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新课程为载体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逐步走向学校和广大师生,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实施人性化教育的今天,我们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是德、智、体的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还须对高中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和谐的发展。
现高中生心理现状令人很担心,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人际关系问题
很多同学由于初中成绩优秀,常受到师生家长的赞扬,又加之身为家中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不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经常与人冲突,主要体现在与老师、家长、同学关系不协调。
有些同学经历了残缺或紧张的家庭关系,见证了恶劣的人际交往,不能与父母进行正常的充满爱意的沟通,内心受到极大的刺激,不能与他人进行友善的交往;在学校,师生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以及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老师的认知偏差常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甚至一意孤行。很多学生比较情绪化,要求教师公平、公正,渴望教师的关爱和理解,如果这些得不到满足,学生极易感到心理受伤,更有许多学生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而产生压抑愤怒情绪,与老师关系紧张;高中生与同学朝夕相处,接触最多,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归属感,希望得到周围人的理解与信任,但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以及处事的方法、态度及能力差异经常造成同学关系恶化,伤及他人感情。当冲突发生后,学生往往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没人关心自己,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常焦虑不安,觉得生活是灰暗的没有任何生机,变得冷漠、固执、自闭,甚至产生恐怖感受或仇恨情绪,造成心理失衡。
二、学生压力大。承受挫折能力差
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学习竞争很激烈,考试成绩牵动着每个学生的神经。成绩好的同学担心失去优势地位,受师长责备;成绩差的同学怕成绩不好,受人冷眼,对不起家长,没脸见人。又或者自己的短期付出未见成绩的明显提高,便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儿,智商有问题,怎么学都没长进。许多诸如此类的负面评价,若再有老师的冷言冷语可谓雪上加霜。长期下来,这些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失意、焦虑、过于敏感、多忧、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纷至沓来,学习结果可想而知。
三、信心耐心不足
有些学生真的是很努力,成绩好时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确实行,成绩差时不能正确分析原因,认为自己脑子笨,一无是处,高考肯定没希望。失去了对学习的坚定信心,令自己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更是没有热情来学了。而很多同学则是有三天热度,成绩忽上忽下,不能静下心来踏实地学,在学习上缺乏韧性,遇到困难更是轻言放弃,不禁让人感慨:难成大器。
四、青春期心理困惑
高中生经历着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易产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些人对异性又困惑又好奇,内心充满躁动不安。然而如果这些情感没有相应的心理水平来对待,得不到正确的宣泄和表露,或是得不到理解时,他们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现在许多人包括很多教育工作者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早恋现象一味的打压。而没能进行正确对待的引导,使得许多有早恋、暗恋情结的高中生或与学校公然对抗,或在地下活动,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更有些学生陷入情感中不能自拔,对学习完全放手不管。导致大家都不愿意见到的结果发生。
分析以上这些常见的高中生心理问题,我们会发现,如果这些问题不能缓解、消除,势必会严重影响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环境育人,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塑造高中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社会各界应关心他们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还他们一片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他们进行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学校要发挥作为教育重地的担负者的重要性,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索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高效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第二,我们要改变评价方式,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从中得到快乐。老师要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鼓励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理解并尊重孩子,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交流,以便于我们更好更及时地分析、舒导、解决孩子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必须通力合作,学校、家庭、学生积极参与,为高中生的成长在全社会创造和谐理想的发展环境,大力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使他们成就为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和生力军。
希望全社会动员起来,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而共同努力。谈有效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作用
王 娟
有效教学是我从教以来追求的目标,经过这次有关有效教学的讨论,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有人格魅力。(包括热情和期望)
教师的热情既要对学生热情,也要对所教的专业热情。梁启超先生说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唯一的秘诀就是敬。我们教育事业值得我们去敬,去为之孜孜不倦地追求。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热心,会使学生感到轻松、亲切,师生之间建立积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信任老师,就会促进学生学习。
教师要对自己和学生怀有很高的成功期望,也就是心理暗示的重要作用。学生很在意老师的评价,所以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的期望值。永遠不要对学生说:“你很笨,你不是学习的料”。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信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值转化为自己的期望值,会对学习重新树立信心。
其次。教师要有备课功。
于漪先生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余映潮先生说“教学的第一功 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这是硬功夫”。足以说明吃透教材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吃透教材呢?用杨宏丽老师的话来概括,即“用望远镜来把握教材,用显微镜来处理教材”。
用望远镜来把握教材就是从宏观上理清思路。理清教材的编排线索,将某一知识放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审视,把握他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学时就能站得高看得远。
用显微镜来处理教材就是在细节上学会推敲。除了思考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思考教材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有什么好处,教材提供的学习线索是什么。比如讲《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和《出师表》中的“开张圣听”联系起来,在讲《变色龙》中的细节描写时可联系《}L乙己》中的典型细节。只有深入理解素材的用意和隐含的学习线索,教学才能在体现教材用意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超越,才能“深入浅出”。
备课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去写教案。我有一次失敗的教训,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一文在讲授前,需要学生先掌握议论文的常识,但我对学生了解不够,结果使那节课中途改了目标,而我备课不充分,课堂效果很差。所以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在学习中困惑是什么,哪些是学习中疑点、难点、兴奋点,一切思考完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第三,要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今年我教的两个班,语文成绩相差很大。我在上《沁园春·雪》一文时,在成绩好一点的班,我让学生先自己赏析,再指生有感情朗读,结果没有学生自愿朗读,冷了场,此后我让学生找读起来有气势的句子,学生找出来但分析不够到位,整节课上得很别扭。在成绩差一点的班我改变了教法,既然学生不太喜欢在同学面前表演,不如让他们自由表达,直接让他们找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原因,此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跃跃欲试,妙语连珠,我都没想到很多精彩之处分析出来了,难点也化解了,而我几乎没费什么力气。我突然感悟到,不能总怪学生这么沉闷,是因为我没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全在教师的主导啊!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教法应依据学科的不同,课堂内容的不同,学生自身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四。教师要关注自己的成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也应有“活水”的滋润才更有活力。教师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呈现者、实践者和参与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态度、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影响着学生的灵魂的塑造,所以教师要关注自己的成长,才能胜任当前的教学需要。
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当这堂课学生能独立思考、积极作答时,我有莫大的欣慰,下课走出教室的脚步都是轻快的,我收获了极大的快乐,相信学生也获得了快乐。当轻松的微笑、热烈的交流、舒心的倾听、会心的领悟、快乐的体验充满课堂时,我相信这样的课堂就是最有效的。
现高中生心理现状令人很担心,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人际关系问题
很多同学由于初中成绩优秀,常受到师生家长的赞扬,又加之身为家中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不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经常与人冲突,主要体现在与老师、家长、同学关系不协调。
有些同学经历了残缺或紧张的家庭关系,见证了恶劣的人际交往,不能与父母进行正常的充满爱意的沟通,内心受到极大的刺激,不能与他人进行友善的交往;在学校,师生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以及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老师的认知偏差常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甚至一意孤行。很多学生比较情绪化,要求教师公平、公正,渴望教师的关爱和理解,如果这些得不到满足,学生极易感到心理受伤,更有许多学生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而产生压抑愤怒情绪,与老师关系紧张;高中生与同学朝夕相处,接触最多,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归属感,希望得到周围人的理解与信任,但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以及处事的方法、态度及能力差异经常造成同学关系恶化,伤及他人感情。当冲突发生后,学生往往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没人关心自己,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常焦虑不安,觉得生活是灰暗的没有任何生机,变得冷漠、固执、自闭,甚至产生恐怖感受或仇恨情绪,造成心理失衡。
二、学生压力大。承受挫折能力差
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学习竞争很激烈,考试成绩牵动着每个学生的神经。成绩好的同学担心失去优势地位,受师长责备;成绩差的同学怕成绩不好,受人冷眼,对不起家长,没脸见人。又或者自己的短期付出未见成绩的明显提高,便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儿,智商有问题,怎么学都没长进。许多诸如此类的负面评价,若再有老师的冷言冷语可谓雪上加霜。长期下来,这些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失意、焦虑、过于敏感、多忧、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纷至沓来,学习结果可想而知。
三、信心耐心不足
有些学生真的是很努力,成绩好时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确实行,成绩差时不能正确分析原因,认为自己脑子笨,一无是处,高考肯定没希望。失去了对学习的坚定信心,令自己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更是没有热情来学了。而很多同学则是有三天热度,成绩忽上忽下,不能静下心来踏实地学,在学习上缺乏韧性,遇到困难更是轻言放弃,不禁让人感慨:难成大器。
四、青春期心理困惑
高中生经历着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易产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些人对异性又困惑又好奇,内心充满躁动不安。然而如果这些情感没有相应的心理水平来对待,得不到正确的宣泄和表露,或是得不到理解时,他们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现在许多人包括很多教育工作者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早恋现象一味的打压。而没能进行正确对待的引导,使得许多有早恋、暗恋情结的高中生或与学校公然对抗,或在地下活动,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更有些学生陷入情感中不能自拔,对学习完全放手不管。导致大家都不愿意见到的结果发生。
分析以上这些常见的高中生心理问题,我们会发现,如果这些问题不能缓解、消除,势必会严重影响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环境育人,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塑造高中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社会各界应关心他们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还他们一片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他们进行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学校要发挥作为教育重地的担负者的重要性,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索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高效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第二,我们要改变评价方式,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从中得到快乐。老师要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鼓励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理解并尊重孩子,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交流,以便于我们更好更及时地分析、舒导、解决孩子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必须通力合作,学校、家庭、学生积极参与,为高中生的成长在全社会创造和谐理想的发展环境,大力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使他们成就为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和生力军。
希望全社会动员起来,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而共同努力。谈有效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作用
王 娟
有效教学是我从教以来追求的目标,经过这次有关有效教学的讨论,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有人格魅力。(包括热情和期望)
教师的热情既要对学生热情,也要对所教的专业热情。梁启超先生说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唯一的秘诀就是敬。我们教育事业值得我们去敬,去为之孜孜不倦地追求。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热心,会使学生感到轻松、亲切,师生之间建立积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信任老师,就会促进学生学习。
教师要对自己和学生怀有很高的成功期望,也就是心理暗示的重要作用。学生很在意老师的评价,所以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的期望值。永遠不要对学生说:“你很笨,你不是学习的料”。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信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值转化为自己的期望值,会对学习重新树立信心。
其次。教师要有备课功。
于漪先生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余映潮先生说“教学的第一功 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这是硬功夫”。足以说明吃透教材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吃透教材呢?用杨宏丽老师的话来概括,即“用望远镜来把握教材,用显微镜来处理教材”。
用望远镜来把握教材就是从宏观上理清思路。理清教材的编排线索,将某一知识放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审视,把握他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学时就能站得高看得远。
用显微镜来处理教材就是在细节上学会推敲。除了思考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思考教材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有什么好处,教材提供的学习线索是什么。比如讲《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和《出师表》中的“开张圣听”联系起来,在讲《变色龙》中的细节描写时可联系《}L乙己》中的典型细节。只有深入理解素材的用意和隐含的学习线索,教学才能在体现教材用意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超越,才能“深入浅出”。
备课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去写教案。我有一次失敗的教训,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一文在讲授前,需要学生先掌握议论文的常识,但我对学生了解不够,结果使那节课中途改了目标,而我备课不充分,课堂效果很差。所以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在学习中困惑是什么,哪些是学习中疑点、难点、兴奋点,一切思考完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第三,要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今年我教的两个班,语文成绩相差很大。我在上《沁园春·雪》一文时,在成绩好一点的班,我让学生先自己赏析,再指生有感情朗读,结果没有学生自愿朗读,冷了场,此后我让学生找读起来有气势的句子,学生找出来但分析不够到位,整节课上得很别扭。在成绩差一点的班我改变了教法,既然学生不太喜欢在同学面前表演,不如让他们自由表达,直接让他们找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原因,此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跃跃欲试,妙语连珠,我都没想到很多精彩之处分析出来了,难点也化解了,而我几乎没费什么力气。我突然感悟到,不能总怪学生这么沉闷,是因为我没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全在教师的主导啊!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教法应依据学科的不同,课堂内容的不同,学生自身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四。教师要关注自己的成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也应有“活水”的滋润才更有活力。教师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呈现者、实践者和参与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态度、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影响着学生的灵魂的塑造,所以教师要关注自己的成长,才能胜任当前的教学需要。
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当这堂课学生能独立思考、积极作答时,我有莫大的欣慰,下课走出教室的脚步都是轻快的,我收获了极大的快乐,相信学生也获得了快乐。当轻松的微笑、热烈的交流、舒心的倾听、会心的领悟、快乐的体验充满课堂时,我相信这样的课堂就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