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向出租车司机拉莫斯提出要去贫民窟看看时,他先是一脸诧异,然后又是摆手又是摇头。
“不行不行,那太危险了,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有没有相对不那么危险的区域?我们就是想看看而已……”
经过几个回合的沟通,拉莫斯终于同意带我们去一个他认为还算安全的地方看看。
从墨西哥城市中心最繁华的波兰科区出发,走出高楼林立的商务区之后,是连片的中产阶级住宅。继续向西,是一大片山岭,富豪的私邸和高尔夫球场隐藏在郁郁葱葱的背后。然而再继续往前走几个街区,眼前的景象瞬间反转。
司机拒绝开车窗
坑坑洼洼的道路,遍地的垃圾污水,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未经粉刷的房屋,构成了眼前的景象。与时常见诸报端的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窟不大一样,这里的房子并非是木板纸片和铁皮搭建起来的棚户——这样的房屋,至今还留存在墨西哥城偏远的郊外山顶上,但总体而言不算太多。
而从周遭人的穿着也能看出,这里的居民收入并不太高,穿梭其间的二手汽车更证明这一点。噪音巨大、冒着黑烟的第一代大众甲壳虫,是已经停产十多年的产品,这种二手车价格便宜得惊人,折合人民币只要几千块,是墨城穷人的象征。
我们的车子拐进一条巷子,眼前的一幕令人叹为观止:一条倾斜度接近50度的大下坡,一直延伸到山谷里,整个山坡、山谷以及对面的山上,堆满了简陋的居民房,灰色的水泥、红色的砖块、裸露的钢筋,让这些房子看起来丑陋无比,屋顶晾晒的衣服和五颜六色的储水罐,是唯一的色彩点缀。
从车里向外看,路边行人的眼神是有些诧异,不过并未感到有什么危险。但尽管如此,拉莫斯依旧小心地左右张望,并且示意我们千万不能下车。
我问:“能不能打开窗户,我拍两张照片?”
他坚定地摇了摇头。拉莫斯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收入并不算太高,居住的地方也并不会比眼前的贫民窟好太多。然而从他的一举一动,却显示出了他对此地的警惕和不信任。
在墨西哥城,贫民窟的治安状况人所共知。特别是对我们这种随便闯入的陌生人来说,危险系数更是增加好几倍。
根据墨西哥全国社会政策评估委员会的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底,墨西哥全国贫困人口为5330万,占人口总数的45%,这意味着,在这个人均GDP已经过万的国家,有将近一半的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25美元。
1961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在完成了对墨西哥城贫民窟桑切斯一家所做的调查后,出版了著名的《桑切斯的孩子们》一书。他记下了贫民窟居民的真实生活:生活区域拥挤、为温饱而操劳、失业或不充分就业、劳动报酬偏低、现金短缺、无食品储存以及暴力和治安问题。这些特征,被他称之为“贫穷文化”。他写道:整个墨西哥城约400万总人口中,大约有150万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50多年过去了,“桑切斯的孩子们”似乎还过着这样的生活。唯一的区别,就是贫民窟从城里迁到了郊外,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如今,墨西哥城贫民窟的数量为500多个,居住人口约400万。
一条腿走路的城市化
贫民窟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墨西哥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
起初,墨城政府对此是放任自流,但眼见如桑切斯一家的贫民如潮水般涌入墨城,墨城开始行动,想通过强拆驱离等措施,将这些人赶走,但结果却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如今,政府只能承认现实,给贫民的住处确权登记,并通过财政扶持提升贫民窟的基础设施,甚至直接给居民发油漆、发水泥,以期能够逐步改善贫民窟的状况。
这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木板铁皮窝棚等第一代贫民窟,已经逐步被砖混房所代替,水电也逐步通到了山上,所谓的贫民窟,虽然依旧脏乱差且治安堪忧,但至少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破败和困窘。
但这并不意味着贫民窟已经不再是问题。贫民窟的扩张,与墨西哥城的发展同步。过去几十年间,墨西哥城的面积从120平方公里扩展到超过1500平方公里,人口从400万猛增至2000多万,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而墨西哥的城市化率,也从1950年的42.6%,上升到现在78%,比德国、西班牙还高 。
然而城市化率与现代化水平,并非简单的正向关系。在墨西哥城,每到一个路口,都像到了一个集市:卖香烟的,卖零食的,卖彩票的,甚至还有擦玻璃和搞杂耍的。各色人等穿梭于汽车之间,已经成为墨城一景。如今,墨西哥58%的就业人口属于非正式就业,既无保险也无福利。
过去几十年间,由于农业现代化以及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墨西哥的小农家庭几乎濒临崩溃。放弃耕作的农民涌入墨城,初衷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受制于教育程度有限,以及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落后,城市并不能吸纳他们。
然而这些穷人又不可能回到毫无希望的乡村,于是在郊区的破房子里扎下了根。这样的故事,从50年前的桑切斯,一直持续到今天,从未间断,从未改变。
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隔膜
尽管贫民窟里的居民,多是从事低端服务业,靠卖体力来赢得微薄的收入,但享受这些服务的中产阶级,从未接纳桑切斯们。
笔者所住的小区,住户都是中产以上的家庭。邻居艾欧尼斯有次看到笔者拎着某超市的袋子,特别认真地跟我说:“你不应该去那里,那是穷人才会光顾的超市,我从来不去。”
而当笔者跟他们谈起去贫民窟的经历,她更是惊讶万分,仿佛那个离她只有不到10公里的地方在另外一个星球。在墨西哥,不同经济状况的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富人和穷人,去不同的超市和餐馆,孩子上不同的学校。居住的区域更是泾渭分明。在一些特别高档的居住区,甚至不允许公共交通进入,以避免那些低收入的人群出入。
这也是墨西哥不均衡发展带来的另一个后果,阶层割裂,彼此互不来往。其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恶性的:掌控政治和经济话语权的中上层人士,对底层人物的生活漠不关心,公共政策也便不会向他们倾斜,他们的命运就很难得到改善。
这也是贫民窟难以治理的另一个原因,底层人士生活困苦,感到自己被社会抛弃,对政府更缺乏信任。这也给了贩毒集团等黑恶势力可乘之机,某种程度上讲,正是政府公共治理的缺失和失败,造就了以贫民窟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
“不行不行,那太危险了,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有没有相对不那么危险的区域?我们就是想看看而已……”
经过几个回合的沟通,拉莫斯终于同意带我们去一个他认为还算安全的地方看看。
从墨西哥城市中心最繁华的波兰科区出发,走出高楼林立的商务区之后,是连片的中产阶级住宅。继续向西,是一大片山岭,富豪的私邸和高尔夫球场隐藏在郁郁葱葱的背后。然而再继续往前走几个街区,眼前的景象瞬间反转。
司机拒绝开车窗
坑坑洼洼的道路,遍地的垃圾污水,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未经粉刷的房屋,构成了眼前的景象。与时常见诸报端的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窟不大一样,这里的房子并非是木板纸片和铁皮搭建起来的棚户——这样的房屋,至今还留存在墨西哥城偏远的郊外山顶上,但总体而言不算太多。
而从周遭人的穿着也能看出,这里的居民收入并不太高,穿梭其间的二手汽车更证明这一点。噪音巨大、冒着黑烟的第一代大众甲壳虫,是已经停产十多年的产品,这种二手车价格便宜得惊人,折合人民币只要几千块,是墨城穷人的象征。
我们的车子拐进一条巷子,眼前的一幕令人叹为观止:一条倾斜度接近50度的大下坡,一直延伸到山谷里,整个山坡、山谷以及对面的山上,堆满了简陋的居民房,灰色的水泥、红色的砖块、裸露的钢筋,让这些房子看起来丑陋无比,屋顶晾晒的衣服和五颜六色的储水罐,是唯一的色彩点缀。
从车里向外看,路边行人的眼神是有些诧异,不过并未感到有什么危险。但尽管如此,拉莫斯依旧小心地左右张望,并且示意我们千万不能下车。
我问:“能不能打开窗户,我拍两张照片?”
他坚定地摇了摇头。拉莫斯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收入并不算太高,居住的地方也并不会比眼前的贫民窟好太多。然而从他的一举一动,却显示出了他对此地的警惕和不信任。
在墨西哥城,贫民窟的治安状况人所共知。特别是对我们这种随便闯入的陌生人来说,危险系数更是增加好几倍。
根据墨西哥全国社会政策评估委员会的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底,墨西哥全国贫困人口为5330万,占人口总数的45%,这意味着,在这个人均GDP已经过万的国家,有将近一半的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25美元。
1961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在完成了对墨西哥城贫民窟桑切斯一家所做的调查后,出版了著名的《桑切斯的孩子们》一书。他记下了贫民窟居民的真实生活:生活区域拥挤、为温饱而操劳、失业或不充分就业、劳动报酬偏低、现金短缺、无食品储存以及暴力和治安问题。这些特征,被他称之为“贫穷文化”。他写道:整个墨西哥城约400万总人口中,大约有150万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50多年过去了,“桑切斯的孩子们”似乎还过着这样的生活。唯一的区别,就是贫民窟从城里迁到了郊外,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如今,墨西哥城贫民窟的数量为500多个,居住人口约400万。
一条腿走路的城市化
贫民窟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墨西哥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
起初,墨城政府对此是放任自流,但眼见如桑切斯一家的贫民如潮水般涌入墨城,墨城开始行动,想通过强拆驱离等措施,将这些人赶走,但结果却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如今,政府只能承认现实,给贫民的住处确权登记,并通过财政扶持提升贫民窟的基础设施,甚至直接给居民发油漆、发水泥,以期能够逐步改善贫民窟的状况。
这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木板铁皮窝棚等第一代贫民窟,已经逐步被砖混房所代替,水电也逐步通到了山上,所谓的贫民窟,虽然依旧脏乱差且治安堪忧,但至少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破败和困窘。
但这并不意味着贫民窟已经不再是问题。贫民窟的扩张,与墨西哥城的发展同步。过去几十年间,墨西哥城的面积从120平方公里扩展到超过1500平方公里,人口从400万猛增至2000多万,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而墨西哥的城市化率,也从1950年的42.6%,上升到现在78%,比德国、西班牙还高 。
然而城市化率与现代化水平,并非简单的正向关系。在墨西哥城,每到一个路口,都像到了一个集市:卖香烟的,卖零食的,卖彩票的,甚至还有擦玻璃和搞杂耍的。各色人等穿梭于汽车之间,已经成为墨城一景。如今,墨西哥58%的就业人口属于非正式就业,既无保险也无福利。
过去几十年间,由于农业现代化以及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墨西哥的小农家庭几乎濒临崩溃。放弃耕作的农民涌入墨城,初衷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受制于教育程度有限,以及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落后,城市并不能吸纳他们。
然而这些穷人又不可能回到毫无希望的乡村,于是在郊区的破房子里扎下了根。这样的故事,从50年前的桑切斯,一直持续到今天,从未间断,从未改变。
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隔膜
尽管贫民窟里的居民,多是从事低端服务业,靠卖体力来赢得微薄的收入,但享受这些服务的中产阶级,从未接纳桑切斯们。
笔者所住的小区,住户都是中产以上的家庭。邻居艾欧尼斯有次看到笔者拎着某超市的袋子,特别认真地跟我说:“你不应该去那里,那是穷人才会光顾的超市,我从来不去。”
而当笔者跟他们谈起去贫民窟的经历,她更是惊讶万分,仿佛那个离她只有不到10公里的地方在另外一个星球。在墨西哥,不同经济状况的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富人和穷人,去不同的超市和餐馆,孩子上不同的学校。居住的区域更是泾渭分明。在一些特别高档的居住区,甚至不允许公共交通进入,以避免那些低收入的人群出入。
这也是墨西哥不均衡发展带来的另一个后果,阶层割裂,彼此互不来往。其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恶性的:掌控政治和经济话语权的中上层人士,对底层人物的生活漠不关心,公共政策也便不会向他们倾斜,他们的命运就很难得到改善。
这也是贫民窟难以治理的另一个原因,底层人士生活困苦,感到自己被社会抛弃,对政府更缺乏信任。这也给了贩毒集团等黑恶势力可乘之机,某种程度上讲,正是政府公共治理的缺失和失败,造就了以贫民窟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