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借词在回民汉化中使用情况的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fa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调查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平罗县城关镇和灵沙乡为例,通过抽样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部分阿拉伯语借词的使用情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总结阿拉伯语借词在回民汉化中的一些使用现状,并预测其使用趋势。
  关键词:阿拉伯语借词回民汉化使用现状
  
  “‘借词(或称外来词)’是指本民族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来的词,是与固有词(或称自造词)相对而言的。就其来源而言,是本民族语言里原来没有、从外族语中吸收来的。”(黄中祥,1999)。宁夏平罗县是一个回汉杂居县,在历史上,许多西域穆斯林迁到中国,因穆斯林与汉族交流不便,他们逐渐学习汉语以作为交流的共同语。但由于穆斯林活动以及读经学义的需要,他们所说的汉语中也掺杂着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其中一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现在的阿拉伯语借词。这些阿拉伯语借词多为名词,比如尼卡哈(婚姻)、尔德(会礼)。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阿拉伯语借词已经消失。
  一、宁夏平罗县城关镇和灵沙乡阿拉伯语借词使用情况简述
  本调查先对阿拉伯语借词进行抽样,然后通过年龄分段来调查宁夏平罗县城关镇和灵沙乡部分回族使用阿拉伯语借词的情况。
  就具体词来说,“安拉、主麻、穆民”等最基本的阿拉伯语借词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会使用这些借词。当然,在各个年龄段中每个词的使用情况不尽相同:在老年人中,“安拉、哈拉目、尼卡哈、主麻、尔林、伊斯俩目、候坤”等词的使用频率都很高,达到百分之百,“穆民、穆斯林、瑞子给、尔德、乌苏里”之类词也达到了90%以上。在中年人和青年人的生活与交流中,“安拉、穆民、穆斯林、乜贴”等词使用较为广泛,而对于年龄尚小的中小学学生,大量阿拉伯语借词已经逐渐从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退出了,能够清楚认得并掌握这些阿拉伯语借词的人并不多。不过,对于“安拉、主麻、乜贴”等词,中小学生也是比较熟悉的。
  表2
  
  通过整体的调查与分析可知,总体上阿拉伯语借词在各个年龄段使用情况不一,其中老年人使用阿拉伯语借词的概率大致在80%~100%之间;中年人使用的概率大致在70%~80%之间;青年人使用的概率在70%左右;少年儿童使用的概率大致在20%~40%之间。可以看出,阿拉伯语在不同年龄段的使用情况有着明显的区别,随着年龄的降低,阿拉伯语的使用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老年人使用阿拉伯语的概率最高,少年儿童的使用概率最低。
  由此可知,使用阿拉伯语借词的回民人数正在减少,范围在逐步缩小,使用者的平均年龄在不断升高,部分词汇使用频率正在降低。通过调查得知,一部分阿拉伯语借词并没有表现出消亡的趋势。
  二、影响当地阿拉伯语借词使用现状的因素分析
  (一)由于历史的推移,宗教文化色彩逐渐在回民生活中淡出,而这种在小范围内交流的借词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脱落。同时,年轻人对介词的使用频率更是低于老年人。这说明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是影响借词使用趋势的主要原因。唐朝时,西域穆斯林大量迁入中国,为汉语带来了很多新的阿拉伯语音译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阿拉伯语借词已经不再被使用了。比如,年轻人就很少使用“数米”一词。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步加强。在回汉交流时,阿拉伯语借词不会再被使用,因此,随着社会交流的加强,回民对阿拉伯语借词的使用更少。而阿拉伯语借词作为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特殊交际用词,其使用率會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降低。通常老年人居家较多,受社会发展影响较小,因此他们对阿拉伯语借词的使用受社会发展影响较小;而年轻人与社会接触较多,受新事物影响更多,表现在语言上则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普通话词语代替了阿拉伯语借词。比如,在调查过程中,老年人多数都是用阿拉伯语借词,而年轻人除了使用一些必要的阿拉伯语借词之外,其他老年人会使用的阿拉伯语借词他们会以普通话词语代替。
  社会职业的不同在阿拉伯语介词的使用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调查中,农民使用的阿拉伯语借词数量更多,频率更高。而工人、学生、商人、教师等,使用阿拉伯语借词的数量和频率明显低于农民。
  (三)随着教育的普及,年轻人中阿拉伯语借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降低,阿拉伯语借词使用数量也明显减少。除了在一些特定场合与特殊语境下借用一些阿拉伯语借词外,回民方言中阿拉伯借词的使用频率也在降低。由于回族人使用这些借词时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所以才使回族话中的借词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不像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借词已经完全融入汉语词汇中,一般人很少能看出这些词的外来属性。我们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阿拉伯语借词的使用比例和说话人的受教育程度成反比。这与当代教育对普通话的规范有直接关系。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列举的所有词中,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平时的方言中使用的最多,其次是中年人,使用最少的是小学生。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相比中青年较低,宗教信仰深,社会活动范围小,对外界新生事物接触少,加之传统思维影响,因而使用阿拉伯语借词的频率比较高。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普遍使用的比较少,除了“安拉、哈主麻、尼卡哈”这几个最常用的词外,其他的除非在正式场合或特定语境下使用。像小学生,平时要是家里人不教他们学习阿拉伯语借词,在学校里又很少用,这样就使得阿拉伯语借词在他们中间失去了传承的纽带。
  普通话的普及使阿拉伯语借词逐步被一些意义相近的汉语词语所代替。比如,“天空”不再被称为“阿斯曼”,而是被称为与“阿斯曼”意义相同的汉语词语——“天空”。社会在发展,人与人交流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交流中对普通话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普通话对回民的日常生活和对外交流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们也乐意在交谈中使用普通话词汇来代替一些阿拉伯语借词,这样在与外界的交流中更能显得得心应手。另一方面,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行,使得中小学生以官方的形式开始接受普通话,久而久之,普通话对回民的影响也就日渐加深了。
  (四)观念的差异也是造成阿拉伯语借词使用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通过调查可知,老一辈人在语言选择中常常持保守态度,难于接受新语言,因此对一些词汇坚持使用阿拉伯语;而中年人则因交际需要等原因逐渐接受普通话;年轻人则以普通话为主要交际语言。同时,年轻人对新事物好奇而敏锐,乐于尝试和接受新事物,所以比较容易适应新的语言形式。例如,在宁夏平罗县灵沙乡的一些三世同堂的家庭中,老年人会习惯于使用一些阿拉伯语借词,中年人跟父辈交流时也会说一些阿拉伯语借词,但同自己的孩子交流则使用汉语词汇代替相应的阿拉伯语借词,18岁以下的青少年当中,会使用阿拉伯语借词的极少。
  (五)强势的普通话对少数借词的置换也使阿拉伯语借词的使用逐渐减少。宁夏平罗县是个回汉杂居县,回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全县人民基本上都说汉语,阿拉伯语借词仅仅出现在回民的生活中,并且有些借词在宗教活动中才被使用。汉语作为当地的标准语和强势语言,对阿拉伯语借词的渗透是非常明显的。很多阿拉伯语借词已经被汉语词语所代替。比如,“哈俩里”已经被汉语的“合法的”所替代。
  三、阿拉伯语借词与汉语连用的特点
  阿拉伯语借词大部分都是名词,大都可以和汉语连用,且主要以“汉语动词+阿拉伯语借词”为主。如:
  (1)太斯毕哈(赞颂真主)他念太斯毕哈呢。(名词)
  (2)阿斯曼(天空)你看,阿斯曼阴上来了(天阴了)。(名词)
  (3)耳麦里(功修和善行)俺家明天过耳麦里呢……(名词)
  (4)乜贴(施舍)俺家今天过乜贴。/给要乜贴的散点乜贴。(名词)
  (5)尼尔买提(食物)不能糟尼尔买提。(名词)
  (6)古若阿尼(《古兰经》)阿訇念古若阿尼呢。(名词)
  (7)都阿(祈祷)接都阿。(名词)
  阿拉伯语借词90%以上是名词,这就决定了阿拉伯语借词可以和汉语连用,这种现象在农村仍然广泛存在着。
  四、阿拉伯语借词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些阿拉伯语借词依然存在于现在的穆斯林生活中,并且没有消亡的趋势,如“安拉、阿訇”等。这些借词是回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词语,用汉语无法替代,有存在的必要性。
  通过具体的调查和分析论证,我们认为回民使用阿拉伯语借词的词汇数量会越来越少、频率会越来越低。阿拉伯语借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影响,逐渐从现代汉语中淡出,但不会完全消失。因为只要有人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语借词就会有所使用。
  阿拉伯语借词作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在回民生活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本文调查总结了阿拉伯语借词在宁夏平罗县的使用情况,预测出借词在历史推进和社会发展中的变化趋势。这将为以后的阿拉伯语借词调查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写作过程中得到吴媛老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丁俊.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马碧红.普通话[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言学情报研究室.语言学译丛[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6][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王蓉 桑秋菊 刘靓 王嘉璐 刘艳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0062)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的以声韵母为中心的普通话教学法已不太适应当前普通话教学发展的需要。“声调特征教学法”突出了普通话声调教学的重要地位,强化了声调训练。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汉语本体的特点,适应普通话的教学现实和普通话学习的社会现实,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新的教学方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普通话声调特征教学法  一、声调特征教学法  传统的汉语普通话教学都是以声母和韵母作为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来
期刊
摘 要:当前,语言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副+名”现象,由此引发的讨论和探究也日渐增多。本文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所谓的副词修饰名词现象是由于人们对“顶悲剧”和“好喜剧”一类“副+名”现象的误读引起的。  关键词:“副+名”结构 语义 语用 语境  关于“副+名”①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讨论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诸如“很中国”“很淑女”之类的“副+名”现象出现在社会
期刊
摘 要:量词的普遍使用是汉日语言的共同特点之一。汉日量词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日本留学生学习掌握汉语量词时常出现偏误。本文通过对汉日个案量词“头”“匹”“条”“只”的对比研究,以及对日本留学生在使用这些量词时所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试图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以期有助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关键词:汉日量词 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量词是用来表示一种事物或行为动作的计量单位的。现代汉语中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以中译名形式从西方引进许多新名词。本文试图从构词层面、中西方人性格层面及中西方合同文化层面研究Contract一词的中译名,考察译名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以期得出更具语言力量的精准、全面的译名。  关键词:contract 译名 合同 契约  一、引言  从中国近代开始,绝大多数外来新名词都是以中译名形式从西方引进的。这些译名往往有几个层面的意义:最表层的是
期刊
摘 要:汉语隐喻习语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古国深邃文化底蕴的积淀,然而其高度浓缩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底蕴的精确传达在英译的动态对等过程中却遭遇诸多困难。本文以汉语隐喻性成语英译为例,先分析英汉隐喻习语的异同,然后从认知识解视角,主要从言语行为视角和部分突显两个方面,阐述如何使汉语隐喻性成语在英译过程中达到翻译动态性对等效果。  关键词:动态对等 认知识解 汉语隐喻性成语 言语行为视角 部分突显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三观”——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着手,对央视电视栏目的命名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在经验观理论指导下,主要研究栏目名称隐喻和转喻手法的运用;突显观则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简单讨论栏目名称结构;注意观着重用框架理论考察各类电视节目的命名偏好,是提炼电视栏目的常用命名手法。认知语言学角度理论“三观”下的栏目名称的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栏目文化内涵的了解,解读观众对栏目名称的认知状况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一种新方法自动去除基频曲线的“弯头降尾”。首先自动检测出具有“弯头降尾”特征的基频曲线的弯头段和降尾段切分点的位置,再与振幅曲线相结合,找到与切分时间点相对应的振幅曲线中的振幅分贝值,以此振幅参数为阀值,结合基频曲线和振幅曲线对所有基频曲线“弯头降尾”进行切分,避免手工切分的繁琐和不精确性。本方法在标准壮语单音节声调分析中得到了应用,实验表明此方法有效、可行。  关键词:弯头降尾基频
期刊
摘 要:“马虎”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常用的词,有“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细心”之义。作为一个记音词,“马虎”一词的词义到底从何而来呢?本文试考察“马虎”一词的词义来源。  关键词:马虎麻胡模糊    “马虎”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常用的词。《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细心。又作“马糊”。《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①草率、疏忽大意;②勉强、将就。所引几例均是现代汉语用例,未见
期刊
摘 要: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对“西外、川外、南理、南航”四所大学2011级,出生年代大都是1987、1988、1989年的研究生姓名(共2703个)统计,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语音(人名用字字调、谐音)和语义(人名用字生僻字分类、文化)两大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文对命名提出了建议,为今后人们命名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人名用字表》等宏观研究提供了材料。  关键词:人
期刊
摘 要:本文参考前贤时人的研究成果,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宿州方言中“来”的用法,并深入探讨了宿州方言中“来”字所体现的语法化机制,初步研究了“来”字意义用法的演变机制。  关键词:宿州方言 来 语法化  一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北临山东、河南,南接蚌埠,东与江苏宿迁接壤,西与淮北毗邻。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宿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徐蚌片。  “来”作为宿州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