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之谜:基于电影文本中冲突核心建构的创作观

来源 :当代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le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隐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指的是通过细微的自动化反应表现出来,并且很难有意识控制的态度.与之相对应的外显态度,指的是我们意识到的并且能够轻易分辨.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内隐的态度,“内隐态度”在不同形式的偏见中扮演的角色依然是当前心理学研究基础的主要关注点.在电影创作中,冲突的基础是人物,如何利用冲突塑造人物,关键是找到激发矛盾冲突的手段,把握人物的“内隐态度”决定了如何确立人物形象,它驱动了叙事主体在故事线上的运行.本文将以《黑暗面》《蓝色茉莉》《伯纳黛特,你要去哪》为例,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电影中人物的“内隐态度”度对矛盾冲突核心的设置起到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霓虹黑色电影作为一种评论和创作上的风潮开始引发关注.随着其发展的不断深入,“霓虹黑色美学”这一脱胎于其中的美学风格体系,也正在从一种艺术活动中无意识行进的现象与风潮,升级为文化工业自觉生产的既定风格.作为与当下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技术主义的西方社会紧密相关的一种电影形态,霓虹黑色电影集中反映了当前数字时代下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的精神困境,并为“个人-社会”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美学上的解决途径.随着其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这种解决方案的批判性正在削弱.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电影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东南亚各国也都不能幸免.这期间,视频流媒体的活跃指数则在不断刷新着纪录.东南亚民众可以享受到像网飞、爱奇艺、腾讯视频这样的境外视频流媒体服务,同时,这里也有诸多本土流媒体平台.本文旨在探讨东南亚本土流媒体平台在疫情下的发展与现状.
电影情感研究基于心理学对情感研究中的情感唤醒、认知评价双因素结构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认知双通道加工的研究维度展开:从对情感结构与电影叙事的研究,到电影文本建构的解释性研究和对观众心理反应控制的实证性研究,电影情感研究的边界正在逐渐拓展,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电影情感效果研究进一步延伸至剧情作品与人类情感相关的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本文梳理在认知心理学对情感双因素和双通道的基本定位下,探索电影观众情感效果研究的新途径.
积极心理学是21世纪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研究如何促进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培育美德、感知美好.本文跨学科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题材纪录片的文本生成、角色身份困境和心理困境的空间隐喻、思考积极心理学对于生命个体的主体建构与超越.同时,借由积极心理学视域梳理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和发展路径.
2021年10月12-13日,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协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部承办的第十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艺术史中的电影史:视野拓展、理论开掘、方法创新”,承袭往届传统,设主论坛、分论坛、学术放映等诸多环节.分论坛围绕“影史探析”“数字人文”“美学建构”“理论前沿”“艺术史与电影史”“媒介批评”“人物与文本”“比较电影学”“港粤电影”“人类世与人类学”“电影方志”等11个主题展开讨论,全程设置评议
期刊
《野马分鬃》的市场冷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峡好人》(2006)上映时的境况.两部影片都曾在国际电影节上风光无限,进入国内院线后却票房惨淡.十多年过去,文艺片的院线票房“魔咒”仍然挥之不去.中国电影产业自有其发展逻辑,古装商业大片的热潮消退不久,新主流商业大片又成为炙手可热的市场新宠.《野马分鬃》受众口碑的分化,折射出日趋同质化的电影市场对观众口味的消极影响.电影产业规模越大,电影艺术创新反而更加艰难,新生代电影作者个性化表达的生存空间也愈加逼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