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课程是以实验为重要教学途径的学科,需要学生动手做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出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关键词】参与;兴趣;实验有效性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而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二、有效调控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评价
1、实验目的抓得准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大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我们要着实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做好实验器材的分发。考虑到安全及实验要求等,有些实验器材应在课堂上分发,如开水、有危险的药品等;有些则在课前分发,节约课堂上的宝贵的时间,总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实验器材的分发做到最优化。
其次指导学生正确完成操作,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規程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能独立操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发生错误操作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了解操作原因或思想上的疏忽。如用量筒进行液体测量时,量筒必须放平,观察者的视线要与量筒内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等等。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领,使学生了解每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
第三要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方法、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用简明的语句或化学术语叙述,是巩固学生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学生往往重实验、轻记录,教师必须予以严格要求,及时指导。
关于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三、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自制实验器材分为教师自制实验教具和学生自制实验器材两种情况。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具体制作中,教师和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四、发挥农村优势,开展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五、实验的设计要做到科学有效
简单的实验设计应注意如下:a、在掌握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实验方法。b、严格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准确设置对照或变量。c、注意实验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d、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测量、记录。e、准确地预测实验结果,实验设计的最后往往还需要预测实验结果,在结果预测上要全面,准确。f、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及其导致原因,并能够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参与;兴趣;实验有效性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而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二、有效调控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评价
1、实验目的抓得准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大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我们要着实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做好实验器材的分发。考虑到安全及实验要求等,有些实验器材应在课堂上分发,如开水、有危险的药品等;有些则在课前分发,节约课堂上的宝贵的时间,总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实验器材的分发做到最优化。
其次指导学生正确完成操作,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規程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能独立操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学生发生错误操作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了解操作原因或思想上的疏忽。如用量筒进行液体测量时,量筒必须放平,观察者的视线要与量筒内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等等。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明确操作要领,使学生了解每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
第三要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方法、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用简明的语句或化学术语叙述,是巩固学生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学生往往重实验、轻记录,教师必须予以严格要求,及时指导。
关于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三、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自制实验器材分为教师自制实验教具和学生自制实验器材两种情况。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具体制作中,教师和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四、发挥农村优势,开展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五、实验的设计要做到科学有效
简单的实验设计应注意如下:a、在掌握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实验方法。b、严格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准确设置对照或变量。c、注意实验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d、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测量、记录。e、准确地预测实验结果,实验设计的最后往往还需要预测实验结果,在结果预测上要全面,准确。f、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及其导致原因,并能够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