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读张传玺先生《少林武术与达摩并无关系》和黄心川先生《印度瑜伽与少林武术》两文,对文中关于少林武术起源的见解颇为认同,后翻阅体育类相关研究成果,继而研读与张文同年刊发的马贤达先生的《试论我国武术史上的达磨与少林》论文,以及相关武术史学、宗教史学等方面的学术成果,草成一些想法和拙见,以求指正。
1.初祖佛陀(又名跋陀)与《十地经论》
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天竺高僧佛陀敕建之寺。佛陀“博通经法”,与勒那摩共同译出了《十地经论》。这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宣传分阶段修禅的著作,其中无疑杂有瑜伽的内容。读罢黄文,借用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提法,学界普遍不认可达摩(亦称达磨)创拳,那么可否大胆假设少林武术源起与瑜伽术有关?或少林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与瑜伽术有关?抑或“禅武合一” 是某种意义上的瑜伽术与少林武术的和合?
2.黃心川先生的论点是孤论吗
(1)他山之石其一,对佛法小乘和大乘的宗派理论见解局部相通
通读万瑜先生《少林武术“拳禅合一”的结合点》一文,摘选如下:
“参禅打坐与少林坐功的结合,禅定……要算‘止观派’和‘壁观派’两种……少林武术信仰的……禅定,由印度高僧跋陀所传授,其中小乘派佛法就属于止观派法。止观派是排除杂念,以传专心心境的方法。可供参考的方法有分缘守境止法,制止心法,空观法和假观法等……而达摩所传授的为大乘派佛法,属于壁观派……壁观派即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以阻碍种种杂念的干扰。”
黄先生原文:“我国早期翻译的佛法小乘禅法经典《大安般守意经》《中阿含·念处经》都述说与瑜伽类似的三昧修行法……《大安般守意经》传播了小乘‘四静虑’和‘数息观’等禅法,大乘佛法把修行分成若干阶梯,瑜伽也有心地之别,两者都把修行的最高境界称之为法云三昧……在大乘佛法中也出现了不少亲证瑜伽的著作,如《瑜伽师地法》。”
对比以上引文,两位研究者对于小乘教派、大乘教派的理论要义都有类似提法,见解局部相通。
(2)他山之石其二,戒律部分重合
佛法有五戒 ,是戒杀、戒盗、戒淫、戒酒和戒妄语。黄文提到,瑜伽修炼的禁制,包括非暴力、真实、不盗、不淫、无所有五种禁戒。佛法五戒和瑜伽五禁制和戒制“杀、盗、淫”几乎完全相同,印证了黄先生的瑜伽和佛法戒律部分重合。
(3)他山之石其三,仿生的名与实
易红梅女士《瑜伽与中医养生》一文中:“那时的瑜伽练习者观察动物……模仿一些对人有益的动作(如蛇式、兔式)发展而成。而这些体位法的练习理念又与中国气功‘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功法练习一致。 ”黄文提道“在少林武功中有人常常把他们的武术概括为龙、虎、豹、蛇、鹤等五式”,这与诃陀瑜伽所提到的名称和姿态有很多契合的地方,这种模仿动物的行动以锻炼身体是一种可以见到实效,合乎科学的方法。我国古代就有“五禽之戏”,但彼此都强调要模仿龙、虎、蛇、鹤的活动,这可能是相互交流的影响。黄先生的认识在易女士的论文中又一次得到肯定。
(4)推崇黄先生观点的理由
佛学在东渐之初本是集大成者。印度瑜伽术随着佛教禅法传入我国,佛学在古印度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包括瑜伽在内的各种哲学思想,佛教禅法的教义或多或少借鉴、吸收或改进了瑜伽的修行理论和实践。瑜伽术只是瑜伽的衍生物,而并非瑜伽的全部外显,瑜伽术也只是修持层次的某一层面,在禅法日益完善中,瑜伽的相关理论和行为逐渐褪掉其名与实,而隐于佛教禅法之中,不为后人所知。
佛教被中国文化所同化。佛教东渐之后更是同中国原有思想文化斗争融合,佛教文化总体来看有所保留,但基本被中国文化所同化,少林禅宗更具有中国化的特征,理论更加驳杂,实用主义思想和行为明显,兴武事而致“拳以寺名,寺以拳显”。
3.达摩创拳之说证伪之异见
目前看到的资料,最早批驳达摩创拳之说的是马贤达先生,他在文献索引中提到的清代凌延堪《校礼堂文集》中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一文,后考据者不断,纷至沓来。
(1)去伪,无关乎存真
治学严谨本应崇尚和遵从,但研究者应了解乾嘉学派考据之风的由来,为考据而考据,为证伪而证伪,不关心学问的真谛,事实上批驳了达摩创拳之说,也提出了《易筋经》的作者,但对《易筋经》本身创建的武学、武理和作用不予重视,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存真”在于存真谛,存真道理,而不仅仅是还原真相这样简单,这可能是考据学之流弊吧。
(2)附会之说,古已有之,不足为怪
儒学经典《论语》,道教经典《道德经》都是孔、李之弟子或再传弟子言论集合而成,但多少人又能辨别出某句是孔子之言还是弟子之曰,哪句又是老子所讲还是传人所语。明代王世贞曾云:“夫伪为古而使者,未有不通古者也。 ”《易筋经》的撰写人也应是博通武学之人,假托达摩,只不过为著述寻找更为合适的作者罢了。
邱高兴先生在《菩提达摩形象建构》中提到,达摩和武术之间的关系是宋真宗时,张君房编《云笈七鉴》卷59《诸家气法部四》中一文《达摩大师住世留形内真妙诀》中有载,这是道教借用了达摩形象,作为宣传成仙修身方法的代言人。《宋史·艺文志》中记载,有“僧菩提达摩《存想法》一卷,又菩提达摩《胎息诀》一卷,从书名看是用来修神养气的,应是时人的伪托 ”。上述所提涉及武术的著书,也可旁证武术养生书籍与达摩牵连由来已久,或者是达摩创拳之说批而不倒的另一解读。
4.正本清源,任重道远
(1)官修野史,真假莫辨
中国历史历来有官修、野史之别,经史子集、金石壁画、文人笔记、民间传说不一而足,而且华夏历史悠久,为少林武术的源起既提供了翔实丰富的资料,又人为设置了重重迷障,学界研究各有千秋,但又莫衷一是。我国秦汉以来重文抑武,涉武之事、涉武之人,囿于文人操笔,记录并流传下来的武学文献寥寥无几,即使彼时有人记录,但传之几千年,存留的概率也不大,加之武术的起源、代表人物湮没在未知之中,少林与武术何时结缘、何人开创成为难解之谜也就不难解释了。 (2)禅主武从,彰显不易
少林是禅宗祖庭,传承达摩衣钵,少林寺几度毁修,曹洞宗也是几度兴衰方居显要。护禅护法护寺,无外乎沙门弟子以金刚不破之躯守护心地法门,以出世离世之念关照众生,以禅武合一之行动弘扬佛法,武与禅相较是细枝末节,在少林寺的发展过程中是浪花而非主流,这也是武术地位从属于禅修的历史事实。
(3)少林武术有继往,但求索之路任重道远
笔者赞同黄先生关于瑜伽术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之说。瑜伽术以佛教的面目影响了少林武术(养生)的早期形成,是为少林武术起源的影响因素之一。达摩禅宗隐含瑜伽术等修炼方式,长期影响着少林僧人禅修武修的意识和行为,是为少林武术起源的影响因素之二。但达摩直接创立少林拳的说法并无直接证据。禅宗融合黄老之说,禅宗的禅修同道家的养生之说互为表里,道家借达摩之法为其成仙羽化而代言,禅宗融合黄老之说劝化信众崇佛离世,打坐修禅,少林武术的养生功能得以凸显。
少林武术是修菩萨之心、行金刚之法的禅武同修,在搏斗实战中杀伐以快、近战手法以灵活多变为主,少林武术的技击搏杀功能在技术体系方面博采众长,特点鲜明,形成拳法、棍法、刀法、剑法等器械类和易筋经等功法,少林武术更像海纳百川,吸众家之长而成。
少林寺立寺之初即为“敕建”,千百年来,少林寺之僧众总能顺应王事:当社会需要安定、众人需各安天命之时,少林寺则以弘扬大法教化僧俗的法事形象出现;当天灾人祸三宝难存之时,自当“僧徒拒之”,并能审时度势,“早识妙因,光建嘉猷”,才有隋末十三僧众助唐王之武事的形象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法事向武事的入世转换。当然,元末以来,武禁稍开,进而武风盛行,加之少林寺地处中州,交通便利,方便了往来习武切磋之人的交流,客观上推进少林武术的声名鹊起,也是武事向“显武”的跃升。
佛法有瑜伽,禅宗有瑜伽,或显或隐于佛法禅宗的外修内修之中;禅武合一,少林武术必然同瑜伽术有相通相同之处。少林武术源起何时何人,学界普遍不认可南北朝时达摩创拳之说,认为似有附会之嫌,但去伪而未存真,只证伪达摩,而对《易筋经》之武学武理的关注研究不多,有失偏颇。中国武术命运多舛,秦汉以来重文抑武,武学典籍留存甚少,少林武术也是如此。少林寺能适应时代,顺应王事,法事以弘扬佛法教化僧俗为己任,武事以护持三宝、“济危扶倾”为担当,显武则反映出少林武术博采众长已成巨擘的武术宗派。
简言之,少林武术源于何时同特定时代的选择有关。重文抑武之时,留存的史料自然就会语焉不详,或有意或无意。待武禁稍开,群起习练,少林寺则结缘武学,学用结合,参与王事,留名于史料和民间。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或多或少吸收了瑜伽术的合理部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博采众长已成宗派,何人为少林武术的鼻祖已经并不重要了,而关注少林武术继往开来的传承才是最重要的。
(編辑/闻一刀)
1.初祖佛陀(又名跋陀)与《十地经论》
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天竺高僧佛陀敕建之寺。佛陀“博通经法”,与勒那摩共同译出了《十地经论》。这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宣传分阶段修禅的著作,其中无疑杂有瑜伽的内容。读罢黄文,借用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提法,学界普遍不认可达摩(亦称达磨)创拳,那么可否大胆假设少林武术源起与瑜伽术有关?或少林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与瑜伽术有关?抑或“禅武合一” 是某种意义上的瑜伽术与少林武术的和合?
2.黃心川先生的论点是孤论吗
(1)他山之石其一,对佛法小乘和大乘的宗派理论见解局部相通
通读万瑜先生《少林武术“拳禅合一”的结合点》一文,摘选如下:
“参禅打坐与少林坐功的结合,禅定……要算‘止观派’和‘壁观派’两种……少林武术信仰的……禅定,由印度高僧跋陀所传授,其中小乘派佛法就属于止观派法。止观派是排除杂念,以传专心心境的方法。可供参考的方法有分缘守境止法,制止心法,空观法和假观法等……而达摩所传授的为大乘派佛法,属于壁观派……壁观派即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以阻碍种种杂念的干扰。”
黄先生原文:“我国早期翻译的佛法小乘禅法经典《大安般守意经》《中阿含·念处经》都述说与瑜伽类似的三昧修行法……《大安般守意经》传播了小乘‘四静虑’和‘数息观’等禅法,大乘佛法把修行分成若干阶梯,瑜伽也有心地之别,两者都把修行的最高境界称之为法云三昧……在大乘佛法中也出现了不少亲证瑜伽的著作,如《瑜伽师地法》。”
对比以上引文,两位研究者对于小乘教派、大乘教派的理论要义都有类似提法,见解局部相通。
(2)他山之石其二,戒律部分重合
佛法有五戒 ,是戒杀、戒盗、戒淫、戒酒和戒妄语。黄文提到,瑜伽修炼的禁制,包括非暴力、真实、不盗、不淫、无所有五种禁戒。佛法五戒和瑜伽五禁制和戒制“杀、盗、淫”几乎完全相同,印证了黄先生的瑜伽和佛法戒律部分重合。
(3)他山之石其三,仿生的名与实
易红梅女士《瑜伽与中医养生》一文中:“那时的瑜伽练习者观察动物……模仿一些对人有益的动作(如蛇式、兔式)发展而成。而这些体位法的练习理念又与中国气功‘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功法练习一致。 ”黄文提道“在少林武功中有人常常把他们的武术概括为龙、虎、豹、蛇、鹤等五式”,这与诃陀瑜伽所提到的名称和姿态有很多契合的地方,这种模仿动物的行动以锻炼身体是一种可以见到实效,合乎科学的方法。我国古代就有“五禽之戏”,但彼此都强调要模仿龙、虎、蛇、鹤的活动,这可能是相互交流的影响。黄先生的认识在易女士的论文中又一次得到肯定。
(4)推崇黄先生观点的理由
佛学在东渐之初本是集大成者。印度瑜伽术随着佛教禅法传入我国,佛学在古印度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包括瑜伽在内的各种哲学思想,佛教禅法的教义或多或少借鉴、吸收或改进了瑜伽的修行理论和实践。瑜伽术只是瑜伽的衍生物,而并非瑜伽的全部外显,瑜伽术也只是修持层次的某一层面,在禅法日益完善中,瑜伽的相关理论和行为逐渐褪掉其名与实,而隐于佛教禅法之中,不为后人所知。
佛教被中国文化所同化。佛教东渐之后更是同中国原有思想文化斗争融合,佛教文化总体来看有所保留,但基本被中国文化所同化,少林禅宗更具有中国化的特征,理论更加驳杂,实用主义思想和行为明显,兴武事而致“拳以寺名,寺以拳显”。
3.达摩创拳之说证伪之异见
目前看到的资料,最早批驳达摩创拳之说的是马贤达先生,他在文献索引中提到的清代凌延堪《校礼堂文集》中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一文,后考据者不断,纷至沓来。
(1)去伪,无关乎存真
治学严谨本应崇尚和遵从,但研究者应了解乾嘉学派考据之风的由来,为考据而考据,为证伪而证伪,不关心学问的真谛,事实上批驳了达摩创拳之说,也提出了《易筋经》的作者,但对《易筋经》本身创建的武学、武理和作用不予重视,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存真”在于存真谛,存真道理,而不仅仅是还原真相这样简单,这可能是考据学之流弊吧。
(2)附会之说,古已有之,不足为怪
儒学经典《论语》,道教经典《道德经》都是孔、李之弟子或再传弟子言论集合而成,但多少人又能辨别出某句是孔子之言还是弟子之曰,哪句又是老子所讲还是传人所语。明代王世贞曾云:“夫伪为古而使者,未有不通古者也。 ”《易筋经》的撰写人也应是博通武学之人,假托达摩,只不过为著述寻找更为合适的作者罢了。
邱高兴先生在《菩提达摩形象建构》中提到,达摩和武术之间的关系是宋真宗时,张君房编《云笈七鉴》卷59《诸家气法部四》中一文《达摩大师住世留形内真妙诀》中有载,这是道教借用了达摩形象,作为宣传成仙修身方法的代言人。《宋史·艺文志》中记载,有“僧菩提达摩《存想法》一卷,又菩提达摩《胎息诀》一卷,从书名看是用来修神养气的,应是时人的伪托 ”。上述所提涉及武术的著书,也可旁证武术养生书籍与达摩牵连由来已久,或者是达摩创拳之说批而不倒的另一解读。
4.正本清源,任重道远
(1)官修野史,真假莫辨
中国历史历来有官修、野史之别,经史子集、金石壁画、文人笔记、民间传说不一而足,而且华夏历史悠久,为少林武术的源起既提供了翔实丰富的资料,又人为设置了重重迷障,学界研究各有千秋,但又莫衷一是。我国秦汉以来重文抑武,涉武之事、涉武之人,囿于文人操笔,记录并流传下来的武学文献寥寥无几,即使彼时有人记录,但传之几千年,存留的概率也不大,加之武术的起源、代表人物湮没在未知之中,少林与武术何时结缘、何人开创成为难解之谜也就不难解释了。 (2)禅主武从,彰显不易
少林是禅宗祖庭,传承达摩衣钵,少林寺几度毁修,曹洞宗也是几度兴衰方居显要。护禅护法护寺,无外乎沙门弟子以金刚不破之躯守护心地法门,以出世离世之念关照众生,以禅武合一之行动弘扬佛法,武与禅相较是细枝末节,在少林寺的发展过程中是浪花而非主流,这也是武术地位从属于禅修的历史事实。
(3)少林武术有继往,但求索之路任重道远
笔者赞同黄先生关于瑜伽术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之说。瑜伽术以佛教的面目影响了少林武术(养生)的早期形成,是为少林武术起源的影响因素之一。达摩禅宗隐含瑜伽术等修炼方式,长期影响着少林僧人禅修武修的意识和行为,是为少林武术起源的影响因素之二。但达摩直接创立少林拳的说法并无直接证据。禅宗融合黄老之说,禅宗的禅修同道家的养生之说互为表里,道家借达摩之法为其成仙羽化而代言,禅宗融合黄老之说劝化信众崇佛离世,打坐修禅,少林武术的养生功能得以凸显。
少林武术是修菩萨之心、行金刚之法的禅武同修,在搏斗实战中杀伐以快、近战手法以灵活多变为主,少林武术的技击搏杀功能在技术体系方面博采众长,特点鲜明,形成拳法、棍法、刀法、剑法等器械类和易筋经等功法,少林武术更像海纳百川,吸众家之长而成。
少林寺立寺之初即为“敕建”,千百年来,少林寺之僧众总能顺应王事:当社会需要安定、众人需各安天命之时,少林寺则以弘扬大法教化僧俗的法事形象出现;当天灾人祸三宝难存之时,自当“僧徒拒之”,并能审时度势,“早识妙因,光建嘉猷”,才有隋末十三僧众助唐王之武事的形象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法事向武事的入世转换。当然,元末以来,武禁稍开,进而武风盛行,加之少林寺地处中州,交通便利,方便了往来习武切磋之人的交流,客观上推进少林武术的声名鹊起,也是武事向“显武”的跃升。
佛法有瑜伽,禅宗有瑜伽,或显或隐于佛法禅宗的外修内修之中;禅武合一,少林武术必然同瑜伽术有相通相同之处。少林武术源起何时何人,学界普遍不认可南北朝时达摩创拳之说,认为似有附会之嫌,但去伪而未存真,只证伪达摩,而对《易筋经》之武学武理的关注研究不多,有失偏颇。中国武术命运多舛,秦汉以来重文抑武,武学典籍留存甚少,少林武术也是如此。少林寺能适应时代,顺应王事,法事以弘扬佛法教化僧俗为己任,武事以护持三宝、“济危扶倾”为担当,显武则反映出少林武术博采众长已成巨擘的武术宗派。
简言之,少林武术源于何时同特定时代的选择有关。重文抑武之时,留存的史料自然就会语焉不详,或有意或无意。待武禁稍开,群起习练,少林寺则结缘武学,学用结合,参与王事,留名于史料和民间。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或多或少吸收了瑜伽术的合理部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博采众长已成宗派,何人为少林武术的鼻祖已经并不重要了,而关注少林武术继往开来的传承才是最重要的。
(編辑/闻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