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园林调查报告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2952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名人广场偏向现代设计风格;稽山公园现代风格为主,古典风格为辅;沈园典型的古典园林手法。园林设计都离不开水的运用。名人广场和稽山公园以水为建,呈带状设计。沈园围湖而建,建筑环绕湖周。
  关键词:文化背景;设计风格;植物配置
  1 名人广场
  绍兴名人广场是为了纪念绍兴籍的名人而建立的一处以名人雕塑为主的公园。该广场景点设置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展示了绍兴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底蕴和“名士乡”人才辈出的风貌。特别是一组 “名人群雕”,塑造了大禹、句践、马臻、王羲之、陆游、徐渭、秋瑾、鲁迅、蔡元培、竺可桢、周恩来等11位越地先贤,每一位都形态各具,生动传人,真可谓栩栩如生,让人看了倍感亲切和敬重。
  广场位于二环南路以南,天境桥旁,解放南路,二环南路两条城市主干道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平日人流量大,环境较嘈杂,顾使用土坡绿植的手法阻断声音的传播,开辟一个较为安静的市民游乐空间。广场北面邻水一带,运用了较多平台与水互动,例如清水平台、游船码头等等。
  空间组织围绕广场东西主轴线和南北辅轴线展开,整个广场比较通透。
  东西轴线上主要三个景点是喷泉广场、名人记事、玻璃廊架雕塑群。
  广场入口处搭设喷泉广场,以水的流动声代替主干道的车辆嘈杂声,旁侧配以桂花及灯光来营造一个休憩空间。大面积绿色草坪,花灌木,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环境宜人,是开展文化、集会、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名人广场有一部分下沉空间做商场使用,但下沉的面积很小,所以整体看起来可视性比较高,这就导致了广场的利用率很高,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个比较开敞的空间和功能分区的需要,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
  绍兴纪事文化广场是一面围合的广场,里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空间分割。半弧形浮雕墙上雕刻名人纪事,银杏作为落叶大乔木,树木高达可做背景墙装饰,具有秋冬黄叶的特点。八角金盘作为常绿灌木,具有软化建筑边缘的作用。浮雕墙围成向心空间,半墙围合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空间层次,变化风度。在地面铺装上通过绿地和松软碎料的铺砌将其分割成若干个空间。
  玻璃廊架雕塑群,采用两面空廊的形式,玻璃做顶,高低铺设,地势抬高,蜿蜒曲折,给人视觉上的变化。旁有溪流连接,仿自然山水。各种名人雕塑增加人们的互动。玻璃廊桥靠近主干道,通过坡地坐高模糊噪音和绿植遮掩视线的手法,能让游人在此休憩。
  南北轴线主要是岛对景,清水平台微地起伏,能与对面小岛呼应。
  喷泉广场与名人记事景点之间做了一个跌水连接,模拟自然溪水,创造一个自然山水的格式。跌水中的小石子是起到改变水流,阻碍水,形成波澜的作用。
  2 稽山公园
  稽山公园位于越城区罗门新村对面,近环城河,值得一提的是,公园中的桥样式各异,堪称“小桥流水人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稽山公园是沿河而建,绍兴市区文化气息浓厚,城市中的丰富文化内涵给予设计者丰富的灵感,使公园的设计独具灵气。因为滨水而建,设计中将鲁迅笔下的绍兴古镇的风貌在这里重现,各种民居和桥的运用使内容丰富多采。
  稽山公园是东西轴线,主广场是主轴线对称,下沉式跌水,可以提高市民参与度。稽山公园内部最大的特点是仿绍兴古镇一河一街或一河俩街、有河无街的形式,进行货物交换。有亭台楼阁轩榭,具有较多古建筑小院落,桥连人家,将其浓缩在一起,极具江南水乡的特色。公园总体起伏坡度不大,采用小坡度来划分空间。一带沿河观景,河岸采用地形抬高來划分区域。一特色古建筑,歇山顶,三重檐进行十字交叉,利用地形,坐落于最高处,既可抬高观景视角,也可作为观景对象。
  3 沈园
  沈园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春波弄,宋代著名园林,始建于宋代,初成时规模很大,占地七十亩之多。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江南景色。沈园为国家5A级景区,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
  沈园在布局上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院落上都以水为景观主题,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三个院落以自然式园林部落布局,让人仿佛身处自然,与自然对话。沈园总体坡度不大,但采用了较多大块石景,堆砌假山、太湖石来营造空间氛围的同时来划分区域。看与被看一直是园林建造的一大难点,而亭轩都略抬高地势,不仅可以在最高点观赏别处山水,用时与背景植物相融合,形成观赏对象,同稽山公园的一三重檐建筑有相似之理。三个院落都已水为主体,围水聚合,所有建筑都面朝水面,山石也都是外高内地,似盆地向水池聚拢,有一种从外向内跌落的趋势,这是江南典型的以水为中心建造。
  4 植物配置分析
  三个园林的植物都大同小异,都有四季特色植物做观赏,配以辅助植物,高低起伏,有营造氛围,作为主景及划分空间的作用。
  常绿乔木:雪松、柏树、香樟、鹅掌楸、杨梅、小叶黄杨等,树形高大优美,小叶黄杨耐修剪。
  落叶乔木:法桐、垂柳、元宝枫、鸡爪槭、石榴、银杏、榆树等,法桐树大荫浓;垂柳枝干下垂,软化水边缘;元宝枫、鸡爪槭秋季黄叶或红叶;银杏秋季黄叶。火棘、金桂、金边黄杨、连翘。紫荆等。红叶檵木和红叶石楠易修剪,颜色亮丽,可做树篱;连翘、紫荆、迎春花春日开花;金桂秋季有浓烈花香;白花车轴草开白花,可做雕塑背景植物。
  水生植物:荷花。夏季开花,有清香。
  禾本科:芦苇。
  地被植物:鸢尾。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数字化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从不可移动文物遗迹的定义入手,结合我国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研究的现状与具体实践,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定义、内容,数字化技术定义、应用方式及数字化保护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所引用文献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总结。基本了解了我国目前数字化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和潜在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
期刊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善终需求和临终关怀发展不充分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过往的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经验表明社会公众对认知会影响该事业的发展路径。本文以公众对西安大兴善寺医院的认识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研究样本,以研究西安大兴善寺医院的发展。  关键词:西安大兴善寺医院;临终关怀;社会影响;问卷调查  1 现实背景和问题提出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
期刊
摘 要:回族文化起源于干旱地区,通过文化迁移逐渐影响全国各地。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回族文化深受地理环境影响,当然回族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研究回族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个人素质的提升都会带来促进作用。  关键词:回族文化;地理环境;关系  回族是中东阿拉伯、波斯族系并融入的大量汉族为主体,兼容吸收了蒙、维等民族的穆斯林民族[1]。隋唐时期亚洲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商
期刊
1 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化调查  关于中国锡伯族语言的研究,主要是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盛于八九十年代。目前,由于锡伯文的使用范围较窄,使其处于濒危状态。近年来,人们加速了研究锡伯语言与采取保护措施的步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锡伯族的总人口为190481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0.14%。同时,根据2016年的《新疆年鉴》可以发现,2015年分布在
期刊
摘 要:汉未央宫在唐之后彻底破败毁弃,成为聚居区域,逐渐形成十数个村庄。村民在与遗址长期的共存共生中,传承着未央宫有关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无疑是珍贵的民间史料。但随着遗址保护的开展,这些村落已被拆迁。对这些民间历史记忆进行充分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是未央宫遗址保护的应有之意。  关键词:未央宫遗址;未央村落;民间历史记忆;遗址保护  1 未央宫的荒废与村庄聚落的形成  《史记·高祖本纪》载萧何营建未
期刊
摘 要: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对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以及展开相关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文中主要就对安徽省新公布的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论述,  关键词: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科学保护  安徽省人民政府于今年3月28日以皖政秘(2019)56号文,向全省各市县及部门与直属机构下发了通知,决定在全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的2005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点的基础上,公布第八批2O7处文物保护单位,另有17处
期刊
摘 要:在以城市修補、生态修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治理方式转型的背景下,城市绿地建设成为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文献整理与实证调查,本文首先梳理了城市绿地建设现状,归纳出创新不足、规划滞后、效益难以量化评判等绿地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绿地建设的提升策略,提出营造模式、生态技术、植物配置等方面的优化措施,为积极探索和实践“城市双修”理念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绿地建设;绿
期刊
摘 要:道路照明不仅是现代建筑中城市照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照明管理水平反映了城市现代化程度,也反映了城市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水平。本文以广深高速公路为例进行城市道路照明综合效益分析,针对中国城市道路照明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城市道路照明管理过程中,政府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我国引入先进设备资源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推广智能照明管理系统和绿色照明技术。
期刊
摘 要:方言文化是研究地方的最佳途径之一。方言折射出当地人的生活习性与思想性格,甚至透过方言,可以追溯历史往事,方言承载着许多无形的文化。因此通过方言文化即闽南语视角下,对台湾地名进行分析,对深究其地缘、历史因素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地名是各个地域实体特有的称号。地名变迁的后面有环境的改变以及文明的进步变化与延续传承。因此考察台湾的地名,不仅仅要在横向的层面上考察台湾闽南语和台湾文化,更应该纵向考察文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迅速推进,城中村的现象也随之出现,这种现象虽然使部分的农村人变成了城市居民,但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也带来了土地产权、强制拆迁、补偿、违法建筑等一系列的问题。城中村已成为困扰我国诚实发展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和立法完善已变的刻不容缓。本文通过我国城中村改造中面临的问题及所遇到的瓶颈以及对政府与村民博弈结果的研究,以期对对现实实践提供借鉴,协调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