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上一个美好的幻觉
我是一名初三女生,喜欢上了我的社会老师。再过几个月我就要毕业了,真担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我明知道我们不可能有结果,但还是傻傻地想要和他在一起。
青 芒
在惜别之际,有些平时并无明显自觉的情绪会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对某位老师或同学的好感。分别如同一种撕裂,彼此之间已经形成的那种时时伴随和相见的状态将被改变,依恋和伤感会浮上心头。惜别的心情容易被当成是爱情。
有这样的感觉其实很美,酸酸甜甜,蓦然发现自己心里藏了一个人,就像藏着一个夏天的秘密。你的社会老师很可能是一位对学生不错的人,平时能够理解和关爱学生,而在课堂上也表现得知识渊博、幽默风趣,所以才会让你感到不舍。但是,他的美好形象有一部分其实也是你“塑造”出来的,在你对他有好感以后,你可能把自己心目中一位男性应该有的好品质和好气质都投射到他身上去了,所以他显得特别有光彩。与其说你喜欢的是一个实际的人,不如说你喜欢上了一个美好的幻觉。对于一个初三女生来说,这其实也挺正常。
略微有一点过头的是,你“明知道我们不可能有结果,但还是傻傻地想要和他在一起”。这句话听上去多像一句台词!配上音乐念起来,也许还挺感人——但只是感动自己罢了。亲爱的同学,我一点都没有轻视少男少女情怀的意思,我只是想提醒一下:人容易被自己想象出来并且加以夸大的某种情境所感动。偶然一念还挺美好的,沉迷其中却着实不应该——就像生活在模仿表演似的。
等你到了新环境,遇见新的老师和同学,你曾经想“在一起”的老师的身影会渐渐后退成为一个远处的背景,直至成为回忆中的背影。你知道吧,像你所经历的情愫,只有当它成为回忆中的那一点心动才最美。本来只是蜻蜓点水,说什么刻骨铭心?其实不过雾里看花,要什么天长地久?所以,不要起什么“在一起”之类的念头了,别让自己变成老套的单相思故事里的主角。不过我相信,当你看到这封回信时,你经历的轻微的心情波澜应该已经平复如初,你甚至都不记得自己还写过这么一封信。这样就好。
懂得适当的示弱
我乐观开朗,微笑整天挂在脸上,即使遇到不开心的事,在同学面前也会装作若无其事,因为我不想影响别人的心情。可朋友却说摸不透我的心思。我这样做难道不对吗?
佳 娴
一个人以微笑示人,不想用一脸的愁容去影响别人的心情,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在我看来,虽然这种态度未必称得上是美德,但自我克制的内敛的习惯确实会赋予人一种知性的娴雅之美。
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有人选择跟别人倾诉,有人会自己躲起来安静地消化。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无所谓孰优孰劣,只要适合自己的性情就好。但是倘若失去分寸,两种方式又都可能困扰身边亲近的人:永远都是喋喋不休地在别人面前诉说自己遇到的丁点烦恼,只是把同学、朋友当成倾倒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这挺招人烦的;而在各种情况下都“装作若无其事”,保持得体的微笑,一方面自己会很累,另一方面你的这种姿态会被周边的人解读为你是在与他们刻意保持距离,你没把他们当朋友,也许还会觉得你脸热心冷——即使你其实很真诚,很在乎别人的感受,总想与人为善。
同学、朋友之间,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烦恼,这是很自然的状态。遇到开心事,可以不仅仅是微笑;遇到不开心事,连微笑也可以放下。你的微笑,你的若无其事,有时候是因为你不愿意把自己软弱的一面展现出来,可是谁又没有软弱的一面呢?你用微笑武装自己,你真诚地希望不影响别人的心情,可在想与你保持一种亲近关系的人心目中,这微笑就像是面具,遮住了你真实的心思,围起了一个小小的城府,让他们捉摸不透。
微笑是一种美妙的天赋,真心希望你永远拥有。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也说明你拥有很高的情商。但我担心你的微笑背后有太多委屈,心头布满阴霾,脸上却阳光灿烂。何况还会招来误解。所以,在与同伴相处时,你不必过分刻意地去抑制自己的真情流露。懂得适当的示弱,也是高情商的表现。
向父亲证明你靠谱
从小我就是没妈的孩子,很羡慕那些有妈的同学。而爸爸对我非常严格,小时候我什么都听他的,不敢反抗。现在我长大了,有时会跟他顶嘴,可事后就会觉得非常内疚。我想爸爸做的一切也一定是为我好吧。唉,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既不伤害他又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郁 郁
很多人从小到大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小时候无条件地顺从父亲,长大一些以后开始心生逆反和抗拒,再长大一些以后会重新认识到父爱如山。你现在大概正处在一个试图摆脱父亲施加的影响力的时候。
你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主张,这是正当的。但我始终认为,为了达到目的而吵架、顶嘴,这样的沟通方式恐怕是最无效,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吵闹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伤害,既伤害父亲,又伤害自己——你的内疚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伤害。
因为你从小失去母亲,你父亲自感养育你的压力更大,义务更多,责任更重,所以对你非常严格。对此,你应该多一分理解,你父亲的付出一定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无论如何,严格总比放任不管好。在你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你父亲可能沿袭着他已经固化了的管教习惯,继续对你强加意志。我希望你选择的应对方式不是生硬的顶嘴,当然也不是爱理不理、沉默到底。你只能采取类似于“退一步、进两步”这样的迂回方式。比如说,你想打球,但父亲不允许,你可以提出如果自己满足了什么条件就可以打球。这就有点像讨价还价。即使最后父亲还是寸步不让也没关系,千万别急眼,通过你平和而坦诚的交流态度,你父亲也会慢慢看到你身上那种正在成长起来的理性的、自主的力量,从而把更多的信任交给你。你父亲应该并不是天生控制欲很强的那种人,他只是觉得你的翅膀还不够硬,他还无法或者说不敢相信你,所以你必须在与他交流之时、在不多的机会来临之时,向他证明你是值得相信的,你的意愿是合理的,你的主张是靠谱的。
我是一名初三女生,喜欢上了我的社会老师。再过几个月我就要毕业了,真担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我明知道我们不可能有结果,但还是傻傻地想要和他在一起。
青 芒
在惜别之际,有些平时并无明显自觉的情绪会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对某位老师或同学的好感。分别如同一种撕裂,彼此之间已经形成的那种时时伴随和相见的状态将被改变,依恋和伤感会浮上心头。惜别的心情容易被当成是爱情。
有这样的感觉其实很美,酸酸甜甜,蓦然发现自己心里藏了一个人,就像藏着一个夏天的秘密。你的社会老师很可能是一位对学生不错的人,平时能够理解和关爱学生,而在课堂上也表现得知识渊博、幽默风趣,所以才会让你感到不舍。但是,他的美好形象有一部分其实也是你“塑造”出来的,在你对他有好感以后,你可能把自己心目中一位男性应该有的好品质和好气质都投射到他身上去了,所以他显得特别有光彩。与其说你喜欢的是一个实际的人,不如说你喜欢上了一个美好的幻觉。对于一个初三女生来说,这其实也挺正常。
略微有一点过头的是,你“明知道我们不可能有结果,但还是傻傻地想要和他在一起”。这句话听上去多像一句台词!配上音乐念起来,也许还挺感人——但只是感动自己罢了。亲爱的同学,我一点都没有轻视少男少女情怀的意思,我只是想提醒一下:人容易被自己想象出来并且加以夸大的某种情境所感动。偶然一念还挺美好的,沉迷其中却着实不应该——就像生活在模仿表演似的。
等你到了新环境,遇见新的老师和同学,你曾经想“在一起”的老师的身影会渐渐后退成为一个远处的背景,直至成为回忆中的背影。你知道吧,像你所经历的情愫,只有当它成为回忆中的那一点心动才最美。本来只是蜻蜓点水,说什么刻骨铭心?其实不过雾里看花,要什么天长地久?所以,不要起什么“在一起”之类的念头了,别让自己变成老套的单相思故事里的主角。不过我相信,当你看到这封回信时,你经历的轻微的心情波澜应该已经平复如初,你甚至都不记得自己还写过这么一封信。这样就好。
懂得适当的示弱
我乐观开朗,微笑整天挂在脸上,即使遇到不开心的事,在同学面前也会装作若无其事,因为我不想影响别人的心情。可朋友却说摸不透我的心思。我这样做难道不对吗?
佳 娴
一个人以微笑示人,不想用一脸的愁容去影响别人的心情,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在我看来,虽然这种态度未必称得上是美德,但自我克制的内敛的习惯确实会赋予人一种知性的娴雅之美。
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有人选择跟别人倾诉,有人会自己躲起来安静地消化。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无所谓孰优孰劣,只要适合自己的性情就好。但是倘若失去分寸,两种方式又都可能困扰身边亲近的人:永远都是喋喋不休地在别人面前诉说自己遇到的丁点烦恼,只是把同学、朋友当成倾倒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这挺招人烦的;而在各种情况下都“装作若无其事”,保持得体的微笑,一方面自己会很累,另一方面你的这种姿态会被周边的人解读为你是在与他们刻意保持距离,你没把他们当朋友,也许还会觉得你脸热心冷——即使你其实很真诚,很在乎别人的感受,总想与人为善。
同学、朋友之间,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烦恼,这是很自然的状态。遇到开心事,可以不仅仅是微笑;遇到不开心事,连微笑也可以放下。你的微笑,你的若无其事,有时候是因为你不愿意把自己软弱的一面展现出来,可是谁又没有软弱的一面呢?你用微笑武装自己,你真诚地希望不影响别人的心情,可在想与你保持一种亲近关系的人心目中,这微笑就像是面具,遮住了你真实的心思,围起了一个小小的城府,让他们捉摸不透。
微笑是一种美妙的天赋,真心希望你永远拥有。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也说明你拥有很高的情商。但我担心你的微笑背后有太多委屈,心头布满阴霾,脸上却阳光灿烂。何况还会招来误解。所以,在与同伴相处时,你不必过分刻意地去抑制自己的真情流露。懂得适当的示弱,也是高情商的表现。
向父亲证明你靠谱
从小我就是没妈的孩子,很羡慕那些有妈的同学。而爸爸对我非常严格,小时候我什么都听他的,不敢反抗。现在我长大了,有时会跟他顶嘴,可事后就会觉得非常内疚。我想爸爸做的一切也一定是为我好吧。唉,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既不伤害他又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郁 郁
很多人从小到大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小时候无条件地顺从父亲,长大一些以后开始心生逆反和抗拒,再长大一些以后会重新认识到父爱如山。你现在大概正处在一个试图摆脱父亲施加的影响力的时候。
你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主张,这是正当的。但我始终认为,为了达到目的而吵架、顶嘴,这样的沟通方式恐怕是最无效,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吵闹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伤害,既伤害父亲,又伤害自己——你的内疚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伤害。
因为你从小失去母亲,你父亲自感养育你的压力更大,义务更多,责任更重,所以对你非常严格。对此,你应该多一分理解,你父亲的付出一定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无论如何,严格总比放任不管好。在你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你父亲可能沿袭着他已经固化了的管教习惯,继续对你强加意志。我希望你选择的应对方式不是生硬的顶嘴,当然也不是爱理不理、沉默到底。你只能采取类似于“退一步、进两步”这样的迂回方式。比如说,你想打球,但父亲不允许,你可以提出如果自己满足了什么条件就可以打球。这就有点像讨价还价。即使最后父亲还是寸步不让也没关系,千万别急眼,通过你平和而坦诚的交流态度,你父亲也会慢慢看到你身上那种正在成长起来的理性的、自主的力量,从而把更多的信任交给你。你父亲应该并不是天生控制欲很强的那种人,他只是觉得你的翅膀还不够硬,他还无法或者说不敢相信你,所以你必须在与他交流之时、在不多的机会来临之时,向他证明你是值得相信的,你的意愿是合理的,你的主张是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