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顾景舟(1915年~1996年),原名景洲,早年别称曼唏、武陵选人、荆南山樵,晚年自号壶叟,出生于宜兴川埠乡上袁村的一个紫砂壶世家。当代著名紫砂大师,其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海外来宾,被国内外收藏家典藏。
关键词:顾景舟;紫砂壶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228-1
顾景舟原名顾景洲,191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的紫砂圣地———上袁村。紫砂鼻祖供春、大家陈子畦、清初的首席大家陈鸣远、程寿珍,陶刻宗师邵云如等名家都出自上袁村。顾景舟6岁就被送进了东坡书院(后更名为第六高等小学堂)读书,校比吕梅笙是个有学问的开明绅上。顾景舟天资聪颖,深得校长喜爱。东坡小学毕业后,他随校长学习古文3年。这段学习时光,令晚年的顾景舟十分怀念。但是随着家境日渐困顿,17岁的顾景舟只得中途辍学,面临人生道路的新选择。
顾景舟18岁正式随母邵氏在家制坯。20岁就成名的顾景舟已从辍学的痛苦中走出来,看到人生的新目标和新希望。他自号曼晞,在壶上用了“曼晞陶艺”的印章。曼晞意即曼妙的曙光,表明他对从事紫砂艺术的自信和抱负。这份抱负也来自他对紫砂艺术的深入了解,他心中已有了参照的标杆,那就是同村前辈艺人邵大亨和黄玉麟。几年以后,制壶工艺便达到了较高水平,40年代中期他的紫砂壶便有了“寸壶竟有斗米之贵”的赞誉,并得到了江南地区名流和藏家们的认可,赞美他的紫砂壶为“一壶一景,一壶一舟”。之后为了答谢友人,顾景舟于1948年专门精心制作了五件石瓢壶,除了顾自藏一件外,分别将壶赠与了吴湖帆、唐云、江寒汀、戴相明,五件壶的落款均为景舟,题记落款均为吴倩。顾景舟以此告别了景洲、瘦萍、荆南山樵、武陵逸人的称号。
195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厂初期。顾老即负担起“紫砂工艺班”的育才重任。他常说:“教师者,传业授道者也。”一改过去师徒授艺的陈旧方式。他以自己特有的文学艺术素养,总结自己的制作实践经验,进行技艺传授,以感性认识作示范,以古代作品作具体分析,指出其精华和不足。他常把紫砂壶拟人化,说壶是具有灵性的,也是作者品格的具体体现。他教徒要求甚严,作业必须按时完成,每次制作产品,都要求学生做笔记,并养成习惯。上世纪60年代紫砂工艺的提高,与他对紫砂专用工具的改进分不开。经他教过的学生,都十分讲究工具的制作与使用,从而使紫砂壶制作工艺精益求精、精妙绝伦。当代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赞美顾老的工艺为“百代壶公第一流”。
1980年,在他的支持及参与下,筹建“紫砂特艺班”,按照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祥先生的供样,复制紫砂历史名作,并挑选工艺师和高级工艺师每周为特艺班学员上课,奠定了紫砂技术水平更为飞跃发展的基础,对紫砂艺术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
顾景舟先生一生执著于紫砂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经典阐释。他的很多论点和见解也一再为人所引述,可见其素养积累之广之厚。在深入研究紫砂的同时,他还旁涉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考古等诸多领域,广采博收,以看似无形的修养注入有形的紫砂实践中去,以道养器,使他在紫砂艺术创作中形聚了自己独到的艺术品质与风格。顾景舟曾这样说过:“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辟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远,体现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而要达到这样高的标准,显然不是急功近利所能达到的。
顾景舟将自己的紫砂艺术生涯总结为少年仿、中年创、晚年变的三部曲。早年他从仿制历史名作入手奠定了高起点的技艺基础;五十年代中期,他历时三个月,完成了题壁茶具从纸面到立体的设计制作;晚年的顾景舟,强调“如果没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的学问,没有基本功扎实而又灵巧的双手”要抒发情感,“再强烈的情感也是瘫痪的”。
他喜好摹古,同时他又勤于总结、思考、创新,拥有自己的工艺美术理念。无论是他的仿古、创新的作品,都可以看到独特的一面。顾深知“功夫在壶外”的道理,所以特别注重壶的点线面三维结构,加上他的审美观,其作品就形成了“雄健流畅、典雅内敛”的风格。例如:传统石瓢壶壶流斜插壶体,流口直切棱锋,壶执成三角状,壶盖与壶口平接锋棱,卧钮弧高,壶体为卧足塔形,给人的感觉是稳健、挺拔、刚劲。其他名家的仿制是依原样而作,而顾景舟却保留整体器形,稍作改动,去其锋芒,或将流口稍作弯曲,将盖改作弧形,或将钮的弧度略降,将三角执改为龙执或耳执,这样既保持了石瓢壶的原样,又增添了新貌。小小的改动使原先稳健挺拔的石瓢壶变为了多重形式的石瓢壶,表现出了不同的气质。
顾景舟的紫砂作品以茗壶为主,早年以方器入手,兼做圆器,后来随其与书画界的交往而渐渐偏重光素器型的制作,最后以几何形壶作为其创作方向,并最终奠定了个人风格,有论者论其作品:“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形器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着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所制之器脱俗朴雅,仪态纷呈。”这些评价如今已成定论。顾景舟的代表作有鹧鸪、提壁、牛盖莲子、上新桥、石瓢、汉云、僧帽、井栏等诸式,许多佳作纷纷被国内外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
顾景舟之所以被誉为“一代宗师”与“紫砂泰斗”,是和其在紫砂壶艺上的卓越成就不可分割的,而其壶艺成就又和他“注重文化修养”密不可分,但最根本处乃在于其人格修养上的艺术自觉。所谓修心即是隐逸,养气便从无为。其一生的印文正鲜明地标示出其独特的艺术人格的发展轨迹,在紫砂艺术界堪称中国艺术精神的楷模。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紫砂艺术[M].台北:台北书泉出版社,1996.
[2]徐秀棠、山谷著.紫砂入门十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高英姿.记一代紫砂陶瓷艺术家顾景舟[J].时代人物·美术家,2007,(02).
关键词:顾景舟;紫砂壶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228-1
顾景舟原名顾景洲,191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的紫砂圣地———上袁村。紫砂鼻祖供春、大家陈子畦、清初的首席大家陈鸣远、程寿珍,陶刻宗师邵云如等名家都出自上袁村。顾景舟6岁就被送进了东坡书院(后更名为第六高等小学堂)读书,校比吕梅笙是个有学问的开明绅上。顾景舟天资聪颖,深得校长喜爱。东坡小学毕业后,他随校长学习古文3年。这段学习时光,令晚年的顾景舟十分怀念。但是随着家境日渐困顿,17岁的顾景舟只得中途辍学,面临人生道路的新选择。
顾景舟18岁正式随母邵氏在家制坯。20岁就成名的顾景舟已从辍学的痛苦中走出来,看到人生的新目标和新希望。他自号曼晞,在壶上用了“曼晞陶艺”的印章。曼晞意即曼妙的曙光,表明他对从事紫砂艺术的自信和抱负。这份抱负也来自他对紫砂艺术的深入了解,他心中已有了参照的标杆,那就是同村前辈艺人邵大亨和黄玉麟。几年以后,制壶工艺便达到了较高水平,40年代中期他的紫砂壶便有了“寸壶竟有斗米之贵”的赞誉,并得到了江南地区名流和藏家们的认可,赞美他的紫砂壶为“一壶一景,一壶一舟”。之后为了答谢友人,顾景舟于1948年专门精心制作了五件石瓢壶,除了顾自藏一件外,分别将壶赠与了吴湖帆、唐云、江寒汀、戴相明,五件壶的落款均为景舟,题记落款均为吴倩。顾景舟以此告别了景洲、瘦萍、荆南山樵、武陵逸人的称号。
195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厂初期。顾老即负担起“紫砂工艺班”的育才重任。他常说:“教师者,传业授道者也。”一改过去师徒授艺的陈旧方式。他以自己特有的文学艺术素养,总结自己的制作实践经验,进行技艺传授,以感性认识作示范,以古代作品作具体分析,指出其精华和不足。他常把紫砂壶拟人化,说壶是具有灵性的,也是作者品格的具体体现。他教徒要求甚严,作业必须按时完成,每次制作产品,都要求学生做笔记,并养成习惯。上世纪60年代紫砂工艺的提高,与他对紫砂专用工具的改进分不开。经他教过的学生,都十分讲究工具的制作与使用,从而使紫砂壶制作工艺精益求精、精妙绝伦。当代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赞美顾老的工艺为“百代壶公第一流”。
1980年,在他的支持及参与下,筹建“紫砂特艺班”,按照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祥先生的供样,复制紫砂历史名作,并挑选工艺师和高级工艺师每周为特艺班学员上课,奠定了紫砂技术水平更为飞跃发展的基础,对紫砂艺术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
顾景舟先生一生执著于紫砂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经典阐释。他的很多论点和见解也一再为人所引述,可见其素养积累之广之厚。在深入研究紫砂的同时,他还旁涉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考古等诸多领域,广采博收,以看似无形的修养注入有形的紫砂实践中去,以道养器,使他在紫砂艺术创作中形聚了自己独到的艺术品质与风格。顾景舟曾这样说过:“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辟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远,体现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而要达到这样高的标准,显然不是急功近利所能达到的。
顾景舟将自己的紫砂艺术生涯总结为少年仿、中年创、晚年变的三部曲。早年他从仿制历史名作入手奠定了高起点的技艺基础;五十年代中期,他历时三个月,完成了题壁茶具从纸面到立体的设计制作;晚年的顾景舟,强调“如果没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的学问,没有基本功扎实而又灵巧的双手”要抒发情感,“再强烈的情感也是瘫痪的”。
他喜好摹古,同时他又勤于总结、思考、创新,拥有自己的工艺美术理念。无论是他的仿古、创新的作品,都可以看到独特的一面。顾深知“功夫在壶外”的道理,所以特别注重壶的点线面三维结构,加上他的审美观,其作品就形成了“雄健流畅、典雅内敛”的风格。例如:传统石瓢壶壶流斜插壶体,流口直切棱锋,壶执成三角状,壶盖与壶口平接锋棱,卧钮弧高,壶体为卧足塔形,给人的感觉是稳健、挺拔、刚劲。其他名家的仿制是依原样而作,而顾景舟却保留整体器形,稍作改动,去其锋芒,或将流口稍作弯曲,将盖改作弧形,或将钮的弧度略降,将三角执改为龙执或耳执,这样既保持了石瓢壶的原样,又增添了新貌。小小的改动使原先稳健挺拔的石瓢壶变为了多重形式的石瓢壶,表现出了不同的气质。
顾景舟的紫砂作品以茗壶为主,早年以方器入手,兼做圆器,后来随其与书画界的交往而渐渐偏重光素器型的制作,最后以几何形壶作为其创作方向,并最终奠定了个人风格,有论者论其作品:“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形器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着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所制之器脱俗朴雅,仪态纷呈。”这些评价如今已成定论。顾景舟的代表作有鹧鸪、提壁、牛盖莲子、上新桥、石瓢、汉云、僧帽、井栏等诸式,许多佳作纷纷被国内外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
顾景舟之所以被誉为“一代宗师”与“紫砂泰斗”,是和其在紫砂壶艺上的卓越成就不可分割的,而其壶艺成就又和他“注重文化修养”密不可分,但最根本处乃在于其人格修养上的艺术自觉。所谓修心即是隐逸,养气便从无为。其一生的印文正鲜明地标示出其独特的艺术人格的发展轨迹,在紫砂艺术界堪称中国艺术精神的楷模。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紫砂艺术[M].台北:台北书泉出版社,1996.
[2]徐秀棠、山谷著.紫砂入门十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高英姿.记一代紫砂陶瓷艺术家顾景舟[J].时代人物·美术家,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