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牙间隙的修复治疗

来源 :中外医学导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ky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牙间隙是临床十分常见的问题之一,它主要由发育性、病理性和生理性等因素引起,如多生牙、过小牙、牙周炎、磨耗等。牙间隙对前牙区的美观影响很大,临床上可使用复合树脂直接修复牙间隙,而当间隙过宽时则可采用全冠或贴面修复,这两种方法均能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此外,在进行牙间隙修复治疗时特别要注意前牙正面观宽度比的协调性,临床医生在充分考虑患者意见的基础上或可采用RED比例等作为参考,以实现满意的美学修复。
  【关键词】牙间隙;修复治疗;前牙宽度比例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7-0079-02
  牙间隙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牙列异常现象,该症状发生的年龄和牙位不限且发生率较高,可为先天或后天出现。导致牙间隙產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影响美观,其对发音、咬合功能等也都有较大的影响。在进行治疗前,临床医生需进行详细检查、准确诊断,综合考虑后制定出最适合的方案。本文就前牙牙间隙的病因、修复治疗方法及修复中的美学考虑等内容做一简要综述。
  1前牙牙间隙的常见病因
  目前对牙间隙尚缺乏统一、明确的定义,尹仕海[1]将其定义为两牙之间因接触丧失而出现的一段距离,但一些天然间隙如牙齿在替换或矫正阶段出现的暂时性间隙则不包括在内。其中,正中牙间隙是牙间隙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的是两上颌中切牙邻面之间的、距离大于0.5mm的空间,有一些调查显示成年人中正中牙间隙的发生率在3.7%至22.3%之间。根据牙间隙产生的原因可将其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1发育性牙间隙:该类间隙通常在恒牙替换完成后出现,牙量与骨量不匹配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多生牙、过小牙、侧切牙先天缺失等也是导致该类间隙出现的原因。正中多生牙占多生牙发生总数的80%左右 ,古向生等[2]的调查发现,在76名上颌中切牙牙间隙过大的儿童中有46名与正中多生牙有关,且该因素所占的比例(60.5%)明显高于其他因素。上唇系带肥厚或附着过低也是造成前牙牙间隙的另一重要原因。同时,先天性唇腭裂、中切牙严重倾斜等也是形成牙间隙的原因,而且一些不良习惯如吮吸手指、吐舌、咬唇等亦有可能导致前牙牙间隙的产生。Nainar等[3]对印度南部人群的调查显示,牙间隙的发生有家族聚集性,另有许多研究也证实,基因和遗传对牙间隙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1.2病理性牙间隙:牙周病是形成该类间隙最常见的原因,且牙间隙随着牙周病变的加重呈逐渐加宽的趋势。龋齿破坏邻接面导致的牙间隙也较常见。此外,深覆牙合等造成的咬合创伤可引起上颌中切牙唇倾,最终形成牙间隙。另有一些肿瘤或较大的颌骨囊肿等,也会造成牙齿移位并导致牙间隙的产生。
  1.3生理性牙间隙: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因牙齿缺失后久未修复,邻牙出现自行移位;因牙冠磨耗、磨损至周围线以下,丧失邻接关系。
  2牙间隙的修复治疗
  由于牙间隙形成的病因众多,在治疗时一定充分考虑其致病因素。对于某些发育性及病理性牙间隙,正畸治疗是首选的方法;对于过小牙等原因造成的牙间隙,修复治疗可以较快捷的解决问题,并能取得满意的美学效果;而某些复杂病例则必须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下面主要介绍牙间隙的修复治疗。
  2.1光固化树脂直接修复
  目前复合树脂已能实现模拟天然牙形态的、具有较长持久性的修复治疗。直接修复对天然牙体组织损伤小,能在椅旁即刻完成,且修改或更换修复体也较为容易。
  当牙间隙宽度较小时,可以直接在口内采用树脂分层堆叠的方式修复,若间隙较宽,则通常需制作诊断蜡型并翻制硅橡胶导板。诊断蜡型或诊断饰面能让患者直观的看到美学修复后的效果并方便将患者的意见反馈给医生,是医患之间强有力的沟通工具。而硅橡胶导板可以实现树脂颊舌向分层堆叠,能较好的恢复两牙之间的邻接关系,并尽量避免悬突形成 。
  同时,为了避免“黑三角”的形成,在进行树脂修复时必须将邻面接触点与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控制在5mm以内,牙龈组织才能逐渐填满该三角形区域[4]。
  2.2间接修复体修复
  树脂直接修复虽有很多优点,但对于较宽的牙间隙(>2mm)以及过小牙等最好选用间接修复体,尤其当牙冠伴有颜色和形态的异常、缺损严重或已行根管治疗时,且全冠和贴面与树脂相比具有更好的颜色稳定性。
  瓷贴面具有牙备量少的优点,且成功率较为可靠,已有临床研究显示其5 年的留存率为97%,10年留存率为91%[5]。此外,Beier 等[6]对318颗瓷贴面进行了为期20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其成功率达82. 76%,且未出现明显的美学变化,临床效果令人满意。秦云等[7]采用铸瓷贴面对46颗前牙进行了修复,随访两年后发现其留存率为92%,同时绝大多数修复体拥有良好的边缘适合性。
  随着全瓷材料的发展以及粘接技术的进步,目前还出现了超薄瓷贴面及部分瓷贴面,这些贴面所需的牙体预备量更少(0.3 mm-0.5 mm),有时甚至不需要牙体预备。邓燕等[8]对108 颗前牙超薄瓷贴面的临床疗效进行了3年的观察,结果显示修复3 年后仅有2 颗修复体折裂,其成功率达98.1 %。在Wells等[9]的报道中,对牙齿的清洁、抛光代替了牙体预备,Signore等[10]在其部分瓷贴面的病例报道中也未进行牙体预备,上述两例报道均取得了较好的美学效果。
  3、牙间隙修复过程中的美学考虑
  牙间隙的存在极大影响了前牙区的美观,并有可能对患者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Rosenstiel等[11]对北美人群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不希望微笑时出现前牙牙间隙;Rodrigues等[12]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出现牙间隙的微笑照与未出现牙间隙的微笑相比,所得到的分数明显更低。与此同时,普通人群和牙科医生对前牙牙间隙大小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Kokich[13]及Thomas[14]的研究均显示,普通人群认为正中牙间隙达2mm及以上时才明显影响美观,而牙科医生的标准则比普通人群更严苛。此外,Noureddine等[15]还调查了包括正中牙间隙在内的多种不同牙间隙对美学的影响,其结果显示正中牙间隙获得的分数最低,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存在间隙则是相对可以接受的。   上頜前牙牙冠的宽长比对前牙美学有很大的影响,S?kowska等[16]对牙间隙患者上颌前牙牙冠的宽长比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牙间隙患者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的临床牙冠宽长比大于正常人群的平均值,提示牙间隙患者的临床牙冠普遍宽于普通人群。在牙间隙的修复治疗中,修复体最终的大小及比例受间隙宽度的影响,为避免修复体过宽有时应考虑采用间隙转移法,对侧切牙或尖牙也进行修复体制作,重新分配各前牙的宽度。
  此外,在前牙牙间隙的修复治疗中还应特别注意中切牙、侧切牙以及尖牙之间视觉比例的协调。1973年Lombardi等[17]首次提出上颌前牙正面观的宽度比符合“黄金分割率”,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的正面观宽度比为1.618:1:0.618。但在随后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对黄金分割率的存在持否定意见。Hasanreisoglu等[18]对100名土耳其牙科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男性中切牙与侧切牙、尖牙与侧切牙的宽度比分别为1.519和0.803,而女性则分别为1.544和0.778,均与黄金分割率显著不同。Forster等[19]对100名匈牙利人的正面微笑照进行了测量,其中41名曾接受过正畸治疗。该测量结果显示,双侧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尖牙的比例均为1.6:1:0.85,且正畸治疗并未使前牙宽度比接近或达到黄金分割率。Lee等[20]则采用3D测量软件分析了139例模型的前牙比例关系,发现中切牙与侧切牙、尖牙与侧切牙的宽度比分别为1.396和0.917;国内学者也对模型的正面照进行了测量,所得的数值同样与黄金分割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21]。
  正因黄金分割率存在诸多不足,许多学者就前牙的比例关系提出了新观点。其中Ward 等[22] 提出了重复美学牙科比例(RED)这一概念,即侧切牙与中切牙的宽度比以及尖牙与侧切牙的宽度比是同一个数值。该数值并不固定,而是在0.6-0.8之间。Ward认为采用0.618 的黄金分割比来修复上颌前牙会造成侧切牙、尖牙宽度过窄,同时他还认为RED比例为0.7时可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该观点已被Basting等[23]的调查结果证实。Meshramkar等[24]在对214名年轻人的调查中发现,前牙宽度比符合RED比例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6%,而符合黄金分割率的则只有0.6%。陈润等[25]对国人的测量结果显示,黄金分割率及RED比例在正常牙合青年人群中均未发现,但其上颌前牙宽度的比例系数有区间集中的趋势。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观点之外,还有诸如Preston比例:上颌侧切牙与中切牙宽度之比为66% ,尖牙与侧切牙的比值则为84% ;黄金百分比:单侧尖牙正面观宽度占上颌尖牙至尖牙总宽度的10%,单侧侧切牙和中切牙则分别占15%及25%。这些理论的提出对美学修复都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一项对上颌前牙正面观宽度比喜好度的调查则显示,Preston 比例最受欢迎,其次是比值为0.7和0.78的RED比例,而选择黄金分割率的人只占很小部分[26]。
  综上所述,前牙正面观宽度比的黄金分割率在天然牙列中较难寻得,且美学效果也并不能使大多数人满意。故对前牙牙间隙进行美学修复时,可适当增加修复体的数目,并在充分考虑患者意见的基础上采用Preston 比例、RED比例等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1]尹仕海. 前牙间隙分类及修复方法[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09 (12): 709-712.
  [2]古向生, 李汝瑶, 王大为, 等. 正中多生牙与中切牙间隙的关系[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2, 20(2): 128-130.
  [3]Nainar SMH, Gnanasundaram N. Incidence and etiology of midline diastema in a population in south India (Madras)[J]. The Angle Orthodontist, 1989, 59(4): 277-282.
  [4]Tarnow DP, Magner AW, Fletcher P. The effect of the distance from the contact point to the crest of bone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interproximal dental papilla[J].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1992, 63(12): 995-996.
  [5]王德芳, 贾爽, 叶荣荣. everStick?高强纤维树脂材料关闭上颌中切牙牙间隙一例报道[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5, 35(9): 1426.
  [6]Beier US, Kapferer I, Burtscher D, et al.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porcelain laminate veneers for up to 20 yea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2011, 25(1): 79-85.
  [7]秦云, 钱梅, 朱轶萍. 前牙 E-max 铸瓷贴面的临床应用[J]. 口腔医学, 2013, 33(5): 359-360.
  [8]邓燕, 刘学, 杨旭, 等. 前牙超薄瓷贴面美学修复 32 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4, 30(6): 376-378.
  [9]Wells DJ, Rego JJ. Exquisite esthetics with no-preparation veneers[J]. Journal of Cosmetic Dentistry, 2014, 30(1): 47-54.   [10]Signore A, Kaitsas V, Tonoli A, et al. Sectional porcelain veneers for a maxillary midline diastema closure: a case report[J]. Quintessence International, 2013, 44(3): 201-206.
  [11]Rosenstiel SF, Rashid RG. Public preferences for anterior tooth variations: a web‐based study[J]. Journal of Esthetic and Restorative Dentistry, 2002, 14(2): 97-106.
  [12]Rodrigues CD, Magnani R, Machado MS, et al. The perception of smile attractiveness[J]. The Angle Orthodontist, 2009, 79(4): 634-639.
  [13]Kokich VO, Kokich VG, Kiyak HA. Perceptions of dental professionals and laypersons to altered dental esthetics: asymmetric and symmetric situ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 2006, 130(2): 141-151.
  [14]Thomas M, Reddy R, Reddy BJ. Perception differences of altered dental esthetics by dental professionals and laypersons[J]. Indian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2010, 22(2): 242-247.
  [15]Noureddine A, Chabouis HF, Parenton S, et al. Laypersons’ esthetic perception of various computer-generated diastemas: a pilot study[J]. The Journal of Prosthetic Dentistry, 2014, 112(4): 914-920.
  [16]S?kowska A, Dunin-Wilczyńska I, Cha?as R. The size of anterior teeth in patients with gaps in the upper dental arch[J]. Folia Morphologica, 2015, 74(4): 493-496.
  [17]Lombardi RE. The principles of visual perception and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 to denture esthetics[J]. The Journal of Prosthetic Dentistry, 1973, 29(4): 358-382.
  [18]Hasanreisoglu U, Berksun S, Aras K, et al. An analysis of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facial and dental proportions[J]. The Journal of Prosthetic Dentistry, 2005, 94(6): 530-538.
  [19]Forster A, Velez R, Antal M, et al. Width ratios in the anterior maxillary region in a Hungarian population: addition to the golden proportion debate [J]. The Journal of Prosthetic Dentistry, 2013, 110(3): 211-215.
  [20]Lee SP, Lee SJ, Hayashi K, et al. A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perceived proportions of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J]. Acta Odontologica Scandinavica, 2012, 70(5): 432-440.
  [21]尹吾琛, 鄭元俐, 许全林, 等. 上、下颌前牙宽度间比例关系的初步探讨[J]. 上海口腔医学, 2010, 19(1): 41-44.
  [22]Ward DH. Proportional smile design using the recurring esthetic dental (RED) proportion[J]. Dent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1, 45(1): 143-154.
  [23]Basting RT, Trindade RS, Flório FM. Comparative study of smile analysis by subjective and computerized methods[J]. Operative Dentistry, 2006, 31(6): 652-659.
  [24]Meshramkar R, Patankar A, Lekha K, et al. A study to evaluate the prevalence of golden proportion and RED proportion in aesthetically pleasing smiles[J].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 and Restorative Dentistry, 2013, 21(1): 29-33.
  [25]陈润, 杨舟, 吴千驹, 等. 对正常牙合者上颌前牙相互间牙冠宽度比例的计算机图像测量分析[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6(1): 39-42.
  [26]罗旭, 陈立, 谭建国. 上前牙美学比例喜好度的调查[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5, 16(4): 232-236.
其他文献
【摘要】药物相关性颌骨骨坏死主要是由双膦酸盐类药物,狄诺塞麦以及抗血管生成类药物等引起的一类颌骨疾病。这些药物因其良好的临床疗效,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抑制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及对高钙血症的短期处理。在全球范围内,MRONJ患者正在不断增加,而大部分口腔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诊治仍缺乏相关经验。本文将通过文献回顾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旨在能对该疾病能有更为系统全面地了解。  
期刊
【摘要】描写心电图实践中的难点,剖析心电图教学改变的不同 ,探究实践中的发展方向;作出以下分析:了解心电图的原理构造与现代发展状况相结合,配合临床应用加强对心电图的讲解,运用文本解析,临床实践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自身加强课程理论学习从而获取心电图的相关知识减少相关数据的冲突。  【关键词】医学;心电图学;本科生;诊断书  【中图分类号】R-4;G6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722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细节护理管理在呼吸科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26名住院患者进行呼吸治疗的研究对象,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和护理满意度指标。根据病人入院次序,传统的传统护理小组干预措施和详细的护理小组干预措施。结果:在诸如康复和护理满意程度等指标方面,传统护理群体之间的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数据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P<0.05)。结论:将全面护理管理应用于内部呼吸道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慢性结肠消化内科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已接诊的8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4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对其给予灌肠治疗,观察组中4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对其给予灌肠联合西瓜霜喷剂治疗,观察记录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一年内复发率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一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灌肠联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在不同时机予以产妇镇痛对产妇产程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经我院收治的初产妇中随机抽取9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产妇不同镇痛时机将其分为甲组(45例)和乙组(45例)。甲组在宫口开大3cm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乙组则在宫口开大1-2cm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情况以及分娩情况(阴道助产、使用缩宫素、剖宫产、顺产)。结果:甲组产妇的宫口扩张速度明显慢
期刊
【摘要】近年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护理的临床总结清楚地说明了其重要性,尤其是中医的护理干预措施。中医多种治疗方法的结合,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愈率和复原率,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关键词】中医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7-0085-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由腰椎纤维环破裂、髓核等突出引起的综合征,
期刊
【摘要】脑出血是一种非外伤性自发性的脑实质内出血症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近年来但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是急诊科常见的急重症。  【关键词】急诊科脑出血患者;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7-0089-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辛集市第一医院急诊科2012 年1 月~8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于2016.03-2017.03年在医院急诊中心随机选取14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实验组接受急诊护理。两组均记录了护理评估,并对护理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实验组满意度为87.84%,高于对照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可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满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价值。方法:择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时间段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研究,将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纳入对照组(12例),将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纳入观察组(12例),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 未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心理评分与抑郁心理评分相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通过护理后,两组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阻滞疗法加综合治疗对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并总结出护理要点。方法:在我院2018 年 6月 ~ 2020 年 4 月确诊带状疱疹的患者中,选取48例患者,通过对其采用神经阻滞及综合疗法带状疱疹的治疗,分析并总结出护理要点。结果:在参加护理治疗的48例患者中, 治疗痊愈的患者占37 例, 基本痊愈的患者占 8 例, 治疗无效的患者占 3 例, 总有效率达 93.7%。 结论:对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