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使用激励语言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w00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励语言是教师运用期待赏识引导谅解表扬和激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教育语言。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当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人格,帮助幼儿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幼儿对幼师的信任度,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激励语言包括目标激励、赞许激励、关怀激励、竞赛激励、榜样激励、批评激励等。
  一、幼师使用激励语言的特点
  (一)教师使用激励语言的优点
  教师要根据幼儿个性的不同来使用激励语言。赞许、鼓励等的激励方式多用在内向、缺乏自信、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幼儿身上,因为他们往往胆子都非常小,害怕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如果对他们多采用批评式激励就会使他们更加胆怯,对自己失去信心,不敢表现自己,从而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批评式的激励一般适用于调皮、任性、自制力比较差的孩子身上,因为直接地指出他存在的问题能让幼儿更加清楚自己在哪里做错了,什么是不应该的。这种批评式的激励只要掌握好方式,就会更加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教师使用激励语言存在的问题
  1.通常幼师为了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在幼儿稍微有进步时就极力地表扬夸奖,让幼儿感觉得到表扬是非常容易的事,从而不再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表扬,在多次受到表扬之后,就会感觉老师总是表扬我,我做的什么事都很好,谁也比不上我,大家都应该向我学习。这样会使幼儿自负,达不到语言激励的目的。
  2.幼师在使用激励语言时会带有情绪,如:“我看谁还不听话?”“××非常棒,××我不喜欢他了”“怎么这么笨”,等等。老师简单的一句话,就会让幼儿感觉老师不喜欢我,我没有小朋友好。当幼儿出现问题时,幼师应该有耐心,多引导,精心锤炼语言,注意信息的高效传递,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教师在使用激励语言时只是笼统地说:“你真棒!”“你好聪明!”“你真能干!”等。这类话小朋友听多了,激励的作用就不大了,而应使用有针对性的、恰到好处的夸奖表扬的语言。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激励语言要适时、适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激励语言要注意选准时机,及时地肯定,巧妙地启发,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许多知名作家慨叹自己如何走上创作道路时,都忘不了学生时代老师当堂宣读他们的佳作给他们带来的终生影响。一个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把握住感情的切入点。
  (一)孩子回答问题精彩时教师要及时地鼓励
  要抓住时机予以表扬和鼓励。如“你真棒,真爱动脑筋”、“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特别”等使孩子充满自信,因为我们面临的都是学前儿童,他们的年龄还比较小,所以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表扬都会非常高兴或许老师的一句表扬,他能兴奋一整天,对今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对自己的信心也会相应增强,发散孩子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远。
  (二)在孩子回答出现状况时也要使用激励语言
  教师提出了富于思考性的问题,孩子进行积极的发言,但是如果遇到了回答不上或者回答错误的孩子,老师就要抓住时机用亲切温和的语言进行激励。如“我们班小朋友都是最棒的”、“再动动小脑,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想出更好的方法”、“你讲的也可以,但是还可以有别的答案,你愿意再试试吗”等。再者教师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孩子如能回答一部分的,但是不全面的话,老师就要投以信任的眼光,鼓励孩子说下去,因为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很希望得到帮助和肯定的,这时,如果老师上前摸摸他的头,用鼓励的话语如“讲的真好,继续说下去”、“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回答完整的”激励孩子,就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和勇气,让他们下定解决这个难题的决心,还可以通过这些激励语言和表演,把孩子的情感推向亢奋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内在潜力,使其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使用激励语言不应太笼统,大多数幼师在使用激励语言时,大多数使用:“××小朋友表现得真棒”、“你的画画得真好”,但是这样的表扬孩子不理解,他们不知道自己哪里表现得好,画哪里画得好。比如表扬他的画时,应该说出具体的优点,如“颜色涂得很均匀”等,这样孩子就知道自己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又会感到很亲切。
  一般来说,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使用激励语言,进行适当的鼓励,有助于孩子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初步的成就感。但过分了就不利于孩子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最终不利于孩子提高判读能力和独立发展的能力,这就要做到适度。
  总之,适时、适度、积极地运用激励语言,会激发孩子的情绪变化和求知欲望,使孩子保持旺盛的乐学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思维活动中,实现师生心灵与情感沟通,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激励语言要有技巧和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注意使用激励语言的频率
  孩子是需要鼓励的,正面的鼓励可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保护和满足,激发其上进,这样的鼓励和激励语言如果重复使用或者使用得太滥,就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
  许多幼儿教师总是以为小孩子不懂事只是喜欢玩,所以有很多的话也是随着心情来说的,因而会将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如老师今天上班时心情好,看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即便做错了一些事情,也会一笑置之,最多温和地提醒;相反,如果老师今天心情不好,那么即使那位小朋友表现得很好,用期盼的眼光看着老师希望得到表扬,也会视而不见。这样,小孩子会认为自己哪里做错了,会想为什么老师不喜欢我,等等。幼师的每一句话都能给幼儿带来不同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激励语言要有真情实感
  幼师在使用激励语言时要有真实情感,语言对幼儿有感染力和亲和力,能够根据幼儿的个人特点和内心需要给予积极适当的激励。幼师的赞许不应有丝毫的虚伪与欺哄,每一个赞许都应该是出自幼师内心的真正赏识。小孩子心地都非常单纯,都想得到老师的夸奖,如果发现老师的赞许只是为了应付自己,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从此不再重视和期盼得到老师的赞许,这样我们课堂上使用的激励语言就失去了真正价值,起了相反的作用。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班上能力较弱的孩子多鼓励
  幼儿教师在使用激励语言时应面向所有的小朋友,不能只表扬几个比较喜欢的小朋友,那样会让其他的小朋友嫉妒、自卑,感觉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从而影响幼儿以后的发展。而那些老师比较喜欢的也会因此而有一种优越感,感觉自己比其他的小朋友更加让老师喜欢,甚至会因此而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每个小朋友的发展水平都确实存在着差异,幼师不应在心里将小朋友划分等级,这样只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例如我班的孩子豆豆,她比较孤僻,于是我经常用激励语言在她发言之前鼓励她,如:“今天豆豆要发言咯,我们大家仔细听好哦。”时间长了,豆豆现在已经开朗了很多,家长也反应她越来越开朗了。只要我们给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多一点关爱,多一点鼓励,这些迟开的花朵就一定会开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
  所以,老师表扬时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总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巧用激励性的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幼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进而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丽群,王玉珏.善用教师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2]王新华,林霞.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新课程研究,2009,(9).
其他文献
新课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束缚的希望,也是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升华与突破。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进行了深层次的梳理、冲击和变革,特别是对当前基础教育第一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起实质性的反思和指导作用,必将促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调整、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在教学实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行为
目的观察川芎含药血清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大麻素受体1(CB1)、黏着斑激酶(FAK)、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蛋白表达及Ⅰ、Ⅲ型胶原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制备川芎含药血清,MTT法检测川芎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Western-Blot法分析肝星状细胞CB1、FAK、p-Akt蛋白的表达,RT-PCR法观察
学生在中小学科学学习的连续性上较少得到关注,但小学科学对于理科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启蒙。当今中小学教育以普及基础教育为主,所以课程类型相对齐全,基本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各门学科知识的纵向连贯性,尤其是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说目前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跨越仍不是很顺畅。  小学阶段既然已经开设了科学课程,那么初中阶段的科学教学就要以此为基础,但事实上由于缺乏行之有效
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位居世界末位,但创造力世界排名倒数第五.这大大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基层教师应该面对这一现状,积极思考解决方法。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
摘要: 目前中学音乐教育面临着老师缺乏积极性,学生不愿意学音乐,学校和家长不重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班级管理是一项纷繁而复杂的工作,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练就一身技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教师都在苦苦探索。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在宽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做了如下探索,并有了些许体会。  一、班规的制定  首先,班规应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班规如果要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并具有可执行性,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班主任肩负着教育和管理学生的重任,要想把学生教育好,把班级管理好,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怎样当好一个班主任,在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中,我主要体会如下。  1.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