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音乐课程改革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也给音乐教师带来了开拓进取的契机。我们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力求在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音乐课堂更富有开放性和创造性。“表现”是音乐课程内容标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笔者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演唱”现状,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歌唱技巧做了深入的研究实践,提出了“与手指一起歌唱”、“与教师一起歌唱”、“与录音一起歌唱”、“与灵魂一起歌唱”的方法。以此来唤醒沉寂的唱歌课,提高歌唱技巧使学生富于激情地演唱。
关键词:农村初中;音乐;歌唱;技巧;提高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无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公开的教学研讨课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已经逐渐趋向音乐活动的参与。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手段更加开放。但我们不难体会到,形式化的音乐课越来越多,而同学们在知识技能技巧方面,却明显薄弱。
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仍是主要的内容,新的教学大纲也把歌唱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演唱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有表情的演唱、演唱技能、对演唱的评价、背唱歌曲、嗓音保护、合作意识。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逐渐发现七年级的学生在唱歌课中都能积极参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同学愿意参与到唱歌课中。齐唱时声音响亮、整齐,但缺乏技巧与表现力。进入八年级以后大部分同学处于变声期,就不愿开口演唱了,演唱歌曲时音量较弱,表现力不够丰富。到了九年级,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同学已经不参与演唱了。课中学生的参与性不高,演唱的技能技巧方面进步甚微。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例如,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等等。但又不提倡使用专业院校训练学生的方法。课标中大力提倡将技能技巧融入于歌唱教学中顺带加以解决。因此针对农村初中生的演唱现状及心理生理各方面的因素,我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系列提高学生歌唱技巧的策略,在此与各位同行分享交流。
一、打好音准基础,与手指一起歌唱
1.音准是唱好歌曲的基础。
音准是唱好歌曲的基础,是演唱歌曲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唱歌曲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音准教学。只有掌握正确的音高才能将歌曲的旋律唱准确,歌曲才会优美动听。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音准较差的同学,由于每个人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同学音乐感觉较弱,有些同学很有音乐天赋。但作为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水平,世界上不存在“五音不全”,音准是可以经过训练来提高纠正的。训练音准有许多种方式,我们常见的有随琴模唱法,视唱法,借助钢琴或电子琴对学生进行音准的训练。而这些机械的训练方法枯燥无味,学生在唱谱时多半是随波逐流,大家唱什么音高便随着唱什么音高,对音符及各个音之间的关系没有概念,教师在上课时也很少涉及这方面的讲解。没有音准的基础,就无法表现出音乐的美感。
2.运用柯尔文手势来歌唱。
在视唱中加入柯尔文手势音阶,与手指一起唱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音准记忆效果。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是1870年優翰·柯尔文首创的,他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用恰当的手势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如识谱教学中,并不一味地强调这个音符应该唱多高,那个音符应该唱多低,而是恰当地运用柯尔文手势。由于音符的不同所用的手势也就不同,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可使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学生觉得难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学唱简单的音阶;新歌教学时让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对识谱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地减弱了,并且音准的准确性就大大的提高了。教师不出声歌唱,仅仅用手势表示出一个个短小的乐汇片段,要求学生唱出它们的音高,做内心听觉的训练。例如,老师用手势做出:s l s m,l dˊl m,m dˊs l。让学生边看边记但是不准唱出声音,当老师每做完一组之后,再让学生唱出这一片段,练习时教师可以哼唱出各片段第一个音的音高,然后让学生边看老师手势边唱,或自己做手势唱,如果学生音准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唱。长期训练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培养学生的音准。
柯尔文手势是具有线谱音位和简谱形象的“图谱”,是“具有音高的指挥动作”,是“音乐的体操、不花钱的乐器”,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融入手势音阶与手指一起歌唱,其乐无穷!
二、领略歌曲魅力与教师一起歌唱
1.教师具有魅力的范唱。
教师在教唱歌曲时要进行有表现力的范唱,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范唱进一步理解作品,体验如何去表现歌曲的意境和感情。教师在范唱时应有饱满的热情,面部表情要生动,身体动作也要根据歌曲的需要与演唱进行配合。范唱时教师应运用真实的情感,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理解作品。
例如《游击队歌》一课教学时,先由教师范唱。教师头围白毛巾,形象上模仿了游击队员,音乐响起,教师半蹲走步,模仿游击队员夜行步伐。“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教师先用轻巧并带有弹跳性的声音演唱,面部带着神奇自豪又不失警惕的表情,“没有吃,没有穿,只有那敌人送上前”。这一句力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唱出了自豪骄傲的成就感。教师时而东张西望查看敌情,时而回身招呼后面的游击队员,表演的惟妙惟肖。同学们见到如此生动的表演,首先对本首歌曲充满了浓烈的兴趣,其次便轻易地体会到歌曲的情绪变化,表现特点。这时让学生自己说出歌曲的力度变化、情绪变化、表现的情感思想等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便能更好的表现出这首歌曲。 2.师生合作演唱。
新课标中指出这样提到:我们不提倡使用专业院校训练学生的方法,对学生作专门的、频繁的、重复性机械训练;而大力提倡将技能技巧融于歌唱教学之中顺带地加以解决。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歌唱技巧方面,有些内容可以不过高地提出要求。
正如《爱我中华》一课,这首歌节奏欢快,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但如果把它唱好却没那么容易。这首歌曲的音域跨越较大,无论在音色、演唱技能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高音区的演唱,“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句有百分之三十的同学采用了低八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纠正这种错误,并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让学生用轻声、或假声来演唱,关注音准,切忌大声喊唱。为了增强学生的演唱信心,激发学生的演唱欲望可以降低难度,由教师来演唱高音部分“爱我中华”,学生齐唱“健儿奋起步伐”或采取教师领唱、学生齐唱的方式。由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演唱,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的演唱兴致较浓。
三、分析歌曲特色与录音一起歌唱
分析歌曲的特色,着重模仿具有特色的旋律、节奏及歌词,放大歌曲的特点,唱出歌曲的独特韵味。
1.从歌词中找特色。
《阿西里西》是一首西南少数民族的歌曲,这首歌曲节奏欢快,活泼。同学们在聆听范唱之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的歌词“丘都者那的丘都者”。这一句究竟是什么含义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这首歌曲的学习。这句彝族音译的句子便成个这首歌曲最大的特色。在了解了歌词含义“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意思之后再来认真听范唱,模仿范唱中这句话的语气,发音,咬字吐字。将这句话唱的更有彝族味道,声音要有弹跳性,也要突出民族团结互敬互爱的心情。这样分析出最具特色的语句,便可唱出歌曲的味道了。再如《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曲,曲风为京味儿,旋律较复杂出现了许多前倚音,不适合视唱法的教学,而歌词中出现了大量的儿话音,这是学唱这首歌曲的关键。请同学多次模仿“蛐蛐儿”等儿话音,着重练习北京的口音、腔调。将歌词读出京韵来,然后再随录音中的范唱一起唱,用这种方法练习唱出这首歌曲的特色。
2.从旋律中找特色。
掌握旋律的起伏走向,音高变化唱出歌曲的特色。《牧马之歌》《在音色月光下》等少數民族歌曲的旋律,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聆听范唱时请学生画出歌曲的旋律线条,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旋律有哪些特点?随录音模唱时要关注旋律线的走向,重点练习变化音出现时的音准,如升fa降si,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特色。
3.从节奏中找特色。
《念故乡》中的附点节奏是这首歌曲的最大特色,请学生模仿教师拍打附点节奏,通过体验说出附点节奏的特点(长——短)及力度变化(强——弱),并能够区分小附点和大附点。掌握了节奏后,再来学唱这首歌曲。“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仔细聆听录音范唱,标记出歌曲的力度变化,用夸张的方法来模仿渐强渐弱,将附点节奏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四、声情并茂与灵魂一起歌唱
歌唱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只有声情并茂的歌声,才能正确揭示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不同的情感来演绎。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寻找诱发声乐表演的内在体验依据,唤起类似于一度创作者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再认识激发出主体心中“情感的火焰”。
1.了解歌曲背景,把握歌曲意境。
每一首歌曲有其创作背景,在深入了解歌曲的年代、及词曲家当时的创作的历史背景,现实背景,对演唱好歌曲时至关重要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歌曲的意境,有利于更好的表现歌曲抒发情感。例如《七子之歌——澳门》。1922年7月,闻一多先生赴美留学。因不堪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毅然于1925年5月回国。而“五卅惨案”就在他归国后数日发生。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闻一多先生更是义愤填膺。他痛感中国人不仅在国外被人歧视,就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也要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欺凌。于是,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一系列的爱国诗篇。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情而诚挚的音调为《七子之歌——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在了解了背景资料之后,在力度上进行细致的处理“那三百年来…”齐唱部分唱的激情澎湃,同学们能够用面带企盼的表情唱出渴望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加强情感渲染,营造演唱气氛。
歌唱是发自内心世界的精神活动,在歌唱时,教师应注意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创设情景,以景育情。例如《雪绒花》一课。歌曲在不同情境演唱时体现了不同的情绪,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影片中的两个不同场景,在上校家里一家团聚温情的演出;在晚会上逃难前的演出。使学生身临其境,营造演唱气氛。将演唱与灵魂相结合,唱出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音乐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据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和情感,让人深刻体会到审美的愉悦。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把人的思维注入形象的因子,使人的创造性充满活力,发展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让我们唤醒沉睡的种子乘着歌声的翅膀,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音乐教学概述》中教育星电子图书馆.
[3]《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李晋瑷编著华乐出版社,2002.
[4]《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华乐出版社.
(作者单位:嘉善三中)
关键词:农村初中;音乐;歌唱;技巧;提高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无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公开的教学研讨课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已经逐渐趋向音乐活动的参与。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手段更加开放。但我们不难体会到,形式化的音乐课越来越多,而同学们在知识技能技巧方面,却明显薄弱。
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仍是主要的内容,新的教学大纲也把歌唱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演唱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有表情的演唱、演唱技能、对演唱的评价、背唱歌曲、嗓音保护、合作意识。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逐渐发现七年级的学生在唱歌课中都能积极参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同学愿意参与到唱歌课中。齐唱时声音响亮、整齐,但缺乏技巧与表现力。进入八年级以后大部分同学处于变声期,就不愿开口演唱了,演唱歌曲时音量较弱,表现力不够丰富。到了九年级,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同学已经不参与演唱了。课中学生的参与性不高,演唱的技能技巧方面进步甚微。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例如,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等等。但又不提倡使用专业院校训练学生的方法。课标中大力提倡将技能技巧融入于歌唱教学中顺带加以解决。因此针对农村初中生的演唱现状及心理生理各方面的因素,我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系列提高学生歌唱技巧的策略,在此与各位同行分享交流。
一、打好音准基础,与手指一起歌唱
1.音准是唱好歌曲的基础。
音准是唱好歌曲的基础,是演唱歌曲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唱歌曲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音准教学。只有掌握正确的音高才能将歌曲的旋律唱准确,歌曲才会优美动听。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音准较差的同学,由于每个人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同学音乐感觉较弱,有些同学很有音乐天赋。但作为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水平,世界上不存在“五音不全”,音准是可以经过训练来提高纠正的。训练音准有许多种方式,我们常见的有随琴模唱法,视唱法,借助钢琴或电子琴对学生进行音准的训练。而这些机械的训练方法枯燥无味,学生在唱谱时多半是随波逐流,大家唱什么音高便随着唱什么音高,对音符及各个音之间的关系没有概念,教师在上课时也很少涉及这方面的讲解。没有音准的基础,就无法表现出音乐的美感。
2.运用柯尔文手势来歌唱。
在视唱中加入柯尔文手势音阶,与手指一起唱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音准记忆效果。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是1870年優翰·柯尔文首创的,他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用恰当的手势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如识谱教学中,并不一味地强调这个音符应该唱多高,那个音符应该唱多低,而是恰当地运用柯尔文手势。由于音符的不同所用的手势也就不同,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可使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学生觉得难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学着用手形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调节来学唱简单的音阶;新歌教学时让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识谱,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对识谱的畏难情绪在不知不觉地减弱了,并且音准的准确性就大大的提高了。教师不出声歌唱,仅仅用手势表示出一个个短小的乐汇片段,要求学生唱出它们的音高,做内心听觉的训练。例如,老师用手势做出:s l s m,l dˊl m,m dˊs l。让学生边看边记但是不准唱出声音,当老师每做完一组之后,再让学生唱出这一片段,练习时教师可以哼唱出各片段第一个音的音高,然后让学生边看老师手势边唱,或自己做手势唱,如果学生音准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唱。长期训练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培养学生的音准。
柯尔文手势是具有线谱音位和简谱形象的“图谱”,是“具有音高的指挥动作”,是“音乐的体操、不花钱的乐器”,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融入手势音阶与手指一起歌唱,其乐无穷!
二、领略歌曲魅力与教师一起歌唱
1.教师具有魅力的范唱。
教师在教唱歌曲时要进行有表现力的范唱,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范唱进一步理解作品,体验如何去表现歌曲的意境和感情。教师在范唱时应有饱满的热情,面部表情要生动,身体动作也要根据歌曲的需要与演唱进行配合。范唱时教师应运用真实的情感,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理解作品。
例如《游击队歌》一课教学时,先由教师范唱。教师头围白毛巾,形象上模仿了游击队员,音乐响起,教师半蹲走步,模仿游击队员夜行步伐。“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教师先用轻巧并带有弹跳性的声音演唱,面部带着神奇自豪又不失警惕的表情,“没有吃,没有穿,只有那敌人送上前”。这一句力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唱出了自豪骄傲的成就感。教师时而东张西望查看敌情,时而回身招呼后面的游击队员,表演的惟妙惟肖。同学们见到如此生动的表演,首先对本首歌曲充满了浓烈的兴趣,其次便轻易地体会到歌曲的情绪变化,表现特点。这时让学生自己说出歌曲的力度变化、情绪变化、表现的情感思想等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便能更好的表现出这首歌曲。 2.师生合作演唱。
新课标中指出这样提到:我们不提倡使用专业院校训练学生的方法,对学生作专门的、频繁的、重复性机械训练;而大力提倡将技能技巧融于歌唱教学之中顺带地加以解决。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歌唱技巧方面,有些内容可以不过高地提出要求。
正如《爱我中华》一课,这首歌节奏欢快,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但如果把它唱好却没那么容易。这首歌曲的音域跨越较大,无论在音色、演唱技能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高音区的演唱,“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句有百分之三十的同学采用了低八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纠正这种错误,并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让学生用轻声、或假声来演唱,关注音准,切忌大声喊唱。为了增强学生的演唱信心,激发学生的演唱欲望可以降低难度,由教师来演唱高音部分“爱我中华”,学生齐唱“健儿奋起步伐”或采取教师领唱、学生齐唱的方式。由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演唱,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的演唱兴致较浓。
三、分析歌曲特色与录音一起歌唱
分析歌曲的特色,着重模仿具有特色的旋律、节奏及歌词,放大歌曲的特点,唱出歌曲的独特韵味。
1.从歌词中找特色。
《阿西里西》是一首西南少数民族的歌曲,这首歌曲节奏欢快,活泼。同学们在聆听范唱之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的歌词“丘都者那的丘都者”。这一句究竟是什么含义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这首歌曲的学习。这句彝族音译的句子便成个这首歌曲最大的特色。在了解了歌词含义“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意思之后再来认真听范唱,模仿范唱中这句话的语气,发音,咬字吐字。将这句话唱的更有彝族味道,声音要有弹跳性,也要突出民族团结互敬互爱的心情。这样分析出最具特色的语句,便可唱出歌曲的味道了。再如《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曲,曲风为京味儿,旋律较复杂出现了许多前倚音,不适合视唱法的教学,而歌词中出现了大量的儿话音,这是学唱这首歌曲的关键。请同学多次模仿“蛐蛐儿”等儿话音,着重练习北京的口音、腔调。将歌词读出京韵来,然后再随录音中的范唱一起唱,用这种方法练习唱出这首歌曲的特色。
2.从旋律中找特色。
掌握旋律的起伏走向,音高变化唱出歌曲的特色。《牧马之歌》《在音色月光下》等少數民族歌曲的旋律,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聆听范唱时请学生画出歌曲的旋律线条,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旋律有哪些特点?随录音模唱时要关注旋律线的走向,重点练习变化音出现时的音准,如升fa降si,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特色。
3.从节奏中找特色。
《念故乡》中的附点节奏是这首歌曲的最大特色,请学生模仿教师拍打附点节奏,通过体验说出附点节奏的特点(长——短)及力度变化(强——弱),并能够区分小附点和大附点。掌握了节奏后,再来学唱这首歌曲。“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仔细聆听录音范唱,标记出歌曲的力度变化,用夸张的方法来模仿渐强渐弱,将附点节奏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四、声情并茂与灵魂一起歌唱
歌唱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只有声情并茂的歌声,才能正确揭示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不同的情感来演绎。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寻找诱发声乐表演的内在体验依据,唤起类似于一度创作者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再认识激发出主体心中“情感的火焰”。
1.了解歌曲背景,把握歌曲意境。
每一首歌曲有其创作背景,在深入了解歌曲的年代、及词曲家当时的创作的历史背景,现实背景,对演唱好歌曲时至关重要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歌曲的意境,有利于更好的表现歌曲抒发情感。例如《七子之歌——澳门》。1922年7月,闻一多先生赴美留学。因不堪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毅然于1925年5月回国。而“五卅惨案”就在他归国后数日发生。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闻一多先生更是义愤填膺。他痛感中国人不仅在国外被人歧视,就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也要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欺凌。于是,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一系列的爱国诗篇。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情而诚挚的音调为《七子之歌——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在了解了背景资料之后,在力度上进行细致的处理“那三百年来…”齐唱部分唱的激情澎湃,同学们能够用面带企盼的表情唱出渴望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加强情感渲染,营造演唱气氛。
歌唱是发自内心世界的精神活动,在歌唱时,教师应注意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创设情景,以景育情。例如《雪绒花》一课。歌曲在不同情境演唱时体现了不同的情绪,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影片中的两个不同场景,在上校家里一家团聚温情的演出;在晚会上逃难前的演出。使学生身临其境,营造演唱气氛。将演唱与灵魂相结合,唱出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音乐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据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和情感,让人深刻体会到审美的愉悦。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把人的思维注入形象的因子,使人的创造性充满活力,发展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让我们唤醒沉睡的种子乘着歌声的翅膀,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音乐教学概述》中教育星电子图书馆.
[3]《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李晋瑷编著华乐出版社,2002.
[4]《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华乐出版社.
(作者单位:嘉善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