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至简课堂”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y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识角》一课的教学,结合“预习单”内容,通过充分让学,“让”出“至简课堂”。具体表现为:过程简洁,充分让位;教法简要,适时引导;设计简化,自主活动。
  关键词:过程简洁 教法简要 设计简化
  “认识角”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中的内容。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辨认,并能用重疊的方法比较大小。(2)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教学重点是:认识角和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是:会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本课教学理念是:过程简洁、教法简要、设计简化,通过充分让学,“让”出“至简课堂”。
  我为学生设计了“预习单”,内容如图1。
  课前,让学生小组内交流:你提了哪些问题,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还有哪些不能解决?最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提炼主问题,引导探究
  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
  (1)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角?摸一摸角,你有什么感觉?
  (2)观察一下,你找到的这些角有什么特点?试着在下面画一个角,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3)你能创造一个角吗?
  (4)我提的问题是? (至少3个)
  角。课前预习,大家提出了一些问题,刚才进行了交流,请各组汇报你们组最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生 角有大小吗?
  生 角为什么是尖的?
  生 角的边越长,角是不是越大?
  生 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
  师 问得好,只有会问,才会学!老师把大家提的问题整理了一下,主要是这三种:(1)角有什么特点?(2)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3)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走进角的世界,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交流筛选,课堂上让各组汇报最想研究角的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三个主问题,目标明确、简要,直奔教学主题。]
  二、研究主问题,开展探究
  (一)认识角——探讨第一个问题:“角有什么特点”
  (出示“活动一”,如图2。)
  活动一:认识角
  1.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角”。
  2.摸一摸:有什么感受?
  3.画一画:你是怎样画角的。
  交流要求:注意倾听,发表不同的意见。
  1.找角、指角。
  师 你们在哪里找到角了?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黑板上有角。
  师 你能边指边说吗?(示范)我们应该这样指角。
  生 (边指边说)书面上有角。
  生 三角板上有角。
  师 谁上来指指大三角尺的角?一共有几个角?
  (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师 找一找这些物体(如金字塔、自行车、蛋糕、房屋、滑翔伞)上的角。
  2.摸角。
  师 找角的时候大家也摸了角,什么感觉?
  生 (指着顶点)尖尖的,扎手。
  生 (边摸边说)滑滑的,平平的。
  3.画角。
  师 预习的时候,你是怎样画角的?
  生 (展示并示范)我是用三角尺上的角描的。
  师 借助物体上的角描一描就能得到一个角。
  (屏幕依次出示从三角尺、数学书、闹钟上抽象出来的带弧线的三个角。)
  生 我是用尺画两条直线,形成一个角。
  师 (示范)我们通常先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再从这个点换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就得到一个角,表示角的时候再画上“弧线”。
  4.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师 数学家还给角的各部分取了名称呢!谁来边指边说?
  (学生回答,明确: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判断角。
  (出示题目,如图3。)
  下面的图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画○。
  ①( )
  ②( )
  ③( )
  ④( )
  师 认识角了吗?请大家判断一下,说说理由。
  生 ①号、③号是角,②号不是,因为②号上的一条线是弯的,角的两条边必须是直的。
  师 不错,你是从边的特征去思考的。
  生 ④号也不是角,角是尖的,它没有顶点,也没有像角那样有直直的边。
  师 看来,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6.数角。
  (出示题目,如图4。)
  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 )
  ( )
  ( )
  ( )
  师 记住角的样子,我们去找一找,数数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交流自学情况,自主“有为”,经历找、摸、画的过程,直观认识角,体验角的特征,掌握角各部分的名称,形成角的基本表象,再运用概念练习判断角、数角的个数,逐步建立角的概念。]
  (二)创造角——探讨问题2:“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1.回顾“创造角”。
  师 昨天还请大家动脑创造了一个角,你是怎样创造角的?
  (出示“活动二”,如图5。)
  活动二:创造角
  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创造角的?并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生 我用两把三角尺拼成的。   生 用剪刀可以剪一个角。
  生 用纸可以折一个角。
  生 两根小棒一端靠在一起。
  ……
  2.认识“角有大小”。
  师 观察这两个角,(出示两个纸条做成的角)你有什么发现?
  生 角的大小不一样。
  师 了不起的发现!(板书:角有大小)拿出活动角 ,想一想怎样把它变大、变小?动手试一试,再说一说:怎样将角变大、变小?
  生 角的两条边分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分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3.判断角的大小。
  师 钟面上时针、分针不停地转动,就会形成大小不同的角。能判断钟面上的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学生判断。)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交流创造角的方法,进一步认识角,建立角的概念。在比较的过程中,明白角是有大小的,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把角变大或变小,体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掌握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三)“玩一玩”角——探讨问题3:“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出示“活动三”,如图6。)
  活动三:“玩一玩”角
  1.想一想:同桌两人怎样才能做出一样大的角?
  2.试一试:同桌两人做出一样大的角。
  3.说一说:介绍你的做法。
  师 同座的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做出一样大的角的?
  生 把我的角和他的角合在一起。
  生 我们两人把角的顶点和顶点合在一起,边和边合在一起。
  师 顶点和顶点合在一起,边和边合在一起,就是“重叠”。(电脑演示)全班小朋友能做一个一样大的角吗?
  师 这个角与老师做的大角相比,(叠在一起)猜猜谁的角大?为什么?
  生 一样大。
  师 我觉得不一样大啊,我的角的边很长!
  生 角的大小只跟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 角的大小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你在哪里见过?
  生 扇子。
  生 剪刀。
  师 让我们走出课堂去看看,(播放视频)挖土机、伸缩门、健身器材就是运用角的大小变化来为人类服务的。
  [设计意图:创设“怎样做一样大的角”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探索,在合作中交流,从而学会用“重叠法”来比较角的大小。通过与老师的“大”角作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三、回顾总结,提升探究
  师 想想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生 我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 我知道了角的大小跟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生 我会比大小了。
  ……
  师 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呢!老师将今天所学的知识编成了一首儿歌:“角儿角儿真奇妙,有的大来有的小。一个顶点两条边,比比画画都知道。”角无处不在,在我们的学习中、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 角可以分成哪几种?
  生 带特殊标记的角(指直角)是什么角?
  师 是的,更多的角的知识将在后面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归纳、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体验自主探究收获知识的成功感。以短小精湛的儿歌引导学生“回头看”,总结全课,同时让学生质疑,既培养了问题意识,又为后续角的学习做铺垫。]
  【教学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让学的理念,构建了“至简课堂”。
  其一,过程简洁,充分让位。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認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因此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画角”,先让学生介绍画法,再出示数学上的规范画法。这样,先呈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每个环节都争取做到朴实、有效,保持学生研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建构。
  其二,教法简要,适时引导。周玉仁教授说过:“凡是学生能探索的绝不能替代,凡是学生能够思考的绝不暗示。”这节课就遵循了这样的理念。如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课前让学生用各种方法创造一个角,课堂上直接展示,让学生交流比较“两个角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角有大小”。然后设计了“怎样让角变大、更大?怎样让角变小、更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演示、比较等活动中,掌握“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如此,“学”“教”结合,巧妙引导,少讲、精讲,讲解有度。
  其三,设计简化,自主活动。本课围绕三个主问题,精心设计并组织了三个学习活动:认识角、创造角、
  “玩一玩”角,让学生在多种操作活动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活动,简约而高效。
  总之,这节课教师对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教学要素尽力做到经济实用,让学生尽情地“问”“想”“说”“做”“比”,在充分地让学中“让”出课堂的生动、简洁、深刻。可以说,这节课上,学生有为,教师有度,教学有效。
其他文献
摘 要:度量是对度量对象指定一个合适的数,角的度量满足正则性,即存在度量单位并规定度量单位为“1”。因此,《角的度量》的教学,应让学生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从“器”的朦胧闪现,到“器”的自主选用,到“器”的本质显现,再到“器”的灵活运用,逐步挖掘角的度量的本质。  关键词:量角器 角的度量 本质 视野  古人总是用工具借代测量范围与测量方法,如《汉书·律历志》中提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
期刊
摘 要:“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数学教育”在当下尤其重要,更引发我们深思:从儿童出发,基于儿童立场,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基于儿童数学学习心理,应当创设能满足儿童心理认同感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导儿童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反省,培养他们的  “元认知”能力;通过“学习心理素描”和“课堂的特写与聚焦”,走向对儿童的“帮助性促进”。  关键词:心理认同感 元认知 帮助性促进  陈建功先生在《二十世纪的数学教育
期刊
摘 要:“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上个学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安排了较多的操作活动,这一内容的教学可通过创设情境,在矛盾冲突中引入新知;通过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新知;通过角色扮演,在辨识应用中巩固新知。  关键词:创设情境 动手操作 角色扮演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上个学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
期刊
摘 要:在小班化理念指引下,关注每个儿童的个性成长,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常态,是课堂变革的方向。依托个性化学习“袋袋本”,灵活调整教学目标,适时改变教学策略,能够真正引发“个别化关注”。具体的实施策略为:依托“袋袋本”,鼓励个性化预习,关注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探究”,并据此制订个性化教学目标,进而生成个性化教学策略:依“学生发现”设计“教师追问”,依“关键提问”触发“生生互动”,依“个别提问”推
期刊
摘 要:尊重、激励、赞扬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抓手。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想法,充分促发其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管理潜能,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欢乐,是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促发  其上进心的不竭动力;了解“问题生”,善于捕捉其闪光点,赞扬为先,导之以行,能够改变其不良行为。  关键词:尊重 激励 赞扬  雨果曾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
期刊
摘 要:联系比较是以阅读教学文本为参照物,将与之相关联的对象作为参照系加以联系、比较、分析的阅读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广度上更广泛地吸收文本的文化意味,在深度上更精准地体悟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进而完成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建构,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通过联系相关形象激发思维,联系本我经验拓展思维,联系表达方式转换思维,联系作者经历深化思维,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联系比
期刊
摘 要:在信息发达的时代,节选课文的教学需要考虑如何以局部带整体,如何以片段带全篇,实现课内外结合,将阅读引向深广处,将思考引向纵深处。观照文本,通过管窥片段、透析结构等方式把握整本,辐射整体;观照学情,通过场景对比、学生作品与作家作品对比,从细节解读到整体深入,遵循了先解决教材本身问题,再解决它与原文关系的文本教学规律,能很好地将学生引入更加开阔的阅读天地。  关键词:节选课文 要点观照 文本
期刊
摘 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方法基础和活动经验,即找准学生生长的原点;还要制订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具体、切实的学习目标,也即学生生长的远点;聚焦远点设计适切的数学活动,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启迪思维,让学生获得知识、思维、方法、情感的同步生长。一位教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做到了这一点。  关键词:教学设计 原点 远点  在一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四位教师执
期刊
摘 要:前置性学习让课堂教学从原先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心理结构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线索的心理结构;而微课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学生前置性学习的重要补充。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从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入手制作微课,并将微课设计目标定位为前置性学习的辅助,由此实现前置性学习从“静态”到“动态”、从“抽象”到“直观”、从“单一”到“丰富”的改变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空间建构、促
期刊
摘 要: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7 On the farm 的第一课时教学,在教学目标、活动、评价等方面充分遵循“至简”原则,且“简”中有“道”。具体表现为:“简”中有“盈”,不是无原则地  简化教学流程,而是通过设计富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学有所得;“简”中有“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和学习重难点;“简”中有“效”,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设计操作性强的活动,在“至简”中实现“高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