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鉴定结论的合理定位——以民事诉讼为背景的分析

来源 :中国司法鉴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gfen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据不仅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同时还具有主观性、"党派性",两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包含着冲突但又呈现出内在的张力.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一种,同样兼具客观性与"党派性".强调鉴定结论的"党派性"并非否定或淡化它应具备的客观性,恰恰相反,承认"党派性"是为了保障它的客观性.
其他文献
法院系统设置鉴定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为法院的审判活动提供了便利,然而这种制度设计违背了诉讼公正原则和诉讼效益原则,在实际运作中也产生了诸如诉讼关系、审级关系和利益关系
温家宝总理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形成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作出了《
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针。教育部积极发挥行业企业在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促
全面纠错的应急机制据报道:2002年7月美国紧急出台了公司改革法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它加重了公司主要管理者的法律责任,对公司内部审计委员会作出法律规范,强化内部控制要求
我国海峡两岸三地的司法历史、背景存在许多差异,立法的根据也有诸多不同,因此,对于人身损害案件损伤程度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区别.认识两岸三地损伤程度的鉴别、鉴定程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