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连续缝合法在肝移植胆道重建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管狭窄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中胆管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在10%左右[1],而吻合技术不佳是导致胆管吻合口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院采用改良的连续缝合法重建胆道取得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目前,糖尿病患者胰岛移植治疗方面仍存在供者短缺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问题,因此,生物人工胰腺(Bioartiff-cial pancreas,BAP)相对于传统胰岛移植而言具有较强的优势.BAP通过采用一种半通透性膜材料包裹胰岛素分泌细胞调控血糖,该装置可使患者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并且允许使用动物胰岛、干细胞诱导或基因工程化胰岛素分泌细胞,以此解决供者短缺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BAP发展的
期刊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并发严重感染时暂停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1例肝移植患者,术后7例采用他克莫司(FK506)及甲泼尼龙(MP)预防排斥反应,4例采用FK506、霉酚酸酯(MMF)及MP预防排斥反应,因感染共13次暂停使用免疫抑制剂.感染发生于术后2~262 d,确诊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使用敏感的抗细菌和(或)抗真菌药.停用MP及MMF,并降低FK506的用量,当感染无明显改
2008年5月底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美国移植年会(ATC)上,有十余篇关于西罗莫司在肝移植中应用的文献.其中两篇是McKenna等人进行的大型回顾性分析,他们收集了1998至2007年间1554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数据,将其中应用西罗莫司作为初始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作为暴露组,其余同期接受肝移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转归、术后患者以及移植物的存活率、并发症和副作用,现摘要节选如下。
期刊
患者为男性,56岁,因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入院,于2005年6月行全肝切除、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
期刊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6年3月间8例肝移植后发生GVHD受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观察这8例受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分析肝功能、血常规、骨髓细胞学、细菌培养、病毒检测和皮肤病理学等检查结果,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结果 肝移植受者发生GVHD的临床表现为:术后1~4周出现发热、全身皮疹、全血细胞减少、腹泻和腹痛等,但肝功能正
心脏移植后的移植物血管病(CAV)是影响心脏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首要原因,其病理特点是移植物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进行性增生,内膜增厚.血管腔狭窄。
期刊
肝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是一种少见但致命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85%以上[1,2],并已经成为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该并发症的充分认识、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成功抢救患者的关键。
期刊
目的 总结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心脏移植患者的处理体会.方法 11例心脏移植患者中,10例术前合并HBV感染,1例术后5年继发HBV感染.11例患者均存在肝功能受损,给予保肝治疗后,心脏移植前肝功能明显好转.2例患者术前即开始口服环孢素A(CsA),术后长期口服CsA、硫唑嘌呤(Aza)及泼尼松(Pred)预防排斥反应;9例术后应用CsA、Aza(或霉酚酸酯)及激素预防排斥反应,并应用达
目的 探讨免疫吸附(IA)联合他克莫司(FK506)和霉酚酸酯(MMF)治疗C4d阳性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4月至2003年6月间行同种异体尸肾移植490例,其中9例受者发生AHR,其诊断均依据Banff 97标准,Banff分级为Ⅱ级5例,Ⅲ级4例.患者发生AHR后均采用免疫吸附联合FK506+MMF+激素治疗,同时辅以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后行移植肾活检,
目的 探讨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82例原位肝移植受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观察受者术后肝功能和存活情况,并分析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对肝功能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肝移植受者术前TT3和TT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且受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随肝功能水平降低而显著下降.术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