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0 896 m!哈工程科研团队研发的“悟空号”全海深AUV,于当地时间11月6日15时47分,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万米挑战最后一潜,再次刷新下潜深度纪录.rn10月至11月,作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单位,哈工程“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UV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团队携“悟空号”全海深AUV,继年初创造了7 709 m的亚洲深潜纪录后,再战马里亚纳海沟,完成4次超万米深度下潜——10 009 m、10 888 m、10 872 m和10 896 m,超过国外无人无缆潜水器AUV于2020年5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 896 m!哈工程科研团队研发的“悟空号”全海深AUV,于当地时间11月6日15时47分,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万米挑战最后一潜,再次刷新下潜深度纪录.rn10月至11月,作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单位,哈工程“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UV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团队携“悟空号”全海深AUV,继年初创造了7 709 m的亚洲深潜纪录后,再战马里亚纳海沟,完成4次超万米深度下潜——10 009 m、10 888 m、10 872 m和10 896 m,超过国外无人无缆潜水器AUV于2020年5月创造的10 028 m的AUV潜深世界纪录,并顺利完成海试验收.
其他文献
为实现调速系统小型集成化设计、低噪声设计、节能效果良好、操作方式人性化、实现优良的人机交互界面,提升汽轮发电机组的运行稳定性及安全可靠性,文章介绍了 一种低噪声变速恒压调速系统,对其工作原理、组成和结构设计进行介绍,在调节系统调节油压的控制策略方面,将PID控制和模糊控制方法结合起来,构成互补、兼有这2种控制优点的模糊—PID控制策略.通过模糊PID算法控制驱动伺服电机转速变化,以保持液压油站油压恒定.通过采用变速恒压的高压电液调速系统,进一步提升调速系统的调节精度和快速性,同时最大可能地减小电动油泵对机
随着我国对于绿色发展的要求,绿色拖轮以其良好的节能性、能量的高效利用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比纯LNG/双燃料、纯电池、混合动力电力推进系统3种不同技术方案,其中混合动力拖轮的能效利用率和性价比最高.文章从造价、安全、技术成熟等方面考虑,对混合动力拖轮的不同供电推进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油电混合动力型式拖轮是目前最符合厦门港实际需求的新型能源拖轮.
文章从平衡检验的必要性、平衡检验理论、平衡检验方法以及不平衡的处理方法4个方面对船用螺旋桨的静平衡和动平衡检验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为不同类型的螺旋桨应该选择何种方法进行平衡检验提供了参考.
针对凝汽器水室异常壁厚减薄问题,通过采用检测冷却水、水室内壁白色附着物和牺牲阳极块表面附着物化学成分的方法,分析壁厚减薄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应的防腐蚀建议.结果表明:凝汽器水室异常减薄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冷却水冲蚀导致,而且壁厚减薄程度与液流冲击强度有关.通过设置防冲板、进行水室结构优化或者估算剩余寿命的方法,可以改善凝汽器水室的壁厚减薄问题.
文章利用可靠性框图法,根据船舶电气二次设备的发电机、母线、舷跨接保护系统的主接线,分别对常规保护系统和数字化保护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各个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并对常规保护系统和数字化保护系统进行横向分析,得出数字化保护系统的应用不会降低保护系统整体可靠性的结论.
为节省空间和容量,降低系统成本,提出了多传动变频技术在科考绞车上的应用.介绍了基于公共直流母线的多传动变频控制系统构成和功能,详细描述了多传动变频技术在科考船上对3组不同功能的绞车进行运行控制的应用.
文章提出一种由级联H桥(CHB)以及开关电容(SC)单元构成的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所提出的变换器具备SC单元直流侧电压自均衡的能力,实现了 13电平的电压输出,负载上的输出电压质量好、总谐波失真含量低,与传统的非对称级联多电平变换器相比,只需要单个直流源便能获得多个电平的交流输出.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拓扑的正确性.
主机对气缸油的温度和碱值有着及其严格的要求.传统的气缸油控制柜只能将单一碱值的油品经过加热后提供给主机,温度幅度大,碱值单一不可调整.新型气缸油自动混合柜以调节气缸油的温度和碱值为目的,采用PLC控制技术,配于变频器和触摸屏控制面板,通过调整低碱值和高碱值油柜的两个泵到混合油箱的流量,以满足实际所需要的碱值的要求.
横贯浸水时间是否小于等于10 min,是判断横贯浸水装置有效性的依据.针对人工计算船舶横贯装置浸水时间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基于Maxsurf二次开发的横贯浸水计算方法,以VB.NET为程序设计语言对Maxsurf Stability进行二次开发,对其相关计算数据进行访问、提取,结合用户在程序中输入的横贯浸水装置参数,快速地获取横贯浸水时间,进而判定横贯浸水装置是否有效.通过某科考船一对称压载舱的计算实例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快捷的.
首先,通过试验方法获得了基准空冷中冷器在不同速度时的冷侧静压降和传热系数.然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试验值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对于静压降,试验值与仿真值的绝对误差不超过7%,而传热系数则不超过15%,说明当前仿真的准确性.接着,继续采用计算流体方法研究了冷侧风速为6 m/s时,不同冷却管前缘半径R1及进气方向β对空冷中冷器冷侧热工水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1=3.6 mm且β=90°时,Fanning摩擦因子f取得各工况中的最小值;当R1=0 mm且β=90°时,努赛尔数Nu取得各工况中的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