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对建筑材料价格上涨的宏观调控,努力化解各方面风险和矛盾。
关键词: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对策;建议
一、钢材、水泥价格上涨基本情况及原因分析
2003年,我国钢材、水泥市场快速升温,供需增势强劲,从有关资料看,钢材价格普遍上涨,并且上涨幅度很大。从2001年的单价2300元/吨上涨到2003年底的4000元/吨左右,平均单价涨幅超过50%。水泥价格受产地限制,涨幅差距较大。浙江的水泥产量虽然增长较快,位居全国前茅,但由于需求强劲价格涨幅也位居全国之首。四川、北京等地区的水泥价格基本持平,个别地区还有回落现象。
投资增长过快、需求量持续增加是导致钢材、水泥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2年底,经合组织成员国已达成减产共识,其中2003-2005年,世界钢铁工业将会关闭2490-3490万吨生产能力。从长远来看,全球钢材市场将会持续回升。
从国内需求市场看,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我国一直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上升,从投资领域看,房地产开发、钢铁、电力、城建、化工等五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额占全国的58.8%。高速增长的投资规模将对钢材、水泥等建筑用材继续保持旺盛的需求。
从钢材的供给市场看,2003年钢材市场供给能力增长了24.8%,虽然略微超过消费需求,但由于原材料资源短缺,价格不断上涨。如铁矿石依赖进口为主,受中国需求影响,近几年价格持续走高。国内炼钢用铁矿石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34.5%。焦碳价格则受国际市场需求影响,一直居高不下,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加剧,一些地方的钢铁和水泥生产企业按能源限制要求只能停三开四,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给本已紧张的材料供应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由于企业成本逐年加大,钢材出厂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需求强劲的作用下,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钢材价格仍将在现有高位运行。2003年是中国水泥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市场需求旺盛,企业效益明显好转,水泥市场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带来旺盛的市场需求,需求增长速度大于供给增长幅度5个百分点,价格稳步回升。
二、本次钢材、水泥价格上涨的主要特征
1.从历史上看
1988年和1993年前后曾出现过两次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但本次价格上涨的特征十分明显。一是短期内价格上涨速度快;二是上涨幅度高;三是持续时间长。
2.从地区上看
全国钢材价格普遍都呈较大幅度的上涨,但各地受投资规模、产地、季节等综合因素影响,上涨程度有一定差异。投资规模较大,房地产市场形势较好的地区,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涨幅较大。而投资规模较小、房地产市场不太活跃的地区,价格涨幅相对较小。普遍来说,特大和大城市的价格涨幅超过中小城市。
3.从材料种类上看
钢材价格上涨最为明显,钢材价格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而水泥等其它建筑材料价格变化幅度相对略小。
4.各地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同,受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也呈现较大差别
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建筑业企业和开发企业多是积极协商,主动解决涨价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民营开发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应变能力强,可以通过协商,实事求是地分摊价格上涨造成的企业成本增加。而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普遍还存在着依赖政府政策帮助摆脱困境的思想,出现等待观望的现象。
三、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影响
1.对建筑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建筑工程造价大幅提升,部分建筑业企业亏损加剧
由于钢材、水泥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工程项目成本增加,直接提高了工程造价。一路攀升的建材价格对饱受工程款拖欠、垫资施工、招投标压价之苦的建筑业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建筑业企业资金紧张,拖欠现象将加剧
原材料价格上涨,工程成本增加,在加上由于钢材供应紧张,钢材生产企业普遍要求先付款后供货,要求施工单位垫付更多的流动资金,因此使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加剧,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在这种情况下,将产生对农民工工资和其它材料款新的拖欠问题,使“清欠”工作增加难度。
(3)延误工期,影响质量
由于建材大幅涨价,建筑业企业资金紧张,为规避涨价高峰而带来的风险,一些施工企业有意放慢施工进度或干脆停工,导致工期拖延,甚至出现“半拉子”工程或“马拉松”工程,造成社会问题;有些素质较差的包工头 甚至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影响到工程质量。
(4)结算困难,矛盾突出
由于建材价格上涨导致工程实际造价大大超过合同造价,施工企业要求投资方提高工程造价,而投资方很难同意,特别是政府投资工程,大多数合同是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最低价中标,涨价风险未列入合同,由于没有政策依据,难以追加投资,使工程进度受到影响,甲乙双方矛盾增加。
2.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1)导致商品房价格不同程度地上涨
对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的地区,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刺激了购房者的心理预期,房屋需求增加,导致房价的提升。其它地区由于受到商品房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商品房价格也略有上涨,但涨幅不大。
(2)经济适用房和回迁房开发困难,廉租房建设成本提高
由于部分地区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是政府限价,回迁房的建设通过招标,价格也已确定,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后,房价难以调整,开发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很大,影响了企业开发经济适用房的积极 性,将有可能减少经济适用房供应数量,甚至会影响到工期和工程质量。由于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廉租房的建设成本也将超出投资预算,增加的投资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廉租住房建设也陷入困境,影响了政府向社会和低收入家庭承诺的按期实现。
(3)建安成本增大,部分开发企业赢利空间缩小
虽然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空间较大,但对部分房价较低、建安成本占房价比例较大、价格没有上涨空间的地区来讲,开发企业需要自行消化涨价成本,资金周转困难,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对于已预售的商品房,价格很难调整,对开发企业的利润影响更大,有的甚至出现亏损,影响了企业偿还银行贷款和按期交房的能力,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建筑材料价格信息发布工作
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对建筑材料价格变动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分析、预警和预测,及时公布主要材料价格的变动信息,为建筑市场提供信息指导。
2.加强对原材料供应市场的宏观调控
在原材料供求关系紧张 ,价格快速持续上涨,并波及到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情况下,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钢材等材料的出厂及销售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控,防止囤积居奇、哄抬价格。
3.加强对招投标合同的正确引导和管理
增强建设项目的风险意识,参照国际惯例,政府应明确规定建设合同必须增加有关风险条款的内容,保障甲乙双方对等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单位的正常工程建设。对于投资额巨大、建设期长的重大工程,应在清单报价基础上明确一定时期后须随市场信息价进行调整。同时在合同示范文本中要对不可抗力、不可预见因素给予明确解释和说明。
4.建立政府投资工程的应对机制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建议各地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提出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时的应对机制。包括:A、在工程结算时,以合同为基础,按相应专业和地方造价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由工程承包和发包双方本着公平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协商解决价格上涨的负担问题。已办理工程竣工结算的,不再调整;B、提高工程款支付比例,缓解建筑业企业资金困难;C、出台奖励办法,对按期、按质完工的企业予以适当奖励,以保证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5.对于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及时进行调整
遇到重大变化时应及时做出政策及价格的调整,以确保房屋工程质量和一定规模的市场供应量。
6.加大对工程质量监管力度
建筑材料价格上涨使建筑业企业的成本增加,有可能导致企业为减少损失而在工程质量和安全措施上减少投入,增加建筑工程安全质量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工程质量监管力度,引导企业依法搞好工程款结算兑付,避免影响工程质量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
关键词: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对策;建议
一、钢材、水泥价格上涨基本情况及原因分析
2003年,我国钢材、水泥市场快速升温,供需增势强劲,从有关资料看,钢材价格普遍上涨,并且上涨幅度很大。从2001年的单价2300元/吨上涨到2003年底的4000元/吨左右,平均单价涨幅超过50%。水泥价格受产地限制,涨幅差距较大。浙江的水泥产量虽然增长较快,位居全国前茅,但由于需求强劲价格涨幅也位居全国之首。四川、北京等地区的水泥价格基本持平,个别地区还有回落现象。
投资增长过快、需求量持续增加是导致钢材、水泥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2年底,经合组织成员国已达成减产共识,其中2003-2005年,世界钢铁工业将会关闭2490-3490万吨生产能力。从长远来看,全球钢材市场将会持续回升。
从国内需求市场看,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我国一直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上升,从投资领域看,房地产开发、钢铁、电力、城建、化工等五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额占全国的58.8%。高速增长的投资规模将对钢材、水泥等建筑用材继续保持旺盛的需求。
从钢材的供给市场看,2003年钢材市场供给能力增长了24.8%,虽然略微超过消费需求,但由于原材料资源短缺,价格不断上涨。如铁矿石依赖进口为主,受中国需求影响,近几年价格持续走高。国内炼钢用铁矿石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34.5%。焦碳价格则受国际市场需求影响,一直居高不下,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加剧,一些地方的钢铁和水泥生产企业按能源限制要求只能停三开四,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给本已紧张的材料供应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由于企业成本逐年加大,钢材出厂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需求强劲的作用下,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钢材价格仍将在现有高位运行。2003年是中国水泥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市场需求旺盛,企业效益明显好转,水泥市场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带来旺盛的市场需求,需求增长速度大于供给增长幅度5个百分点,价格稳步回升。
二、本次钢材、水泥价格上涨的主要特征
1.从历史上看
1988年和1993年前后曾出现过两次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但本次价格上涨的特征十分明显。一是短期内价格上涨速度快;二是上涨幅度高;三是持续时间长。
2.从地区上看
全国钢材价格普遍都呈较大幅度的上涨,但各地受投资规模、产地、季节等综合因素影响,上涨程度有一定差异。投资规模较大,房地产市场形势较好的地区,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涨幅较大。而投资规模较小、房地产市场不太活跃的地区,价格涨幅相对较小。普遍来说,特大和大城市的价格涨幅超过中小城市。
3.从材料种类上看
钢材价格上涨最为明显,钢材价格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而水泥等其它建筑材料价格变化幅度相对略小。
4.各地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同,受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也呈现较大差别
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建筑业企业和开发企业多是积极协商,主动解决涨价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民营开发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应变能力强,可以通过协商,实事求是地分摊价格上涨造成的企业成本增加。而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普遍还存在着依赖政府政策帮助摆脱困境的思想,出现等待观望的现象。
三、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影响
1.对建筑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建筑工程造价大幅提升,部分建筑业企业亏损加剧
由于钢材、水泥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工程项目成本增加,直接提高了工程造价。一路攀升的建材价格对饱受工程款拖欠、垫资施工、招投标压价之苦的建筑业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建筑业企业资金紧张,拖欠现象将加剧
原材料价格上涨,工程成本增加,在加上由于钢材供应紧张,钢材生产企业普遍要求先付款后供货,要求施工单位垫付更多的流动资金,因此使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加剧,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在这种情况下,将产生对农民工工资和其它材料款新的拖欠问题,使“清欠”工作增加难度。
(3)延误工期,影响质量
由于建材大幅涨价,建筑业企业资金紧张,为规避涨价高峰而带来的风险,一些施工企业有意放慢施工进度或干脆停工,导致工期拖延,甚至出现“半拉子”工程或“马拉松”工程,造成社会问题;有些素质较差的包工头 甚至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影响到工程质量。
(4)结算困难,矛盾突出
由于建材价格上涨导致工程实际造价大大超过合同造价,施工企业要求投资方提高工程造价,而投资方很难同意,特别是政府投资工程,大多数合同是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最低价中标,涨价风险未列入合同,由于没有政策依据,难以追加投资,使工程进度受到影响,甲乙双方矛盾增加。
2.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1)导致商品房价格不同程度地上涨
对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的地区,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刺激了购房者的心理预期,房屋需求增加,导致房价的提升。其它地区由于受到商品房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商品房价格也略有上涨,但涨幅不大。
(2)经济适用房和回迁房开发困难,廉租房建设成本提高
由于部分地区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是政府限价,回迁房的建设通过招标,价格也已确定,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后,房价难以调整,开发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很大,影响了企业开发经济适用房的积极 性,将有可能减少经济适用房供应数量,甚至会影响到工期和工程质量。由于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廉租房的建设成本也将超出投资预算,增加的投资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廉租住房建设也陷入困境,影响了政府向社会和低收入家庭承诺的按期实现。
(3)建安成本增大,部分开发企业赢利空间缩小
虽然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空间较大,但对部分房价较低、建安成本占房价比例较大、价格没有上涨空间的地区来讲,开发企业需要自行消化涨价成本,资金周转困难,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对于已预售的商品房,价格很难调整,对开发企业的利润影响更大,有的甚至出现亏损,影响了企业偿还银行贷款和按期交房的能力,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建筑材料价格信息发布工作
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对建筑材料价格变动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分析、预警和预测,及时公布主要材料价格的变动信息,为建筑市场提供信息指导。
2.加强对原材料供应市场的宏观调控
在原材料供求关系紧张 ,价格快速持续上涨,并波及到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情况下,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钢材等材料的出厂及销售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控,防止囤积居奇、哄抬价格。
3.加强对招投标合同的正确引导和管理
增强建设项目的风险意识,参照国际惯例,政府应明确规定建设合同必须增加有关风险条款的内容,保障甲乙双方对等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单位的正常工程建设。对于投资额巨大、建设期长的重大工程,应在清单报价基础上明确一定时期后须随市场信息价进行调整。同时在合同示范文本中要对不可抗力、不可预见因素给予明确解释和说明。
4.建立政府投资工程的应对机制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建议各地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提出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时的应对机制。包括:A、在工程结算时,以合同为基础,按相应专业和地方造价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由工程承包和发包双方本着公平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协商解决价格上涨的负担问题。已办理工程竣工结算的,不再调整;B、提高工程款支付比例,缓解建筑业企业资金困难;C、出台奖励办法,对按期、按质完工的企业予以适当奖励,以保证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5.对于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及时进行调整
遇到重大变化时应及时做出政策及价格的调整,以确保房屋工程质量和一定规模的市场供应量。
6.加大对工程质量监管力度
建筑材料价格上涨使建筑业企业的成本增加,有可能导致企业为减少损失而在工程质量和安全措施上减少投入,增加建筑工程安全质量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工程质量监管力度,引导企业依法搞好工程款结算兑付,避免影响工程质量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