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地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可以说,学生的道德情感世界的培养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培养和丰富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則是为学生营造感受生活的环境氛围。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深有感触,不妨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名叫《暖春》—— 一部感人至深的教育片。我也坐在学生中间。我是个易动感情的人,一开始我努力抑制自己,遇到催人泪下的地方,不让自己“过于激动”——流泪。身边的学生似乎对感人之处无动于衷,甚至有的学生小声嘀咕着什么,不时左右扭动着身体,发出嬉笑的声音。我忽然意识到:老师的眼泪也许可以和剧情一起感染和教育孩子。于是,我不再那样的“克制”自己,遇到动情处,任凭情感的涌流倾泻而出,果然,孩子们不再小声地嘀咕,不再随意扭动自己的身体,先是不时默默地注意着我,注意着电影,随之是不时默默地抹一下挂在脸上的泪珠。接下来的时间,再也见不到一个学生对剧情无动于衷。他们都在感受着剧中人物的感受,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看电影如此,教学亦如此,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应建立在真实的情景中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笔者以为,语文教材中适宜进行人格、人生价值取向等思想教育的文章很多(如,《印度洋上生死夜》《船长》《悲壮的一幕》等等),课堂教学更应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走进真实,和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笔者回忆起自己曾上的两堂课。同是《悲壮的一幕》,而不同班。第一次在本班上课时,我采用平常课文的教学方法,注重了朗读技巧训练,情感的品味和交流。在进行品读时,当学生读到“亲爱的,我好想你……”一句时,不少学生在那里偷偷地笑,同时有很多同学左顾右盼——观察其他同学的表情,相互“会意”。谁都知道,这时并不是这些同学没有明白文中人物情感,可是,笑是为什么呢?对,是没有被文中情境深深地感染和打动,是没有进入“角色”。恰巧在下一周的优质课评比时,我又有机会选了这一课,针对上一次出现的情况,我精心地做了准备。首先,在教学开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文章写的是科马洛夫不幸遇难的真实情景,这壮烈的一幕让人万分感动,同学们上节课读文章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指名回答时是这样的答案:“很感动。”“难过……”我接着说:“我读过许多遍了,但每读一遍都有一种禁不住热泪盈眶的感觉,甚至有时泪流满面。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稍顿、严肃地环视)同学们,为英雄而流泪不是懦弱,更不是丢人的事,为英雄的壮举而感动正说明你的善良和高尚,让我们再一次回到1967年8月23日——那个难忘的日子,再一次感受那悲痛而壮烈的一幕吧!”
果然,这一次没有再出现那样的窃笑,孩子们一脸的肃穆,一脸的悲痛之情,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情感投入,语言抑扬顿挫,让人柔肠百转,动情处,听课的老师也禁不住落下了热泪。
有了这样的情感氛围后,在练习写话的环节中,我适时地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英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却不能说出他想要说的千言万语,他的亲人——他的母亲、妻子和12岁的女儿更不能诉说心中的万语千言,同学们,你们不为此感到万分遗憾吗?请拿起笔来帮助他们诉说衷肠吧!”
学生朗读各自的片断时,许多内容深深地打动了课堂中的每一位。一位同学动情地读道:“我就是科马洛夫,面对我的老母亲,我想说:妈妈,我多么想扑到您的怀里痛哭一场,可我不能,我怎么忍心让生我养我的老母亲太为我伤心呢?您可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啊!”听课的每一位教师都落泪了,我流着泪走到他的跟前重重地拍了两下他的肩膀,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良久,我几乎是和同学们一起含着热泪鼓起热烈的掌声。
课堂是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结束的,我相信,这节课的效果一定会很好。
课改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新课标教给我们“生活即学习”的理念,我相信,和学生一起经历“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我想说:为学习和“生活”感动吧!不要吝啬你的眼泪,让泪水浇灌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神山外国语学校)
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名叫《暖春》—— 一部感人至深的教育片。我也坐在学生中间。我是个易动感情的人,一开始我努力抑制自己,遇到催人泪下的地方,不让自己“过于激动”——流泪。身边的学生似乎对感人之处无动于衷,甚至有的学生小声嘀咕着什么,不时左右扭动着身体,发出嬉笑的声音。我忽然意识到:老师的眼泪也许可以和剧情一起感染和教育孩子。于是,我不再那样的“克制”自己,遇到动情处,任凭情感的涌流倾泻而出,果然,孩子们不再小声地嘀咕,不再随意扭动自己的身体,先是不时默默地注意着我,注意着电影,随之是不时默默地抹一下挂在脸上的泪珠。接下来的时间,再也见不到一个学生对剧情无动于衷。他们都在感受着剧中人物的感受,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看电影如此,教学亦如此,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应建立在真实的情景中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笔者以为,语文教材中适宜进行人格、人生价值取向等思想教育的文章很多(如,《印度洋上生死夜》《船长》《悲壮的一幕》等等),课堂教学更应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走进真实,和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笔者回忆起自己曾上的两堂课。同是《悲壮的一幕》,而不同班。第一次在本班上课时,我采用平常课文的教学方法,注重了朗读技巧训练,情感的品味和交流。在进行品读时,当学生读到“亲爱的,我好想你……”一句时,不少学生在那里偷偷地笑,同时有很多同学左顾右盼——观察其他同学的表情,相互“会意”。谁都知道,这时并不是这些同学没有明白文中人物情感,可是,笑是为什么呢?对,是没有被文中情境深深地感染和打动,是没有进入“角色”。恰巧在下一周的优质课评比时,我又有机会选了这一课,针对上一次出现的情况,我精心地做了准备。首先,在教学开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文章写的是科马洛夫不幸遇难的真实情景,这壮烈的一幕让人万分感动,同学们上节课读文章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指名回答时是这样的答案:“很感动。”“难过……”我接着说:“我读过许多遍了,但每读一遍都有一种禁不住热泪盈眶的感觉,甚至有时泪流满面。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稍顿、严肃地环视)同学们,为英雄而流泪不是懦弱,更不是丢人的事,为英雄的壮举而感动正说明你的善良和高尚,让我们再一次回到1967年8月23日——那个难忘的日子,再一次感受那悲痛而壮烈的一幕吧!”
果然,这一次没有再出现那样的窃笑,孩子们一脸的肃穆,一脸的悲痛之情,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情感投入,语言抑扬顿挫,让人柔肠百转,动情处,听课的老师也禁不住落下了热泪。
有了这样的情感氛围后,在练习写话的环节中,我适时地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英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却不能说出他想要说的千言万语,他的亲人——他的母亲、妻子和12岁的女儿更不能诉说心中的万语千言,同学们,你们不为此感到万分遗憾吗?请拿起笔来帮助他们诉说衷肠吧!”
学生朗读各自的片断时,许多内容深深地打动了课堂中的每一位。一位同学动情地读道:“我就是科马洛夫,面对我的老母亲,我想说:妈妈,我多么想扑到您的怀里痛哭一场,可我不能,我怎么忍心让生我养我的老母亲太为我伤心呢?您可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啊!”听课的每一位教师都落泪了,我流着泪走到他的跟前重重地拍了两下他的肩膀,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良久,我几乎是和同学们一起含着热泪鼓起热烈的掌声。
课堂是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结束的,我相信,这节课的效果一定会很好。
课改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新课标教给我们“生活即学习”的理念,我相信,和学生一起经历“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我想说:为学习和“生活”感动吧!不要吝啬你的眼泪,让泪水浇灌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神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