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再等等,“等我儿子工作稳定了”“等我外孙女上幼儿园了”“等我把孩子们都安顿好了”……她嘲笑自己是一块砖,哪需要往哪搬。可病魔不等她,时间不等她,而我最终也没有等到她……华中某医院急诊科医生不老的树今天带来了一个伤感的故事。
昏迷的病人
急诊科,这个被誉为“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无论刮风下雨、节假日,总是24小时运转。这几天大风降温,随着气温的走低,又到了心脑血管高发的冬季。
早上八点,经过一夜奋战准备交班下班的时候,120突然送来一个病人,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只一眼便让我惊出一身冷汗。不仅因为她是一位我熟悉的病人,更因为在三天前我曾千叮万嘱她一定要再来医院,可我没想到她是以如此的方式来医院,此时的她已经没有了意识,头扭在一边,口角和衣物上有明显的呕吐物,凭直觉来说,她的病情已经相当危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随车医生说:“老太太送完孩子,突然倒在学校门口,是学校门卫报的警,已经联系了家属,女儿正在来的路上。”
顾不上等家属,我便和护士一起将患者推进抢救室,在抢救过程中病人又出现了全身抽搐的情况,经过治疗,好不容易止住了抽搐。没过多久,一个三十多岁带着哭腔的女人,慌张地走入抢救室:“妈,妈,你挺住啊!”见母亲毫无反应,女儿又抓住我的衣服说:“医生,你快想想办法,救救我妈啊,我妈不能有事啊。”女儿说:“我妈这几天感冒了,就把降压药停了,她经常说头疼,四肢无力,意识有时也轻微不清,说话不利索,动作奇怪,以为是感冒严重,吃了药就躺下休息。我本来想等周末休息的时候,让她来医院看看的,可没想到……”
这个世界从来不会有人无缘无故患病,更加不会有人莫名其妙突然陷入绝境,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那些早已经存在的病变,没有重视那些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罢了。
三天前,沈玉霞来医院开药,当时测量血压时,她的高压已经达到180,平日里常吃的降压药已经达不到降压的效果。我劝她:“你血压突然升高,最好还是做一个头颅CT或者肾功能检查。”沈玉霞却摆摆手坚持:“您就给我开药就行了,做检查多费时间,我还得回去接孩子。我这高血压都几十年了,老毛病了,时好时坏,我就是最近太忙,没有按时吃药而已。”劝说无效,我又建议她:“要不,咱换个贵点的药,降压效果也好点。你先吃着,如果血压还是降不下来,一定要及时来医院。”
面对我的苦口婆心,沈玉霞还是有所犹豫,后面排队的人不耐烦地说:“你这医生怎么回事?别人让你开什么药就开什么药,你们不就是喜欢多开点贵药好拿回扣吗?”面对其他病人的质疑,沈玉霞替我辩解:“医生是为我好,你别冤枉她。”她转身对我说:“你让我吃啥我就吃啥,听你的。”她勉强让开了一盒稍微贵点的降压药,临了还是坚持开了一瓶2块钱100片的便宜降压药。
出门的时候,我还是不放心提醒:“下次不舒服记得让孩子陪着一起来,好好检查一下。”沈玉霞朝我笑笑,自嘲道:“我皮糙肉厚,身体结实着呢,本来什么病都没有,一到医院都被你们医生查出来了。我没事,你就放心吧,孩子们工作忙,自己孩子都顾不上,我这个老太婆就不给他们添麻烦了。”
其实当时,她的身体已经发出了警告信号,她没当回事;面对日益强烈的病症,女儿也没当回事,而她们也不给我当回事的机会。
在做完CT扫描后,发现沈玉霞的脑出血面积非常大,于是立刻找来了神经内科医生。看了病人的报告,神经内科医生认为,由于出血部位可疑,很有可能是更严重的血管瘤。最后确诊的结果为动脉瘤,手术风险大、治疗成本高,希望非常渺茫,需要家属尽快做出选择。面对检查结果,女儿万万没有想到,就因为感冒降压药停用区区数日,母亲的病情竟然如此危险,这让她猝不及防。她用手捂着嘴,强忍着眼泪,无助地看向我:“现在怎么办?很严重吗?”停顿了几秒,我说:“你最好联系家人,商量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我会找专家下来会诊,看看是开刀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我哥人在外地,回来一趟不容易。”躺在抢救室内的沈玉霞脑部还在不断出血,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她还在犹豫。
我不悦地说:“他回来一趟不容易,你妈就容易吗?她现在躺在那里和死神做斗争。”尽管我并不想说出如此残忍的话,但又不得不说出实情:“很严重,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不管你能不能做主,你哥都应该回来一趟。”
看着呼吸微弱的沈玉霞,我到底没忍心将最后一句,这也可能是最后一面的话说出来。
奉献的父母
沈玉霞是我的一个老病号,我刚分配到急诊科的时候就认识她了,她为人热情爽朗,总是替人着想。刚工作时,由于业务不熟练,我总是对自己的诊断没有信心,生怕误诊或漏诊,不是让病人做大量的检查,就是找上级医生帮忙,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的看诊时间长,效率低下,经常遭到病人的投诉,还有领导的批评。
那段时间,医患关系紧张,伤医事件频繁发生,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我每天工作如坐针毡,小心翼翼,压力剧增,甚至想放弃从医了。就在这时,我认识了沈玉霞。她一个人来看病,进来的时候脸色苍白,浑身发软,路都走不稳。轮到她的时候,她几乎瘫软在椅子上,头都抬不起来。她用微弱的声音说:“我有高血压,头晕、呕吐的厉害。”测量完血压,沈玉霞低压110,而高压达到180,加上她有高血压病史,她这次头晕应该和血压突然升高有关。但引起头晕的原因又有很多,有可能是颈椎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
由于我對自己没信心,生怕是别的原因引起的头晕,我把所有可能引起头晕的原因都跟她说了一遍,而我这么说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她能多做几个检查,好证实我的猜测,那个时候仿佛不做检查,我就不会看病,不敢肯定自己的诊断。
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沈玉霞突然握住我的手说:“医生,我相信你,对你有信心。”她的话让我顿时信心倍增,让我意识到我从医不是为了躲避那些无理取闹的少数人,而是为了治愈那些内心善良的大部分人。我询问了她最近吃药的情况,发现降压药此时并没有起到作用,建议她入院接受治疗,但她却说:“检查我可以做,但不能住院,没时间,我儿子马上要结婚了,我得工作,给他存结婚的钱。” 提到儿子,沈玉霞脸上有掩藏不住的骄傲:“我儿子可聪明了,是学霸,他可有本事了,给我找了一个城里的儿媳妇,两个人一起做点小买卖。可我目前情况确实困难些,等我把孩子们都交待完了,你说咋治就咋治。”说到后面,她语气里又颇有些无奈,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不安地搓着衣角。那时是冬天,她一双手冻得通红,关节处明显开裂。
沈玉霞老家在宜昌,丈夫早年病逝,她一个女人拉扯大两个孩子。孩子们升学、入职,逐渐离开老家,沈玉霞也跟着离开。女儿刚结婚不久,儿子也面临结婚,她白天在一家饭馆洗碗,晚上在烧烤店帮忙,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加上劳累,才导致血压升高。
看完病,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橘子放在我桌上:“这是宜昌蜜橘,我们那种的蜜橘可甜了,我在老家的山上还有块地,等我以后老了,就回家种橘子,到时我寄给你。”我笑着说:“好,我等着。”临走时,我用酒精替她擦拭了伤口,一再叮嘱:“洗碗的时候戴双手套,感染了就麻烦了。”她爽朗地笑着:“我皮糙肉厚,也就你们医生看见啥都像是吃人的病魔。”
我告诉她有一种很便宜的降压药,结果她一吃就是好几年,这期间,我无数次劝她换药,可她却说:“能省一分是一分。”好不容易儿子结了婚,女儿又生了孩子,沈玉霞辞掉工作去替女儿带孩子,等把女儿的孩子带到可以上幼儿园的年纪,儿子又有了孩子,沈玉霞又去照顾孙子。今年,为了能让子女们安心工作,她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一个人承担起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她自嘲自己是革命一块砖,哪需要往哪搬。
可老人带孩子,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这样慢性疾病的老人,每带一个孩子就意味着要折寿。长期的熬夜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致命的,道理都懂,可谁能够逃脱这种宿命呢?生活中这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老人不仅帮忙带孩子,甚至不能生病,不敢生病,不能及时就医,因为老人一旦病重,孩子就无处安放。
无奈的子女
第二天,我见到了沈玉霞口中那个聪明的儿子,他小腿肌肉萎缩,拄着拐杖,身边带着一个眼睛有些斜视的妻子,两人搀扶着走进医院。面对沈玉霞身患残疾的儿子,我有些愕然,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她从未提及自己儿子身患残疾。可转念一想,孩子无论什么样,在一个母亲心里都是完美无缺的。
第三天,儿子红着眼,一来就责怪妹妹:“你怎么回事?妈不舒服好几天了,你居然都没发现,还让她送孩子?”女儿红肿着眼,委屈地说:“你把孩子丢给妈就不管了,再说妈又不是替我一个人带孩子,你还好意思说我。”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都觉得自己委屈,最后竟然怪罪到沈玉霞头上,不舒服还要硬扛,这回真是害人害己。
我不知道躺在里面的沈玉霞听到这段话会作何感想?或许,她压根听不到,因为她仍然处于危险期。我从他们七嘴八舌的争执中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儿子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虽然上了大学,但是工作并不如意,找老婆也不好找,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但妻子是斜眼加弱视,勉强照顾自己。生完孩子后,就把孩子送回来给沈玉霞照顾,两个人在外地经营妻子父母留下的一家五金店铺,生意一般,勉强糊口。女儿前几年离婚,一个人带着孩子没办法上班,为了让女儿安心上班,沈玉霞又把女儿的孩子接过来,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
ICU医生在和子女交流病情时说:“脑出血以后脑组织会继发水肿,会有一个加重期,加上卧床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的风险、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等等。”关于沈玉霞的后续治疗,两兄妹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面对一天接近一万块钱的ICU费用,两个人都有些力不从心。
哥哥主张放弃治疗:“妈这样,就算醒了,身体也不能动,生活不能自理,我这样哪能照顾妈妈?”妹妹坚持妈妈还有呼吸,还活着,不能放弃:“妈把我们带大不容易,又替我们带大孩子,可她一天福都没有享过,就这样让她走,我不甘心。”同样不甘心的,还有我们这些为了沈玉霞拼劲全力的医务工作者,可医生不是神,只能延迟生命的衰败,没办法逆天。
对于家属来说,如果治疗,很有可能人财两空,但放弃治疗这样的话也没有人敢说出口,作为亲人,他们不愿放弃母亲的生命。
两天后,沈玉霞的病情出现了不可逆的恶化,不管他们甘不甘心,都不重要了,因为沈玉霞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
病危通知书放到儿子手里的时候,他迟疑了一下,沉默了几秒之后,他签下放弃抢救、拒绝住院、拒绝心肺复苏、自愿离院、后果自负。这些字是我工作中的日常,但每一次面对都觉得无比沉重,因为这意味着一条鲜活的生命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女兒抱着沈玉霞哭得喘不上气,一直念叨:“我妈一辈子太辛苦,太不容易……”她握着妈妈粗糙开裂的双手,一遍遍涂护手霜。
儿子已经找好了车子,他们那里讲究,人要在家里咽气,死后才会有归属感。我心想或许沈玉霞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吧。女儿看见沈玉霞眼角的泪水,着急地喊:“医生,你快看,我妈哭了,她是不是没事了?”心跳正在逐渐消失的沈玉霞哪里还有什么希望,但我除了摇摇头没有说话。
子女都工作忙。这个理由被无数子女冠冕堂皇地使用着。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可是子女对父母呢?我无意去责怪沈玉霞的子女的决定,因为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并不能用道德去绑架他人的无奈,因为道德并不能填饱肚皮。在医院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不管做出何种选择,都需要在经济和心理上背负巨大的压力,因为“选择”也意味着“负责”,更何况在这样一个生与死的大问题上。然而放眼中国乃至世界,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够背负起昂贵的治疗费用和后期恢复费用,但为患病的亲人做出恰当的抉择,却是每一个人迟早都会面对的问题。
沈玉霞被子女带离医院,没有见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恩赐。在我心里,她还活着,笑呵呵地坐在宜昌老家的山坡上,看着一树蜜橘由绿变黄。
当夜幕降临,家属不再允许进入抢救室探望。暂时没有需要抢救的患者就诊,抢救室里灯光昏暗,安静得只剩下“嘀嘀”响的机器,以及氧气罐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我的眼泪从眼角滑落,落在这件给了无数人希望的白大褂上,无声无息。
急诊室,每天都有人从这里健康走出,也有很多生命在这里画上句号。健康与病痛相连,生命与死亡并存,急诊室的故事是那么真实而又无可奈何。
编辑/郑佳慧
昏迷的病人
急诊科,这个被誉为“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无论刮风下雨、节假日,总是24小时运转。这几天大风降温,随着气温的走低,又到了心脑血管高发的冬季。
早上八点,经过一夜奋战准备交班下班的时候,120突然送来一个病人,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只一眼便让我惊出一身冷汗。不仅因为她是一位我熟悉的病人,更因为在三天前我曾千叮万嘱她一定要再来医院,可我没想到她是以如此的方式来医院,此时的她已经没有了意识,头扭在一边,口角和衣物上有明显的呕吐物,凭直觉来说,她的病情已经相当危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随车医生说:“老太太送完孩子,突然倒在学校门口,是学校门卫报的警,已经联系了家属,女儿正在来的路上。”
顾不上等家属,我便和护士一起将患者推进抢救室,在抢救过程中病人又出现了全身抽搐的情况,经过治疗,好不容易止住了抽搐。没过多久,一个三十多岁带着哭腔的女人,慌张地走入抢救室:“妈,妈,你挺住啊!”见母亲毫无反应,女儿又抓住我的衣服说:“医生,你快想想办法,救救我妈啊,我妈不能有事啊。”女儿说:“我妈这几天感冒了,就把降压药停了,她经常说头疼,四肢无力,意识有时也轻微不清,说话不利索,动作奇怪,以为是感冒严重,吃了药就躺下休息。我本来想等周末休息的时候,让她来医院看看的,可没想到……”
这个世界从来不会有人无缘无故患病,更加不会有人莫名其妙突然陷入绝境,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那些早已经存在的病变,没有重视那些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罢了。
三天前,沈玉霞来医院开药,当时测量血压时,她的高压已经达到180,平日里常吃的降压药已经达不到降压的效果。我劝她:“你血压突然升高,最好还是做一个头颅CT或者肾功能检查。”沈玉霞却摆摆手坚持:“您就给我开药就行了,做检查多费时间,我还得回去接孩子。我这高血压都几十年了,老毛病了,时好时坏,我就是最近太忙,没有按时吃药而已。”劝说无效,我又建议她:“要不,咱换个贵点的药,降压效果也好点。你先吃着,如果血压还是降不下来,一定要及时来医院。”
面对我的苦口婆心,沈玉霞还是有所犹豫,后面排队的人不耐烦地说:“你这医生怎么回事?别人让你开什么药就开什么药,你们不就是喜欢多开点贵药好拿回扣吗?”面对其他病人的质疑,沈玉霞替我辩解:“医生是为我好,你别冤枉她。”她转身对我说:“你让我吃啥我就吃啥,听你的。”她勉强让开了一盒稍微贵点的降压药,临了还是坚持开了一瓶2块钱100片的便宜降压药。
出门的时候,我还是不放心提醒:“下次不舒服记得让孩子陪着一起来,好好检查一下。”沈玉霞朝我笑笑,自嘲道:“我皮糙肉厚,身体结实着呢,本来什么病都没有,一到医院都被你们医生查出来了。我没事,你就放心吧,孩子们工作忙,自己孩子都顾不上,我这个老太婆就不给他们添麻烦了。”
其实当时,她的身体已经发出了警告信号,她没当回事;面对日益强烈的病症,女儿也没当回事,而她们也不给我当回事的机会。
在做完CT扫描后,发现沈玉霞的脑出血面积非常大,于是立刻找来了神经内科医生。看了病人的报告,神经内科医生认为,由于出血部位可疑,很有可能是更严重的血管瘤。最后确诊的结果为动脉瘤,手术风险大、治疗成本高,希望非常渺茫,需要家属尽快做出选择。面对检查结果,女儿万万没有想到,就因为感冒降压药停用区区数日,母亲的病情竟然如此危险,这让她猝不及防。她用手捂着嘴,强忍着眼泪,无助地看向我:“现在怎么办?很严重吗?”停顿了几秒,我说:“你最好联系家人,商量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我会找专家下来会诊,看看是开刀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我哥人在外地,回来一趟不容易。”躺在抢救室内的沈玉霞脑部还在不断出血,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她还在犹豫。
我不悦地说:“他回来一趟不容易,你妈就容易吗?她现在躺在那里和死神做斗争。”尽管我并不想说出如此残忍的话,但又不得不说出实情:“很严重,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不管你能不能做主,你哥都应该回来一趟。”
看着呼吸微弱的沈玉霞,我到底没忍心将最后一句,这也可能是最后一面的话说出来。
奉献的父母
沈玉霞是我的一个老病号,我刚分配到急诊科的时候就认识她了,她为人热情爽朗,总是替人着想。刚工作时,由于业务不熟练,我总是对自己的诊断没有信心,生怕误诊或漏诊,不是让病人做大量的检查,就是找上级医生帮忙,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的看诊时间长,效率低下,经常遭到病人的投诉,还有领导的批评。
那段时间,医患关系紧张,伤医事件频繁发生,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我每天工作如坐针毡,小心翼翼,压力剧增,甚至想放弃从医了。就在这时,我认识了沈玉霞。她一个人来看病,进来的时候脸色苍白,浑身发软,路都走不稳。轮到她的时候,她几乎瘫软在椅子上,头都抬不起来。她用微弱的声音说:“我有高血压,头晕、呕吐的厉害。”测量完血压,沈玉霞低压110,而高压达到180,加上她有高血压病史,她这次头晕应该和血压突然升高有关。但引起头晕的原因又有很多,有可能是颈椎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
由于我對自己没信心,生怕是别的原因引起的头晕,我把所有可能引起头晕的原因都跟她说了一遍,而我这么说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她能多做几个检查,好证实我的猜测,那个时候仿佛不做检查,我就不会看病,不敢肯定自己的诊断。
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沈玉霞突然握住我的手说:“医生,我相信你,对你有信心。”她的话让我顿时信心倍增,让我意识到我从医不是为了躲避那些无理取闹的少数人,而是为了治愈那些内心善良的大部分人。我询问了她最近吃药的情况,发现降压药此时并没有起到作用,建议她入院接受治疗,但她却说:“检查我可以做,但不能住院,没时间,我儿子马上要结婚了,我得工作,给他存结婚的钱。” 提到儿子,沈玉霞脸上有掩藏不住的骄傲:“我儿子可聪明了,是学霸,他可有本事了,给我找了一个城里的儿媳妇,两个人一起做点小买卖。可我目前情况确实困难些,等我把孩子们都交待完了,你说咋治就咋治。”说到后面,她语气里又颇有些无奈,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不安地搓着衣角。那时是冬天,她一双手冻得通红,关节处明显开裂。
沈玉霞老家在宜昌,丈夫早年病逝,她一个女人拉扯大两个孩子。孩子们升学、入职,逐渐离开老家,沈玉霞也跟着离开。女儿刚结婚不久,儿子也面临结婚,她白天在一家饭馆洗碗,晚上在烧烤店帮忙,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加上劳累,才导致血压升高。
看完病,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橘子放在我桌上:“这是宜昌蜜橘,我们那种的蜜橘可甜了,我在老家的山上还有块地,等我以后老了,就回家种橘子,到时我寄给你。”我笑着说:“好,我等着。”临走时,我用酒精替她擦拭了伤口,一再叮嘱:“洗碗的时候戴双手套,感染了就麻烦了。”她爽朗地笑着:“我皮糙肉厚,也就你们医生看见啥都像是吃人的病魔。”
我告诉她有一种很便宜的降压药,结果她一吃就是好几年,这期间,我无数次劝她换药,可她却说:“能省一分是一分。”好不容易儿子结了婚,女儿又生了孩子,沈玉霞辞掉工作去替女儿带孩子,等把女儿的孩子带到可以上幼儿园的年纪,儿子又有了孩子,沈玉霞又去照顾孙子。今年,为了能让子女们安心工作,她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一个人承担起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她自嘲自己是革命一块砖,哪需要往哪搬。
可老人带孩子,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这样慢性疾病的老人,每带一个孩子就意味着要折寿。长期的熬夜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致命的,道理都懂,可谁能够逃脱这种宿命呢?生活中这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老人不仅帮忙带孩子,甚至不能生病,不敢生病,不能及时就医,因为老人一旦病重,孩子就无处安放。
无奈的子女
第二天,我见到了沈玉霞口中那个聪明的儿子,他小腿肌肉萎缩,拄着拐杖,身边带着一个眼睛有些斜视的妻子,两人搀扶着走进医院。面对沈玉霞身患残疾的儿子,我有些愕然,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她从未提及自己儿子身患残疾。可转念一想,孩子无论什么样,在一个母亲心里都是完美无缺的。
第三天,儿子红着眼,一来就责怪妹妹:“你怎么回事?妈不舒服好几天了,你居然都没发现,还让她送孩子?”女儿红肿着眼,委屈地说:“你把孩子丢给妈就不管了,再说妈又不是替我一个人带孩子,你还好意思说我。”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都觉得自己委屈,最后竟然怪罪到沈玉霞头上,不舒服还要硬扛,这回真是害人害己。
我不知道躺在里面的沈玉霞听到这段话会作何感想?或许,她压根听不到,因为她仍然处于危险期。我从他们七嘴八舌的争执中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儿子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虽然上了大学,但是工作并不如意,找老婆也不好找,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但妻子是斜眼加弱视,勉强照顾自己。生完孩子后,就把孩子送回来给沈玉霞照顾,两个人在外地经营妻子父母留下的一家五金店铺,生意一般,勉强糊口。女儿前几年离婚,一个人带着孩子没办法上班,为了让女儿安心上班,沈玉霞又把女儿的孩子接过来,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
ICU医生在和子女交流病情时说:“脑出血以后脑组织会继发水肿,会有一个加重期,加上卧床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的风险、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等等。”关于沈玉霞的后续治疗,两兄妹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面对一天接近一万块钱的ICU费用,两个人都有些力不从心。
哥哥主张放弃治疗:“妈这样,就算醒了,身体也不能动,生活不能自理,我这样哪能照顾妈妈?”妹妹坚持妈妈还有呼吸,还活着,不能放弃:“妈把我们带大不容易,又替我们带大孩子,可她一天福都没有享过,就这样让她走,我不甘心。”同样不甘心的,还有我们这些为了沈玉霞拼劲全力的医务工作者,可医生不是神,只能延迟生命的衰败,没办法逆天。
对于家属来说,如果治疗,很有可能人财两空,但放弃治疗这样的话也没有人敢说出口,作为亲人,他们不愿放弃母亲的生命。
两天后,沈玉霞的病情出现了不可逆的恶化,不管他们甘不甘心,都不重要了,因为沈玉霞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
病危通知书放到儿子手里的时候,他迟疑了一下,沉默了几秒之后,他签下放弃抢救、拒绝住院、拒绝心肺复苏、自愿离院、后果自负。这些字是我工作中的日常,但每一次面对都觉得无比沉重,因为这意味着一条鲜活的生命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女兒抱着沈玉霞哭得喘不上气,一直念叨:“我妈一辈子太辛苦,太不容易……”她握着妈妈粗糙开裂的双手,一遍遍涂护手霜。
儿子已经找好了车子,他们那里讲究,人要在家里咽气,死后才会有归属感。我心想或许沈玉霞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吧。女儿看见沈玉霞眼角的泪水,着急地喊:“医生,你快看,我妈哭了,她是不是没事了?”心跳正在逐渐消失的沈玉霞哪里还有什么希望,但我除了摇摇头没有说话。
子女都工作忙。这个理由被无数子女冠冕堂皇地使用着。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可是子女对父母呢?我无意去责怪沈玉霞的子女的决定,因为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并不能用道德去绑架他人的无奈,因为道德并不能填饱肚皮。在医院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不管做出何种选择,都需要在经济和心理上背负巨大的压力,因为“选择”也意味着“负责”,更何况在这样一个生与死的大问题上。然而放眼中国乃至世界,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够背负起昂贵的治疗费用和后期恢复费用,但为患病的亲人做出恰当的抉择,却是每一个人迟早都会面对的问题。
沈玉霞被子女带离医院,没有见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恩赐。在我心里,她还活着,笑呵呵地坐在宜昌老家的山坡上,看着一树蜜橘由绿变黄。
当夜幕降临,家属不再允许进入抢救室探望。暂时没有需要抢救的患者就诊,抢救室里灯光昏暗,安静得只剩下“嘀嘀”响的机器,以及氧气罐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我的眼泪从眼角滑落,落在这件给了无数人希望的白大褂上,无声无息。
急诊室,每天都有人从这里健康走出,也有很多生命在这里画上句号。健康与病痛相连,生命与死亡并存,急诊室的故事是那么真实而又无可奈何。
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