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4例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乌头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8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乌头汤加味,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苷片,1个月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月。结果:两组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在改善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及功能障碍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1)。结论:乌头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理想。
  关键词 乌头汤 类风湿性关节炎
  
  资料与方法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的诊断标准:①晨僵;②至少3个以上关节部位的关节炎;③手关节的关节炎;④对称性关节炎;⑤类风湿结节;⑥类风湿因子阳性;⑦放射学改变。有上述7项中4项者可确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996年1月~2005年3月88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本组病例来源均为本科门诊及住院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4例,男22例,女42例。年龄20~56岁,平均34±5.6岁,病程1个月~24年,平均6.2±5.3年。对照组24例,男8例,女16例。年龄18~56岁,平均38.2±2.5岁,病程1个月~25年,平均7.2±3.3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分布状态均有可比性。
  治疗组采用乌头汤加味:制川乌(先煎2小时)10g,生麻黄7.5g,豨莶草30g,白芍20g,甘草10g,黄芪30g,全蝎2.5g,蜈蚣2g,徐长卿15g,白芥子15g,白花蛇(研粉冲服)1g,当归15g,桂枝15g,牛膝15g,寄生15g,乳香10g,没药10g,络石藤25g,海风藤25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每次20mg,1日3次饭后服,1个月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治疗组关节肿胀程度、压痛指数、关节功能、晨僵时间及15m步行与对照组比较。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E)之间的比较。
  疗效标准: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缓解、临床治愈标准需具备下列至少5项,其持续至少2个月:①晨僵时间不超过15分钟。②无疲乏感。③无关节压痛。④无关节疼痛,关节活动时无疼痛。⑤关节或腱鞘无软组织肿胀。⑥血沉低于30mm/小时(女)或低于20mm/小时(男)。显效至少具备3项,有效具备1~2项,无效为无变化或恶化。有活动性血管炎表现,心包炎、胸膜炎、心肌炎或近期无原因的体重下降或发热者,不能认为缓解。
  统计学方法:采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
  
  结 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6例(9.37%),显效19例(29.68%),有效33例(51.56%),无效6例(9.37 %)总有效率90.62%。对照组治愈1例(4.16%),显效4例(16.66%),有效10例(41.66%),无效9例(37.5%),两组综合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在治愈率和显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及晨僵等方面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在改善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指数、晨僵等方面没有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的改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治疗前ESR、RF、CRP的变化:治疗用药后ESR、RF、CRP滴度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ESR、RF也有显著下降(P<0.01),CRP变化不如治疗组明显。
  
  讨 论
  
  中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属中医的尪痹、骨痹、历节风、鹤膝风等范畴。“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为痹”这一痹证的总病机也是本病的总病机。但本病其发病除风寒湿三气杂至的外因,最根本的是由于机体的肝肾亏虚,气血虚弱的内在因素。其中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表虚不固,复感外邪乃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此外痰浊与瘀血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疾病过程的病理产物,有时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之一。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则致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畸形,并使病情逐渐加重,缠绵难愈。
  笔者根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原则,不论其属急性期或慢性期,均存在痰浊瘀滞,因此乌头汤中加入活血袪痰、温经散寒补益肝肾等药,达到了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纤维组织增生、提高免疫力的功效。方中乌头毒性大药性猛,功效亦高,正确使用,则会大大提高治疗效果。有关制川乌毒性动物实验的结论是:一定量制川乌(0.31g)水煎剂给小白鼠灌胃未发现急性中毒症状,高压锅加温120℃经过两小时就可把毒性成分全部破坏,乌头虽有大毒,用之得当是很有效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之要药。邪伏较深,草木之品难以宣达,必借虫类搜剔窜透,才能取效,蜈蚣、全蝎、白花蛇,穿筋透骨,通络止痛,对风湿顽痹,效力尤佳。黄芪、当归、白芍、甘草、牛膝、寄生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白芥子燥湿袪痰,川乌、桂枝、麻黄、豨莶草等祛风散寒、温经通脉,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搜风通络,诸药组合,切合病机,提高了临床疗效。本病应尽早在疾病的早期得到充分而合理的治疗,因为此时关节炎尚有可逆性的可能,待到关节软骨受到破坏时则往往是不可逆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第1辑,1993:210-214
  2 付海香,主编.风湿免疫科诊疗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7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4 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9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丙种球蛋白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5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4例,对其中14例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静滴,辅以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川崎病 早期诊断 冠状动脉病变 丙种球蛋白(IVIG)   
期刊
资料与方法    临床诊断为小儿腹泻的急性腹泻患儿,病程在7天之内,大便呈稀水或蛋花汤样便者。2003年10月~2005年2月小儿急性腹泻150例随机分为思密达治疗组和痢特灵对照组治疗。治疗 组150例,男92例,女58例;年龄<6个月者50例,~1岁62例,~2岁38例。对照组50例,男22例 ,女28例,年龄<6个月者12例,~1岁30例,~2岁8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收集新鲜粪便作常规化验。所
期刊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994年1月~2005年10月儿童挫伤性前房积血 35例(35眼),均为单眼,男28例,女7例,男∶女为4∶1,年龄4~12岁,其中4~6岁11例,6~12岁24例,右25眼,左10眼。  致病原因:弹弓塑料子弹击伤11例(31.42%),竹木棍戳伤7例(20%),泥块石块打伤5例(14.28%),球类击伤4例(11.43%),拳打伤及鞭炮炸伤各3例(8.57%)
期刊
急性乳房炎是妇女哺乳期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部分病人重视不够,治疗不及时,可迅速化脓,少数病人需要切开引流治疗,因此导致病程长,医疗费高,痛苦增多。笔者从1996~2006年运用手法按摩配合抗生素治疗急性乳房炎36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36例,均为哺乳期妇女,年龄23~32岁;初产妇28例,经产妇8例。病程1~5天,患者均有乳房胀痛,病变区发硬
期刊
食道癌切除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操作对心脏的直接刺激及术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经常发生心律失常,甚至可引起持久不易纠正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影响心脏功能,发生休克及心跳骤停的危险,也影响病人的康复和住院时间。因此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术后心律失常是十分重要的。  我院自2003年7月~2006年6月,对125例食道癌切除术后病人进行连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发现心律失常29例,发生率为23.2%,同时给予积极的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效果。方法:局麻或全麻下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最大限度的保护和保留黏膜组织。结果:全组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161例(88.4%),好转15例(8.2%),无效6例(3.2%)。无效病例中多为中鼻道瘢痕粘连,筛窦区瘢痕粘连、窦口闭塞,上颌窦开口闭塞,中鼻道引流不畅。结论:鼻内镜手术清晰、直视、准确、彻底、安全。保护黏膜是手术中最
期刊
近年来由于卡介苗的预防接种及利福平等强有力的抗结核药物的临床应用,结核发病率已控制在一定水平,但老年人患肺结核病仍有相对增多的趋势。我院2001~2006年收住肺结核病人662例,其中60岁以上的有40例,现就其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男26例,女14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60岁,平均67岁,初次患肺结核18例,复治病人22例,病程2个月~1
期刊
我院1990~1994年收治三角肌痉挛病4例,本文就此作一总结,并对病因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供同道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三角肌痉挛病例男2例,女2例。年龄6~11岁,左1例,右3例。均在就诊前无意中发现两肩不对称而就医。就诊前曾在他院诊为“翼状肩胛症”或“肩关节脱位”等。4例病例患儿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亦无两臂及肩部肌肉注射或外伤史。   临床表现:患儿肩部不对称,患侧低,
期刊
摘 要 目的:评价中药对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中药痛风汤,对照组用秋水仙碱,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安全评价、疗效评价。结果:其治疗前后两组在症状、体征差异无显著性,实验室结果显示痛风汤对肝肾功能及血象均无明显影响;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中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均出现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痛风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小儿急性上感的治疗效果。方法:把250例符合标准的上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对症治疗等方面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用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用清开灵针,用药时间均为3天。结果:使用同一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X2=13.55,P<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上感疗效显著,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