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状
焦虑成了时代的表情
想想我们如今的生活,很多人便会不由自主地开始焦虑。入园难、择校难、就业难、买房难、看病难、养老难……诸如此类的生存压力让我们一刻也不敢放松,社会充满着火药味。
分析
“这是速度的代价”
李强(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中国用30年走过了其他国家一两百年的历程,急剧的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刺激和挑战,整个社会范围内也就出现了全面的焦虑。比如社会的开放和多元,一方面给人们升学、择业、择偶和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心理冲突的增多和焦虑的出现。
全民焦虑不利社会和谐
练洪洋(媒体评论员):焦虑,既是一种个人心理困扰,也是一种“社会病”,它不仅关乎个人与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全民焦虑”下的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焦灼不安,对未来缺乏乐观预期,公众缺少安全感、幸福感;阶层分化,生活得不自在、不痛快;拜金主义盛行、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社会分配不公、道德底线沦丧……诸如此类的社会事件一再考验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心理失衡,对现状和未来越加不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已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对立、仇视,人人自危,直接动摇社会和谐乃至稳定的根基。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无处发泄而又心有不甘者,容易把焦虑外化为暴力,向社会宣泄不满,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充满暴戾之气,“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增多就是信号。
公平缺失引发集体焦虑
北岸(媒体评论员):毋庸置疑,现在日子变好了,但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福利保障仍然滞后,民生改善仍有待加强。房奴、车奴、孩奴……现实中人们感受到的生活压力,表面看是经济问题,事实上也是社会问题,根本上讲,是对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无奈与无助。上学、就业、个人发展……如果这些社会活动都能按规则运行,不是拼关系、背景,而是靠能力、水平,人们的不安情绪就会小很多。归根结底,焦虑渐成一种普遍心态。无论是穷人、百姓还是富人、官员都似乎患上了“焦虑症”。在许多人看来,身边往往危机四伏,总有原因让人感到不安。虽然试图做出改变,但总是有心无力;虽然不想再焦虑,但焦虑始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有人说,焦虑情绪正在整个中国蔓延,焦虑成了这个时代的表情。产生社会焦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它使人们缺乏一种应对社会变革、生活变化的从容心态,降低了幸福指数,强化了对未来前景的不安全感。而缓解社会焦虑,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改变失衡现象。
信仰真空加剧民众焦虑
毕舸(媒体评论员):我们似乎已经处于一个信仰真空的虚无主义时代。道德不再是一种必需品,而成为可有可无的矫饰。“小悦悦事件”更是激发起民众关于自我道德拯救的广泛讨论,或许十三亿人能够扶起一个跌倒的老人,能够对见死不救从此说不,但多年以来对道德自律的侵蚀、由权贵横行导致的普遍心理失衡,人与人之间“向下比较”的人性恶,恐怕不是几个案例应对所能化解。全民族应当展开更深入的反思:这些年来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为此要付出什么来加以弥补,尤其是在制度建设上如何获取长久的重建生命力?
建议
社会福利当为普通大众而设
古洪庆(媒体评论员):“全民焦虑”背后是“生存难”的现实困境,其深层原因是社会分配不公、民生保障不健全。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普通大众生活更好、更轻松,让民众分享发展的成果,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但事实却是,我们生活得是更好了,但并不轻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七八十年代的韩国,焦虑情绪同样蔓延,自杀率上升,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福利为普通大众而设!破解社会焦虑,在营造“大环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社会福利条件,让所有人释放这种因生存压力而产生的焦虑。人存在的价值不是为生存而奔波,工作是为了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此,“郁闷”何来,“全民焦虑”更不会产生。
健全制度舒缓社会焦虑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民众在寻求解决社会焦虑时,即使有个体完全可以胜任的解决方案,也希望得到来自外部的援助。同时,就政府责任和义务来说,也应主动消解民众焦虑,唯有个体焦虑的消解,才意味着社会焦虑的消失和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普遍焦虑的时候并不一定就是社会生活最为水深火热或个人生活普遍焦头烂额的时候,甚至有时这倒是向一个有希望的社会转型的征兆。因此,在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从社会心态培育角度切入,防止社会结构失衡严重化,打通制度化舒缓“全民焦虑”的通道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据《当代健康报》
编辑/平湖秋月
焦虑成了时代的表情
想想我们如今的生活,很多人便会不由自主地开始焦虑。入园难、择校难、就业难、买房难、看病难、养老难……诸如此类的生存压力让我们一刻也不敢放松,社会充满着火药味。
分析
“这是速度的代价”
李强(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中国用30年走过了其他国家一两百年的历程,急剧的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刺激和挑战,整个社会范围内也就出现了全面的焦虑。比如社会的开放和多元,一方面给人们升学、择业、择偶和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心理冲突的增多和焦虑的出现。
全民焦虑不利社会和谐
练洪洋(媒体评论员):焦虑,既是一种个人心理困扰,也是一种“社会病”,它不仅关乎个人与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全民焦虑”下的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焦灼不安,对未来缺乏乐观预期,公众缺少安全感、幸福感;阶层分化,生活得不自在、不痛快;拜金主义盛行、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社会分配不公、道德底线沦丧……诸如此类的社会事件一再考验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心理失衡,对现状和未来越加不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已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对立、仇视,人人自危,直接动摇社会和谐乃至稳定的根基。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无处发泄而又心有不甘者,容易把焦虑外化为暴力,向社会宣泄不满,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充满暴戾之气,“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增多就是信号。
公平缺失引发集体焦虑
北岸(媒体评论员):毋庸置疑,现在日子变好了,但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福利保障仍然滞后,民生改善仍有待加强。房奴、车奴、孩奴……现实中人们感受到的生活压力,表面看是经济问题,事实上也是社会问题,根本上讲,是对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无奈与无助。上学、就业、个人发展……如果这些社会活动都能按规则运行,不是拼关系、背景,而是靠能力、水平,人们的不安情绪就会小很多。归根结底,焦虑渐成一种普遍心态。无论是穷人、百姓还是富人、官员都似乎患上了“焦虑症”。在许多人看来,身边往往危机四伏,总有原因让人感到不安。虽然试图做出改变,但总是有心无力;虽然不想再焦虑,但焦虑始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有人说,焦虑情绪正在整个中国蔓延,焦虑成了这个时代的表情。产生社会焦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它使人们缺乏一种应对社会变革、生活变化的从容心态,降低了幸福指数,强化了对未来前景的不安全感。而缓解社会焦虑,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改变失衡现象。
信仰真空加剧民众焦虑
毕舸(媒体评论员):我们似乎已经处于一个信仰真空的虚无主义时代。道德不再是一种必需品,而成为可有可无的矫饰。“小悦悦事件”更是激发起民众关于自我道德拯救的广泛讨论,或许十三亿人能够扶起一个跌倒的老人,能够对见死不救从此说不,但多年以来对道德自律的侵蚀、由权贵横行导致的普遍心理失衡,人与人之间“向下比较”的人性恶,恐怕不是几个案例应对所能化解。全民族应当展开更深入的反思:这些年来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为此要付出什么来加以弥补,尤其是在制度建设上如何获取长久的重建生命力?
建议
社会福利当为普通大众而设
古洪庆(媒体评论员):“全民焦虑”背后是“生存难”的现实困境,其深层原因是社会分配不公、民生保障不健全。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普通大众生活更好、更轻松,让民众分享发展的成果,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但事实却是,我们生活得是更好了,但并不轻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七八十年代的韩国,焦虑情绪同样蔓延,自杀率上升,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福利为普通大众而设!破解社会焦虑,在营造“大环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社会福利条件,让所有人释放这种因生存压力而产生的焦虑。人存在的价值不是为生存而奔波,工作是为了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此,“郁闷”何来,“全民焦虑”更不会产生。
健全制度舒缓社会焦虑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民众在寻求解决社会焦虑时,即使有个体完全可以胜任的解决方案,也希望得到来自外部的援助。同时,就政府责任和义务来说,也应主动消解民众焦虑,唯有个体焦虑的消解,才意味着社会焦虑的消失和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普遍焦虑的时候并不一定就是社会生活最为水深火热或个人生活普遍焦头烂额的时候,甚至有时这倒是向一个有希望的社会转型的征兆。因此,在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从社会心态培育角度切入,防止社会结构失衡严重化,打通制度化舒缓“全民焦虑”的通道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据《当代健康报》
编辑/平湖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