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我

来源 :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jiu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众多的澳大利亚朋友之一,这不仅因为我是在澳定居的第三代华裔,也因为我把中国看作澳大利亚未来长期经济合作的理想伙伴。所以,我很荣幸地祝贺中国迎来自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宣布建国以来的60周年纪念。
  在60年前那历史性的一天,英勇的中国人民经过革命斗争,终于从外部的半殖民地和内部的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而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那时我还是个学生,为此心里充满了喜悦。我还记得我曾加入到在街上跳舞的人群中,在我的出生地--当时还在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庆祝新中国的诞生。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历史性时刻,也是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满怀激情的友谊和热爱的开始。
  1950年,17岁的我随父母从殖民地香港回到澳大利亚以后,和一群在布里斯班的新中国的朋友一起,于1952年建立了当地的澳大利亚中国友好协会,当时有关朝鲜战争的北京和平大会刚刚结束,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参与澳大利亚对华友好活动,至今几乎从未间断过。
  另一个关于中国的让人难忘的事件发生在1997年7月1日,我的出生地前殖民地香港从此摆脱了殖民地位,并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新名称(即中国香港特区)回归中国主权。我的妻子朱迪和我,与两位澳中友协昆士兰分会成员盖伊·布里恩先生和他的夫人莉安博士一起,很幸运有机会目睹了香港行政权力正式交接仪式。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纪念,澳大利亚总理约翰·霍华德于9月在澳大利亚国会大厦举行国宴招待来访的江泽民主席,我有幸被邀出席了宴会。
  在这一澳中关系的历史性事件之后,对华友好人士与昆士兰当地华人团体一起举行了“中国50周年纪念宴会”,许多澳大利亚政界和当地华人团体领导出席了宴会。这是在我故乡昆士兰州举行的一次节日庆典,同时中国56个民族的人民正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更加热闹的庆祝活动,以大规模的五彩缤纷的游行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回首中国50周年纪念后的10年,我真诚地希望表述我本人对中国的经济成就、在中国发生的振奋人心的大事及其内外政策的看法,说明我为何因自己是中国的朋友而感到自豪,为何因其他澳大利亚同胞加入澳中友协而倍受鼓舞,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州或什么地方。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它的年经济增长率达到近两位数字。在90年代,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这自然使澳大利亚人民从中受益。
  最近在中国发生了两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
  第一件鼓舞人心的事当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其开幕式展现出:中国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丰富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推动世界和平、和谐和友谊的国家。也就是说,中国不想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为敌,但在任何与中国为敌的国家面前将坚决保卫自己。
  另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是中国的第一名宇航员成功返航,显示出中国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地位启动了这一巨大项目。我尤为高兴地得知,中国政府在其国务院公报中宣布,根据第51届联合国大会(1996年)通过的联合国宣言,并考虑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中国的航天技术是以和平、合作的使用外太空为目的的。
  我坚信,为了进一步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需求一个和平和谐的国内环境。而且我相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定会实现“发展西部”的目标。
  中国实行独特的少数民族政策,尊重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它一直鼓励占大多数的汉族人学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的歌舞,就像我曾经历的那样。
  中国根据自己的权利选择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府体制,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采取包括省、区、市及以下各级的全国人民协商会议制度。我相信,如果中国不干涉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内政,那么其内政也将同样得到应有的尊重。
   既然中国决不会干涉他国内政,那些指责中国缺乏“人权”的国家也应该只管他们自己的事。我认为,为了捍卫多数人以及(或者)国家的利益,中国有权行使它高于个人或少数人的权利。
  我们的中国朋友十分礼貌好客!这在 2008年11月参加第二届友好论坛的友好代表团访华期间表现得非常突出。
  今年7月和8月,澳中友协的成员们已经开始和当地的华人团体一起忙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布里斯班总领事馆的支持下,组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周年和昆士兰州布里斯班150周年的活动。
  特别是在布里斯班,庆祝活动将包括来自中国和布里斯班的艺术家们的表演。我很骄傲我将作为合唱团的成员在2009年9月19日晚上向中国道一声“60岁生日快乐”。
  为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澳大利亚各大城市正在组织类似的活动。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的所有朋友以及对中国友好的人们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祝愿中国万寿无疆!
  作者系澳大利亚中国友好协会全国主席
其他文献
2009年10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基金会和乔治·布什政府和公共事务学院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中美关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前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和外交部长杨洁篪分别在晚宴和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中美友协会长徐匡迪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因健康原因无法与会,派其子尼尔·
期刊
2009年11月11日下午,北京。   经过初雪的洗礼,北京的天空格外湛蓝。虽然室外温度很低,但冬日的斜阳却让人感到了融融暖意。特别是日本遗孤访华团的成员们从心底里感到十分温暖,因为,他们马上就能见到日思夜盼的温家宝总理了。  日本遗孤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是日本人,也是“中国人”。日本战败后,当时侵华的一些日军家属、“开拓民”及其他在华日本人,因急于撤退,而将自己幼小而且病弱的子女2
期刊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赞扬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中国人民向他学习。白求恩的名字在中国已家喻户晓。20
期刊
1949年10月1日那天,我正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所大学念书,距我告别中国仅仅4个月。当我读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大声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消息时,我不禁在我小小的宿舍里同样喊起来。在结束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后,我相信中国人民现在有机会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消除了剥削和压迫,平等、民主、繁荣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1932年,我在四川成都出生,那时的中国是一个极度贫穷、混乱的国家,被西方的评论家
期刊
60年前的中国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它刚刚从近一个世纪的内忧外患中走出来,恢复了国家主权,摆脱了那些悲惨的历史: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国民革命,军阀割据,日本占领,国共内战。  然而在50年代初,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没有被联合国所承认,却成为美国遏制政策的主要攻击对象。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9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过半个世纪,中国又重新成为
期刊
泰国公主诗琳通于2009年12月8日专程来华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颁奖典礼。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会见诗琳通等友人,并为其颁发纪念奖章;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颁发证书;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东盟协会会长顾秀莲会见并宴请。    贾庆林会见获奖的国际友人     贾庆林主席在颁奖典礼前,会见了诗琳通公主等来华受奖的国际友人。他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没有忘
期刊
我通过书法篆刻艺术这个平台从事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已30多年,其间,我有幸参加了中日两国之间很多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纪念庆典,成为我一生中非常珍贵的回忆。30多年来,我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城市建设有很大发展,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有显著改善,文化生活更是日益丰富多彩。每次来访,我都能感受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与进步。去年很遗憾没能到北京现场观看奥运会,但当我通过电视看到开幕式盛况时禁不住热泪
期刊
2009年10月28日至30日,由对外友协主办的首届“中国南亚友好组织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南亚合作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来自6个南亚国家的18个对华友好组织50名代表和中国地方外办或友协30名代表齐聚北京,共同交流友好活动经验,就促进中国南亚地方交流与合作、近期友好活动工作计划等进行深入讨论,确立了“中国南亚友好组织论坛”的民间合作机制,使论坛成为加强中国与南亚民间对华友好团体对
期刊
我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几岁。但是和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相比,我连婴儿都算不上。我在许多方面与中国有交往,我想告诉你们其中的一些。  在我的孩提时代,中国是传教士们在教堂里谈到的一个神秘的另外世界。他们给我们看一些照片上的人,看上去跟我们不一样,却是他们的朋友。传教士们谈到他们在那儿传教的好几个亚洲国家,但是对我来说,这些国家都是中国。  我长大后,学会了区别不同的亚洲国家,每个国家有它自己
期刊
我如何成为一个中国迷    1958到1964年间,由多米尼克·明托夫领导的马耳他劳工运动不断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其关闭设在马耳他的军事基地,并给予马耳他真正的独立。马耳他是欧洲最后的一个殖民地。  在动荡的上世纪60年代,我作为马耳他劳动党青年部的一个积极分子,怀着神圣的热情,帮助马耳他摆脱英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基地并看到我的国家获得真正的独立。  1969年的一天, 我作为工人日报的议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