简单:希望本地人能喜欢他的电影。那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被贫民窟之外的人知道,甚至还会有人因为看了他的电影,从另一个国家慕名而来,一待就是6年。 那个人是来自美国纽约的艾伦·霍夫曼尼斯(Alan Hofmanis),如今,他是纳布瓦纳最亲密的合作伙伴。
时光回到2011年的一天。彼时的霍夫曼尼斯是个并不如意的电影制片人。上一份工作的合约刚刚结束,他又在准备向女友求婚的前夕被甩了。他无比沮丧地和朋友约在一间酒吧见面,准备用酒精打发掉这难捱的失恋时光。为了让他开心一点儿,朋友把手机递过来,给他放了一段Youtube上的视频。那是一段长约1分半钟的电影预告片,标题是《谁杀死了艾利克斯机长》。
霍夫曼尼斯从没看过这样的预告片:在并不清晰的画面中,说着卢干达语的黑人小伙们时而展现出熟练的中国功夫,时而投入激烈的枪战。虽然看不出什么连贯的情节,演员们的动作、表演似乎也有些夸张,但他一下就被吸引住了:“真是既天才,又疯狂的作品。”
当天晚上,霍夫曼尼斯就买了一张飞往乌干达的机票。“那时候这个视频已经在Youtube上有上百萬的点击量了,但是没有人知道关于这个视频的任何信息。没有人知道这真的是一部电影的片段,还是一个搞笑视频,或者只是一个什么广告片。我只是想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我从里面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电影人!”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两周后,霍夫曼尼斯到达了瓦卡里加,见到了纳布瓦纳。他们第一次见面,就长谈了6个小时。第二天,霍夫曼尼斯成为了新一部电影的主演开始参与拍摄。再然后,他决定卖掉在美国的所有家业,从此在瓦卡莱坞扎根下来。
和瓦卡莱坞的所有人一样,霍夫曼尼斯也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当演员、制片人,制作道具、做电影宣传。作为瓦卡莱坞里唯一的白人面孔,他也常常需要扮演一些特别的角色:疯狂的科学家、无知的教授,甚至是耶稣——因为扮演耶稣,霍夫曼尼斯成为了乌干达家喻户晓的动作片明星,连上流社会的人都看过他的电影。
霍夫曼尼斯至今印象最深的还是自己出演的第一部电影。那是刚到乌干达时,纳布瓦纳专门为他量身定制的。在片中,他饰演一名医生,被贫民窟的童子军抓住进行特训,要培养成一名突击队员。“下场非常惨。”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道,开机的第二天,他们在一条污水沟旁拍摄一场追击的戏,他在奔跑中失去了平衡,一头栽进行了又臭又脏的污水沟。“真的很恶心,但我不介意,只想赶快爬起来接着拍摄。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们知道,我是他们中的一员。”
霍夫曼尼斯上一部参与出演的电影是去年底拍摄的《乌干达食人族大屠杀》,他在其中扮演了美国动作明星查克·诺里斯(Chuck Norris),“食人族觉得我应该特别好吃,想想那个画面吧……”
如今,他主要负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电影的推广和发行。在他和纳布瓦纳的不断努力下,瓦卡莱坞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世界的关注。截至目前,《谁杀死了艾利克斯机长》在Youtube上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290万次,包括CNN、BBC在内的多家媒体都对他们进行了报道。每年都有粉丝从全球各地慕名前来参观,在电影中出演角色,或是帮助他们筹集资金。乌干达本国一些影视相关的学校也开始派出学生来瓦卡莱坞实习。
“在瓦卡莱坞工作,就好像电影刚刚被发明出来时的样子。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你用手边有的东西自己创造出来。我们可能都没有稳定的电力,但我们有创造的才华、人力和强烈的愿望。”霍夫曼尼斯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第一次见到艾萨克,我马上就知道,他是认真的。他是一个真正的电影人。现在我依然认为,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视觉艺术家之一。”
有人说,纳布瓦纳是“非洲的昆汀·塔伦蒂诺”,但他自己觉得,自己在做的,只不过是实现了童年时的梦想而已。贫穷、艰苦、毫无经验和资源……什么都不能阻挡他。“我拍电影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交流。”他说,“我希望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知道,哪怕你只拥有一点点,也可以创造出好东西,也可以做得更多。”
霍夫曼尼斯说,他们下一步的计划是继续拍摄更多的影片,让更多的电影走出乌干达,走向世界。“瓦卡莱坞是一个品牌,我们觉得,它能帮助世界上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