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在北宋灭亡五年之后,金兵继续南侵,在大将左监军完颜昌的率领下,直逼江南,驻扎海陵(今江苏泰州),与南宋政权隔江相望,待机一举吞并南宋。
逃到江南的高宗赵构,命殿前都指挥使(淅西安抚大使)刘光世在镇江御敌。此时的南宋政权因立足未稳,元气未复,在财源、兵力等诸方面皆逊于北宋。刘光世在分析敌我形势对比之后认为,金兵虽众,但因连年对宋开战,兵将损失也相当严重,战线过长,兵力明显不足,尤其很多士兵是从占领区临时招募而来,被抓士兵大多是大宋子民,思乡厌战情绪严重,就金营老兵也因连年与宋军厮杀不愿再战。故采用兵法上“离其间、摇其心、瓦其军”的策略,临时赶铸了一批“招纳信宝”三色钱,对俘获来的金兵好生相待,晓以大义,讲明利害,劝其心归宋营,走时又设宴相送,并按其在金营中的职衔赠送不同材质的“招纳信宝”钱,除赠外还带走若干。被俘官兵放回后,在金营中向同乡、熟人暗送此钱,金兵持此钱(称为信钱)随时可来归顺宋营,而宋兵见此物则以礼相待,热情迎接。据说,在不长的时间内,来投归宋营者达数万人,其中包括有汉、女真、契丹、渤海等族官兵。宋营把来投诚的金兵收编成“赤心”、“奇兵”两支部队,并配以良马利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如不愿再当兵而要返乡者也给以便利,绝不强留。刘光世此举,大大瓦解了敌军,扭转了战机,改变了相峙形势,金军见此景不得不拔寨而去。事实上,对这种起过“说降客”和充当劝降“介绍信”作用的“招纳信宝”,在历史上究竟起过多大作用,是否真的如此,未见史载,只是传言或仅备一说。
“招纳信宝”钱文正面四字为楷书,也有称真书,背面穿上有一“使”字,应为刘光世殿前都检使或淅西安抚大使之意,穿下一似为反书的“上”字,实为花押。尽管“招纳信宝”钱不属于正用品,也非年号钱,但因其传世量甚少,成为众泉家所珍爱之物,并在某些钱币书中多有提及,如高焕之先生《谈泉杂录》所云:南宋“刘光世的‘招纳信宝’钱,有金银铜三色,金银者已不能见矣,而铜者也极不易得。”书中还提到“招纳信宝”铜钱赝品颇多,真品“大小如折二,狭缘,文字粗莽,宝字长形,不甚精好。”在1982年北京《中国历代货币展》中,有一枚铜质“招纳信宝”钱曾参展,引来参观者的极大兴趣。该钱在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第130页中早有图拓介绍,并附文曰:“中兴小纪,绍兴元年,金达兰居祁州,其众留承楚,大帅刘光世欲携贰之,乃以金银铜铸三色钱,文曰‘招纳信宝’获金人则赠钱而遣之,未几踵至,得众数万。今此钱铜者尚偶存,银者方地山藏有一品,金者未见。”近见钱币学者高英民先生《中国古代钱币略说》一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年)第280页则称:“该钱史载有金银铜三种,而出土实物表明,所谓金银并非纯金纯银,而是鎏金、鎏银。”但在华光普先生《中国古钱大集》(乙)第825页至826页所刊录的“招纳信宝”图拓及文字说明可见,不仅肯定有金银钱,且铜质者也并非一种版式,书中所载就有四种版别,并注明:“银者传世仅见二品,惜无图拓。”书中还刊录一品金质“招纳信宝”拓样,直径约15毫米,标一级,无定价,并注:“是品泉界有争议,马定祥、戴葆庭认系真品,郑家相认系杜撰品。陈仁涛归藏,尝以千金购得之,详待考。”
现人藏钱仍不能同上面大家相比,但时间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这非凡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集藏古钱者已成千军万马之势,出土、世传都不断在发现。笔者这里也借此展示两品“招纳信宝”钱,一品为银质,出自北方金朝故地,钱径27.5毫米,穿径6毫米,廓厚2毫米,重8.3克,为传世品,表面包浆古旧自然,文字形制均与华氏书载图拓第一版相同,纳字“内”部向里收笔,宝字“贝”部三横笔均未到头。另一品为铁质钱,直径27.8毫米,廓厚2毫米,穿径5毫米,重7.2克,从图也可见,钱币表面锈层较为斑驳,尤其背面穿左部分锈蚀较为严重,并非浮锈或有后人伪作之嫌,笔者疑为也应与铜钱同时所铸,文字形制与华氏书中第三版图拓相近,尤其背文花押一竖较直较正,而其他版式皆为斜笔。该铁质钱因未见记载,辨真还是辨伪待考,这里提供图片作为实物图录,供泉友及专家辨析。(责编:丁丑)
逃到江南的高宗赵构,命殿前都指挥使(淅西安抚大使)刘光世在镇江御敌。此时的南宋政权因立足未稳,元气未复,在财源、兵力等诸方面皆逊于北宋。刘光世在分析敌我形势对比之后认为,金兵虽众,但因连年对宋开战,兵将损失也相当严重,战线过长,兵力明显不足,尤其很多士兵是从占领区临时招募而来,被抓士兵大多是大宋子民,思乡厌战情绪严重,就金营老兵也因连年与宋军厮杀不愿再战。故采用兵法上“离其间、摇其心、瓦其军”的策略,临时赶铸了一批“招纳信宝”三色钱,对俘获来的金兵好生相待,晓以大义,讲明利害,劝其心归宋营,走时又设宴相送,并按其在金营中的职衔赠送不同材质的“招纳信宝”钱,除赠外还带走若干。被俘官兵放回后,在金营中向同乡、熟人暗送此钱,金兵持此钱(称为信钱)随时可来归顺宋营,而宋兵见此物则以礼相待,热情迎接。据说,在不长的时间内,来投归宋营者达数万人,其中包括有汉、女真、契丹、渤海等族官兵。宋营把来投诚的金兵收编成“赤心”、“奇兵”两支部队,并配以良马利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如不愿再当兵而要返乡者也给以便利,绝不强留。刘光世此举,大大瓦解了敌军,扭转了战机,改变了相峙形势,金军见此景不得不拔寨而去。事实上,对这种起过“说降客”和充当劝降“介绍信”作用的“招纳信宝”,在历史上究竟起过多大作用,是否真的如此,未见史载,只是传言或仅备一说。
“招纳信宝”钱文正面四字为楷书,也有称真书,背面穿上有一“使”字,应为刘光世殿前都检使或淅西安抚大使之意,穿下一似为反书的“上”字,实为花押。尽管“招纳信宝”钱不属于正用品,也非年号钱,但因其传世量甚少,成为众泉家所珍爱之物,并在某些钱币书中多有提及,如高焕之先生《谈泉杂录》所云:南宋“刘光世的‘招纳信宝’钱,有金银铜三色,金银者已不能见矣,而铜者也极不易得。”书中还提到“招纳信宝”铜钱赝品颇多,真品“大小如折二,狭缘,文字粗莽,宝字长形,不甚精好。”在1982年北京《中国历代货币展》中,有一枚铜质“招纳信宝”钱曾参展,引来参观者的极大兴趣。该钱在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第130页中早有图拓介绍,并附文曰:“中兴小纪,绍兴元年,金达兰居祁州,其众留承楚,大帅刘光世欲携贰之,乃以金银铜铸三色钱,文曰‘招纳信宝’获金人则赠钱而遣之,未几踵至,得众数万。今此钱铜者尚偶存,银者方地山藏有一品,金者未见。”近见钱币学者高英民先生《中国古代钱币略说》一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年)第280页则称:“该钱史载有金银铜三种,而出土实物表明,所谓金银并非纯金纯银,而是鎏金、鎏银。”但在华光普先生《中国古钱大集》(乙)第825页至826页所刊录的“招纳信宝”图拓及文字说明可见,不仅肯定有金银钱,且铜质者也并非一种版式,书中所载就有四种版别,并注明:“银者传世仅见二品,惜无图拓。”书中还刊录一品金质“招纳信宝”拓样,直径约15毫米,标一级,无定价,并注:“是品泉界有争议,马定祥、戴葆庭认系真品,郑家相认系杜撰品。陈仁涛归藏,尝以千金购得之,详待考。”
现人藏钱仍不能同上面大家相比,但时间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这非凡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集藏古钱者已成千军万马之势,出土、世传都不断在发现。笔者这里也借此展示两品“招纳信宝”钱,一品为银质,出自北方金朝故地,钱径27.5毫米,穿径6毫米,廓厚2毫米,重8.3克,为传世品,表面包浆古旧自然,文字形制均与华氏书载图拓第一版相同,纳字“内”部向里收笔,宝字“贝”部三横笔均未到头。另一品为铁质钱,直径27.8毫米,廓厚2毫米,穿径5毫米,重7.2克,从图也可见,钱币表面锈层较为斑驳,尤其背面穿左部分锈蚀较为严重,并非浮锈或有后人伪作之嫌,笔者疑为也应与铜钱同时所铸,文字形制与华氏书中第三版图拓相近,尤其背文花押一竖较直较正,而其他版式皆为斜笔。该铁质钱因未见记载,辨真还是辨伪待考,这里提供图片作为实物图录,供泉友及专家辨析。(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