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爱新疆大地,建设共同家园
新疆有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古老的山川河流在生生不息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各族儿女,薪火相传,命运与共。每一次逡巡在新疆的湖光山色之间,都会被它的博大和瑰丽所惊诧,被它的苍茫和富饶所折服。最干旱的沙漠和最丰沛的河流诞生于此,最挺拔的雪峰和最低洼的盆地驻足于此,最死寂的荒漠和最辽阔的草原守望于此,最干涸的碱滩和最美丽的湖泊遥望于此,最贫瘠的戈壁和最丰饶的矿藏相伴于此。新疆是一个铺陈的盛宴,装得下所有的礼赞和惊叹。
六十年代末的初春,下了一场大雪。半夜时分,母亲肚子突然剧痛,有早产迹象。父亲赶忙叫了一辆马车,从村子送往十几里外的乡镇医院。车夫姓马,是个回族。母亲的呻吟催促他不停地扬起皮鞭。车轮躲不开翻浆的沙包和泥淖,颠簸考验着一个年轻母亲的承受力。离医院不足二里地,随着一次车轮的腾空,我从母体里冲了出来,并把第一声啼哭,匆忙而嘹亮地留在了新疆的大地上。
母亲也常常会谈起她的家乡,一条湘江流过的地方。说外公是个船工,她的童年是在船上度过的。谈的最多的,还是她十八岁那年嫁到新疆的生活。谈到自己住过的能结冰的地窝子,谈到被割麦镰刀磨出的一长串血泡,谈到亲手盖的第一幢干打垒的土坯房,谈到八年才一次的探亲假。最后,她平静地说,死后要和父亲埋在一起,埋在新疆这片干燥的土地里。每每说到这,我的内心总会涌出许多感动来。我知道,母亲这一辈人的很多往事,已经被新疆的土地和新疆的时间收留了。五十多年的生活,这片土地认识了她,她也和它们结成了亲戚。她的皮肤和这里的气温最熟悉,她的胃口和这里的粮食最熟悉,她的视线和这里的景色最熟悉,甚至她的风湿病和这里的阴雨天都最熟悉。回内地探亲,待不了多久母亲就会打电话来,不停地抱怨已经不能适应的南方。要么是夏天无处可逃的闷热,要么是冬天没有暖气的阴冷,要么是人满为患的拥塞,要么是缺乏交流的无聊。假期未满,她就预定了返程车票。
一个成年之后来新疆生活的人尚且如此,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疆二代”,我们的情感和生命,早已像耐旱的植物一样,在戈壁荒漠中扎下了根。每一阵风过,都是我们想要的清爽,每一处花开,都是我们期待的芬芳。我们把第一声啼哭,种在了新疆,而后在漠风中成长。我们长成了胡杨或者红柳,活成了骏马或者雄鹰。我们被这片土地滋养,当然,也为这片土地守候。我们的骨骼,我们的钙,我们的盐分,甚至我们的长相都是这片土地赐予的。我们早已成为了这片土地,我们早已辽阔成草原,它成为我们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只有新疆,才能打磨出如此粗粝而硬朗的品质,与我们的身体相配;也只有新疆,才包容得下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构筑起我们共同的家园。
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增强国家认同
2018年春节前,作为总领队我带领自治区文联新一轮“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员,来到了位于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喀什地区麦盖提县,进驻巴扎结米乡恰木古鲁克村。这是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全村3328人,贫困人口竟高达959人,贫困发生率超过28.8%。由于受极端宗教思想的影响,村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遍没有概念,更谈不上文化认同。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文联驻村工作队决定,改变村民们的思想意识,必须从文化层面展开工作。
此时,离戊戌狗年的春节还有半个月,为了让村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魅力,驻村工作队的第一次宣讲围绕春节展开。由于村民全是维吾尔族,我让有过一年驻村经验的副队长木合塔尔做我的翻译。此前,我和木合塔尔多次研究,如何讲、怎么翻的问题,形成共识,一定要让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高雅的寓意通俗化,深刻的哲理生活化,引导村民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
2月12日,驻村工作队在村会议室挂满了春联、福字、红灯笼、国旗等,整个会场一派节日喜庆的氛围,村民们置身其中非常振奋,但不知其中含义。我就用包谷馕似的语言,向村民们娓娓道来。讲了春节的历史由来,讲了每个时代过节的风俗习惯,讲了中华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美好心愿。之后,我拿起主席台上摆放的春联问村民,春联为什么是红色?为什么要贴在门框上?福字为什么要贴在大门上?上下联的对子什么含义?为什么要挂灯笼?两千多人的会场鸦雀无声,都想知道答案。宣讲员却从麦盖提人爱吃烤肉烤鱼开始谈起,喜欢烧烤,因为火能消灭病菌,带来健康和美好。而火是紅色的,所以贴在门框上春联的寓意就是火,防止一切不健康的坏东西进入到家里来;将“福”字贴在门上,是希望运气、财气、福气都从门里走进你家;万一好运气晚上来了,找不到你家怎么办?所以要用灯笼为运气照亮,看清家门。这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节日,所以要悬挂国旗。然后,又讲了千年书法的魅力和书写在红纸上的上下联所呈现的美好祈福,村民们掌声雷动,纷纷举手要求申领。我让大家放心,每家每户都有。散会后,工作队驻地被围得水泄不通,村民生怕晚了领不到春联。
驻村工作队员利用入户走访的机会,手把手地教村民张贴、悬挂。六十九岁的村民阿布拉老汉,一个人独居,刚盖好了富民安居房,院子门垛的水泥柱抹得粗糙,胶水不粘,老汉索性买了十七颗钢钉。工作队去指导时,他已经生生用钢钉把对联钉在了水泥柱子上。村民阿布都热依木见到工作队员,拉着不松手,不停询问对联“鸡鸣知日上,犬吠报春来”的意思,这些字是用什么笔写的。得到满意答案后,他朝工作队员们竖起了大拇指,说自己非常喜欢这样的过节气氛,以前没有人讲清楚,大家不了解,也就不过了。
不到两天时间,恰木古鲁克村五百五十户人家全都贴好了春联、挂好了灯笼。远远望去,整个村庄沉浸在红色的喜庆里。这让仅隔一条马路的邻村村民羡慕不已,纷纷找到文联工作队,希望能得到一副春联。为了让更多村民感受节日气氛,驻村工作队又筹集了一批春联、“福”字和灯笼,向邻村村民倾情相送,并指导张贴和悬挂。一时间,放眼望去,好几个村落红梅绽放、红旗招展,大家都沐浴在喜庆的海洋里。
驻村工作队利用春节期间文联干部下村结亲的机会,与村民们一起举办拔河比赛、共跳民族舞、顶球比赛、步调一致跑等游戏,形式多样的精彩节目,将恰木古鲁克村从来都不曾有过的春节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引得邻村村民也忍不住跑来一起欢度春节。工作队员和结亲干部一起到村民家,按照中国传统习俗教他们包饺子,也学习维吾尔族习俗学做抓饭,大家一起享用,其乐融融,共话新春。 3月7日,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与村里五百多名妇女一起,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妇女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活动以庄严宣誓拉开帷幕,举起右拳的妇女们异口同声,表示堅决远离极端宗教,尊崇文明科学,做聪慧时尚的新时代女性,并在条幅上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拔河比赛充分展示巾帼风采,口号嘹亮,拼劲十足。来村子结亲的文联干部代表队,毫无悬念地被村姑们拉下马。文艺表演的节目,都是妇女们自编自演的。在文联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恰木古鲁克村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支村文艺队,这也是她们第一次亮相,有些演员稍显紧张。文艺队长热依汗古丽·吾布力鼓励大家,并率先带领九位女演员上台,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小合唱赢得阵阵掌声。歌舞展示、吉他弹唱、小品表演,这些村级演员们越演越自信,台下的观众赞叹不已,喜笑颜开。这些平时觉得很普通的村姑上台之后,居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村里的农民诗人帕提曼,朗诵了创作的诗歌《母亲》,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一度让现场不少妇女潸然泪下。气氛的高潮出现在时装秀,这些平时满手都是老茧、双腿两脚泥的农民,此刻人人都是名模,穿着自己心仪的服饰,突然站在舞台上,时尚的造型、标准的猫步,打破了以往封闭保守的形象,将自信美丽的农村妇女新风貌充分彰显出来。
“从来没想到,我们村里还能有这样的表演,让我大开眼界!都是小时候一起玩大的,在舞台上我都快不认识她们了。”村民米热古丽看完时装秀后兴奋地说,她非常喜欢这些演员,说她们演的都是农民自己的事情,看得懂,有共鸣。
3月21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又是少数民族的“诺鲁孜节”,文联驻村工作队在村委会院子,熬制了两大锅预示着五谷丰登的“诺鲁孜粥”,与全村一千五百余村民举行庆祝活动。
活动以“感恩中国共产党,创造美好新生活”主题宣誓拉开了序幕,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和全村党员带头在横幅上签字,村民们也签名踊跃。我继续担任宣讲员,向村民们介绍传统节气春分的寓意,让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号召大家用辛勤劳作创造美好生活。随后,村文艺小分队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合唱《团结就是力量》,都塔尔弹唱、吉他弹唱、健美操表演精彩纷呈,依然是最后的时装秀将演出推向高潮。这些务农的姑娘小伙儿,身着时装,步伐矫健,一招一式都展现出青年的自信和阳光。整场演出掌声不断,笑声不断,甚至连窗户外面都爬满了观看的学生。
吃粥的场面是最壮观的,上千位村民喜笑颜开,排队打粥。整个院子汇聚成为吃粥的海洋。
七十多岁的萨依提·伊斯马伊力老人,一连吃了四碗,说好多年没吃到这么好吃的粥了。感谢工作队,让我不但明白春分的含义,还能和全村人像一家人一样在一起吃饭。三十岁的塔依尔满脸喜悦,边吃边说,他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学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知识,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表示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5月4日,文联驻村工作队组织全村三十五岁以下青年,开展以“远离极端宗教,追求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庆祝“五四”青年节联谊活动。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乐曲,五百多名青年村民齐唱国歌,整个村委会大院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村民面对团旗,举行集体宣誓。我向青年村民讲述了“五四青年节”的由来,这个节日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之后,在篮球场举办了趣味体育比赛,让年轻人在娱乐活动中充分理解合作、团结才能获得胜利的道理。文艺表演又是大家最欢喜的节目,村文艺队员们,用歌唱和劲舞展现了青春的活力。最后的华尔兹交谊舞成为全场最大的高潮,五对青年男女穿着华丽的服装,在悠扬的音乐中翩翩起舞,优雅的舞步,浪漫的气质,让人很难想象,仅仅三年前,这些人中,有的男子还蓄着大胡子,女子还蒙着面纱。
晚上九点,恰木古鲁克村委会的院中,第一次点燃了篝火,一场近千名村民参与的周六舞会拉开帷幕。许多群众害羞,不敢上场,工作队员和村文艺队的青年带起头,随着音乐节奏走到广场中央,跳起三步、四步交谊舞。播放维吾尔音乐,大家跳起刀郎舞。慢慢地,上台的人越来越多,舞曲也越放越丰富,桑巴舞、迪斯科……围绕着篝火,大家手拉手,高声欢呼,载歌载舞,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工作队和村两委商定,以后的每周六都在村委会举办舞会,让这里成为年轻人娱乐、交友的好场所,也打开了一扇展示现代生活的窗口。
8月17日,是农历的“七夕节”,为了让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浪漫的誓言,不仅成为对爱情的承诺,更要变成对家庭的坚守,让村民深刻理解“家和万事兴”的古训。文联驻村工作队结合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举办了首届恰木古鲁克村“幸福婚姻、美满家庭”金婚表彰纪念会。从全村选出十对婚姻时间最长、家庭生活最美满的夫妻进行表彰。他们中婚龄最长的已达五十年,最短的也有三十七年。这些上了年纪的夫妻,大都满脸皱纹,有些已经行动不便,但都心怀自豪之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表彰会的现场非常感人,有些孩子专门从外地赶来,与头发花白的父母相拥而泣。还有许多孩子拿出孝敬父母亲的礼物,恭恭敬敬献给长辈。我也被场面感染,给村民们讲起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讲了“七夕节”的来历,还讲了家庭和谐才能同心协力,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尊老爱幼才能彰显中华美德,才能体现社会和谐和美好。文联驻村工作队还专门安排摄影家给这十对夫妻拍了纪念照,还购买了十套组合式家具予以捐赠,给每对夫妻都制作了荣誉证书。又从村里选了十对才结婚的年轻夫妻,给金婚老人们颁发了合影和证书。此举既教育、激励了年轻人向老人学习,又蕴含着幸福和谐婚姻的继承和传递。颁奖时,整个礼堂掌声雷动。尤其是这十户家庭的子女们,眼含热泪向父母表达由衷的祝福和感恩,这一感人场景让现场的很多村民热泪盈眶。
参加表彰会的麦盖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依不拉音·吐尔逊很有感触地说:“非常感谢文联驻村工作队,不但将这么贵重的组合家具送给了我们麦盖提县的村民,更是把‘幸福婚姻、美满家庭’的理念带给了大家。真情换真心,家和万事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美德培育,幸福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子女教育的示范。我们的社会越和谐发展,就越需要稳定的家庭来支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是中华传统美德,要想社会和谐稳定,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刚结婚的艾买尔·吾斯曼是颁奖嘉宾,他激动地说:“感谢驻村工作队,让我见证了这场有意义的表彰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忠于家庭,坚守婚姻。我也要过到五十年金婚!”
受表彰的买买提明·阿力木老人眼里一直含着泪水,他的妻子娜瓦提汗·买买提重病在床,为了参加表彰会她坚持坐着轮椅来到现场。整个过程历时两个小时,买买提明·阿力木都紧紧握着妻子的手,他十分动情地说:“我的妻子可能时日无多了,我很高兴能陪伴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很感谢文联驻村工作队,给了我们这次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我们四十九年婚姻的幸福,我们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没有海誓山盟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海枯石烂的坚贞表白,只有两只粗糙的手紧紧攥在一起。岁月的皱纹刻在脸上,感动的泪花噙在眼里,所有的语言都黯然失色,只有温暖在传递。
9月24日是传统的中秋节,驻村工作队组织村里的四老人员、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庆中秋座谈会。在村大礼堂,大家围坐在一起,我向大家讲起中秋节的来历,讲了有关写中秋节的诗歌名句,讲了中秋节吃月饼所蕴含的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的寓意。大家吃得开心,聊得畅快,对村子的美好变化赞不绝口。聊到高兴处,音乐一响,村民们都走进礼堂中央,跳起了欢快的麦西来甫。
10月1日注定是恰木古鲁克村最隆重的纪念日,一大早全村两千多村民就来到村委会,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在宣讲阶段,我向村民们详细讲述了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讲了暴恐频发的伊拉克、叙利亚民不聊生的现状,通过新旧对比、国内外差异,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只有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教育每一个人维护得之不易的祥和。还通过有奖问答的方式,让村民回答了自己所享受到的各项惠民政策,更增强了村民们对国家感恩、对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在驻村工作队的精心培训和组织下,村文艺队再次绽放光芒,一个个创新的节目,一曲曲欢快的舞蹈,点燃了观众的情绪;滑稽幽默的哑剧,极具喜剧效果,引得村民忍俊不禁;以靠智慧和浪漫求爱成功的诙谐舞蹈,更是将观众中情绪推向高潮。这些新创的节目,包含了文艺队员们的智慧和想象,他们表演自如,张弛有度,非常契合村民们的欣赏习惯,深得大家的喜爱。
村民塔依尔·艾买提表示,像这样寓教于乐的活动,大家都非常愿意看,既得到了精神愉悦,又了解了历史和文化知识,增强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10月17日是传统的重阳节,也是一个孝老爱亲的节日。文联驻村工作队选定本村十位七十岁以上家庭和睦的老人,进行表彰。
活动开始时,在全村一千多双眼睛的注视下,十个儿女搀扶着他们的父母走上台来,坐成一排。儿女们帮老人脱掉鞋袜,倒上热水,开始给他们细细地洗脚,许多老人流出了热泪。参加活动的吾斯曼·阿玉甫老人激动地说:“第一次过敬老节,孩子也是第一次给我洗脚,心里十分激动和温暖。”他的女儿努热姑·吾斯曼说,这是自己第一次为父亲洗脚。想想父母为自己做的那么多,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感到十分惭愧,今后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多陪陪他们。文联驻村工作队还给每位老人购置了新皮鞋、新袜子,儿女们给父母仔细穿新棉袜和皮鞋,有的孩子给父母献上了花束,台下的观众,也受到感染,许多人的眼眶噙着泪水。
坐在台下的艾孜孜江·买合木提被这场孝亲活动深深打动,他羞愧地低下头,想到了自己腿脚不好的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三十年还没有给她洗过一次脚。回到家里,艾孜孜江把今天的活动告诉母亲,并表示以后每天都要给母亲洗脚。说完他就开始烧热水,轻轻脱去母亲的袜子,看到母亲浮肿的腿,他流下愧疚的眼泪,细细地搓洗,慢慢地按摩。阿提古丽老人也眼含热泪,儿子的行为让她很吃惊也很感动。从那天开始,两个多月来,艾孜孜江每天晚上都坚持给母亲洗脚,他说这样做既是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也是做给孩子们看的,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孝敬老人、感恩父母的道理。他说,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活动,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他从心里感激工作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学下乡工程
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2018年6月9日,文联驻村工作队启动了 “书法进校园工程”,并向恰木古鲁克村小学捐赠了价值一万两千元的一百套书法教材,挑选了三十名国家通用语水平较好、表现优秀的学生作为首批书法培训班的学员,小学生们迎来了人生的第一堂书法课。为了确保稳定教学,新疆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和麦盖提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共同承担授课任务。
麦盖提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心甫担任第一堂课的老师。刘老先生已年近八旬,仍然孜孜不倦地为书法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课堂上,孩子们既兴奋又好奇,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毛笔和墨汁,把毛笔攥在手里反复察看。在老先生的指导下,孩子们第一次抓住笔,在宣纸上落下墨。刚开始孩子们用各种姿势握笔,刘老师一个一个纠正。刘主席说:“书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統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此我会尽我所能。”
四年级的木乃热·热哈曼是个刚十岁的小姑娘,在书法班里进步最快。之前她连见都没见过毛笔,说自己一握住毛笔,就非常喜欢,刚开始写起来觉得挺难,现在练了几个月了,慢慢掌握了笔画和技巧,字也越写越好。她说长大了要当书法家,像老师那样写出好看作品,挂在墙上。依布热依木·库尔班是五年级的小男孩,他说自己不但在课堂上要练好书法,回家还要辅导母亲写字,虽然母亲阿热孜姑·艾萨只读过两年书,但却非常喜欢用毛笔写字,他每天回家都要教母亲写两个字,一年级的弟弟也经常与他挣抢毛笔,要在纸上写字。他说自己非常喜欢书法课,一定会坚持学好书法。 为了使恰木古鲁克村小学书法培训班长期开办,自治区书法家协会调动协会的书法人才,除了县域的会员授课之外,每月还派出一名专业书法家,来村小学指导一星期。麦盖提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团也将全员轮流担任书法培训班教师,确保书法教育收到实效。
2018年12月10日,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志顺和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伯阳专程赶到麦盖提县恰木古鲁克小学,对全县的美术老师和书法班的孩子们进行了三天的培训,让这些孩子从小就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和技巧,练好“童子功”。在三天的培训中,看着孩子们娴熟的运笔和恰当的结构,李志顺副主席说:“孩子们找到了书写的感觉,这些维吾尔孩子对书法的悟性,超过了我的想象。”他当即决定,再给孩子们捐赠千元的纸和墨,让他们不要担心,放开去写。
2019年1月28日,李志顺副主席又带着新疆书协、喀什书协的书法家来到恰木古鲁克村,与村小学书法班的几十个孩子一起,给全村家庭书写春联和“福”字。村委会大礼堂一字铺开了二十多米长的创作台面,七八位老师一边写一边纠正、指导孩子们书写。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些孩子很快就能在空白的春联上写出满意的对联和“福”字,不到一个小时,春联、“福”字铺了一地。闻讯赶来的村民越来越多,工作队员看到此情况,让大家不要急排好队,每家每户都不会少。村民们排队有序领取,一家一套,兴高采烈地回家张贴了。2019年春节,恰木古鲁克村很多家庭大门口的春联和“福”字,都是自己家的孩子寫的。
2019年5月21日,中国文联举行“送欢乐,下基层”暨“5·23”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书法公益活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一行由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带领,中国书协理事张继、梁永琳等全国著名书法家一行六人,在新疆书协主席李方和兵团书协主席孙峰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恰木古鲁克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创作。
下午四点,村委会大礼堂挤满了人,听说来了全国名家,从喀什各县市赶来的近百位书法爱好者和六百多位村民济济一堂,现场观摩书法家们的精彩创作。在简短的启动仪式后,书法家们向恰木古鲁克村优秀党员、劳动模范们每人赠送了一幅书法作品,鼓励他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之后,开始现场创作,两个小时的活动,书法家们挥毫泼墨,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全部赠送给恰木古鲁克村“访惠聚”工作队、基层群众以及学校师生。郑晓华秘书长看到村小学书法班的维吾尔族孩子们也在认真书写,非常兴奋,走过去亲自指导他们用墨、蘸水的方法,并抓住五年级孩子阿孜古丽的手,教她手腕如何用力,两人合作写了一幅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作品,送给阿孜古丽。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蒋乐志老师则和六年级学生热依罕古丽聊得开心,小热依罕古丽告诉蒋叔叔,她就想到北京上大学,练习书法,蒋乐志记下了小姑娘母亲的电话后说:“你好好学习,长大了只要你考到北京的大学,叔叔资助你,并教你书法。”热依罕古丽的母亲紧紧攥住蒋乐志的手,热泪盈眶。
22日上午十点,郑晓华秘书长带领书法家一行来到麦盖提县第三中学,开展“中国书法志愿服务公益大讲堂”。张继作老师为主讲,向现场五百多名师生讲授书法传统文化知识,并就书法创作问题为师生们答疑解惑。书法家一行还向麦盖提县第三中学赠送了多幅名家书法作品,鼓励学校师生继续努力学习书法,传承这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为了能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孩子们,在文联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为麦盖提县教育系统争取了八个名额,参加由江西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为期半个月的上饶师范学院书法培训班。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西书协主席毛国典亲自上课辅导,全省一流的书法家授课,让去学习的老师们收获极大。此举为麦盖提教育系统培训了第一批书法教师。
2019年8月22日,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也为了检验一下去江西培训的老师们和在小学培训孩子们的学习效果,驻村工作队在恰木古鲁克村举办了一场“乡村墨韵”的书法培训作品成果展。在村委会大礼堂,展出七十余幅作品,既有自治区名家的,也有麦盖提县书法家的,重点是去江西培训的麦盖提县各位老师的作品和恰木古鲁克村小学孩子们的作品。有二百多位村民主动前来参观,他们围住麦盖提县的书法家,要求为自己写一幅字。看着孩子们的作品,一些村民也按捺不住,加入了写字的行列,齐曼古丽·萨吾提在全体村民的注视下,拿起笔,一气呵成写下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她说:“我的孩子参加了书法培训班,他在学校学,回家教我写,这一年来,我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多,书法水平也在慢慢提升,我从汉字中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看到群众对书法的喜爱,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决定利用这种优势,把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表彰一批村级优秀典型,将书法作品融入其中。驻村工作队在新疆书协的支持下,创作了一批“勤劳致富”“尊老孝亲”“卫生家庭”“优秀党员”等书法作品,工作队将这些牌匾装裱好,在村民大会上对评选出的优秀家庭隆重颁发奖牌,并号召全体村民向他们学习,使得全村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取奖牌的良好氛围。这些获得书法牌匾的村民十分珍惜荣誉,每天都将字框擦拭得干干净净,目前全村已经发出奖牌十六块。
现在,村民的精神风貌发生很大变化,衣着干净了,院子整洁了,脸上的微笑更加灿烂。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在健康的文艺活动引领下,思想更加开放,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也更加明确了。
一直在喀什务工的村民阿布拉·艾买尔,走到路口,竟不敢相信眼前就是自己居住了二十多年的村子。街道干净整洁,门口堆放杂物的空地种上了鲜花,围上了栅栏墙。水墨的白墙、灰顶色调统一,粉刷一新。墙面上规整地挂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既有孔子、孟子等先哲的智慧思想介绍,又有唐宋八大家的千古佳作;既有孝道文化,又有国粹精华;既有激励勤学好读的成语故事,又有剪纸艺术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本残破老旧的围墙,被国学文化妆点得高雅素洁,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阿布拉·艾买尔仅仅半年没有回来,居然找不到自己家的小巷子了。 促进这一改变的是文联驻村工作队启动的“国学文化进乡村工程”,环村打造三千多米国学文化墙,在内容选择上,重点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自信。让村民和孩子们逐渐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慢慢浸润到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
国学文化墙引起了村民们强烈的兴趣,纷纷前来观看。走访过程中,我发现几位村民聚集在“文帝孝母”画作前驻足观看,便为他们讲述这个故事:汉文帝刘恒的母亲一病三年,卧床不起。刘恒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他每天为母亲熬药,每次熬药,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这个故事让在场的村民阿孜古丽感动不已,她表示要将这个故事告诉全家人,并且以身作则,孝敬父母。
许多村民还在一幅幅反映民族团结、邻里和睦、子孙满堂的画作前合影。这些画作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八十岁的贫困户吾守尔·艾沙对这些画作非常喜欢,我们在装订上墙时,他一直守在旁边,不停询问画面的内容。他家外墙面太过狭窄,无法悬挂,他心里难受极了,不停央求我们换张小的,也一定要挂上。当时没有小画,无法挂画。老人转身走进自家院子,我们以为他生气了,没多久吾守尔·艾沙老人出来,从口袋里掏出三张皱皱巴巴的十元纸币,硬塞给工作队员,说自己要买一张画挂在墙上。这种执着的态度让我们很感动,又专门定做了一幅小的斗方为其挂上,并告诉他工作队不收一分钱。
在对村级夜市的施工中,我们还把环广场周边二百多米距离的空地,建成了六十六块国学文化宣传栏,既有中华传统节日,又有诗经楚辞等经典名篇;既有新疆特色美食的介绍,又有中华传统美食的巡揽,传统文化元素在整个村子,随处可见。
原以为这些不懂汉语的维吾尔族村民,文化低,加之受极端思想影响时间长,对国学文化的认知度可能不会太高,没想到上墙之后,村民们纷纷表示,对这种颜色和画作以及画作上的知识,都十分喜欢。
在每周一的升国旗“三结合”宣讲活动中,我都要就国学文化墙上的内容给村民们作宣讲,并开展有奖问答,让他们能够牢记这些内容。让我感动的是,一次打的回村子,车子开到我村国学文化墙前,出租车司机慢了下来,指着孔子的像对我说:“孔子,我认识,他是我们国家最厉害的老师。”我朝他竖了大拇指。 每周国学文化的有奖问答,从刚开始的两三个人举手,到现在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人抢答;从开始的全村只有一个人知道春节,到现在的所有传统节日对答如流,我知道,这是设立了不到一年的国学文化墙开始发挥效用了。这更坚定了我们的工作方向,对于文化的渗透,我们需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相信群众一定能在潜移默化中,从接触到接受,到完全认同中华文化。
挖掘農民诗人,激发文化自信
走进恰木古鲁克村委会大门,是一条宣传长廊。在所有的展板中,“农民诗歌专栏”是最醒目的。上面有四位农民端正的照片,还有维汉两种文字的四首诗歌,每一首都饱含着对祖国的感恩,对新生活的热爱,对环境变化的赞叹。这是一块诗歌的沃土,是自治文联驻村工作队发挥文艺优势,在村里培养出的农民诗人抒发自己情感的舞台。
工作队初到村里,在入户走访时发现有个别村民喜欢在小本子上编几句顺口溜,这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发挥文艺的引领教化作用,挖掘本村的农民诗人,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年初全村的宣讲大会上,工作队将此项创意公布于众,并当场展示了“农民诗歌投稿箱”,腾出专门版面,作为“农民诗歌专栏”发表园地,每月一期,所有的村民都可以投稿,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承诺每首诗歌都会颁发一百元稿酬。当场就引起轰动,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明显情绪激动起来,有人举手询问用什么文字写,用什么纸写,投稿箱怎么用,可不可以直接交给工作队员。看到大家热情如此高涨,工作队当场宣布,由副队长、《美拉斯》杂志的主编木合塔尔全权负责此项工作。
此后,木合塔尔积极主动与村民联系,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创作,用发自内心的情感,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和美好生活。他拿上稿子后,对每行词句都认真修改,还与作者一起讨论,指出创作的不足和遣词造句的错误,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他们的诗歌虽然语言稍显稚嫩,但情感真挚感人。经过半个多月的挖掘和培养,第一批四位本村的“农民诗人”作品被推选出来。2018年3月12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恰木古鲁克村委会的宣传栏里,第一次发表本村第一批农民诗人的作品,还配上了诗人们的照片。透过照片中的微笑,彰显出了这些农民诗人对生活的自信和期待。他们有的在地里劳作,粗糙的骨节被镰刀磨出了老茧;有的放羊,指缝里有青草的绿汁;有的做木匠,手背还有没洗掉的油漆。他们大都还没有摆脱贫穷,却能在诗歌里酿造精神层面的蜜。在生活里发现了诗意,使得他们的心灵有了温度、有了美好、有了别样的幸福。
每隔一段时间,文联驻村工作队都会安排有创作经验的队员,对这些农民诗人以改稿会的名义进行培训,讲述诗歌创作的语言要素、意境营造等,让这些只有初中、高中文化的村民们大受教益,创作水平也明显提高。村党员古丽巴哈尔非常兴奋地说:“这样的培训太好了,我一直喜欢写作,以前就随手记录自己的心情,现在经过培训知道怎么写了。作为党员,我一定要把祖国强大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的现实,表达出来,要创作出更多诗歌感恩党、感恩祖国。”村民努尔古丽刚在诗歌专栏里发表了《村里的春天》,她将村里环境的变化、生活的变化、各家各户庭院卫生的变化,都写进诗歌里,情感真切,语言纯朴。她说:“我以前觉得自己有许多话要说,但是又不知道从哪儿入手,经过老师们的启发我找到了方向,以后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村里的美好事物,用自己的真情来感谢共产党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和惠民政策。我还要鼓励更多的人来写诗歌,来投稿。”
布哈丽切姆·阿布拉是村里农民诗人的代表,诗歌专栏开辟半年来已发表了两篇作品,两次自豪地站在全村人的面前领取稿费。她说,自从开始写诗歌以后,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村里有文化的带头人。她不但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还把庭院收拾得一尘不染,栽种了二十几盆花草,院子里小拱棚的蔬菜也长势茂盛。她在村子里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她逐渐被村民认可,妇女们愿意找她商量有关孩子的教育、对象选择的问题,甚至一些家庭矛盾都会找她来评判。诗歌让她找到了自信和价值。 驻村工作队还把诗歌的表达延伸到了孩子们的领域。暑假期间,内初班、内高班、大专院校的学生们都返乡回村了,驻村工作队专门召开了返乡学生座谈会,教育孩子们珍爱这个美好的时代。国家为孩子们的教育投入了大量资源,南疆四地州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全部免费,考上大学国家还奖励和发放各类补贴,国家还给每户家庭盖了富民安居的新房,给贫困户和老人发放各种生活补贴,让所有的家庭都衣食无忧。孩子们表示,一定会远离极端宗教,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国家对他们的期望。可以明显感到,出去上学的这些孩子,见识广了,视野宽了,已经能够认识到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和任务,明白了掌握知识不仅仅只是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更是要让眼睛亮起来,思想明晰起来,学会看待世界的方法,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尤其看清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用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稳定,这也是维护自己的未来。
驻村工作队还开辟了一期“大学生诗歌专栏”,对这些朝气活泼的孩子更具激励性。他们的头脑里已注入了全新的知识,国家通用语言也娴熟掌握,眼界更加开阔,语言和思想也更加成熟,学生们的创作热情非常高涨,新的文化潮流必将会由他们来引领。在座谈中,工作队还鼓励返乡的学生,即使回到学校,依然可以向农民诗歌专栏投稿,让他们的父母亲来领取稿酬,为家庭争光。学生们很受鼓舞,说家乡能有如此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外学习的他们也深深地为家乡自豪。在江苏上内高班的苏比努尔每逢假期都会来村委会报到,还主动兼任村农民夜校国语老师,她说:“现在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环境变化大,村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这让我十分高兴,也很温暖。我相信,我的家乡会更加安定团结,更加和谐美丽。”
木乃外尔·热合曼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生,她说:“我考上大学,国家资助了六千元,解除了我的学费困扰。驻村工作队又奖励了我家一套组合式家具,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靠学习为家里挣来的东西,我一定要把这些感动都写出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驻村工作队已经和自治区文联相关杂志社对接,将从村子农民诗歌中选出几首上乘之作,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达到三篇以上的作者,再推荐加入新疆作家协会。此举将会极大地激励这些农民诗人的创作激情,提高他们的创作自信。
2019年7月,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以恰木古克鲁克农民诗人作品为主,又征集了麦盖提县其他乡村的农民诗人作品,共计二百余首诗歌,计划出一本诗集,取名《祖国万岁》,稿子已经报送新疆文化出版社审定。届时,这些农民将会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
建设村史馆,让正能量发光
为了提升村民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将扶智扶志推上一个新水平,文联驻村工作队积极与山东日照援疆指挥部联系,得到资金支持后,历时六个月,终于在恰木古鲁克村建起了首座二百平方米的村史馆。
恰木古鲁克村是一个建村百年的老村庄,1936年就建成了恰木古鲁克村小学。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村里几乎没有留下来多少有价值的资料,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成了回顾历史的珍贵资源,如果再不用好,几年之后恐怕就更难收集了。
针对村史馆的资料搜集,2019年年初,我们邀请了较为专业的新疆大众视觉传媒公司的工作人员,与驻村工作队的干部一起入户走访,了解村庄的发展变化,寻找老照片和老物件。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了解和资料整理,又召开了几次座谈会,终于在五月份形成了村史馆的设计方案,开始施工,六月底基本建成。
2019年7月1日,在建党九十八周年之际,驻村工作队的全体党员和全村二十八名党员,共同开展了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参观恰木古鲁克村村史馆。这是首次开放,队员们一进入村史馆的大门,就惊呆了。以前这间三百平米的旧房子被装修一新,正对着大门的是序言,对村子的百年历史和发展变化进行了简单的梳理。靠左进入展厅,分别用图片和文字对解放前、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十八大之后、“访惠聚”驻村工作、山东援疆工作、村支部党建工作等八个层面,展现了村子在交通、住房、医疗、教育、脱贫等不同方面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展厅中央的橱柜展示的过去的老物件,有上百年历史的石磨、木盆、木桶,民国时期在新疆发行的纸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使用的案板、擀面杖、洗手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使用的油灯、马灯、扁担、老旧书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使用的镰刀、木叉、驴车龙套、锯子、火炭熨斗等,每一样东西都带着一个时代的烙印和温度。这些都是村民们自发捐赠的。村老党员苏莱曼·玉苏普指着他捐赠的铜锈斑斑的水壶告诉大家,这是他奶奶小的时候就用的,那时候吃水要从七八公里外的叶尔羌河里用毛驴去驮,用水非常困难,洗脸就往手心里倒一小捧水,现在自来水流到洗脸盆里,想用多少就用多少。党员吾布力卡斯木·吉力力指着驻村工作队展板,对历年投入的建设项目如数家珍,说从打井修桥到修路建房,尤其是这两年,为了让村民们脱贫致富,不但建了夜市和卫星工厂,还建设了蔬菜超市和水冲厕所,对村级街道、花栏、围墙也进行了修缮和美化,尤其是我们村的墙面都有漂亮的图画,现在我走在街上就像到了县城一样。大家七嘴八舌谈自己的感想,把这些新旧图片和物件一对照,就能感受到巨大的心灵冲击,感受到一种无可辩驳的认可,只有共产党才能给老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
2019年8月3日,山东省日照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永红,在山东省援疆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喀什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邓泽宇,麦盖提县委副书记、县长艾尼瓦尔·吐尔逊的陪同下,来到恰木古鲁克村进行调研,重点参观了村史馆。他对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文联就是要在文化上下功夫,用文化的力量增长村民的见识,拓宽村民的致富门路。”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利用升国旗宣讲后和开办夜校下课后,分期分批组织村民参观村史馆。听了我们对图片和物件的详细讲解,村民也很受震动,村里的木匠牙生·达吾提激动地说:“以前光听自己的长辈说生活落后的状态,现在看了图片,才真正感受到了,我们现在太幸福了,有新房子,有摩托车还有各项惠民补贴,我们一定好好珍惜,多挣钱,把自己的好日子过好。”农民诗人古丽巴哈尔也按捺不住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村史室对我的冲击特别大,我深刻认识到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生活的美好需要我们每个人来守护!我要写出更多的诗歌,来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
自从参观过村史馆之后,不少村民主动将家里的老物件捐赠出来。七十三岁的买罕·木居马老汉,大中午推着勒勒车来到工作队,把他家珍藏了上百年一副石磨捐献出来,說放在村史馆更有意义。五十二岁的妇女阿衣夏木·努尔敦则把母亲留下来的煤油灯和一尊六十年代毛主席白瓷像捐给了村史馆。我们都一一做了登记,村民的行为让我们觉得非常温暖,更坚定了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决心。
村史馆还专门留出一块版面制作了光荣榜,让本村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优秀党员、农民诗人、大学生家庭等荣登展版,让村子里的正能量发光。此举大大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他们纷纷表示,要向光荣榜里的优秀人物学习,努力学习国家通用语,主动打工挣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一直坚持用文化的引领作用来启迪村民们的心智,让他们内心产生触动、发生变化、最终认同文化。通过文艺下基层活动,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村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在乡村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各类文艺演出让村民们在享受精神大餐的同时,不断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传播了正能量,让人们自觉远离极端宗教,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始终以传播、发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在本村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一点一滴地普及给村民,更想通过类似于书法进校园工程,国学文化墙工程,各类文艺演出和文化宣讲,向每一个村民讲,从每一个孩子抓起,将意识形态领域去极端化工作,做出特色,做出效果,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在恰木古克鲁克村落地生根。
新疆有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古老的山川河流在生生不息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各族儿女,薪火相传,命运与共。每一次逡巡在新疆的湖光山色之间,都会被它的博大和瑰丽所惊诧,被它的苍茫和富饶所折服。最干旱的沙漠和最丰沛的河流诞生于此,最挺拔的雪峰和最低洼的盆地驻足于此,最死寂的荒漠和最辽阔的草原守望于此,最干涸的碱滩和最美丽的湖泊遥望于此,最贫瘠的戈壁和最丰饶的矿藏相伴于此。新疆是一个铺陈的盛宴,装得下所有的礼赞和惊叹。
六十年代末的初春,下了一场大雪。半夜时分,母亲肚子突然剧痛,有早产迹象。父亲赶忙叫了一辆马车,从村子送往十几里外的乡镇医院。车夫姓马,是个回族。母亲的呻吟催促他不停地扬起皮鞭。车轮躲不开翻浆的沙包和泥淖,颠簸考验着一个年轻母亲的承受力。离医院不足二里地,随着一次车轮的腾空,我从母体里冲了出来,并把第一声啼哭,匆忙而嘹亮地留在了新疆的大地上。
母亲也常常会谈起她的家乡,一条湘江流过的地方。说外公是个船工,她的童年是在船上度过的。谈的最多的,还是她十八岁那年嫁到新疆的生活。谈到自己住过的能结冰的地窝子,谈到被割麦镰刀磨出的一长串血泡,谈到亲手盖的第一幢干打垒的土坯房,谈到八年才一次的探亲假。最后,她平静地说,死后要和父亲埋在一起,埋在新疆这片干燥的土地里。每每说到这,我的内心总会涌出许多感动来。我知道,母亲这一辈人的很多往事,已经被新疆的土地和新疆的时间收留了。五十多年的生活,这片土地认识了她,她也和它们结成了亲戚。她的皮肤和这里的气温最熟悉,她的胃口和这里的粮食最熟悉,她的视线和这里的景色最熟悉,甚至她的风湿病和这里的阴雨天都最熟悉。回内地探亲,待不了多久母亲就会打电话来,不停地抱怨已经不能适应的南方。要么是夏天无处可逃的闷热,要么是冬天没有暖气的阴冷,要么是人满为患的拥塞,要么是缺乏交流的无聊。假期未满,她就预定了返程车票。
一个成年之后来新疆生活的人尚且如此,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疆二代”,我们的情感和生命,早已像耐旱的植物一样,在戈壁荒漠中扎下了根。每一阵风过,都是我们想要的清爽,每一处花开,都是我们期待的芬芳。我们把第一声啼哭,种在了新疆,而后在漠风中成长。我们长成了胡杨或者红柳,活成了骏马或者雄鹰。我们被这片土地滋养,当然,也为这片土地守候。我们的骨骼,我们的钙,我们的盐分,甚至我们的长相都是这片土地赐予的。我们早已成为了这片土地,我们早已辽阔成草原,它成为我们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只有新疆,才能打磨出如此粗粝而硬朗的品质,与我们的身体相配;也只有新疆,才包容得下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构筑起我们共同的家园。
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增强国家认同
2018年春节前,作为总领队我带领自治区文联新一轮“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员,来到了位于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喀什地区麦盖提县,进驻巴扎结米乡恰木古鲁克村。这是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全村3328人,贫困人口竟高达959人,贫困发生率超过28.8%。由于受极端宗教思想的影响,村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遍没有概念,更谈不上文化认同。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文联驻村工作队决定,改变村民们的思想意识,必须从文化层面展开工作。
此时,离戊戌狗年的春节还有半个月,为了让村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魅力,驻村工作队的第一次宣讲围绕春节展开。由于村民全是维吾尔族,我让有过一年驻村经验的副队长木合塔尔做我的翻译。此前,我和木合塔尔多次研究,如何讲、怎么翻的问题,形成共识,一定要让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高雅的寓意通俗化,深刻的哲理生活化,引导村民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
2月12日,驻村工作队在村会议室挂满了春联、福字、红灯笼、国旗等,整个会场一派节日喜庆的氛围,村民们置身其中非常振奋,但不知其中含义。我就用包谷馕似的语言,向村民们娓娓道来。讲了春节的历史由来,讲了每个时代过节的风俗习惯,讲了中华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美好心愿。之后,我拿起主席台上摆放的春联问村民,春联为什么是红色?为什么要贴在门框上?福字为什么要贴在大门上?上下联的对子什么含义?为什么要挂灯笼?两千多人的会场鸦雀无声,都想知道答案。宣讲员却从麦盖提人爱吃烤肉烤鱼开始谈起,喜欢烧烤,因为火能消灭病菌,带来健康和美好。而火是紅色的,所以贴在门框上春联的寓意就是火,防止一切不健康的坏东西进入到家里来;将“福”字贴在门上,是希望运气、财气、福气都从门里走进你家;万一好运气晚上来了,找不到你家怎么办?所以要用灯笼为运气照亮,看清家门。这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节日,所以要悬挂国旗。然后,又讲了千年书法的魅力和书写在红纸上的上下联所呈现的美好祈福,村民们掌声雷动,纷纷举手要求申领。我让大家放心,每家每户都有。散会后,工作队驻地被围得水泄不通,村民生怕晚了领不到春联。
驻村工作队员利用入户走访的机会,手把手地教村民张贴、悬挂。六十九岁的村民阿布拉老汉,一个人独居,刚盖好了富民安居房,院子门垛的水泥柱抹得粗糙,胶水不粘,老汉索性买了十七颗钢钉。工作队去指导时,他已经生生用钢钉把对联钉在了水泥柱子上。村民阿布都热依木见到工作队员,拉着不松手,不停询问对联“鸡鸣知日上,犬吠报春来”的意思,这些字是用什么笔写的。得到满意答案后,他朝工作队员们竖起了大拇指,说自己非常喜欢这样的过节气氛,以前没有人讲清楚,大家不了解,也就不过了。
不到两天时间,恰木古鲁克村五百五十户人家全都贴好了春联、挂好了灯笼。远远望去,整个村庄沉浸在红色的喜庆里。这让仅隔一条马路的邻村村民羡慕不已,纷纷找到文联工作队,希望能得到一副春联。为了让更多村民感受节日气氛,驻村工作队又筹集了一批春联、“福”字和灯笼,向邻村村民倾情相送,并指导张贴和悬挂。一时间,放眼望去,好几个村落红梅绽放、红旗招展,大家都沐浴在喜庆的海洋里。
驻村工作队利用春节期间文联干部下村结亲的机会,与村民们一起举办拔河比赛、共跳民族舞、顶球比赛、步调一致跑等游戏,形式多样的精彩节目,将恰木古鲁克村从来都不曾有过的春节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引得邻村村民也忍不住跑来一起欢度春节。工作队员和结亲干部一起到村民家,按照中国传统习俗教他们包饺子,也学习维吾尔族习俗学做抓饭,大家一起享用,其乐融融,共话新春。 3月7日,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与村里五百多名妇女一起,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妇女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活动以庄严宣誓拉开帷幕,举起右拳的妇女们异口同声,表示堅决远离极端宗教,尊崇文明科学,做聪慧时尚的新时代女性,并在条幅上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拔河比赛充分展示巾帼风采,口号嘹亮,拼劲十足。来村子结亲的文联干部代表队,毫无悬念地被村姑们拉下马。文艺表演的节目,都是妇女们自编自演的。在文联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恰木古鲁克村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支村文艺队,这也是她们第一次亮相,有些演员稍显紧张。文艺队长热依汗古丽·吾布力鼓励大家,并率先带领九位女演员上台,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小合唱赢得阵阵掌声。歌舞展示、吉他弹唱、小品表演,这些村级演员们越演越自信,台下的观众赞叹不已,喜笑颜开。这些平时觉得很普通的村姑上台之后,居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村里的农民诗人帕提曼,朗诵了创作的诗歌《母亲》,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一度让现场不少妇女潸然泪下。气氛的高潮出现在时装秀,这些平时满手都是老茧、双腿两脚泥的农民,此刻人人都是名模,穿着自己心仪的服饰,突然站在舞台上,时尚的造型、标准的猫步,打破了以往封闭保守的形象,将自信美丽的农村妇女新风貌充分彰显出来。
“从来没想到,我们村里还能有这样的表演,让我大开眼界!都是小时候一起玩大的,在舞台上我都快不认识她们了。”村民米热古丽看完时装秀后兴奋地说,她非常喜欢这些演员,说她们演的都是农民自己的事情,看得懂,有共鸣。
3月21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又是少数民族的“诺鲁孜节”,文联驻村工作队在村委会院子,熬制了两大锅预示着五谷丰登的“诺鲁孜粥”,与全村一千五百余村民举行庆祝活动。
活动以“感恩中国共产党,创造美好新生活”主题宣誓拉开了序幕,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和全村党员带头在横幅上签字,村民们也签名踊跃。我继续担任宣讲员,向村民们介绍传统节气春分的寓意,让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号召大家用辛勤劳作创造美好生活。随后,村文艺小分队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合唱《团结就是力量》,都塔尔弹唱、吉他弹唱、健美操表演精彩纷呈,依然是最后的时装秀将演出推向高潮。这些务农的姑娘小伙儿,身着时装,步伐矫健,一招一式都展现出青年的自信和阳光。整场演出掌声不断,笑声不断,甚至连窗户外面都爬满了观看的学生。
吃粥的场面是最壮观的,上千位村民喜笑颜开,排队打粥。整个院子汇聚成为吃粥的海洋。
七十多岁的萨依提·伊斯马伊力老人,一连吃了四碗,说好多年没吃到这么好吃的粥了。感谢工作队,让我不但明白春分的含义,还能和全村人像一家人一样在一起吃饭。三十岁的塔依尔满脸喜悦,边吃边说,他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学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知识,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表示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5月4日,文联驻村工作队组织全村三十五岁以下青年,开展以“远离极端宗教,追求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庆祝“五四”青年节联谊活动。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乐曲,五百多名青年村民齐唱国歌,整个村委会大院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村民面对团旗,举行集体宣誓。我向青年村民讲述了“五四青年节”的由来,这个节日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之后,在篮球场举办了趣味体育比赛,让年轻人在娱乐活动中充分理解合作、团结才能获得胜利的道理。文艺表演又是大家最欢喜的节目,村文艺队员们,用歌唱和劲舞展现了青春的活力。最后的华尔兹交谊舞成为全场最大的高潮,五对青年男女穿着华丽的服装,在悠扬的音乐中翩翩起舞,优雅的舞步,浪漫的气质,让人很难想象,仅仅三年前,这些人中,有的男子还蓄着大胡子,女子还蒙着面纱。
晚上九点,恰木古鲁克村委会的院中,第一次点燃了篝火,一场近千名村民参与的周六舞会拉开帷幕。许多群众害羞,不敢上场,工作队员和村文艺队的青年带起头,随着音乐节奏走到广场中央,跳起三步、四步交谊舞。播放维吾尔音乐,大家跳起刀郎舞。慢慢地,上台的人越来越多,舞曲也越放越丰富,桑巴舞、迪斯科……围绕着篝火,大家手拉手,高声欢呼,载歌载舞,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工作队和村两委商定,以后的每周六都在村委会举办舞会,让这里成为年轻人娱乐、交友的好场所,也打开了一扇展示现代生活的窗口。
8月17日,是农历的“七夕节”,为了让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浪漫的誓言,不仅成为对爱情的承诺,更要变成对家庭的坚守,让村民深刻理解“家和万事兴”的古训。文联驻村工作队结合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举办了首届恰木古鲁克村“幸福婚姻、美满家庭”金婚表彰纪念会。从全村选出十对婚姻时间最长、家庭生活最美满的夫妻进行表彰。他们中婚龄最长的已达五十年,最短的也有三十七年。这些上了年纪的夫妻,大都满脸皱纹,有些已经行动不便,但都心怀自豪之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表彰会的现场非常感人,有些孩子专门从外地赶来,与头发花白的父母相拥而泣。还有许多孩子拿出孝敬父母亲的礼物,恭恭敬敬献给长辈。我也被场面感染,给村民们讲起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讲了“七夕节”的来历,还讲了家庭和谐才能同心协力,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尊老爱幼才能彰显中华美德,才能体现社会和谐和美好。文联驻村工作队还专门安排摄影家给这十对夫妻拍了纪念照,还购买了十套组合式家具予以捐赠,给每对夫妻都制作了荣誉证书。又从村里选了十对才结婚的年轻夫妻,给金婚老人们颁发了合影和证书。此举既教育、激励了年轻人向老人学习,又蕴含着幸福和谐婚姻的继承和传递。颁奖时,整个礼堂掌声雷动。尤其是这十户家庭的子女们,眼含热泪向父母表达由衷的祝福和感恩,这一感人场景让现场的很多村民热泪盈眶。
参加表彰会的麦盖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依不拉音·吐尔逊很有感触地说:“非常感谢文联驻村工作队,不但将这么贵重的组合家具送给了我们麦盖提县的村民,更是把‘幸福婚姻、美满家庭’的理念带给了大家。真情换真心,家和万事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美德培育,幸福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子女教育的示范。我们的社会越和谐发展,就越需要稳定的家庭来支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是中华传统美德,要想社会和谐稳定,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刚结婚的艾买尔·吾斯曼是颁奖嘉宾,他激动地说:“感谢驻村工作队,让我见证了这场有意义的表彰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忠于家庭,坚守婚姻。我也要过到五十年金婚!”
受表彰的买买提明·阿力木老人眼里一直含着泪水,他的妻子娜瓦提汗·买买提重病在床,为了参加表彰会她坚持坐着轮椅来到现场。整个过程历时两个小时,买买提明·阿力木都紧紧握着妻子的手,他十分动情地说:“我的妻子可能时日无多了,我很高兴能陪伴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很感谢文联驻村工作队,给了我们这次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我们四十九年婚姻的幸福,我们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没有海誓山盟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海枯石烂的坚贞表白,只有两只粗糙的手紧紧攥在一起。岁月的皱纹刻在脸上,感动的泪花噙在眼里,所有的语言都黯然失色,只有温暖在传递。
9月24日是传统的中秋节,驻村工作队组织村里的四老人员、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庆中秋座谈会。在村大礼堂,大家围坐在一起,我向大家讲起中秋节的来历,讲了有关写中秋节的诗歌名句,讲了中秋节吃月饼所蕴含的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的寓意。大家吃得开心,聊得畅快,对村子的美好变化赞不绝口。聊到高兴处,音乐一响,村民们都走进礼堂中央,跳起了欢快的麦西来甫。
10月1日注定是恰木古鲁克村最隆重的纪念日,一大早全村两千多村民就来到村委会,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在宣讲阶段,我向村民们详细讲述了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讲了暴恐频发的伊拉克、叙利亚民不聊生的现状,通过新旧对比、国内外差异,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只有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教育每一个人维护得之不易的祥和。还通过有奖问答的方式,让村民回答了自己所享受到的各项惠民政策,更增强了村民们对国家感恩、对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在驻村工作队的精心培训和组织下,村文艺队再次绽放光芒,一个个创新的节目,一曲曲欢快的舞蹈,点燃了观众的情绪;滑稽幽默的哑剧,极具喜剧效果,引得村民忍俊不禁;以靠智慧和浪漫求爱成功的诙谐舞蹈,更是将观众中情绪推向高潮。这些新创的节目,包含了文艺队员们的智慧和想象,他们表演自如,张弛有度,非常契合村民们的欣赏习惯,深得大家的喜爱。
村民塔依尔·艾买提表示,像这样寓教于乐的活动,大家都非常愿意看,既得到了精神愉悦,又了解了历史和文化知识,增强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10月17日是传统的重阳节,也是一个孝老爱亲的节日。文联驻村工作队选定本村十位七十岁以上家庭和睦的老人,进行表彰。
活动开始时,在全村一千多双眼睛的注视下,十个儿女搀扶着他们的父母走上台来,坐成一排。儿女们帮老人脱掉鞋袜,倒上热水,开始给他们细细地洗脚,许多老人流出了热泪。参加活动的吾斯曼·阿玉甫老人激动地说:“第一次过敬老节,孩子也是第一次给我洗脚,心里十分激动和温暖。”他的女儿努热姑·吾斯曼说,这是自己第一次为父亲洗脚。想想父母为自己做的那么多,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感到十分惭愧,今后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多陪陪他们。文联驻村工作队还给每位老人购置了新皮鞋、新袜子,儿女们给父母仔细穿新棉袜和皮鞋,有的孩子给父母献上了花束,台下的观众,也受到感染,许多人的眼眶噙着泪水。
坐在台下的艾孜孜江·买合木提被这场孝亲活动深深打动,他羞愧地低下头,想到了自己腿脚不好的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三十年还没有给她洗过一次脚。回到家里,艾孜孜江把今天的活动告诉母亲,并表示以后每天都要给母亲洗脚。说完他就开始烧热水,轻轻脱去母亲的袜子,看到母亲浮肿的腿,他流下愧疚的眼泪,细细地搓洗,慢慢地按摩。阿提古丽老人也眼含热泪,儿子的行为让她很吃惊也很感动。从那天开始,两个多月来,艾孜孜江每天晚上都坚持给母亲洗脚,他说这样做既是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也是做给孩子们看的,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孝敬老人、感恩父母的道理。他说,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活动,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他从心里感激工作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学下乡工程
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2018年6月9日,文联驻村工作队启动了 “书法进校园工程”,并向恰木古鲁克村小学捐赠了价值一万两千元的一百套书法教材,挑选了三十名国家通用语水平较好、表现优秀的学生作为首批书法培训班的学员,小学生们迎来了人生的第一堂书法课。为了确保稳定教学,新疆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和麦盖提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共同承担授课任务。
麦盖提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心甫担任第一堂课的老师。刘老先生已年近八旬,仍然孜孜不倦地为书法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课堂上,孩子们既兴奋又好奇,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毛笔和墨汁,把毛笔攥在手里反复察看。在老先生的指导下,孩子们第一次抓住笔,在宣纸上落下墨。刚开始孩子们用各种姿势握笔,刘老师一个一个纠正。刘主席说:“书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統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此我会尽我所能。”
四年级的木乃热·热哈曼是个刚十岁的小姑娘,在书法班里进步最快。之前她连见都没见过毛笔,说自己一握住毛笔,就非常喜欢,刚开始写起来觉得挺难,现在练了几个月了,慢慢掌握了笔画和技巧,字也越写越好。她说长大了要当书法家,像老师那样写出好看作品,挂在墙上。依布热依木·库尔班是五年级的小男孩,他说自己不但在课堂上要练好书法,回家还要辅导母亲写字,虽然母亲阿热孜姑·艾萨只读过两年书,但却非常喜欢用毛笔写字,他每天回家都要教母亲写两个字,一年级的弟弟也经常与他挣抢毛笔,要在纸上写字。他说自己非常喜欢书法课,一定会坚持学好书法。 为了使恰木古鲁克村小学书法培训班长期开办,自治区书法家协会调动协会的书法人才,除了县域的会员授课之外,每月还派出一名专业书法家,来村小学指导一星期。麦盖提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团也将全员轮流担任书法培训班教师,确保书法教育收到实效。
2018年12月10日,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志顺和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伯阳专程赶到麦盖提县恰木古鲁克小学,对全县的美术老师和书法班的孩子们进行了三天的培训,让这些孩子从小就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和技巧,练好“童子功”。在三天的培训中,看着孩子们娴熟的运笔和恰当的结构,李志顺副主席说:“孩子们找到了书写的感觉,这些维吾尔孩子对书法的悟性,超过了我的想象。”他当即决定,再给孩子们捐赠千元的纸和墨,让他们不要担心,放开去写。
2019年1月28日,李志顺副主席又带着新疆书协、喀什书协的书法家来到恰木古鲁克村,与村小学书法班的几十个孩子一起,给全村家庭书写春联和“福”字。村委会大礼堂一字铺开了二十多米长的创作台面,七八位老师一边写一边纠正、指导孩子们书写。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些孩子很快就能在空白的春联上写出满意的对联和“福”字,不到一个小时,春联、“福”字铺了一地。闻讯赶来的村民越来越多,工作队员看到此情况,让大家不要急排好队,每家每户都不会少。村民们排队有序领取,一家一套,兴高采烈地回家张贴了。2019年春节,恰木古鲁克村很多家庭大门口的春联和“福”字,都是自己家的孩子寫的。
2019年5月21日,中国文联举行“送欢乐,下基层”暨“5·23”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书法公益活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一行由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带领,中国书协理事张继、梁永琳等全国著名书法家一行六人,在新疆书协主席李方和兵团书协主席孙峰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恰木古鲁克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创作。
下午四点,村委会大礼堂挤满了人,听说来了全国名家,从喀什各县市赶来的近百位书法爱好者和六百多位村民济济一堂,现场观摩书法家们的精彩创作。在简短的启动仪式后,书法家们向恰木古鲁克村优秀党员、劳动模范们每人赠送了一幅书法作品,鼓励他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之后,开始现场创作,两个小时的活动,书法家们挥毫泼墨,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全部赠送给恰木古鲁克村“访惠聚”工作队、基层群众以及学校师生。郑晓华秘书长看到村小学书法班的维吾尔族孩子们也在认真书写,非常兴奋,走过去亲自指导他们用墨、蘸水的方法,并抓住五年级孩子阿孜古丽的手,教她手腕如何用力,两人合作写了一幅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作品,送给阿孜古丽。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蒋乐志老师则和六年级学生热依罕古丽聊得开心,小热依罕古丽告诉蒋叔叔,她就想到北京上大学,练习书法,蒋乐志记下了小姑娘母亲的电话后说:“你好好学习,长大了只要你考到北京的大学,叔叔资助你,并教你书法。”热依罕古丽的母亲紧紧攥住蒋乐志的手,热泪盈眶。
22日上午十点,郑晓华秘书长带领书法家一行来到麦盖提县第三中学,开展“中国书法志愿服务公益大讲堂”。张继作老师为主讲,向现场五百多名师生讲授书法传统文化知识,并就书法创作问题为师生们答疑解惑。书法家一行还向麦盖提县第三中学赠送了多幅名家书法作品,鼓励学校师生继续努力学习书法,传承这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为了能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孩子们,在文联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为麦盖提县教育系统争取了八个名额,参加由江西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为期半个月的上饶师范学院书法培训班。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西书协主席毛国典亲自上课辅导,全省一流的书法家授课,让去学习的老师们收获极大。此举为麦盖提教育系统培训了第一批书法教师。
2019年8月22日,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也为了检验一下去江西培训的老师们和在小学培训孩子们的学习效果,驻村工作队在恰木古鲁克村举办了一场“乡村墨韵”的书法培训作品成果展。在村委会大礼堂,展出七十余幅作品,既有自治区名家的,也有麦盖提县书法家的,重点是去江西培训的麦盖提县各位老师的作品和恰木古鲁克村小学孩子们的作品。有二百多位村民主动前来参观,他们围住麦盖提县的书法家,要求为自己写一幅字。看着孩子们的作品,一些村民也按捺不住,加入了写字的行列,齐曼古丽·萨吾提在全体村民的注视下,拿起笔,一气呵成写下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她说:“我的孩子参加了书法培训班,他在学校学,回家教我写,这一年来,我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多,书法水平也在慢慢提升,我从汉字中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看到群众对书法的喜爱,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决定利用这种优势,把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表彰一批村级优秀典型,将书法作品融入其中。驻村工作队在新疆书协的支持下,创作了一批“勤劳致富”“尊老孝亲”“卫生家庭”“优秀党员”等书法作品,工作队将这些牌匾装裱好,在村民大会上对评选出的优秀家庭隆重颁发奖牌,并号召全体村民向他们学习,使得全村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取奖牌的良好氛围。这些获得书法牌匾的村民十分珍惜荣誉,每天都将字框擦拭得干干净净,目前全村已经发出奖牌十六块。
现在,村民的精神风貌发生很大变化,衣着干净了,院子整洁了,脸上的微笑更加灿烂。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在健康的文艺活动引领下,思想更加开放,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也更加明确了。
一直在喀什务工的村民阿布拉·艾买尔,走到路口,竟不敢相信眼前就是自己居住了二十多年的村子。街道干净整洁,门口堆放杂物的空地种上了鲜花,围上了栅栏墙。水墨的白墙、灰顶色调统一,粉刷一新。墙面上规整地挂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既有孔子、孟子等先哲的智慧思想介绍,又有唐宋八大家的千古佳作;既有孝道文化,又有国粹精华;既有激励勤学好读的成语故事,又有剪纸艺术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本残破老旧的围墙,被国学文化妆点得高雅素洁,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阿布拉·艾买尔仅仅半年没有回来,居然找不到自己家的小巷子了。 促进这一改变的是文联驻村工作队启动的“国学文化进乡村工程”,环村打造三千多米国学文化墙,在内容选择上,重点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自信。让村民和孩子们逐渐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慢慢浸润到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
国学文化墙引起了村民们强烈的兴趣,纷纷前来观看。走访过程中,我发现几位村民聚集在“文帝孝母”画作前驻足观看,便为他们讲述这个故事:汉文帝刘恒的母亲一病三年,卧床不起。刘恒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他每天为母亲熬药,每次熬药,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这个故事让在场的村民阿孜古丽感动不已,她表示要将这个故事告诉全家人,并且以身作则,孝敬父母。
许多村民还在一幅幅反映民族团结、邻里和睦、子孙满堂的画作前合影。这些画作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八十岁的贫困户吾守尔·艾沙对这些画作非常喜欢,我们在装订上墙时,他一直守在旁边,不停询问画面的内容。他家外墙面太过狭窄,无法悬挂,他心里难受极了,不停央求我们换张小的,也一定要挂上。当时没有小画,无法挂画。老人转身走进自家院子,我们以为他生气了,没多久吾守尔·艾沙老人出来,从口袋里掏出三张皱皱巴巴的十元纸币,硬塞给工作队员,说自己要买一张画挂在墙上。这种执着的态度让我们很感动,又专门定做了一幅小的斗方为其挂上,并告诉他工作队不收一分钱。
在对村级夜市的施工中,我们还把环广场周边二百多米距离的空地,建成了六十六块国学文化宣传栏,既有中华传统节日,又有诗经楚辞等经典名篇;既有新疆特色美食的介绍,又有中华传统美食的巡揽,传统文化元素在整个村子,随处可见。
原以为这些不懂汉语的维吾尔族村民,文化低,加之受极端思想影响时间长,对国学文化的认知度可能不会太高,没想到上墙之后,村民们纷纷表示,对这种颜色和画作以及画作上的知识,都十分喜欢。
在每周一的升国旗“三结合”宣讲活动中,我都要就国学文化墙上的内容给村民们作宣讲,并开展有奖问答,让他们能够牢记这些内容。让我感动的是,一次打的回村子,车子开到我村国学文化墙前,出租车司机慢了下来,指着孔子的像对我说:“孔子,我认识,他是我们国家最厉害的老师。”我朝他竖了大拇指。 每周国学文化的有奖问答,从刚开始的两三个人举手,到现在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人抢答;从开始的全村只有一个人知道春节,到现在的所有传统节日对答如流,我知道,这是设立了不到一年的国学文化墙开始发挥效用了。这更坚定了我们的工作方向,对于文化的渗透,我们需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相信群众一定能在潜移默化中,从接触到接受,到完全认同中华文化。
挖掘農民诗人,激发文化自信
走进恰木古鲁克村委会大门,是一条宣传长廊。在所有的展板中,“农民诗歌专栏”是最醒目的。上面有四位农民端正的照片,还有维汉两种文字的四首诗歌,每一首都饱含着对祖国的感恩,对新生活的热爱,对环境变化的赞叹。这是一块诗歌的沃土,是自治文联驻村工作队发挥文艺优势,在村里培养出的农民诗人抒发自己情感的舞台。
工作队初到村里,在入户走访时发现有个别村民喜欢在小本子上编几句顺口溜,这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发挥文艺的引领教化作用,挖掘本村的农民诗人,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年初全村的宣讲大会上,工作队将此项创意公布于众,并当场展示了“农民诗歌投稿箱”,腾出专门版面,作为“农民诗歌专栏”发表园地,每月一期,所有的村民都可以投稿,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承诺每首诗歌都会颁发一百元稿酬。当场就引起轰动,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明显情绪激动起来,有人举手询问用什么文字写,用什么纸写,投稿箱怎么用,可不可以直接交给工作队员。看到大家热情如此高涨,工作队当场宣布,由副队长、《美拉斯》杂志的主编木合塔尔全权负责此项工作。
此后,木合塔尔积极主动与村民联系,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创作,用发自内心的情感,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和美好生活。他拿上稿子后,对每行词句都认真修改,还与作者一起讨论,指出创作的不足和遣词造句的错误,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他们的诗歌虽然语言稍显稚嫩,但情感真挚感人。经过半个多月的挖掘和培养,第一批四位本村的“农民诗人”作品被推选出来。2018年3月12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恰木古鲁克村委会的宣传栏里,第一次发表本村第一批农民诗人的作品,还配上了诗人们的照片。透过照片中的微笑,彰显出了这些农民诗人对生活的自信和期待。他们有的在地里劳作,粗糙的骨节被镰刀磨出了老茧;有的放羊,指缝里有青草的绿汁;有的做木匠,手背还有没洗掉的油漆。他们大都还没有摆脱贫穷,却能在诗歌里酿造精神层面的蜜。在生活里发现了诗意,使得他们的心灵有了温度、有了美好、有了别样的幸福。
每隔一段时间,文联驻村工作队都会安排有创作经验的队员,对这些农民诗人以改稿会的名义进行培训,讲述诗歌创作的语言要素、意境营造等,让这些只有初中、高中文化的村民们大受教益,创作水平也明显提高。村党员古丽巴哈尔非常兴奋地说:“这样的培训太好了,我一直喜欢写作,以前就随手记录自己的心情,现在经过培训知道怎么写了。作为党员,我一定要把祖国强大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的现实,表达出来,要创作出更多诗歌感恩党、感恩祖国。”村民努尔古丽刚在诗歌专栏里发表了《村里的春天》,她将村里环境的变化、生活的变化、各家各户庭院卫生的变化,都写进诗歌里,情感真切,语言纯朴。她说:“我以前觉得自己有许多话要说,但是又不知道从哪儿入手,经过老师们的启发我找到了方向,以后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村里的美好事物,用自己的真情来感谢共产党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和惠民政策。我还要鼓励更多的人来写诗歌,来投稿。”
布哈丽切姆·阿布拉是村里农民诗人的代表,诗歌专栏开辟半年来已发表了两篇作品,两次自豪地站在全村人的面前领取稿费。她说,自从开始写诗歌以后,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村里有文化的带头人。她不但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还把庭院收拾得一尘不染,栽种了二十几盆花草,院子里小拱棚的蔬菜也长势茂盛。她在村子里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她逐渐被村民认可,妇女们愿意找她商量有关孩子的教育、对象选择的问题,甚至一些家庭矛盾都会找她来评判。诗歌让她找到了自信和价值。 驻村工作队还把诗歌的表达延伸到了孩子们的领域。暑假期间,内初班、内高班、大专院校的学生们都返乡回村了,驻村工作队专门召开了返乡学生座谈会,教育孩子们珍爱这个美好的时代。国家为孩子们的教育投入了大量资源,南疆四地州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全部免费,考上大学国家还奖励和发放各类补贴,国家还给每户家庭盖了富民安居的新房,给贫困户和老人发放各种生活补贴,让所有的家庭都衣食无忧。孩子们表示,一定会远离极端宗教,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国家对他们的期望。可以明显感到,出去上学的这些孩子,见识广了,视野宽了,已经能够认识到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和任务,明白了掌握知识不仅仅只是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更是要让眼睛亮起来,思想明晰起来,学会看待世界的方法,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尤其看清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用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稳定,这也是维护自己的未来。
驻村工作队还开辟了一期“大学生诗歌专栏”,对这些朝气活泼的孩子更具激励性。他们的头脑里已注入了全新的知识,国家通用语言也娴熟掌握,眼界更加开阔,语言和思想也更加成熟,学生们的创作热情非常高涨,新的文化潮流必将会由他们来引领。在座谈中,工作队还鼓励返乡的学生,即使回到学校,依然可以向农民诗歌专栏投稿,让他们的父母亲来领取稿酬,为家庭争光。学生们很受鼓舞,说家乡能有如此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外学习的他们也深深地为家乡自豪。在江苏上内高班的苏比努尔每逢假期都会来村委会报到,还主动兼任村农民夜校国语老师,她说:“现在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环境变化大,村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这让我十分高兴,也很温暖。我相信,我的家乡会更加安定团结,更加和谐美丽。”
木乃外尔·热合曼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生,她说:“我考上大学,国家资助了六千元,解除了我的学费困扰。驻村工作队又奖励了我家一套组合式家具,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靠学习为家里挣来的东西,我一定要把这些感动都写出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驻村工作队已经和自治区文联相关杂志社对接,将从村子农民诗歌中选出几首上乘之作,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达到三篇以上的作者,再推荐加入新疆作家协会。此举将会极大地激励这些农民诗人的创作激情,提高他们的创作自信。
2019年7月,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以恰木古克鲁克农民诗人作品为主,又征集了麦盖提县其他乡村的农民诗人作品,共计二百余首诗歌,计划出一本诗集,取名《祖国万岁》,稿子已经报送新疆文化出版社审定。届时,这些农民将会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
建设村史馆,让正能量发光
为了提升村民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将扶智扶志推上一个新水平,文联驻村工作队积极与山东日照援疆指挥部联系,得到资金支持后,历时六个月,终于在恰木古鲁克村建起了首座二百平方米的村史馆。
恰木古鲁克村是一个建村百年的老村庄,1936年就建成了恰木古鲁克村小学。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村里几乎没有留下来多少有价值的资料,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成了回顾历史的珍贵资源,如果再不用好,几年之后恐怕就更难收集了。
针对村史馆的资料搜集,2019年年初,我们邀请了较为专业的新疆大众视觉传媒公司的工作人员,与驻村工作队的干部一起入户走访,了解村庄的发展变化,寻找老照片和老物件。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了解和资料整理,又召开了几次座谈会,终于在五月份形成了村史馆的设计方案,开始施工,六月底基本建成。
2019年7月1日,在建党九十八周年之际,驻村工作队的全体党员和全村二十八名党员,共同开展了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参观恰木古鲁克村村史馆。这是首次开放,队员们一进入村史馆的大门,就惊呆了。以前这间三百平米的旧房子被装修一新,正对着大门的是序言,对村子的百年历史和发展变化进行了简单的梳理。靠左进入展厅,分别用图片和文字对解放前、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十八大之后、“访惠聚”驻村工作、山东援疆工作、村支部党建工作等八个层面,展现了村子在交通、住房、医疗、教育、脱贫等不同方面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展厅中央的橱柜展示的过去的老物件,有上百年历史的石磨、木盆、木桶,民国时期在新疆发行的纸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使用的案板、擀面杖、洗手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使用的油灯、马灯、扁担、老旧书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使用的镰刀、木叉、驴车龙套、锯子、火炭熨斗等,每一样东西都带着一个时代的烙印和温度。这些都是村民们自发捐赠的。村老党员苏莱曼·玉苏普指着他捐赠的铜锈斑斑的水壶告诉大家,这是他奶奶小的时候就用的,那时候吃水要从七八公里外的叶尔羌河里用毛驴去驮,用水非常困难,洗脸就往手心里倒一小捧水,现在自来水流到洗脸盆里,想用多少就用多少。党员吾布力卡斯木·吉力力指着驻村工作队展板,对历年投入的建设项目如数家珍,说从打井修桥到修路建房,尤其是这两年,为了让村民们脱贫致富,不但建了夜市和卫星工厂,还建设了蔬菜超市和水冲厕所,对村级街道、花栏、围墙也进行了修缮和美化,尤其是我们村的墙面都有漂亮的图画,现在我走在街上就像到了县城一样。大家七嘴八舌谈自己的感想,把这些新旧图片和物件一对照,就能感受到巨大的心灵冲击,感受到一种无可辩驳的认可,只有共产党才能给老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
2019年8月3日,山东省日照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永红,在山东省援疆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喀什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邓泽宇,麦盖提县委副书记、县长艾尼瓦尔·吐尔逊的陪同下,来到恰木古鲁克村进行调研,重点参观了村史馆。他对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文联就是要在文化上下功夫,用文化的力量增长村民的见识,拓宽村民的致富门路。”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利用升国旗宣讲后和开办夜校下课后,分期分批组织村民参观村史馆。听了我们对图片和物件的详细讲解,村民也很受震动,村里的木匠牙生·达吾提激动地说:“以前光听自己的长辈说生活落后的状态,现在看了图片,才真正感受到了,我们现在太幸福了,有新房子,有摩托车还有各项惠民补贴,我们一定好好珍惜,多挣钱,把自己的好日子过好。”农民诗人古丽巴哈尔也按捺不住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村史室对我的冲击特别大,我深刻认识到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生活的美好需要我们每个人来守护!我要写出更多的诗歌,来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
自从参观过村史馆之后,不少村民主动将家里的老物件捐赠出来。七十三岁的买罕·木居马老汉,大中午推着勒勒车来到工作队,把他家珍藏了上百年一副石磨捐献出来,說放在村史馆更有意义。五十二岁的妇女阿衣夏木·努尔敦则把母亲留下来的煤油灯和一尊六十年代毛主席白瓷像捐给了村史馆。我们都一一做了登记,村民的行为让我们觉得非常温暖,更坚定了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决心。
村史馆还专门留出一块版面制作了光荣榜,让本村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优秀党员、农民诗人、大学生家庭等荣登展版,让村子里的正能量发光。此举大大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他们纷纷表示,要向光荣榜里的优秀人物学习,努力学习国家通用语,主动打工挣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一直坚持用文化的引领作用来启迪村民们的心智,让他们内心产生触动、发生变化、最终认同文化。通过文艺下基层活动,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村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在乡村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各类文艺演出让村民们在享受精神大餐的同时,不断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传播了正能量,让人们自觉远离极端宗教,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自治区文联驻村工作队始终以传播、发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在本村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一点一滴地普及给村民,更想通过类似于书法进校园工程,国学文化墙工程,各类文艺演出和文化宣讲,向每一个村民讲,从每一个孩子抓起,将意识形态领域去极端化工作,做出特色,做出效果,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在恰木古克鲁克村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