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午2点多,31岁的台商赖泓成来到位于江西南昌赣江边的台湾夜市小吃街,轻车熟路地打开雪花冰、古坑咖啡和章鱼小丸子三家铺子的门,和员工们一起准备食材。
距离夜市开市只剩不到2小时,像赖泓成一样,其他20多位台商陆续赶来,开始营业前的忙碌。
4点多,夜市对外开放,食客慢慢多了起来,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的场地里人头攒动。江风习习,蚵仔煎、大肠包小肠香味四溢,一些店铺前排起了长队。
入夜华灯绽放,小吃街熙熙攘攘,一江之隔,“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美轮美奂。市井的烟火味与历史的厚重感遥相呼应。
“在营业时间的安排和店铺的设计上,这里几乎跟台湾当地夜市习俗保持一致,很有亲切感!”赖泓成边说边将一份雪花冰递给客人。回想起在大陆的创业历程,这个来自屏东县的小伙子至今仍觉得神奇。
2011年,赖泓成获悉南昌要开一条台湾夜市小吃街,店铺租金减免,于是半路出家学做小吃,学成了就和姐姐一块“闯南昌”。店铺刚开张那会儿,他从台湾带来全部员工,包吃包住。他坦言:“一开始心里没底,现在对大陆经营的氛围已经熟悉,员工大多都是本地人,成本也节约了不少。”
在一家蚵仔煎店铺前,吃客排起了长队,正在制作蚵仔煎的吴伟大应接不暇,告诉记者:“生意好的时候,一晚能卖出六七百份。”来南昌近三年的吴伟大,从对大陆一无所知,到如今带着老婆一起过来打拼。
他笑称自己从小就在餐饮业里“打滚”,家族在台北华西街夜市经营蚵仔煎和猪脚,生意很红火。得知南昌当地引进台湾小吃的消息后,原本做电子行业的他辞掉工作,跟着父亲来到南昌开店。
“大陆有着巨大的市场,当地又有优惠政策,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过来了!”吴伟大说。
小吃街聚集着40多家小吃店,台商以70后、80后为主,他们中很多人在海峡两岸都开了小吃店。“南昌和台湾的店,无论是从店面装修风格、小吃风味到包装都尽量保证一模一样,让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自台湾。”这是他们共同的坚持。为了保证原汁原味,主要食材都从台湾空运过来。
小吃街负责人徐海兵也是80后。他说,当时为了吸引更多台商聚集,对所有店面一律免除租金,因此刚开办时吸引了100多位台商入驻。随着时间流逝,现在只有20多位台商坚守下来。
对此,赖泓成分析说,追求原汁原味固然重要,入乡随俗也非常必要。“有些台商坚持口味绝对不能变,但江西本地人吃不惯,自然也就没有市场了,经营没效益就只能退出。”
有些台商来这里不仅为了赚钱,还是为了寻根,并演变成扎根。70后台商胡珈婕跟赖泓成是同乡,2012年就来小吃街开了两家店,售卖鲜榨果汁、蛋包饭和炒米粉。现在经营小吃的收益与她之前在台湾开水族馆差不多。
“我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为了寻根。”祖籍江西信丰的她解释说。
台商们的坚守让这条小吃街生意红火,成为南昌乃至江西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徐海兵指着面前的一大片空地告诉记者,夜市管理方接下来还打算拓宽小吃街的文化内涵,引进台湾民间艺人、特产、手工艺品等,包括台湾皮影戏、布袋戏等有意思的风俗,打造成“吃喝玩乐一条街”。
坚守下来的台商,都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朋友和圈子。有些正在考驾照,有些买了房子,有些甚至考虑在当地落户。
赖泓成打算在南昌娶妻生子。“通过前四年的经营,我已经赚到了‘老婆本’,争取再做三年在南昌买套房。”他满怀信心地说。
距离夜市开市只剩不到2小时,像赖泓成一样,其他20多位台商陆续赶来,开始营业前的忙碌。
4点多,夜市对外开放,食客慢慢多了起来,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的场地里人头攒动。江风习习,蚵仔煎、大肠包小肠香味四溢,一些店铺前排起了长队。
入夜华灯绽放,小吃街熙熙攘攘,一江之隔,“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美轮美奂。市井的烟火味与历史的厚重感遥相呼应。
“在营业时间的安排和店铺的设计上,这里几乎跟台湾当地夜市习俗保持一致,很有亲切感!”赖泓成边说边将一份雪花冰递给客人。回想起在大陆的创业历程,这个来自屏东县的小伙子至今仍觉得神奇。
2011年,赖泓成获悉南昌要开一条台湾夜市小吃街,店铺租金减免,于是半路出家学做小吃,学成了就和姐姐一块“闯南昌”。店铺刚开张那会儿,他从台湾带来全部员工,包吃包住。他坦言:“一开始心里没底,现在对大陆经营的氛围已经熟悉,员工大多都是本地人,成本也节约了不少。”
在一家蚵仔煎店铺前,吃客排起了长队,正在制作蚵仔煎的吴伟大应接不暇,告诉记者:“生意好的时候,一晚能卖出六七百份。”来南昌近三年的吴伟大,从对大陆一无所知,到如今带着老婆一起过来打拼。
他笑称自己从小就在餐饮业里“打滚”,家族在台北华西街夜市经营蚵仔煎和猪脚,生意很红火。得知南昌当地引进台湾小吃的消息后,原本做电子行业的他辞掉工作,跟着父亲来到南昌开店。
“大陆有着巨大的市场,当地又有优惠政策,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过来了!”吴伟大说。
小吃街聚集着40多家小吃店,台商以70后、80后为主,他们中很多人在海峡两岸都开了小吃店。“南昌和台湾的店,无论是从店面装修风格、小吃风味到包装都尽量保证一模一样,让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自台湾。”这是他们共同的坚持。为了保证原汁原味,主要食材都从台湾空运过来。
小吃街负责人徐海兵也是80后。他说,当时为了吸引更多台商聚集,对所有店面一律免除租金,因此刚开办时吸引了100多位台商入驻。随着时间流逝,现在只有20多位台商坚守下来。
对此,赖泓成分析说,追求原汁原味固然重要,入乡随俗也非常必要。“有些台商坚持口味绝对不能变,但江西本地人吃不惯,自然也就没有市场了,经营没效益就只能退出。”
有些台商来这里不仅为了赚钱,还是为了寻根,并演变成扎根。70后台商胡珈婕跟赖泓成是同乡,2012年就来小吃街开了两家店,售卖鲜榨果汁、蛋包饭和炒米粉。现在经营小吃的收益与她之前在台湾开水族馆差不多。
“我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为了寻根。”祖籍江西信丰的她解释说。
台商们的坚守让这条小吃街生意红火,成为南昌乃至江西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徐海兵指着面前的一大片空地告诉记者,夜市管理方接下来还打算拓宽小吃街的文化内涵,引进台湾民间艺人、特产、手工艺品等,包括台湾皮影戏、布袋戏等有意思的风俗,打造成“吃喝玩乐一条街”。
坚守下来的台商,都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朋友和圈子。有些正在考驾照,有些买了房子,有些甚至考虑在当地落户。
赖泓成打算在南昌娶妻生子。“通过前四年的经营,我已经赚到了‘老婆本’,争取再做三年在南昌买套房。”他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