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与“名流”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dddes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招生从来不缺乏吸引人眼球的“话题”,今年更是如此。由于香港一些大学在内地招生,与内地高校“争夺”优质生源,导致“北大清华沦为二流说”盛行,加上网络的力量,今年众人更是将矛头直指北大、清华这样的国内名校。
  
  “风波”乍起
  
  2005年北京高考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毅然选择香港科技大学的举动,曾让一些人惊呼“北大清华生源流失”。2006年,香港高校不仅从大陆的学校聘走优秀教师,还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考生和众人的眼球,加之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对北大的质疑,于是一场关于“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的讨论突然爆发。
  “从招生上说,北大、清华等内地高校‘沦为二流’纯属无稽之谈!……北大和清华的调档线远高于香港的高校,今年北京的文、理科状元都报考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并已被录取”,“北大、清华仍是中国高校中最优秀的”。北大招生办负责人的一席话不仅没有平息这场论证,反而激起了网民的轮番进攻,将以“分数线一流”论证“大学一流”的逻辑大加“批判”。
  眼见事件愈演愈烈,香港有关大学也不得不出来声明,香港科技大学内地招生负责人朱力径表示,“‘二流说’完全错误”。而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也表示,“港大和北大清华一样,都是一流的大学。”
  激烈的言辞和各方面的声明解决不了任何事情。冷静下来看关于“一流还是二流”的论述,我们不仅要问:衡量“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与香港的大学相比,内地大学的问题、欠缺究竟出在哪里?如何改进克服?或者说,“一流”的名声就真的那么重要?
  
  凭什么“挑战权威”
  
  是不是“一流”,寻根究底,学校说了不算,学者说了也不抵事,而在于学校的底蕴根基以及教学质量。重要一点,那就是市场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上。
  如果将这场争论的着眼点放在学校是不是录取多少“状元”、生源的“录取线”上,便正好成为网民攻击的“把柄”——我们不是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吗?我们不是一直在批驳高分低能吗?将教育的成功与否寄托在生源上,那你与普通大学又有什么优势可言?
  《中国青年报》上公布过一项调查,或许能为这些问题提供部分答案。调查显示,如果同时被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顶尖高校录取的话,71.2%的人更愿意选择香港的大学。对于为什么要选择香港的大学,排名前三的原因是,香港的大学“更加全球化”(81.6%)、“毕业生求职时更有优势”(66.8%)、“学术氛围更好”(50.9%)。而与此同时,有59.5%的人认为,与20年前相比,内地高校的竞争力正在下降。至于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列第一位的看法是“应试教育,不能学以致用”,此外,学术氛围与科学精神在内地高校的缺失,也被61.7%的人认作是其竞争力下降的原因。
  大陆考生选择香港一些学校,重要一点是绝大多数考生看中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5月25日,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
  毕业生成“香馍馍”,自然有学校教育机制的原因。香港大学实行“全人教育”,课时教育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在此之外,学生还要参加社会服务、领袖训练、宿舍活动等各种活动。在本科生专业里,很少使用指定的教材,学生使用的都是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最新资料。而正是香港大学这样的教育体制与模式,才使它不仅培养了许多市场需要的人才,而且也使自己的声誉得到极大的提高。
  反观国内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即失业”的厄运成为如今毕业生心底最深切的痛。滞后的专业设置,僵化的教育模式,加上缺乏最基本的动手和生存能力,产生一批“有文凭,无能力”的书呆子,用人单位怎么敢轻易接收呢?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滞后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才能发展。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流向制度更优越的大学。这一点,勿庸置疑。
  
  “一流”又如何
  
  如何看待网民的置疑,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确实应该摆正位置。“一流还是二流”的评价是外界的一种压力,却不能成为衡量的标准。说白了,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北大清华的地位和“名气”是既成的事实,并不会因为香港一些大学录取了部分高分考生就会有所改变。
  为“虚名”所累,太不值得。在我看来,北大清华完全没有必要把这件事当成负担,更没有必要因为指责而站出来“声明”。实际上,网民的置疑未必全是“恶意”,从某些方面来说更像是为国内高校敲响警钟:“集中了很多人才,但学术氛围不够,现有管理模式很像官僚体系,而不像一个有学术氛围的大学”——类似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些个人色彩,可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古训还是颇有一些道理。
  几年前,有人为北大清华进不了“世界大学排行榜100强”而忿忿不平,也有人提出尖锐的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最能说明问题。中国的应试教育都是些空头理论,大多排不上实际用场;历史课本的内容太过于笼统,还不如看《二十五史》,重大事件的分析都已成为标准答案,只剩下纯粹的记忆;记英语单词,背数理化公式,再加上形形色色的辅导材料,都成为现代学生的必修功课。这样的学生平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虽然指摘并不完全针对北大清华,可教育制度的僵化的确发人深省。几十年一贯的计划经济体制养成了他们巨大的惰性。不光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严重滞后,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而且,许多大学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上还极度欠缺,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根本原因。
  有差距是正常现象,承认差距也不是什么坏事。比差距更可怕的事情是固步自封,妄自菲薄。“知耻后勇,志存高远”是我们从小便明白的道理。凭借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虚名的争论中脱出身来,务实创新,找到与港澳大学和国际成功大学的差距,不断完善,“一流大学”也将得到公众的认可。
  那些虚名,不要又何妨?
其他文献
在高科技企业云集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虽然地处最核心区域,办公场所的租金却是最低廉的。这项已执行了9年的优惠政策,使很多初到北京的留学生创业者体会到了“摇篮”的温暖。  按照创业园的规定,审核入园的留学生企业创业,第一年只需缴纳20%的房租,到孵化期结束的第三年,这个比例才会涨至60%。海淀创业园主任赵新鸣算了一笔账:以最低房租每天每平方米4毛钱计算,留学生租用
期刊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年人均收入700余元到年人均收入超万元;从有名的贫困村到全村年收入高达400万元的富裕村;从全村各户没有一台电话,到家家拥有多部手机、村中各角落都可免费无线上网的数字民俗村……旅游不仅改变了山村的经济面貌,也使庄户人家迸发出了“赶潮”的理念,由此,北京麻峪房村展现出——    游客齐先生从北京城里赶到昌平区麻峪房村打算“放松一下心情”。没有料到,车子刚刚停在了村口,手机就急切地
期刊
尹昌来,60年代出生于吉林长春。198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 2001年4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经营专业(MBA)。国内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之时,尹先生就看到模式与制度的创新乃是未来国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故此决然东渡扶桑,向日本的学术界和企业界学习,探究日本经济奇迹背后的动力源。2001年10月尹先生归国创办北京天正创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积十年潜心磨砺之功,以所掌握的广泛的日本企业界、
期刊
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1年的125万到2002年的145万,从2003年的212万到 2004 年的280万再到2005年的338万。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年俱增,客观上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发放大学生问卷4000份,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
期刊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全球高新技术革命与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国际产业竞争与国家竞争的整体态势,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北京是肩负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的国家首都,也是全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丰富、科技人才最密集、科技创新对全国辐射带动能力最强劲的中心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国
期刊
2006年春天,中国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军号角。中关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自主创新的策源地,早已将“追求创新,鼓励创业”作为自己的文化精神,并为此拼搏冲杀了20多年,创造出联想、四通、方正、用友、新东方、汉王笔、中国芯、小灵通、商务通、金山词霸、爱国者、非典疫苗、神州六号、新浪、百度等一大批标志着中国科技、文化、教育最领先、最高端的民族品牌,诞生了陈春先、王选、柳传志、段永基、俞敏
期刊
古罗马人真正的胜利,是在征服希腊的过程中他们的头脑被希腊文明攻陷了。在埃及博物馆里则可以看到,古埃及的雕塑作品在两千多年中保持着没有多大变化的传统风格,再看希腊征服埃及期间留下来的希腊雕塑作品,能明显看到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艺术,蜕变出鲜明的创新。不仅艺术上的创新,希腊人汲取了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在科学、哲学、航海贸易等方面都发生了创新,并深远地影响了罗马,乃至后来的整个欧洲。  埃及曾先后被亚历
期刊
“学而优则仕”是国人因袭的一种“做官”情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乏其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不在少数。一部《二十六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升官图”。史家诸如司马迁者流,不过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记录者。俱往矣,“做官”情结已演变成时下的“官本位”游戏潜规则,倘不加以遏制,“执政为民”、“科教兴国”、“实业兴邦”、“文化创意”……都将事倍功半。  科研系统是“官本位”的重灾区。科协主席周光昭直
期刊
“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开始听到这句话时我一愣,半个小时,不管对什么样的采访高手,也似乎不够的啊。有时候,甚至连人家姓甚名谁籍贯出生血型履历婚否荣誉啥的都没问清楚,时间就咔的一声到了。如果期间再接几个电话,再有几个人过来打几个岔,或者不期而遇某个老朋友,提到某个热闹时兴的话题,也许我连“小叩柴扉”的余地都不存在了。  好在才让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好在我深知基础数据在网上都会有,好在安泰科技是个上市公
期刊
2006 年4月12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头版刊载的一条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宣部及甘肃省委省政府发出贺信,祝贺《读者》月发行量突破一千万册”,这则报道让中国出版界欢欣鼓舞,因为,虽然我国期刊的发行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了年发行25亿册的业绩,但历经近30年的发展,期刊的发行量仍在29亿册的水平线上长期徘徊。其间惟有《读者》单骑绝尘,发行量一路飙升。1981年《读者》的月发行量只有9万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