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语义特点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pf4433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是句式之中出现两个宾语的一种特殊的“把”字句。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语义特点十分明确:第一是它具有隐喻性,表示“人们把物理空间图式投射到心理空间层面的结果”;第二是说话人的主观性,说话人的主观性主要是通过说话人的视角、情感、认识表现出来。
  关键词:心理认同类“把”字句;认知;隐喻;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204—03
  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是句式之中出现两个宾语的一种特殊的“把”字句。雷可夫&约翰逊(Lakoff&Johnson 2006/2009)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解释,我们的思考是根据从日常生活所经历过的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进行的。只有存在隐喻,才能存在抽象概念。没有隐喻就没有抽象概念。比如,对“Love”来说,如果没有和“魔法、魅力、疯狂、缺陷或养育”等联想的隐喻,不就容易完美地表达“Love”①。这意味着我们的概念系统就是隐喻性思考。隐喻性思考是无意识地发生起来的。因此,可以说我们在通过隐喻推导出的抽象概念中生活着。
   为了理解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隐喻性,我们首先必须理解意像图式。意象图式是认知语义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对意象图式分别下了如下定义:约翰逊(Johnson 1987):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效应。吉卜斯&科尔斯顿(Gibbs&Colston 1995):意象图式一般可以定义为空间关系和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奥克利(Oakley 2007):简单地说,意象图式是为了把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吴为善(2011)指出意象图式有如下特征:1)意象图式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模拟。2)意象图式属于语域的范畴。3)意象图式具有正负参数。4)意象图式具有静态与动态特征。②本章根据雷可夫&约翰逊(Lakoff&Johnson)的意象图式的研究进行分析。
   意像图式是由约翰逊(Johnson 1987)提出来的用语,其指在人们的身体动态、事物的操作、知觉的相互作用里反复的模式。他指出了图像图式的四种特征:1.意像图式是虽然具有图像性,但它不局限于视角的图像。它可以认识到在触觉经验上的图像图式。2.意像图式具有图式性。所谓图式,把经验抽象化或构造化之后能得到的知识。因此,意像图式是将通过各种各样的身体经验形成的影像更抽象化或构造化的知识。3.一般意像图式受通常知识的影响。4.意像图式不但是组织经验和理解事物的结构模式,而且是一种组织化的连续再现的构造模式。③
   昂格雷尔&斯契密德(Ungerer&Shmid 1996)说:“意像图式是与我们的世界经常相互作用的基本的认知结构,它不应该理解成抽象的原理,而应该理解成比具体的范畴和原理更为基本的精神图式。在意像图式之中有几种图式:容器图式、力量图式、平衡图式、经络图式、连接图式和尺度图式。其中,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是可以说是与经络图式有关的句式。”④
   约翰逊(Johnson 1987)认为,“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与空间连接的经络。比如,在我们早上起床之后就去卫生间或去厨房或从家到商店去,进一步扩展,可以说在从地球到月球之间也有经络”⑤。这样的经络事列具有三个共同的因索;出发点-到达点-连接出发点和到达点的场所。约翰逊(Johnson 1987)用下文图示揭示了经络图式的性质:
  A B
   首先,“离开A到达B”意味着A是出发点,B是目的地。这样的出发点和目的地用隐喻可以表示一个状态和另一个状态,而且可以是一个移动的扩展,变化前是出发点,变化后是到达点的隐喻。其次,他认为虽在经络中没有单独的方向,但某一个物体或人为了通过经络,不得不附加方向性。再次,我们可以想象这一条线的空间化是我们理解时间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就人们经过一个通道来说,这意味着时间流动的意识。因此从经络图式角度来看,把动词看做移位的驱动力,把它前后的NP1和NP2可以看做移位前后的出发点和终点。心理认同类“把”字句中出发点是在主语或说话人(认定者)的控制下进行的。在“你把那个杯子拿过来”中,通过“拿”的作用,“那个杯子”发生了移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那个杯子’是在主语的控制下发生移位的。在主语的控制下的对象是受到主语的行为影响之后,达到产生某种状态变化或结果的阶段,这就是终点。如果换做心理认同类“把”字句,如“我把他当做好朋友”,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和“好朋友”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在认定者(我)的主观意识作用下,“他”移动到“好朋友”的位置。因此,心理认同类“把”字句可以看做是一般移位句的隐喻,它们的共同基础是经络图式。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认同类“把”字句式除了具有物理空间移位“投射(mapping)”到心理空间的隐喻性以外,同时具有施事(认定者)的主观认定性,即施事对“把”字宾语暂时赋予一种新的认识。因此,该句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色彩。在张黎(2007)对“把”字句的研究中,他认为“把”字句是“一个有层次的复合命题,其最外层是说话人对N和S之间的缘由关系的主观认定,其中间层是‘事象界变’S,其底层表达的是有界变关系的、表达客观事象的单纯命题S1和S2。‘把’字句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N和S的关系上,‘把’字句的事象界变性主要表现在S内。”张先生还说“N(主)和S(把字宾语)分别代表有‘主观认定’的事象,其中,N代表说话人所认定的、与S有‘缘由’关系的主体,S指被‘主观认定’了的、由两个命题组成的、有变化关系的事象。‘把’字句的作用就在于说话人在陈述一个变化了的事象S时,同时认定了其同N间的缘由关系。”张先生对事象界变的解析是:N1—〉事变缘由,把—〉潜性主观认定,N2—〉变体,XV2(C/O)—〉结果性界变。由此可以看出,汉语“把”字句的主观性所在就是它具有“主观认定性”。如,“我把作业写完了”和“她把孩子说哭了”中“我”和“她”就是事变缘由,“作业”和“孩子”相当于变体,“写完了”和“说哭了”是结果性界变。
   沈家煊(2002)指出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达“主观处置”。他认为:“‘主观处置’的概念不同于‘宽泛意义上的处置’,‘主观处置’的核心是‘说话人的认定’。”⑥不管说话人或施事者是否处置“把”字宾语,认定对象,都可以使用“把”字句。如果说话人或施事者不认定“把”字宾语,就使用动宾句。他将“把”字句的主观处置义的主观性理解为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视角和说话人的认识。
   在下面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主要通过沈家煊、Lyons、Edward Finegan 三位的研究来分析和探讨心理认同“把”字句的主观性。
   1.心理认同类“把”字句表达说话人的视角
   “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⑦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体”(aspect)。但在汉语中动词“体”标记不是像英语那样丰富多彩。一般汉语用“了、着、过”来表现过去、过去完成、现在进行、动作结束、动作完成等。下面我们探讨心理认同类“把”字句中视角如何表现出来。例如:
   (①)我把他当作我的老师。
   (②)我把他当作我的老师了。
   例(①)表示说话人“我”对“他”的主观判断,可以理解为一般性、经常性的看法。但例(②)是说话人“我”经过某种事情,把“他”当作老师了。即以前没把他当作老师,但现在把他看作老师。虽然表示一种“我”的主观判断。但这种主观判断似乎强调一种状态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与句尾的“了”字有关,因为句尾的“了”可表示新情况的出现(张斌2007)。因此,上面两句虽然都是心理认同类“把”字句,但是它们带不带时体助词“了”,所表达的说话人(认定者)的视角也是不同的。
   2.心理认同类“把”字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
   库诺(Kuno 1977)认为,在语言学之中说话人的“情感”是与“感情移入”有关。⑧就感情移入而言,是指说话人在文章中把自己记述的事件和参与者结合起来的现象。
   (①)他是我的老师。
   (②)他应该是我的老师。
   (③)我把他当作我的老师。
   下面我们分别探讨一下上面三句话中“感情移入”程度。第一个例子“他是老师”:表示完全的客观事实描述,不带感情色彩;第二个例子“他应该是老师”:蕴涵说话人的一点推测;第三个例子“我把他当作老师”:强调说话人的主观认定,焦点在于“我的老师”。也许“他”根本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但是在说话人(我)的主观认定下,“他”便成了“我的老师”。因此,上面三句话中的“感情移入”程度一个比一个高。
   沈家煊认为“移情”主要指心理上两种不对称的东西,在心理上有着情感量上的不同:同情、钟情和厌恶。
   根据库诺的“感情移入”的说法,我们可知在心理认同类“把”字句中说话人或主语的移情如何表现出来。本来这类“把”字的宾语,它们具有客观性。按照沈家煊和张黎先生的“把”字句基本的语法意义就是说话人或主语的主观处置,我们便可以得出说话人或主语(认定者)与“把”字宾语之间存在主观认定的关系。一旦,进入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把”字的宾语NP1受到“把”和“V成/为/作”的影响,产生了移情,产生的移情便通过N2表现出来。因此,NP2自然含有主观性,即NP2就是说话人或主语想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并且说话人或主语的心理判断的焦点都在N2上面表现出来。
   3.心理认同类“把”字句表达说话人的认识
   沈家煊(2001)认为,说话人的“认识”主要与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例如:
   (①)他应该是老师。
   (②)我把他当作老师。
   前一个例子中含有情态助词“应该”,它是一种模态(modality)成分,体现的就是说话人的一种认识。“应该”强调推测,这种推测当然来源于说话人的认识,也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性判断。后一句中虽然没有沈先生所说的情态助词或情态副词,但是整个句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该句是句子主语(认定者)的主观看法,即“他”即使不是老师,但是由于主语对他的学识或才干等的认识,仍然认为他可以作自己的“老师”。这种主观上的认定与自己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此,心理认同类“把”字句实际上表达了主语或说话者(认定者)对“把”字宾语的一种新的认识。
   总之,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语义特点十分明确:第一是它具有隐喻性,表示“人们把物理空间图式投射到心理空间层面的结果”;第二是说话人的主观性,说话人的主观性主要是通过说话人的视角、情感、认识表现出来。在说话人的视角、情感、认识心理认同类“把”字句式除了表示物理空间‘投射到’心理空间的隐喻性以外,同时具有施事和“把”字宾语是缘由关系的主观认定的意义,表现说话人对对象的判断或评价。心理认同分类“把”字句的主观性在说话人与“把”字宾语之间存在主观认定的关系上表现。如果进入“S+把+N1+V成/为/作+N2”的句式,“把”字的宾语N1受到“把”和“V成/为/作”的影响,产生了移情,产生的移情转移于N2。
  注释
  ①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2006/2009年,第109页。②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5页。③④⑤Mark Johnson《The Body in the Mind》,2000年,第72—75、104、107页。⑥⑦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⑧参阅Kuno,Suzumo Functional Syntax:Anaphora,Discourse and Empath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年。
  
  
其他文献
摘 要:战国中期最大的哲学创获即在于“心”的发现。以“心”为“环中”,孟子、庄子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深微地反思,并藉之构建了各自的哲学体系。孟、庄“心论”的内在理路是针锋相对的——或求“集义”,或倡“集虚”;或落实为“性”,或发显为“神”;或主“思诚”,或申“去知”;或“以心统气”,或“以气统心”;或期于“仁政”,或归于“游心”,体现出了不同的哲学关怀与心灵境界。归结说来,孟子追求的是兼具道德
期刊
摘要:利益问题是区域合作的核心问题,利益博弈贯穿区域合作的始终。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不均衡战略进入全面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但“中部战略”实施6年来,其“各自为政,分散发展”的格局仍在继续,中部经济一体化仍面临重重障碍。为使区域合作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建设尤为必要。为此,区域政府应该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消除恶性竞争和地方保护;结合国家政策进行二
期刊
2015年1月12日,由河南省经济伦理学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河南省经济伦理学会换届大会暨企业伦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河南省的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新闻媒体的5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企业伦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会学者围绕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伦理学的发展、企业伦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推
期刊
摘要:《北洋官报》的创建及其成功运作与袁世凯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从筹备创建到编辑发行乃至运营效果,袁世凯都亲自过问,《北洋官报》产生的示范效应与其亲力推动不可分割。因此,在近代官报的改革和发展中,袁世凯发挥了正面的促进作用。然而袁世凯对新闻界保持着较强的敏锐性。一方面自办官报;另一方面又控制破坏新闻媒体,对其在不同时期或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待我们就具体情况进行不同角度的客观评价,  关键词:袁世
期刊
摘 要:邓正来先生关于中国法学研究的四种模式受制于“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影响,必然会导致缺失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值得质疑。这四种模式都是学者们为建设中国法治而作的理论努力,它们在学习、借鉴西方优良法律文化的同时,始终将思考并勾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从来就没有缺失过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始终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
摘要: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所含“太一生水”内容具有多重内涵:形而下层面,论述的是星象运行规律和以此为基础建构的盖天说历法知识;形而上层面,阐述的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过程。与之对应,“太一图”也具有多重性质:它是一张星象图,又是原始盖天说的历法图,也是传世太极图的前身。这也印证周敦颐所传太极图并非生造,系传承发展于上古图式。  关键词: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内涵;图式;太极图  中图分类号:B22
期刊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征地制度的演化及至现行土地制度和政府经营土地的形成,可以看出正是现行征地制度与政府经营土地制度的结合,形成了现有的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进而引发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一是土地利用粗放,浪费严重,二是透支未来,三是导致社会分配不公。为改革现行土地征地制度,一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二要对必须征为国有的土地,赋予农民谈判权。至于政府经营土地制度改革,应分步实施。同时,
期刊
摘要: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会通不仅缘于它们自身的天然联系及本质内涵的一致性,也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美学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求。审美文化学与文化美学试图通过对生命价值与人类文明之理想形态的知识建构,促成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深层会通,从而开启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基于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联姻关系日益密切的趋势,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理应坚持理论思辨与现实关切相结合,以反思性、批判性意识干预大众的政治生活与
期刊
摘要:当今中国小农不同于传统小农,也不同于社会化大农,它是介入传统小农与社会化大农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的小农,即社会化小农。因为它已经从传统的“为买而卖”逐渐转向“为卖而买”、从“以业为商”转向“以农为市”、从“小农的市场”转向“市场的小农”,货币与市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农与家庭是“无人不商”、“无物不市”。面临市场化、社会化的货币支出压力,社会化的小农行为已经从依靠熟人关系、道德市场转
期刊
[中原大文化研究]  编者按:在嵩山及其周围“天地之中”的区域,自先秦以来形成了一系列冠以“中”的文化概念。周昆叔先生把这种文化现象概称為“中文化”,并指出这是“天地之中”从自然界转变成为人文文化的结果,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对立统一性。“中”、“中文化”在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对称、平衡、枢纽、驱动等关键作用,其要义是“大道为中”。中文化与中国文化精髓“天人合一”哲理有渊源关系。“中文化”、“大道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