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体验,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诗歌作为一种审美载体,在朗读的过程中承载着我们的审美感受、认识和评价,它与思想政治课一脉相承,殊途同归。本文从以强烈的情感激活课堂、以真诚的心灵交流“教”与“学”、以审美评价来替代理论说教和以情感体验实现教育目标四方面入手,探讨了诗歌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诗歌;有效运用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让诗歌走进课堂,为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目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以强烈的情感激活课堂
在学习《文化与生活》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时,师生读一首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别出心裁的选取了四个词“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充分表现海外游子真挚的爱国思乡之情,涵盖了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而这些情感充分建立在读者普遍的感受和容易产生共鸣的基础之上。再来上一首杜甫的诗,作者如醉如狂、难以自禁的欣喜今天读来还让人感奋不已:“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整首诗喜情喷发,酣畅淋漓,蕴含其中的强烈的爱国思想感染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
诗歌是诗人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释放,或豪迈,或沉郁,或哀婉,或激昂,它通过语言打动人的心灵,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让人产生强烈共鸣,从而能激活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二、以真诚的心灵交流“教”与“学”
“说教课”,“教”是一厢情愿,“学”是枯燥无味,这当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如果我们把思想政治课当作一场师生心灵交流的“场所”。诗歌是交流的媒介。共同读诗不是目的,交流、沟通、理解,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通过诗歌欣赏提供的一个话题,大家彼此愉快地交流思想,达到“共识”,即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认知与行为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人生价值的实现时,选出李清照的一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起调高亢,慷慨激昂。面对大好河山沦为金人之手、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偏安一方的现状,女词人在这首小诗中,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这是女词人的人生宣言,的确有振聋发聩、警醒世人的作用。通过课堂交流,了解女词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总结女词人坎坷的人生历程,探究女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产生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道理的普遍认同。
三、以审美评价来替代理论说教
“诗情画意”,有的诗歌意境广博,幽远深邃,给人以美的享受。当外在的自然景物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迭印时,就能产生“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意境,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唤起强烈的审美欲望和审美评价,和诗人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获得对世界新的理解和感悟。
如讲“珍惜时间”时,引用艾青诗:“离开了时间,就没有生命;生命和时间,紧密相依连;失去了时间,生命成了虚幻;没有了生命,时间成了云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适时点拨,指点思路,让学生讨论发言,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再若通过阅读唐朝汪遵那首颂西门豹破除迷信,改革弊政的《西河》:“花貌年年溺水滨,欲传河伯娶生人。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能够使学生认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当然也就不可能由鬼神来创造世界、主宰人生祸福,决定人的命运,“河伯娶妇”之类的迷信更是荒唐,所以必须“破除迷信,相信科学”。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审美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比起纯粹的理论灌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是学生主体的一种自我选择的心灵自由。
四、以情感体验实现教育目标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无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新方法备受人们关注,它就是教育者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将教育内容寓于一定的生活环境、组织活动与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让诗歌走进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感受其无形的影响,构建诗歌审美意境,避开生硬的理论教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开拓思维、产生顿悟,进而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
宋代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我问:谁能解决这首诗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学生开始思索,有些学生已在相互讨论。然后,他们回答:乐曲是一个整体,而這一整体的和谐需要琴、手指等要素的有机配合,单单的琴或手都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我接着问,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学生轻松地回答出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诗歌境界可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形态。“有我之境”,诗人作为审美主体征服客体,从对象中反射自己,所以“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诗人作为审美主体被客体所吸引,以致达到忘我的地步,主体似乎消失于客体之中,所以“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把诗歌欣赏引入政治课堂,目的就是把“有我之境”(有意识教育)转变成“无我之境”(无意识教育),把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主观努力转变成自觉行动,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标。
总之,将诗歌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培养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形成健康、乐观、向上、活泼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高中政治;诗歌;有效运用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让诗歌走进课堂,为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目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以强烈的情感激活课堂
在学习《文化与生活》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时,师生读一首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别出心裁的选取了四个词“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充分表现海外游子真挚的爱国思乡之情,涵盖了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而这些情感充分建立在读者普遍的感受和容易产生共鸣的基础之上。再来上一首杜甫的诗,作者如醉如狂、难以自禁的欣喜今天读来还让人感奋不已:“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整首诗喜情喷发,酣畅淋漓,蕴含其中的强烈的爱国思想感染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
诗歌是诗人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释放,或豪迈,或沉郁,或哀婉,或激昂,它通过语言打动人的心灵,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让人产生强烈共鸣,从而能激活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二、以真诚的心灵交流“教”与“学”
“说教课”,“教”是一厢情愿,“学”是枯燥无味,这当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如果我们把思想政治课当作一场师生心灵交流的“场所”。诗歌是交流的媒介。共同读诗不是目的,交流、沟通、理解,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通过诗歌欣赏提供的一个话题,大家彼此愉快地交流思想,达到“共识”,即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认知与行为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人生价值的实现时,选出李清照的一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起调高亢,慷慨激昂。面对大好河山沦为金人之手、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偏安一方的现状,女词人在这首小诗中,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这是女词人的人生宣言,的确有振聋发聩、警醒世人的作用。通过课堂交流,了解女词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总结女词人坎坷的人生历程,探究女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产生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道理的普遍认同。
三、以审美评价来替代理论说教
“诗情画意”,有的诗歌意境广博,幽远深邃,给人以美的享受。当外在的自然景物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迭印时,就能产生“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意境,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唤起强烈的审美欲望和审美评价,和诗人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获得对世界新的理解和感悟。
如讲“珍惜时间”时,引用艾青诗:“离开了时间,就没有生命;生命和时间,紧密相依连;失去了时间,生命成了虚幻;没有了生命,时间成了云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适时点拨,指点思路,让学生讨论发言,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再若通过阅读唐朝汪遵那首颂西门豹破除迷信,改革弊政的《西河》:“花貌年年溺水滨,欲传河伯娶生人。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能够使学生认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当然也就不可能由鬼神来创造世界、主宰人生祸福,决定人的命运,“河伯娶妇”之类的迷信更是荒唐,所以必须“破除迷信,相信科学”。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审美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比起纯粹的理论灌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是学生主体的一种自我选择的心灵自由。
四、以情感体验实现教育目标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无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新方法备受人们关注,它就是教育者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将教育内容寓于一定的生活环境、组织活动与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让诗歌走进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感受其无形的影响,构建诗歌审美意境,避开生硬的理论教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开拓思维、产生顿悟,进而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
宋代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我问:谁能解决这首诗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学生开始思索,有些学生已在相互讨论。然后,他们回答:乐曲是一个整体,而這一整体的和谐需要琴、手指等要素的有机配合,单单的琴或手都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我接着问,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学生轻松地回答出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诗歌境界可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形态。“有我之境”,诗人作为审美主体征服客体,从对象中反射自己,所以“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诗人作为审美主体被客体所吸引,以致达到忘我的地步,主体似乎消失于客体之中,所以“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把诗歌欣赏引入政治课堂,目的就是把“有我之境”(有意识教育)转变成“无我之境”(无意识教育),把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主观努力转变成自觉行动,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标。
总之,将诗歌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培养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形成健康、乐观、向上、活泼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