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难寻》的功能文体学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l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功能文体学是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的文体学理论(韩礼德,2005:9)。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强调语言功能与文学研究文体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他主张利用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语言中的体现来剖析文本。1969年,韩礼德在意大利召开的“文学文体讨论会”(Symposium on Literary Style)上宣读了《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Language Functions and Literary Style)(Halliday,1973)一文,至此功能文体学诞生。在这篇文章中,韩礼德利用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对戈尔丁(Golding)的小说《继承者》(The Inheritors)进行了文体分析,并成为典范。在三大系统中,人际功能中的语气和情态系统、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在文本分析中也同样起了很大作用。国内学者任绍曾对密勒(N.Mailer)《夜幕下的军队》(The Armies of the Night)和毛姆(S.Mangham)《午餐》(The Luncheon)等文学著作做过研究。翻阅近年来有关功能文体学的论文我们发现,从上世纪末至今,功能文体学研究的成就显著,但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即盲目注重语言形式三大功能的分析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在主题层面的社会意义,把语篇中的语言特征与风格看作是孤立的现象。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分析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的代表作《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希望再次验证功能文体学在文学分析中的重要贡献,同时也希望换一个新角度,重新解读这部经典短篇小说。
  
  二、功能文体学的三大元功能
  
  “功能思想”是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正是功能思想把语言形式和情境语境联系起来,并通过分析三大功能来解释语言结构。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的功能归纳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三大元功能分别由以下三大系统体现:及物性系统、语气和情态系统及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相对应,韩礼德概括出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语场(field of discourse)、语旨(tenor of discourse)和语式(mode of discourse)。受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制约,语篇被看作是由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组成的语义单位。本文主要从语境及三大意义的角度来分析小说《好人难寻》。
  (一)小说的情景语境
  语场:对话发生在一个刚从美国联邦监狱中越狱的歹徒和一位南方普通祖母之间,祖母希望通过对话挽救一家人。
  语旨:对话的双方社会地位悬殊:一个是高贵优雅的老妇人;一个是处在社会下层的逃犯。但老妇人的生命掌握在逃犯手中。歹徒并没有明确的交谈目的,而祖母希望唤起歹徒的良知,不要杀人灭口。
  语式:对话以口语形式进行,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展。
  (二)概念意义中的经验意义及其表现形式—及物性系统
  在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认为及物性(Transitivity)由六大过程组成,分别是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为了便于分析,笔者把祖母和The Misfit之间的情节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的句子数量参见下表。其中六大过程中的言语过程描写最多,其分析将放在人际意义中详细讨论,另外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并没有出现,笔者暂不予以考虑。
  


  从总体上看,The Misfit手里有枪,在整个事件中占主动,他可以在他的两个帮凶的配合下为所欲为。The Misfit非常明白自己占据主宰的地位。因此,即使拿着枪,他也可以非常随意地做其他动作,这就使得及物性系统中的物质过程占大多数,而行为过程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内心世界的体现。与The Misfit 相反,作者在描写祖母的表现时主要用了心理过程,其次才是行为过程,她很少做出带有目的性并对别人产生影响的动作。具体来说,祖母和The Misfit之间的情节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偶遇到她的儿子和孙子被带到树林里杀掉;第二部分是她的儿媳和另外两个孩子被枪杀;最后一部分是祖母被杀。
  第一部分:祖母在回忆起The Misfit 的真实身份之后,She scrambled to her feet and stood staring。这一个本能行为表现了祖母的震惊,而这个歹徒似乎并不在意被人认出:The man said smiling lightly as if he were pleased in spite of himself to be known。从这一行为过程中,可以看出歹徒在逍遥法外之后,仍旧蔑视法律、胆大妄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嘲弄了美国的法律制度,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一个自恃法律制度非常完备的社会,法律制度在美国人心目中到底占多重地位?在The Misfit向祖母一家摊牌之后,祖母在这一部分中的唯一一个物质过程的动作,充分体现了她的无助:The grandmother said and removed a clean handkerchief from her cuff and began to slap at her eyes with it。手无缚鸡之力的祖母只能拿出手绢来拭眼泪。
  第二部分:祖母意识到The Misfit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她的内心充满了伤心、自责和绝望。这时歹徒穷凶极恶的面目暴露了出来,下面这个物质过程是极好的体现:He looked up and held her attention to him by a steady stare。这时歹徒并不需要具体动作,仅仅一个眼神就使得祖母屏气凝神、噤若寒蝉。
  第三部分:祖母由于过度惊吓而变得意识模糊了,她无力地瘫坐在地上,而在最后时刻,求生的欲望使她做了最后一个动作,也是及物性系统中极少的物质过程之一:She reached out and touched him on the shoulder。而正是这一动作使她最终丧了命。The Misfit sprang back as if a snake had bitten him and shot her three times through the chest。也许从来没有人慈爱地轻拍过他的肩膀,所以他不能承受。在The Misfit 心目中,一切道德伦理观念都是呈扭曲状态而存在的。他良心泯灭,他没有任何信仰,他甚至对耶稣也提出怀疑。他在歇斯底里的状态下开枪打死了老祖母。
  (三)人际意义及其表现形式——语气和情态系统
  人们通过人际意义进行交流从而维持一定的社会关系,人际意义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来体现。接下来笔者将针对小说各阶段中祖母和The Misfit的对话来分析两者是如何利用语气和情态系统的变化来达到一定人际意义的。
  第一阶段:祖母一出家后与The Misfit初次见面。The Misfit上前打招呼,似乎体现了他良好的教养,而随着情节推进,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微妙之处。而祖母面对陌生人,第一句话是:“We turned over twice!”作为注重传统、注重礼仪的祖母与一个她要寻求帮助的人这样开始对话,似乎不太符合她一贯彬彬有礼的作风,但这又是意料之中的。她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至今仍以贵族地位自居,对这样一个穿着粗俗的人,她并不放在眼里。这充分体现了祖母的自傲、势利。摊牌之后,祖母的第一句话是“You wouldn’t shoot a lady, would you?”这样一个附加疑问句用在这里,祖母自己在语气上做了调整,因为她知道自己处于劣势,而命运掌握在歹徒手里。接下来,祖母开始对歹徒进行教化,她似乎还是很自信:“Listen,”她几乎用命令的语气要求歹徒听她的教化,“I know you’re a good man. You don’t look a bit like you have common blood.I know you must come from nice people!”情态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表达,韩礼德称其为“取向”(orientation)(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619)。“I know”“I think”等表达都属于明确的主观取向。这里连续使用两个“I know”,祖母表达了他对歹徒人品的充分肯定,最后一句中的“must”是英语中推测的情态动词中把握最大的一个,而祖母与歹徒只是萍水相逢,并不了解其品性,她这样说只有一种解释:为了讨好。当祖母预感到灾难即将降临时,“I just know you’re a good man”,“just”更加强调祖母对这一事实的坚信不移。但不管祖母怎样劝说,“恭维”没有任何作用。
  第二阶段:祖母试图用宗教来感化他,“pray, pray,”她甚至设想一种较轻的罪责来替歹徒开脱,“Maybe they put you in by mistake”;“You must have stolen something”。明知道这种罪犯肯定犯了某种饶恕的罪,还用must来推测,显然是为他开脱。祖母在看到一丝希望后,用了一个反问句“Wwhy don’t you pray”,言外之意是“You should pray”,但祖母这时已不敢要求一个歹徒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事情。
  面对死亡,祖母最后两句话似乎要用真情去打动他“why you’re one of my babies。You’re one of my own children!”这是以一个母亲、一个长者的慈祥来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企图求得他一丝同情。从语境三要素的角度来看,话语基调的变化最为明显,它主要体现在语气和情态上,祖母从最初自恃甚高的地位一下跌落到仰视对方的位置,说话语气也从劝说到哀求再到主动委曲求全,这一切都是由对方的主宰地位决定的。这也正符合Poynton提出的话语基调三种变量:权力(power)、接触(contact)和情感(affection)的主张。
  (四)语篇意义及其表现形式——主位结构
  学者们对于主位推进模式(thematic progression)的划分意见并不统一,这里仅以同一主位推进模式来分析语篇意义在文体中的反映。同一主位推进模式中,各小句的主位是一样的,只有述位发生变化。
  “I was a gospel singer for a while,”The Misfit said,“I been most everything. Been in the arm service, both land and sea, at home and abroad, been twict married, been an undertaker, been with the railroads, plowed Earth, been in a tornado, seen a man burnt alive oncet,”
  这一段是The Misfit对自己经历的叙述。由八个以“I”为主位的小句组成,各小句之间以这样一种模式推进,围绕同一主位作为话题展开,每个述位都对这个起点做新的论述,作者围绕什么而谈,一目了然。同时,The Misfit如此叙述,表现了他平缓的语调、条理清楚的逻辑和内心的平静,全然不像一个在逃罪犯的心境,我们在佩服他处世不惊的同时也感叹他的残酷冷漠。
  
  三、结语
  
  本文运用功能文体学的理论,分四个方面从语境三大意义角度重新解读了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通过语言的功能分析,再次验证了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之间的依存关系,同时还验证了功能文体学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重要作用。希望该文能为短篇小说的功能文体学分析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Elizabeth.B.Booz.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rden American Litera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2000.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申丹.对功能文体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5]王守元 郭鸿 苗兴伟.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7]张德禄.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8]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位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朱永生.功能语言学对文体分析的贡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
  [11]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杜丽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住建部官网发布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也是此办法继2017年后的第二次征求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稿》主要有以下变动内容:第五
摘 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多处涉及到“体、用”概念,并明确地提出了“体用同称”这一概念,即今人所谓的“体用引申”,其实质是动静引申的一种;它产生的基础是:名词本身包含有动词的意义元。  关键词:体用 体用同称 动静引申 意义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书中多次提及“体”“用”这一对概念,并提出了“体用同称”这一概念。本文用事实证实这一点,并分析“体用同称”与“动静引申”之间的关系,最后粗浅
《朴事通》常与《老乞大》一起被认为是两部珍贵的元末汉语口语文献,通过对它们的考察,可以使探寻元、明、清三代汉语的演变痕迹成为可能,对研究我们民族共同语的发展,以及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变化也是非常宝贵的。基于对语料掌握能力和考察范围的考虑,我们选择对《朴事通》中的“得”字句进行初步的归纳描写。  首先我们从共时平面看一下“得”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情况。“得”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
摘 要: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南海17个地方地名词汇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认为地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名词汇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保留至今,成为历史文化的见证。  关键词:南海 地名 地域文化 特征     一、南海的历史地理概况    南海地处珠三角腹地,曾是历史上古南越族的聚居地之一。南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史料记
基于欧盟玩具安全标准EN 71-3∶2013/A2∶2017中胃液迁移程序,建立了测定玩具中单甲基锡迁移量的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并首次针对由此引起的单甲基锡假阳性问题建立了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