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多年来,中关村凭借历史积累和国家政策支持,一直担当着中国高科技经济发展策源地和制高点的角色。然而,伴随着第二轮互联网发展热潮的兴起,中关村已经渐渐失去了在“中国最新一轮财富创造”进程中的领先地位,反被后起之秀们挤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位置上。
“中国硅谷”的辉煌还能延续多久?这个问题已不是媒体炒作的噱头。面对中关村持续3年的低迷业绩,很多曾经驻守中关村的经销商、高管和股东们开始陆续“出走”。当然,也有一批老中关村人继续坚守阵地,希冀通过创业或改革来挽救这场“沦陷”困局……
离开或坚守,真实反映了目前中关村人的心理状态,也可能预示着中关村未来的变数。这场中关村人自发形成的“突围”行动,能否等得到下一个黎明的到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逃离中关村
从国贸的万达广场到中关村的鼎好商城,驱车不过40分钟左右,但是王云最近越来越觉得,这短短40分钟的路程已经成为她心中的折磨和负担。
2004年之前,王云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周五下午中关村卖场清帐,那些“数钱数到手软的日子”。而如今,虽然周日逛卖场的人群依然熙熙攘攘,王云却说自己并不看好最近一周的销售业绩,语气无奈。
1999年,王云从一家翻译公司辞职,用1万块钱在中关村的太平洋数码城租了一个10平方米的柜台,开始了闯荡中关村的日子。那时候,跟很多混迹中关村的人一样,王云每天都会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拉着几箱子键盘和计算机主板,在当时的四海市场与顺宾楼之间来回吆喝,招揽生意。穿着灰色T恤、脚踩破旧球鞋的王云,“就跟农贸市场卖白菜的农妇没什么两样”,早已没有都市白领的潇洒模样。
虽然辛苦,但是王云很快就尝到了在中关村“暴富”的甜头。“每天,中关村都在上演各种财富奇迹,像我这样的个体小商户都能实现月收入过万。”王云介绍,1985年到2000年之间,中关村作为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第一批实验基地之一,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奔赴此地淘金。媒体也高度赞扬中关村,在很多媒体的描述中,中关村成为下一个硅谷,指日可待。
那时候的王云和中关村一样,正在经历一个“最好”的时代。伴随着“腾飞的中关村”,王云实现了在北京有房子的梦想,原来10平米的柜台也已扩展到了海龙、鼎好等新兴电子城的独立店铺,20多人的销售团队每天处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几乎每个周末,王云都要整理一周的账单直至深夜。
“联想等国内计算机品牌的大幅降价之后,生意就不好做了。”王云告诉记者,“谁也没有想到IT市场的饱和速度如此之快。2002年开始,联想、方正等代表‘高档’质量的计算机品牌纷纷进行降价销售,这让一直处于疯狂爆发期的‘攒’电脑变得毫无价格优势可言,大量的组装计算机所用的配件被滞留在经营者手中。”
在进驻中关村的第7年,身怀六甲的王云又重新走回了“吆喝”的道路,只为多销售一台计算机主机。中关村的其他商家们,为了争夺急速压缩的利润空间,无所不用其极,最终类似偷梁换柱、调虎离山、强买强卖等骗人伎俩,像黑色瘟疫一般,席卷了整个中关村,为中关村的未来埋下了一颗颗危险的定时炸弹。
2009年,当年在太平洋数码城以王云命名的店铺最终没有摆脱破产的命运,惨淡收场。王云说,这些年,中关村的电子销售形势持续偏低,众多老中关村人已经四散而去。不少人也曾想转投中关村的其他产品,继续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但是产品缺乏创新、混乱的市场交易行为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关村久治不愈的痼疾。“赚钱变得越来越困难”。
2011年,王云结束了在海龙电子城的两家电脑店铺的生意,仅保留了销售业绩较好的鼎好商城内的柜台。如今,王云联合几个一起在中关村创业的朋友,在国贸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王云告诉记者,与其灰溜溜地被挤出中关村,还不如保留尊严的离开,等待从中关村东山再起,几乎不可能了。
坚守中关村
“中关村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个孵化梦想的地方。毕竟这里有中国科研实力最强的大学。网易、搜狐、新浪等国内知名企业也落户于此。创业的氛围是中国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坐在创新工场的小会议室里,一身悠闲打扮的陈广涛如此解释自己选择驻守中关村创业的理由。
这个靠着光驱、解压器和音像CD在中关村发家的草根明星,现在是多贝网络教室的首席执行官。
在如今的网络世界里,陈广涛创立的多贝网络教室里注册学生仅为192个,看起来实在少的可怜,让人不禁担忧这个科技企业未来的存活概率。
对此,陈广涛却有自己的考量。他认为,中关村凭组装电脑、刻录光盘的创富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从2000年开始,中关村的发展重心已经经历了从硬件到软件再到互联网技术的转变。如今,中关村要振兴,软件开发和互联网应用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不然中关村充其量只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盗版买卖、加工基地。
“现在的多贝,影响力并不大,但是它顺应了中关村未来发展的趋势,将来一定能赚到钱。”陈广涛说,中关村竞争越来越激烈,短时间出现另一个像腾讯、百度一样拥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子互联网企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之,却相应地给了中小企业发展机会,不断细化和差异化的受众需求就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契机。
当年与陈广涛一起打拼的朋友和同事们,很多早已在中关村经济滑坡时,纷纷抽身投资其他行业,积累了大量财富。陈广涛不是没有想过离开中关村,可在外面转了一圈,他还是回到了中关村选择重新创业,继续自己的梦想。
在这场保卫中关村的无声战役中,令陈广涛欣慰的是,他并不是独自战斗。以陈广涛为代表的一部分老中关村人,或铤而走险,从国际大品牌手中赊贷高额货物,获取一点微薄的利润,维持店铺的正常运营;或分身经营其他业务,挪取流动的资金,维持中关村店铺的一点脉息;或提供创业地点和资金,鼓励中关村人重新开始创业……
每周,陈广涛都会去中关村的车库咖啡馆坐一会儿,喝上一杯咖啡,与一两个志同道合的创业人或投资者交流一下创业心得。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开始参与进来,让陈广涛等老一代的中关村创业者们看到了“后继有人的希望”。
今年才20岁的王凯,就是陈广涛在车库咖啡馆结交的年轻人。这个来自山西太原的小伙子,虽然只是北京科技大学的大一新生,却已经创办了一家成熟的网络易物平台,在业界颇为知名。
两年前,王凯就是在这里获得了天使投资人的关注。“如今的中关村,技术人才多,前辈也愿意帮助新人,很多年轻人都愿意驻守中关村。”王凯告诉记者,他的梦想是成为像冯军、柳传志一样的创业家,在中关村收获自己的人生财富和荣誉。
回归中关村
众所周知,中关村曾是第一轮互联网热潮的中心地带。然而,深受过于重视贸易交易的“贸技工”思想影响的中关村,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技术创新浪潮中开始逐渐被“边缘化”,使得中关村错失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中的领导地位。
2012年6月4日,水晶石公司董事长卢正刚、易路联动公司董事长徐国洪、北京悠视网CEO李竹等15名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家接到了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的聘书。在未来一年内,他们将担任学校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及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推动中关村校企人才、教育和科研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消息一出,马上就被视为是中关村强势夺回“高科技技术中心”地位的重磅举措。很多业界人士猜测,此次由中关村管委主持领导,联合中关村企业与高校的行动,是不是意味着中关村鼓励创新科技发展将不再停留在意识层面上,未来将不断有后续的动作挽救中关村沦陷的困局。
“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人才互动,目的就是为中关村示范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引领和支撑。”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介绍说,“下一步,中关村将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取得成效的企业,给予政策性的倾斜和支持,深入推进校企人才互动工作良性开展。”
北京悠视网CEO李竹则认为,通过此种方式,鼓励高科技企业回归中关村,将对整个中关村的创新、创造能力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与高校的合作,促使科学技术转换成经济利润,本来就是中关村一开始兴起原始路径。
“中国硅谷”的辉煌还能延续多久?这个问题已不是媒体炒作的噱头。面对中关村持续3年的低迷业绩,很多曾经驻守中关村的经销商、高管和股东们开始陆续“出走”。当然,也有一批老中关村人继续坚守阵地,希冀通过创业或改革来挽救这场“沦陷”困局……
离开或坚守,真实反映了目前中关村人的心理状态,也可能预示着中关村未来的变数。这场中关村人自发形成的“突围”行动,能否等得到下一个黎明的到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逃离中关村
从国贸的万达广场到中关村的鼎好商城,驱车不过40分钟左右,但是王云最近越来越觉得,这短短40分钟的路程已经成为她心中的折磨和负担。
2004年之前,王云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周五下午中关村卖场清帐,那些“数钱数到手软的日子”。而如今,虽然周日逛卖场的人群依然熙熙攘攘,王云却说自己并不看好最近一周的销售业绩,语气无奈。
1999年,王云从一家翻译公司辞职,用1万块钱在中关村的太平洋数码城租了一个10平方米的柜台,开始了闯荡中关村的日子。那时候,跟很多混迹中关村的人一样,王云每天都会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拉着几箱子键盘和计算机主板,在当时的四海市场与顺宾楼之间来回吆喝,招揽生意。穿着灰色T恤、脚踩破旧球鞋的王云,“就跟农贸市场卖白菜的农妇没什么两样”,早已没有都市白领的潇洒模样。
虽然辛苦,但是王云很快就尝到了在中关村“暴富”的甜头。“每天,中关村都在上演各种财富奇迹,像我这样的个体小商户都能实现月收入过万。”王云介绍,1985年到2000年之间,中关村作为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第一批实验基地之一,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奔赴此地淘金。媒体也高度赞扬中关村,在很多媒体的描述中,中关村成为下一个硅谷,指日可待。
那时候的王云和中关村一样,正在经历一个“最好”的时代。伴随着“腾飞的中关村”,王云实现了在北京有房子的梦想,原来10平米的柜台也已扩展到了海龙、鼎好等新兴电子城的独立店铺,20多人的销售团队每天处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几乎每个周末,王云都要整理一周的账单直至深夜。
“联想等国内计算机品牌的大幅降价之后,生意就不好做了。”王云告诉记者,“谁也没有想到IT市场的饱和速度如此之快。2002年开始,联想、方正等代表‘高档’质量的计算机品牌纷纷进行降价销售,这让一直处于疯狂爆发期的‘攒’电脑变得毫无价格优势可言,大量的组装计算机所用的配件被滞留在经营者手中。”
在进驻中关村的第7年,身怀六甲的王云又重新走回了“吆喝”的道路,只为多销售一台计算机主机。中关村的其他商家们,为了争夺急速压缩的利润空间,无所不用其极,最终类似偷梁换柱、调虎离山、强买强卖等骗人伎俩,像黑色瘟疫一般,席卷了整个中关村,为中关村的未来埋下了一颗颗危险的定时炸弹。
2009年,当年在太平洋数码城以王云命名的店铺最终没有摆脱破产的命运,惨淡收场。王云说,这些年,中关村的电子销售形势持续偏低,众多老中关村人已经四散而去。不少人也曾想转投中关村的其他产品,继续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但是产品缺乏创新、混乱的市场交易行为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关村久治不愈的痼疾。“赚钱变得越来越困难”。
2011年,王云结束了在海龙电子城的两家电脑店铺的生意,仅保留了销售业绩较好的鼎好商城内的柜台。如今,王云联合几个一起在中关村创业的朋友,在国贸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王云告诉记者,与其灰溜溜地被挤出中关村,还不如保留尊严的离开,等待从中关村东山再起,几乎不可能了。
坚守中关村
“中关村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个孵化梦想的地方。毕竟这里有中国科研实力最强的大学。网易、搜狐、新浪等国内知名企业也落户于此。创业的氛围是中国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坐在创新工场的小会议室里,一身悠闲打扮的陈广涛如此解释自己选择驻守中关村创业的理由。
这个靠着光驱、解压器和音像CD在中关村发家的草根明星,现在是多贝网络教室的首席执行官。
在如今的网络世界里,陈广涛创立的多贝网络教室里注册学生仅为192个,看起来实在少的可怜,让人不禁担忧这个科技企业未来的存活概率。
对此,陈广涛却有自己的考量。他认为,中关村凭组装电脑、刻录光盘的创富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从2000年开始,中关村的发展重心已经经历了从硬件到软件再到互联网技术的转变。如今,中关村要振兴,软件开发和互联网应用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不然中关村充其量只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盗版买卖、加工基地。
“现在的多贝,影响力并不大,但是它顺应了中关村未来发展的趋势,将来一定能赚到钱。”陈广涛说,中关村竞争越来越激烈,短时间出现另一个像腾讯、百度一样拥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子互联网企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之,却相应地给了中小企业发展机会,不断细化和差异化的受众需求就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契机。
当年与陈广涛一起打拼的朋友和同事们,很多早已在中关村经济滑坡时,纷纷抽身投资其他行业,积累了大量财富。陈广涛不是没有想过离开中关村,可在外面转了一圈,他还是回到了中关村选择重新创业,继续自己的梦想。
在这场保卫中关村的无声战役中,令陈广涛欣慰的是,他并不是独自战斗。以陈广涛为代表的一部分老中关村人,或铤而走险,从国际大品牌手中赊贷高额货物,获取一点微薄的利润,维持店铺的正常运营;或分身经营其他业务,挪取流动的资金,维持中关村店铺的一点脉息;或提供创业地点和资金,鼓励中关村人重新开始创业……
每周,陈广涛都会去中关村的车库咖啡馆坐一会儿,喝上一杯咖啡,与一两个志同道合的创业人或投资者交流一下创业心得。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开始参与进来,让陈广涛等老一代的中关村创业者们看到了“后继有人的希望”。
今年才20岁的王凯,就是陈广涛在车库咖啡馆结交的年轻人。这个来自山西太原的小伙子,虽然只是北京科技大学的大一新生,却已经创办了一家成熟的网络易物平台,在业界颇为知名。
两年前,王凯就是在这里获得了天使投资人的关注。“如今的中关村,技术人才多,前辈也愿意帮助新人,很多年轻人都愿意驻守中关村。”王凯告诉记者,他的梦想是成为像冯军、柳传志一样的创业家,在中关村收获自己的人生财富和荣誉。
回归中关村
众所周知,中关村曾是第一轮互联网热潮的中心地带。然而,深受过于重视贸易交易的“贸技工”思想影响的中关村,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技术创新浪潮中开始逐渐被“边缘化”,使得中关村错失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中的领导地位。
2012年6月4日,水晶石公司董事长卢正刚、易路联动公司董事长徐国洪、北京悠视网CEO李竹等15名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家接到了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的聘书。在未来一年内,他们将担任学校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及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推动中关村校企人才、教育和科研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消息一出,马上就被视为是中关村强势夺回“高科技技术中心”地位的重磅举措。很多业界人士猜测,此次由中关村管委主持领导,联合中关村企业与高校的行动,是不是意味着中关村鼓励创新科技发展将不再停留在意识层面上,未来将不断有后续的动作挽救中关村沦陷的困局。
“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人才互动,目的就是为中关村示范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引领和支撑。”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介绍说,“下一步,中关村将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取得成效的企业,给予政策性的倾斜和支持,深入推进校企人才互动工作良性开展。”
北京悠视网CEO李竹则认为,通过此种方式,鼓励高科技企业回归中关村,将对整个中关村的创新、创造能力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与高校的合作,促使科学技术转换成经济利润,本来就是中关村一开始兴起原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