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Very Great Significance of Foresty Industy in Weather Warming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1,对我国经济社会也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事关我国科学发展和国际政治交往。应对这一战略性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做出了科学决策,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化石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断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发展林业,增加生物固碳,可以为减排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成本低、潜力大、持续性等特点,国家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各国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将严重损害经济发展。最近,英国政府气候变化与发展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发布了一份有关“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指出,到2035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将达到工业化前的两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至5度,这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导致海平面上升,2亿人被迫背井离乡而成为“气象难民”,15—40%的物种面临灭绝,并导致巨大经济损失,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将相当于20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损失的总和(注1)。
各国积极开展化石燃料减排,但执行难度大。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减排。英国政府成立碳基金,鼓励商业和公共部门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并实行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意大利通过强化环保方面有关法律制度,提高能源、工业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低排放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加拿大除了立足国内,还将从海外购买减排额度。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需要,各国化石燃料减排难度大。2004年,《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中的CO2排放量不减反增,比1990增长11%。美国之所以不签署《京都议定书》,是因为美国要完成201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7%指标,会给本国造成4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减少490万个就业岗位。
许多国家采取生物固碳减排。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通过造林、再造林项目等生物固碳,是完成减排任务的两大途径之一。日本高度重视林业碳汇,承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应削减6%,其中
3.9%要采取“森林经营活动”和“植被恢复活动”两个方面的措施来完成。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在哥斯达黎加和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区购买林地,发展林业,应对日益恶化的全球温室效应。林业活动已经成为各国致力温室气体减排增汇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面对我国CO2排放的严峻形势,应当高度重视森林固碳的重大作用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国际能源署的资料表明,2002年中国CO2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3%,是世界上CO2排放量第二大国。据专家估算(注2),从2000年到2020年,预计我国CO2排放年均净增1.5-3亿吨, 年增长率是2.5-5.1%。最近在英国召开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研讨会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强烈要求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
采取技术措施减少工业排放,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经济社会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我国制定了“十一五”期间污染气体排放减少10%的目标,积极采取技术手段,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化石能源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投入大、成本高,还将影响经济发展。据测算,如果将煤的使用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CO2的排放量将减少0.74%,GDP下降0.64%,居民福利降低0.60%,同时,还将减少470多万个就业岗位,必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国内实际减排执行情况来看,我国2005年和2006年均没有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可见仅仅依靠工业减排,难度很大。
充分发挥我国生物固碳潜力。我国森林面积1.73亿公顷,中幼林面积占67.85%,正处在旺盛生长期,具有较强的碳吸收能力和发展潜力。通过造林、森林经营及保护、湿地保护及荒漠化防治等工程,可以充分挖掘林业减排增汇潜力。林业碳汇项目成本较其它工业减排项目都低,造林固定一吨CO2的价格约2.8~5美元2。因此,应把包括林业在内的生物固碳措施放在我国应对气候变暖对策中极其重要的位置。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森林和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循环系统,森林和湿地的保护或破坏均会对大气中CO2浓度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林业既可以实现减排增汇效果,又可提供丰富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重要的碳库。森林和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库。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资料,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湿地面积仅占地球3%~6%的陆地和淡水面积,却吸收了全世界25%~35%的CO2。
森林是大气CO2重要的碳汇。森林是气候调节器,是控制地球变暖的重要缓冲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是指森林吸收、汇聚和储存CO2的能力和过程,这是《京都议定书》确定的两类减排措施之一。森林每生长出一立方米木材,约吸收1.83吨的CO2,释放1.62吨氧气;在陆地植被年净吸收CO2中,森林约占80%。
我国森林和湿地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资料,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1998~2003),我国年均净增长活立木蓄积量4.97亿立方米,年净吸收
9.68亿吨CO2,是同期我国工业排放CO2年均增长的3-4倍以上。可见森林对于吸收CO2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缓解气候变暖做出了积极贡献。林业活动是温室气体减排增汇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我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中具有巨大潜力
由于我国人口压力大和一些不科学的生产方式,造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目前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我国森林植被的现有碳贮量只有潜在贮量的44.3%,我国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碳贮存潜力很大。
潜力一:扩大造林面积,增加森林碳库容量
全国现有无林地面积0.57亿公顷,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4亿公顷,沙化土地总面积1.74亿公顷。若将无林地全部绿化,30%的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营造成灌木林,按照5年平茬一次,灌木林平均生物量17.8吨/公顷计算,新增造林地年均约可净生长6.7亿吨生物量,年可吸收12.26亿吨CO2。
潜力二:改善森林经营,增强森林碳吸收能力
目前,我国林分单位面积的蓄积量为84立方米/公顷,年生长量进。24立方米,不及日本水平的1/2,不及发达国家的1/4-1/3。通过加强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加强森林经营、管理,使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由3.6立方米/每公顷,上升到7.5立方米/每公顷,使森林年生长量再增加约5立方米,年可增加10.86亿吨固碳能力。
潜力三:成过熟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可以拓展森林的碳库容量。成、过熟林基本生长趋于平缓。合理采伐成、过熟林,一方面,90%的林木仍以实物形态长期贮存碳;另一方面,采伐地更新造林,可以为森林碳汇提供新的空间。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年均采伐消耗量
36538.13万立方米,折合新增243.59万公顷采伐迹地,再造林又可以增加新的碳汇9.74亿吨。年均增长可固定
0.57亿吨CO23。
潜力四:加强湿地恢复与管理,可以增加湿地的贮碳量。我国首次进行的全国性湿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现有湿地3848.55万公顷(不包括水稻田湿地),目前全国仅有近40%的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若按湿地保护规划,实行“退耕还湖”等措施,恢复被开垦的0.1亿公顷湿地面积30%计算,约可增加固定28.16亿吨CO24,按持续100年计算,年均增长固碳能力可达0.28亿吨CO2。
潜力五:替代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可以大量减排。通过使用可再生的林木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密集型的钢材、水泥和塑料等原材料,减少CO2排放。2005年仅钢材和水泥生产过程中释放CO2约11吨5。
据初步估算,我国林业每年可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当量的潜力为30亿吨以上,并具有持续性。若能开发林业碳减排和吸收潜力的50%,年均可增加减排15亿吨以上的CO2当量,相当于我国目前碳排放年均增长的4倍以上。可见,发展林业可以有效减轻我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为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争取空间和时间,又能够保持国土生态安全,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物质产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林业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暖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森林和湿地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林分质量差,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国家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林业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碳吸收的巨大潜力,为应对气候变暖作出应有的贡献。
1、充分认识林业应对气候变暖的重大意义。
保护发展森林和湿地资源,可以有效减轻我国所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争取空间和时间;同时,更多的森林和湿地资源,对于保持国土生态安全,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物质文化产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应当把林业固碳摆上应有的位置,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行动框架,一手抓工业减排,一手抓生物固碳,充分发挥林业碳吸收的巨大潜力。
2、增加投入,加快林业发展步伐。
国家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促进林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进一步扩大植树造林面积。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
18.21%,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还有17亿亩林业用地亟待恢复森林植被,大量可利用的沙化土地需要加快植树造林。二是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目前,我国林分每公顷蓄积量仅为84 立方米,不及林业发达国家的1/4-1/3,林分生产力低。亟待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三是强化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目前,我国湿地面积3848.55万公顷,仅有40%得到保护,森林破坏、湿地萎缩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亟待强化保护措施。
3、完善政策,探索建立国内碳汇交易机制。
国家应当将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纳入国家总体战略中。重视碳汇林业发展,实行造林补贴政策。完善税收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造林。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制度,落实森林分类经营改革。
要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形成的经济机制,完善“谁排放,谁负担”、“谁减排,谁受益”的制度,建立国内碳汇交易机制。采取经济手段减排,促进排放大户企业投资发展林业。
4、加强领导,强化林业机构建设。
发展林业,保护管理森林和湿地资源,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是一项公益性特点突出的事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政策性,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国家应当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当前,亟待强化中央林业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增强林业公共服务、宏观调控的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中的独特作用。
5、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林业碳汇行动。
气候变暖对全人类都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全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暖。发展林业是一项易于被群众掌握、成本低、见效快的生产活动。但是,由于人们对林业减少CO2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功能认识不足,保护发展森林和湿地资源,还没有成为我国公民的自觉行动。政府应当加大对林业增加碳汇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使社会各界关注林业在减缓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身林业建设,为减少CO2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共同建设绿色家园,做出积极的努力。
相关链接
1、《斯特恩评估报告》预测到2035年,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损失将相当于20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损失的总和。关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经济损失。从1929年一直到1934年,美国GDP呈下降趋势,从3147亿美元,下降到2394亿美元,5年间下降了24%;在1929年9月至1932年6月期间,股市暴跌85%;大萧条带来了大量失业。1929—1933年,失业率从3%生至25%;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亿美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经济损失2700亿美元(《国防科技参考》2002.第7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物质总损失达到4万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
2、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2007年2月13日 中财网
3、计算公式:全国平均单位面积造林成本/成熟林单位面积蓄积/1.83(蓄积和二氧化碳折算系数)。
4、折合皆伐面积(3.65亿立方米/150立方米/公顷)*林分单位面积年均生长量(3.55立方米/公顷)*转化生物量系数(1.062)*转化碳系数*转化二氧化碳系数(11/3)=0.17(亿吨);年均采伐竹材根数(10亿根)*生物量系数(0.01吨/根)*转化碳系数*转化二氧化碳系数(11/3)=0.40(亿吨)。
5、恢复湿地面积(0.1*0.3亿公顷)*湿地单位增碳量(湿地碳密度(343吨/公顷)-耕地碳密度(87吨/公顷)**转化二氧化碳系数(11/3)=28.16(亿吨)
6、最先进的钢铁厂每生产1吨钢要排放出1.7吨左右的二氧化碳;生产一吨水泥大约要排放0.1-0.7吨二氧化碳。2005年,钢产量为3.5亿吨,水泥产量10.6亿吨。
(责编:耿国彪)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1,对我国经济社会也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事关我国科学发展和国际政治交往。应对这一战略性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做出了科学决策,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化石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不断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发展林业,增加生物固碳,可以为减排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成本低、潜力大、持续性等特点,国家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各国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将严重损害经济发展。最近,英国政府气候变化与发展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发布了一份有关“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指出,到2035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将达到工业化前的两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至5度,这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导致海平面上升,2亿人被迫背井离乡而成为“气象难民”,15—40%的物种面临灭绝,并导致巨大经济损失,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将相当于20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损失的总和(注1)。
各国积极开展化石燃料减排,但执行难度大。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减排。英国政府成立碳基金,鼓励商业和公共部门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并实行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意大利通过强化环保方面有关法律制度,提高能源、工业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低排放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加拿大除了立足国内,还将从海外购买减排额度。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需要,各国化石燃料减排难度大。2004年,《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中的CO2排放量不减反增,比1990增长11%。美国之所以不签署《京都议定书》,是因为美国要完成201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7%指标,会给本国造成4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减少490万个就业岗位。
许多国家采取生物固碳减排。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通过造林、再造林项目等生物固碳,是完成减排任务的两大途径之一。日本高度重视林业碳汇,承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应削减6%,其中
3.9%要采取“森林经营活动”和“植被恢复活动”两个方面的措施来完成。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在哥斯达黎加和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区购买林地,发展林业,应对日益恶化的全球温室效应。林业活动已经成为各国致力温室气体减排增汇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面对我国CO2排放的严峻形势,应当高度重视森林固碳的重大作用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国际能源署的资料表明,2002年中国CO2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3%,是世界上CO2排放量第二大国。据专家估算(注2),从2000年到2020年,预计我国CO2排放年均净增1.5-3亿吨, 年增长率是2.5-5.1%。最近在英国召开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研讨会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强烈要求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
采取技术措施减少工业排放,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经济社会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我国制定了“十一五”期间污染气体排放减少10%的目标,积极采取技术手段,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化石能源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投入大、成本高,还将影响经济发展。据测算,如果将煤的使用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CO2的排放量将减少0.74%,GDP下降0.64%,居民福利降低0.60%,同时,还将减少470多万个就业岗位,必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国内实际减排执行情况来看,我国2005年和2006年均没有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可见仅仅依靠工业减排,难度很大。
充分发挥我国生物固碳潜力。我国森林面积1.73亿公顷,中幼林面积占67.85%,正处在旺盛生长期,具有较强的碳吸收能力和发展潜力。通过造林、森林经营及保护、湿地保护及荒漠化防治等工程,可以充分挖掘林业减排增汇潜力。林业碳汇项目成本较其它工业减排项目都低,造林固定一吨CO2的价格约2.8~5美元2。因此,应把包括林业在内的生物固碳措施放在我国应对气候变暖对策中极其重要的位置。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森林和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循环系统,森林和湿地的保护或破坏均会对大气中CO2浓度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林业既可以实现减排增汇效果,又可提供丰富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重要的碳库。森林和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库。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资料,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湿地面积仅占地球3%~6%的陆地和淡水面积,却吸收了全世界25%~35%的CO2。
森林是大气CO2重要的碳汇。森林是气候调节器,是控制地球变暖的重要缓冲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是指森林吸收、汇聚和储存CO2的能力和过程,这是《京都议定书》确定的两类减排措施之一。森林每生长出一立方米木材,约吸收1.83吨的CO2,释放1.62吨氧气;在陆地植被年净吸收CO2中,森林约占80%。
我国森林和湿地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资料,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1998~2003),我国年均净增长活立木蓄积量4.97亿立方米,年净吸收
9.68亿吨CO2,是同期我国工业排放CO2年均增长的3-4倍以上。可见森林对于吸收CO2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缓解气候变暖做出了积极贡献。林业活动是温室气体减排增汇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我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中具有巨大潜力
由于我国人口压力大和一些不科学的生产方式,造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目前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我国森林植被的现有碳贮量只有潜在贮量的44.3%,我国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碳贮存潜力很大。
潜力一:扩大造林面积,增加森林碳库容量
全国现有无林地面积0.57亿公顷,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4亿公顷,沙化土地总面积1.74亿公顷。若将无林地全部绿化,30%的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营造成灌木林,按照5年平茬一次,灌木林平均生物量17.8吨/公顷计算,新增造林地年均约可净生长6.7亿吨生物量,年可吸收12.26亿吨CO2。
潜力二:改善森林经营,增强森林碳吸收能力
目前,我国林分单位面积的蓄积量为84立方米/公顷,年生长量进。24立方米,不及日本水平的1/2,不及发达国家的1/4-1/3。通过加强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加强森林经营、管理,使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由3.6立方米/每公顷,上升到7.5立方米/每公顷,使森林年生长量再增加约5立方米,年可增加10.86亿吨固碳能力。
潜力三:成过熟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可以拓展森林的碳库容量。成、过熟林基本生长趋于平缓。合理采伐成、过熟林,一方面,90%的林木仍以实物形态长期贮存碳;另一方面,采伐地更新造林,可以为森林碳汇提供新的空间。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年均采伐消耗量
36538.13万立方米,折合新增243.59万公顷采伐迹地,再造林又可以增加新的碳汇9.74亿吨。年均增长可固定
0.57亿吨CO23。
潜力四:加强湿地恢复与管理,可以增加湿地的贮碳量。我国首次进行的全国性湿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现有湿地3848.55万公顷(不包括水稻田湿地),目前全国仅有近40%的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若按湿地保护规划,实行“退耕还湖”等措施,恢复被开垦的0.1亿公顷湿地面积30%计算,约可增加固定28.16亿吨CO24,按持续100年计算,年均增长固碳能力可达0.28亿吨CO2。
潜力五:替代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可以大量减排。通过使用可再生的林木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密集型的钢材、水泥和塑料等原材料,减少CO2排放。2005年仅钢材和水泥生产过程中释放CO2约11吨5。
据初步估算,我国林业每年可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当量的潜力为30亿吨以上,并具有持续性。若能开发林业碳减排和吸收潜力的50%,年均可增加减排15亿吨以上的CO2当量,相当于我国目前碳排放年均增长的4倍以上。可见,发展林业可以有效减轻我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为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争取空间和时间,又能够保持国土生态安全,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物质产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林业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暖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森林和湿地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林分质量差,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国家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林业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碳吸收的巨大潜力,为应对气候变暖作出应有的贡献。
1、充分认识林业应对气候变暖的重大意义。
保护发展森林和湿地资源,可以有效减轻我国所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争取空间和时间;同时,更多的森林和湿地资源,对于保持国土生态安全,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物质文化产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应当把林业固碳摆上应有的位置,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行动框架,一手抓工业减排,一手抓生物固碳,充分发挥林业碳吸收的巨大潜力。
2、增加投入,加快林业发展步伐。
国家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促进林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进一步扩大植树造林面积。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
18.21%,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还有17亿亩林业用地亟待恢复森林植被,大量可利用的沙化土地需要加快植树造林。二是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目前,我国林分每公顷蓄积量仅为84 立方米,不及林业发达国家的1/4-1/3,林分生产力低。亟待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三是强化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目前,我国湿地面积3848.55万公顷,仅有40%得到保护,森林破坏、湿地萎缩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亟待强化保护措施。
3、完善政策,探索建立国内碳汇交易机制。
国家应当将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纳入国家总体战略中。重视碳汇林业发展,实行造林补贴政策。完善税收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造林。完善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制度,落实森林分类经营改革。
要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形成的经济机制,完善“谁排放,谁负担”、“谁减排,谁受益”的制度,建立国内碳汇交易机制。采取经济手段减排,促进排放大户企业投资发展林业。
4、加强领导,强化林业机构建设。
发展林业,保护管理森林和湿地资源,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是一项公益性特点突出的事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政策性,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国家应当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当前,亟待强化中央林业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增强林业公共服务、宏观调控的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中的独特作用。
5、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林业碳汇行动。
气候变暖对全人类都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全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暖。发展林业是一项易于被群众掌握、成本低、见效快的生产活动。但是,由于人们对林业减少CO2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功能认识不足,保护发展森林和湿地资源,还没有成为我国公民的自觉行动。政府应当加大对林业增加碳汇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使社会各界关注林业在减缓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身林业建设,为减少CO2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共同建设绿色家园,做出积极的努力。
相关链接
1、《斯特恩评估报告》预测到2035年,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损失将相当于20世纪上半叶的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损失的总和。关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经济损失。从1929年一直到1934年,美国GDP呈下降趋势,从3147亿美元,下降到2394亿美元,5年间下降了24%;在1929年9月至1932年6月期间,股市暴跌85%;大萧条带来了大量失业。1929—1933年,失业率从3%生至25%;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亿美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经济损失2700亿美元(《国防科技参考》2002.第7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物质总损失达到4万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
2、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2007年2月13日 中财网
3、计算公式:全国平均单位面积造林成本/成熟林单位面积蓄积/1.83(蓄积和二氧化碳折算系数)。
4、折合皆伐面积(3.65亿立方米/150立方米/公顷)*林分单位面积年均生长量(3.55立方米/公顷)*转化生物量系数(1.062)*转化碳系数*转化二氧化碳系数(11/3)=0.17(亿吨);年均采伐竹材根数(10亿根)*生物量系数(0.01吨/根)*转化碳系数*转化二氧化碳系数(11/3)=0.40(亿吨)。
5、恢复湿地面积(0.1*0.3亿公顷)*湿地单位增碳量(湿地碳密度(343吨/公顷)-耕地碳密度(87吨/公顷)**转化二氧化碳系数(11/3)=28.16(亿吨)
6、最先进的钢铁厂每生产1吨钢要排放出1.7吨左右的二氧化碳;生产一吨水泥大约要排放0.1-0.7吨二氧化碳。2005年,钢产量为3.5亿吨,水泥产量10.6亿吨。
(责编:耿国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