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道无言,大德无声,人是在一定的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学校文化可以促进师生的健康成长,可以推动学校的多元发展,进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从环境文化、课程文化、管理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学校文化 办学品位 环境文化 课程文化 管理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由全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并积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对师生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起着激励和引导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能够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而在学校教育中有两个字大家都愿意去表述与践行,那就是:品位。一个人立身处世需要追求品位,一个学校的发展更需要品位。有品位的学校教育能够体现出教育者的大气和智慧,因此,办有品位的教育,培养有品位的新时期学生,是现代人才战略的重要目标,更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所在。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学校文化如何建设才能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设和谐校园,彰显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文化。它既是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又是陶冶师生情操和心志的重要场所。
学区充分认识到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资金进行环境文化建设,给师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让环境文化于无声的墙面惠及师生,从而丰富了“和谐幸福校园”的内涵。
走进十一中学区,翰墨馨香、书声朗朗,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照片、书法作品、剪纸、格言警句等装饰着教室、走廊、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品牌已初步建立。
在主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我们分成了三个区,分别是学生区、功能室区和办公区,在三个区域的走廊文化布置上呈现出了不同的主题内容。
学生区北侧墙面是300多幅师生作品展,一、二、四、五楼是学生的书画和手工作品,三楼是教师的艺术作品。学生区一楼是师生共勉——心态篇,因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社会上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所以我们要师生共同勉励,调整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2~5楼是校训解读分崇德篇、尚学篇、励志篇、创新篇,每篇由10块版面展示,旨在让学生时刻感受十一中学区的环境文化。在学生区,我们力求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张图片和每段文字都给人以陶冶与启发,从中学生会感受到学校浓郁的文化气息,会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注和关怀,同时也能享受到自己成长与成功的快乐。
功能室区一共有4层走廊,我们根据学科类别分别选择了中外科学家的画像、生平和贡献,走近伟人与名人,感受他们对人类做出的不朽贡献,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办公区主要是教师办公和行政管理区,每层楼都有主题鲜明的宣传板,五楼主要是以教育教学内容为主题,四楼是党建和工会,三楼是教育理念宣传、二楼是以行政管理、安全管理为主题的宣传板,一楼是校务公开的宣传板。
楼层不同,主题不同,让师生在课间休憩之余,受到无穷的环境文化的熏陶。环境文化如同学区的空气、阳光一样,以最常见的形式,以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成长创设一个健康、洁净、高雅、和谐的空间。
二、开展特色教育,构建课程文化
课程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学区抓住了这一重要契机,大力开展课程文化建设。
1.开展“校本课程”,形成课改特色
为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创建了校本课程,力求实现校本课程是国家级课程的边缘化、地方化、生活化、趣味化的特征。经过两轮的考证,在多个学科上开设了校本课程:如数学《巧算》、语文《对聯》《传统文化常识》、外语《英文儿歌》《中外节日风俗文化》、物理《光学与摄影》《航天小知识》《安全用电》、化学《化学简史》《趣味实验》、政治《安全常识》《法制教育》、历史《丹江传说》《渤海古国》《丹江英雄人物》《少数民族地方风俗》、地理《可爱的家乡》《大美龙江》《美丽中国》、生物《营养与健康》《急救、传染病》、音乐《民歌欣赏》《走进戏曲》、美术的《民间艺术》。学区校本课程的不断实践旨在挖掘学科内涵和教师资源,在探索中寻求适合学生实际和学校校情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已成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有效途径。
2.开展“学本课堂”,形成教学特色
“学本课堂”是指以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为核心的课堂,其本质是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打造“学本课堂”是“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愿景与目标。
“学本课堂”的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以课堂评价为导向,促进学生学习的整体优化,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努力实现“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新型教学观。
根据“学本课堂”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师要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与训练等环节中,逐步渗透“学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体现“关注学情,研究学习,为学服务”的思想,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编写校本化作业本、开展有效辅导与训练活动等。在组织教学设计和练习设计等环节前,教师要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么样”四方面问题,从而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了开展好“学本课堂”,我们以历经了33届的“烛光杯”研讨课为平台,引领教师聚焦课堂教学,教研组、备课组全员参与,共同探索本学科学本课堂的模式,学校用两年的时间分年级分学科大胆尝试,及时调整,反复论证,层层推进,新的课堂模式促进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校本课程和学本课堂的开展,让我校形成令社会瞩目的教改特色和教学特色,也为学校的课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途径。而课程文化的建设,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践行人本思想,优化管理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本化的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价值与作用。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功利性的“只看见分”的教育,而应是“看得见人”的教育。一个学校的管理,最重要的不是用技术、方法,而是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文化的管理,用人文关怀去影响和鼓舞周围的人,凝聚起全体师生形成共同的愿景,从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在教师管理方面,我们刚柔结合,具有弹性,留有余地,给广大教师的教育行为留有自我调节的时间和空间。管理中强调人性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适度引入竞争机制。我们始终认为教师之间的竞争既有利于保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又能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同时有利于推动教师间的合作。
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估教师的教育行为,用赏识的心态去管理教师,使学校的常规管理内化成为教师的自我原动力,促使教师的工作一次次走向新的台阶,在学校不断地提高教学新目标新要求工作进程中,教师能发挥出极大的工作热情与追求卓越的激情。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制度管理下,学区每一位教师,不论老中青,还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都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关山初度尘未洗,无需挥鞭自奋蹄”的学区精神,广大教师在这种环境感召下都能自觉不自觉地自我加压,自我提升。
在学生管理方面,我们认为学生是一个学校生存的根本,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二个家”,学校不仅仅是他们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场所,更是教会他们做人、促使他们全面健康成长的天地。注重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让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意味着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权利,更意味着其要承担义务、服务群体、回报他人和担当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受到磨炼,收获也更多。因此,学区按照成人、成才、成功的育人目标,用爱心、智慧、榜样、人格去塑造、启迪、激励、熏陶学子们。在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的前提下,大力開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德育模式。学区将异彩纷呈的艺术节、体育节、学代会融入到自主管理模式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树立大德育教育观,构建以人为本、务实高效的育人模式。这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大舞台,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灵动新颖、精彩纷呈的学校文化,构成了学校发展非常靓丽的一笔。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会借学校文化之势,不断发展,用优秀的环境文化影响人,用优秀的课程文化改变人,用优秀的管理文化造就人,愿优秀的学校文化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品位,陶冶我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
[2]江兴代.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民教育,2007,(02).
[3]李波涛.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的途径和措施.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6).
[4]吴江霖,戴健林.社会心理学.广东高教出版社,2007,8.
关键词:学校文化 办学品位 环境文化 课程文化 管理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由全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并积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对师生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起着激励和引导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能够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而在学校教育中有两个字大家都愿意去表述与践行,那就是:品位。一个人立身处世需要追求品位,一个学校的发展更需要品位。有品位的学校教育能够体现出教育者的大气和智慧,因此,办有品位的教育,培养有品位的新时期学生,是现代人才战略的重要目标,更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所在。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学校文化如何建设才能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设和谐校园,彰显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文化。它既是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又是陶冶师生情操和心志的重要场所。
学区充分认识到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资金进行环境文化建设,给师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让环境文化于无声的墙面惠及师生,从而丰富了“和谐幸福校园”的内涵。
走进十一中学区,翰墨馨香、书声朗朗,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照片、书法作品、剪纸、格言警句等装饰着教室、走廊、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品牌已初步建立。
在主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我们分成了三个区,分别是学生区、功能室区和办公区,在三个区域的走廊文化布置上呈现出了不同的主题内容。
学生区北侧墙面是300多幅师生作品展,一、二、四、五楼是学生的书画和手工作品,三楼是教师的艺术作品。学生区一楼是师生共勉——心态篇,因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社会上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所以我们要师生共同勉励,调整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2~5楼是校训解读分崇德篇、尚学篇、励志篇、创新篇,每篇由10块版面展示,旨在让学生时刻感受十一中学区的环境文化。在学生区,我们力求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张图片和每段文字都给人以陶冶与启发,从中学生会感受到学校浓郁的文化气息,会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注和关怀,同时也能享受到自己成长与成功的快乐。
功能室区一共有4层走廊,我们根据学科类别分别选择了中外科学家的画像、生平和贡献,走近伟人与名人,感受他们对人类做出的不朽贡献,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办公区主要是教师办公和行政管理区,每层楼都有主题鲜明的宣传板,五楼主要是以教育教学内容为主题,四楼是党建和工会,三楼是教育理念宣传、二楼是以行政管理、安全管理为主题的宣传板,一楼是校务公开的宣传板。
楼层不同,主题不同,让师生在课间休憩之余,受到无穷的环境文化的熏陶。环境文化如同学区的空气、阳光一样,以最常见的形式,以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成长创设一个健康、洁净、高雅、和谐的空间。
二、开展特色教育,构建课程文化
课程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学区抓住了这一重要契机,大力开展课程文化建设。
1.开展“校本课程”,形成课改特色
为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创建了校本课程,力求实现校本课程是国家级课程的边缘化、地方化、生活化、趣味化的特征。经过两轮的考证,在多个学科上开设了校本课程:如数学《巧算》、语文《对聯》《传统文化常识》、外语《英文儿歌》《中外节日风俗文化》、物理《光学与摄影》《航天小知识》《安全用电》、化学《化学简史》《趣味实验》、政治《安全常识》《法制教育》、历史《丹江传说》《渤海古国》《丹江英雄人物》《少数民族地方风俗》、地理《可爱的家乡》《大美龙江》《美丽中国》、生物《营养与健康》《急救、传染病》、音乐《民歌欣赏》《走进戏曲》、美术的《民间艺术》。学区校本课程的不断实践旨在挖掘学科内涵和教师资源,在探索中寻求适合学生实际和学校校情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已成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有效途径。
2.开展“学本课堂”,形成教学特色
“学本课堂”是指以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为核心的课堂,其本质是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打造“学本课堂”是“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愿景与目标。
“学本课堂”的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以课堂评价为导向,促进学生学习的整体优化,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努力实现“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新型教学观。
根据“学本课堂”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师要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与训练等环节中,逐步渗透“学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体现“关注学情,研究学习,为学服务”的思想,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编写校本化作业本、开展有效辅导与训练活动等。在组织教学设计和练习设计等环节前,教师要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么样”四方面问题,从而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了开展好“学本课堂”,我们以历经了33届的“烛光杯”研讨课为平台,引领教师聚焦课堂教学,教研组、备课组全员参与,共同探索本学科学本课堂的模式,学校用两年的时间分年级分学科大胆尝试,及时调整,反复论证,层层推进,新的课堂模式促进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校本课程和学本课堂的开展,让我校形成令社会瞩目的教改特色和教学特色,也为学校的课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途径。而课程文化的建设,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践行人本思想,优化管理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本化的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价值与作用。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功利性的“只看见分”的教育,而应是“看得见人”的教育。一个学校的管理,最重要的不是用技术、方法,而是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文化的管理,用人文关怀去影响和鼓舞周围的人,凝聚起全体师生形成共同的愿景,从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在教师管理方面,我们刚柔结合,具有弹性,留有余地,给广大教师的教育行为留有自我调节的时间和空间。管理中强调人性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适度引入竞争机制。我们始终认为教师之间的竞争既有利于保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又能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同时有利于推动教师间的合作。
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估教师的教育行为,用赏识的心态去管理教师,使学校的常规管理内化成为教师的自我原动力,促使教师的工作一次次走向新的台阶,在学校不断地提高教学新目标新要求工作进程中,教师能发挥出极大的工作热情与追求卓越的激情。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制度管理下,学区每一位教师,不论老中青,还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都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关山初度尘未洗,无需挥鞭自奋蹄”的学区精神,广大教师在这种环境感召下都能自觉不自觉地自我加压,自我提升。
在学生管理方面,我们认为学生是一个学校生存的根本,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二个家”,学校不仅仅是他们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场所,更是教会他们做人、促使他们全面健康成长的天地。注重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让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意味着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权利,更意味着其要承担义务、服务群体、回报他人和担当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受到磨炼,收获也更多。因此,学区按照成人、成才、成功的育人目标,用爱心、智慧、榜样、人格去塑造、启迪、激励、熏陶学子们。在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的前提下,大力開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德育模式。学区将异彩纷呈的艺术节、体育节、学代会融入到自主管理模式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树立大德育教育观,构建以人为本、务实高效的育人模式。这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大舞台,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灵动新颖、精彩纷呈的学校文化,构成了学校发展非常靓丽的一笔。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会借学校文化之势,不断发展,用优秀的环境文化影响人,用优秀的课程文化改变人,用优秀的管理文化造就人,愿优秀的学校文化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品位,陶冶我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
[2]江兴代.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民教育,2007,(02).
[3]李波涛.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的途径和措施.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6).
[4]吴江霖,戴健林.社会心理学.广东高教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