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唱要以练声为基础,练声是歌唱的前提和保障。练声的步骤一般可分为基础性训练、针对性训练、声部特征训练以及全方位训练。声乐的最终目的是用声音准确地塑造艺术形象,练声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体系,培养良好的演唱习惯,增强演唱情绪。练声曲主要用于声音训练,可以解决声乐作品的演唱技术难题,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声乐艺术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不像器乐那样看得见摸得着,需要学习者在练声的过程中细细体会和思考。如果单靠理论知识和文学资料去学习声乐艺术,难度较大。学习者要做大量的发声训练。发声训练是培养学习者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其目的就是让学习者的各个腔体协调一致。发声训练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模式,但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都要形成一种科学严谨的练声方法。
一、歌唱前如何练声
(一)歌唱发声练习曲
1.“哼鸣”的基本练习
“哼鸣”的基本练习,首先应从“M”开始,因为这个音容易达到头腔,使得声音靠前、明亮、集中。练习哼鸣时,要做到上下唇自然闭上,要松弛,紧闭的口腔要像闭口打哈欠一样打开,使得声音达到高位置。但是,切勿把声音整个堵塞在鼻腔里,这样声音非但出不来还会形成严重的鼻音。
2.顿音练习
顿音唱法又叫断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声音集中。练习时,应注意字与音之间的灵活性和字与音之间的连贯性。
3.连音和顿音结合练习
连音和顿音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练习,这样可以使歌唱时每个腔体统一起来,形成点与线的连接,这样声音才能更加协调一致,气息才能松弛而有弹性。
4.保持共鸣位置不变的练习
“哼鸣”其实就是将声音集中于一个点上,如果这一共鸣腔得一加强与练习,那么其他的音会不自然地向这一位置慢慢靠拢。只有这样,声音才能达到高位置,上下统一起来。
5.声音灵活性的练习
声音的灵活性是演唱技巧里比较难做到的,演唱者要熟练掌握气息的流动和声音的松弛度,使气息、声音、身体协调一致。
(二)发声练习训练的作用
训练声音的技能技巧要以发声练习为基础,这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练习。发声训练就是将歌曲里一些复杂的旋律加以提炼并配上简单的母音和音阶进行练习,或用音阶和琶音配上简单的元音,在适当的音域内作伴音上行和下行移动反复练唱,使得气息、腔体得以协调配合,使得声音干净而富有表现力。发声练习是声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为歌唱做准备,通过发声训练来打开喉咙,歌唱者能够快速进入歌唱状态;二是调整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调整肌肉的松弛,控制气息的均匀流畅。发声练习不是盲目的,要遵循科学严谨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二、发声训练中练声时的情感体验
(一)挖掘发声训练中的情感因素
随着学习者歌唱技巧的提高,练声曲的难度不断增加。情感的培养与训练也就变得尤为重要,就像曾经每两年举办一届的青年歌唱比赛,很多选手的歌唱技巧其实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们比的就是文化水准,是否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真正要表达的情感。每个歌唱者要增强情感表现能力,利用发声练习来强化情感培养,有时可以用简单的歌唱作品作为发声训练的辅助内容,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例如,在练《摇篮曲》时,练习者要静静体会那种温柔的感情,增强情感培养,把握作品的灵魂。
(二)寻找发声训练中的轻松自然
歌唱者必须具备自然的歌唱状态。教育者的专业性术语不能太过复杂,太过深奥。要求不宜过高,避免学生对声乐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学习者应该把声音送到教师这里,使其听到。教育者要让学习者具备一种方向感,有了正确的方向感,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目标。在发声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例如,在开口音的发声练习中,让学生以《青蛙叫》为基础进行歌词创作,引导学生练习母音,提高声乐技巧,增强情感培养,强化发声训练,消除紧张情绪,使他们更加放松地投入到歌唱中,使得歌唱更具表现力。
三、发声训练过程中的“杠杆原理”
人体其实就是一件复杂的乐器,其中包含一般乐器必备的声箱、声片等发声设备。歌唱的三大器官可分为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和腹腔共鸣三种,其中声带就像乐器的哨片,震动后发出声音。每个人的生理构造不同,这三种共鸣的腔体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腹腔共鸣好,横膈膜能够自如控制气息,不至于让气息上浮,使得高音僵硬;有的人天生胸腔共鸣好,可以有效控制声音大小,从而支撑声音进入头腔共鸣;有的人天生头腔共鸣好,唱高音就显得比较容易,但是如果没有腹腔有效控制和胸腔作为支点来扩大音量,高音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歌唱的那种穿透力。一个人不管条件再怎么好,也不可能很完美地具备以上三个共鸣腔体的要求。发声训练就是要训练这三个腔体,使其达到最佳状态,使得三者能够协调配合,最终完美地演唱难度较高的音乐作品。
人们对杠杆原理并不陌生,一个完整的杠杆由三部分组成,即支点、施力点、受力点,三者缺一不可。其实,人在歌唱时就是一个完整的杠杆,支点就是胸腔共鸣,它是腹腔和头腔的中间点,帕瓦罗蒂的高音富有震撼力,就是因为他的高音并不完全发自头腔,很大一部分声音是從胸腔共鸣发出的。施力点就是腹腔共鸣,它就是一个发动机,是演唱者歌唱的原动力,气息控制是唱歌的关键,一个不懂得如何控制气息的人,他就不会歌唱。人们通过腹腔内横膈膜的弹性,将气息这股力量经过胸腔传送到头腔内,受力点就是头腔共鸣,声音的出现就是腹腔产生力,经过支点腹腔的控制与支撑,再经过声带的震动到达头腔,从而形成辉煌的声音效果。三个点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能产生杠杆。同样,三个共鸣腔体如果缺少任何一个,也就不会发出声音。因此,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协调好三者的关系是训练和学习的重中之重。有的教育者会让学习者单独训练头腔共鸣或胸腔共鸣,在三者训练到一定阶段后再将其组合训练。笔者认为,这样既浪费时间,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三者是一个整体,必须统一训练,就像杠杆原理一样,少了哪一个点都不行。
四、结语
练声是一个长期、枯燥、艰苦的过程,将伴随声乐学习的全部过程,练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歌唱歌曲,没有声哪有乐,找到最美的声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乐;所掌握的技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思想感情、艺术形象。要想在歌唱艺术上有所造诣,演唱者需要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因为歌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整体运动,这种活动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歌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它与个人经历、知识面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演唱歌曲的同时,演唱者应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丰富自己的阅历,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从而准确、完整地塑造出一个个艺术形象。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声乐艺术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不像器乐那样看得见摸得着,需要学习者在练声的过程中细细体会和思考。如果单靠理论知识和文学资料去学习声乐艺术,难度较大。学习者要做大量的发声训练。发声训练是培养学习者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其目的就是让学习者的各个腔体协调一致。发声训练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模式,但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都要形成一种科学严谨的练声方法。
一、歌唱前如何练声
(一)歌唱发声练习曲
1.“哼鸣”的基本练习
“哼鸣”的基本练习,首先应从“M”开始,因为这个音容易达到头腔,使得声音靠前、明亮、集中。练习哼鸣时,要做到上下唇自然闭上,要松弛,紧闭的口腔要像闭口打哈欠一样打开,使得声音达到高位置。但是,切勿把声音整个堵塞在鼻腔里,这样声音非但出不来还会形成严重的鼻音。
2.顿音练习
顿音唱法又叫断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声音集中。练习时,应注意字与音之间的灵活性和字与音之间的连贯性。
3.连音和顿音结合练习
连音和顿音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练习,这样可以使歌唱时每个腔体统一起来,形成点与线的连接,这样声音才能更加协调一致,气息才能松弛而有弹性。
4.保持共鸣位置不变的练习
“哼鸣”其实就是将声音集中于一个点上,如果这一共鸣腔得一加强与练习,那么其他的音会不自然地向这一位置慢慢靠拢。只有这样,声音才能达到高位置,上下统一起来。
5.声音灵活性的练习
声音的灵活性是演唱技巧里比较难做到的,演唱者要熟练掌握气息的流动和声音的松弛度,使气息、声音、身体协调一致。
(二)发声练习训练的作用
训练声音的技能技巧要以发声练习为基础,这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练习。发声训练就是将歌曲里一些复杂的旋律加以提炼并配上简单的母音和音阶进行练习,或用音阶和琶音配上简单的元音,在适当的音域内作伴音上行和下行移动反复练唱,使得气息、腔体得以协调配合,使得声音干净而富有表现力。发声练习是声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为歌唱做准备,通过发声训练来打开喉咙,歌唱者能够快速进入歌唱状态;二是调整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调整肌肉的松弛,控制气息的均匀流畅。发声练习不是盲目的,要遵循科学严谨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二、发声训练中练声时的情感体验
(一)挖掘发声训练中的情感因素
随着学习者歌唱技巧的提高,练声曲的难度不断增加。情感的培养与训练也就变得尤为重要,就像曾经每两年举办一届的青年歌唱比赛,很多选手的歌唱技巧其实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们比的就是文化水准,是否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真正要表达的情感。每个歌唱者要增强情感表现能力,利用发声练习来强化情感培养,有时可以用简单的歌唱作品作为发声训练的辅助内容,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例如,在练《摇篮曲》时,练习者要静静体会那种温柔的感情,增强情感培养,把握作品的灵魂。
(二)寻找发声训练中的轻松自然
歌唱者必须具备自然的歌唱状态。教育者的专业性术语不能太过复杂,太过深奥。要求不宜过高,避免学生对声乐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学习者应该把声音送到教师这里,使其听到。教育者要让学习者具备一种方向感,有了正确的方向感,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目标。在发声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例如,在开口音的发声练习中,让学生以《青蛙叫》为基础进行歌词创作,引导学生练习母音,提高声乐技巧,增强情感培养,强化发声训练,消除紧张情绪,使他们更加放松地投入到歌唱中,使得歌唱更具表现力。
三、发声训练过程中的“杠杆原理”
人体其实就是一件复杂的乐器,其中包含一般乐器必备的声箱、声片等发声设备。歌唱的三大器官可分为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和腹腔共鸣三种,其中声带就像乐器的哨片,震动后发出声音。每个人的生理构造不同,这三种共鸣的腔体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腹腔共鸣好,横膈膜能够自如控制气息,不至于让气息上浮,使得高音僵硬;有的人天生胸腔共鸣好,可以有效控制声音大小,从而支撑声音进入头腔共鸣;有的人天生头腔共鸣好,唱高音就显得比较容易,但是如果没有腹腔有效控制和胸腔作为支点来扩大音量,高音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歌唱的那种穿透力。一个人不管条件再怎么好,也不可能很完美地具备以上三个共鸣腔体的要求。发声训练就是要训练这三个腔体,使其达到最佳状态,使得三者能够协调配合,最终完美地演唱难度较高的音乐作品。
人们对杠杆原理并不陌生,一个完整的杠杆由三部分组成,即支点、施力点、受力点,三者缺一不可。其实,人在歌唱时就是一个完整的杠杆,支点就是胸腔共鸣,它是腹腔和头腔的中间点,帕瓦罗蒂的高音富有震撼力,就是因为他的高音并不完全发自头腔,很大一部分声音是從胸腔共鸣发出的。施力点就是腹腔共鸣,它就是一个发动机,是演唱者歌唱的原动力,气息控制是唱歌的关键,一个不懂得如何控制气息的人,他就不会歌唱。人们通过腹腔内横膈膜的弹性,将气息这股力量经过胸腔传送到头腔内,受力点就是头腔共鸣,声音的出现就是腹腔产生力,经过支点腹腔的控制与支撑,再经过声带的震动到达头腔,从而形成辉煌的声音效果。三个点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能产生杠杆。同样,三个共鸣腔体如果缺少任何一个,也就不会发出声音。因此,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协调好三者的关系是训练和学习的重中之重。有的教育者会让学习者单独训练头腔共鸣或胸腔共鸣,在三者训练到一定阶段后再将其组合训练。笔者认为,这样既浪费时间,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三者是一个整体,必须统一训练,就像杠杆原理一样,少了哪一个点都不行。
四、结语
练声是一个长期、枯燥、艰苦的过程,将伴随声乐学习的全部过程,练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歌唱歌曲,没有声哪有乐,找到最美的声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乐;所掌握的技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思想感情、艺术形象。要想在歌唱艺术上有所造诣,演唱者需要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因为歌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整体运动,这种活动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歌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它与个人经历、知识面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演唱歌曲的同时,演唱者应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丰富自己的阅历,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从而准确、完整地塑造出一个个艺术形象。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