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存在着的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语言中。外国影视作品中承载的文化因素是影视翻译工作者在从事翻译时必须予以关注的内容。本文拟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影视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以期对影视翻译工作者有所启迪。
[关键词]文化 语言 文化因素 影视翻译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它又是整个文化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正是因为有了语言才得以保存。另一方面,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文化背景,文化之于语言,尤如水之于鱼、氧气之于人类。而翻译的目的就是透过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因此,翻译人员在从事翻译活动时绝不能割离文化而孤立地看待翻译。英语影视片中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语言,这就出现了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的翻译。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界定
不同视域中文化有不同的界定。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学术界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不下二百个。有的定义偏重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有的定义偏重于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知识和观念。而从广义上来看,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化,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英国学者泰勒(Tyler,1871:2)给出一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辞海》(1979:1533)对文化的定义如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定义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泰勒诠释了文化的微观意义《辞海》则概括了文化的宏观意义。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不管是哪种界定,文化都包容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文化的形成和表达离不开语言,在语言中存储了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比如,蝙蝠在西方被视为与魔鬼和黑暗势力相联的不祥之物,在电影中描写魔界鬼怪时,就会有蝙蝠黑压压地成群飞出,声声怪叫,十分恐怖。而在中国却把它当作吉祥之物。这是因为汉语中“蝠”与“福”同音,象“双蝠图”喻示双份的福气,“五蝠奉寿”喻示福寿双全,“红蝠”就谐音成“洪福”,喻示享不尽的福气。这些都跟人们祈求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关。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同是一个物体,由于语言的不同,所传递的是不同的文化意义。
(2)就语言而言,它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各种语言中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是特定的,受该民族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如“黄色”这种概念几乎在所有语言中都可以找到,但不同民族表示这种颜色的词不仅在色谱范围上存在差异,而且对这种颜色的联想意义也可能大相径庭,在西方的许多国家他们就不可能把黄色同富贵、高贵、尊贵等意义相联想起来。因此翻译是一件困难的事,即使可译,译起来也并非恰如其分。
(3)第三,语言表达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这就是说,人们的交际形式:语音、词汇、语法是可见部分,但它的后面有极其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背景。这种文化心理背景不是明确可见的,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的内容表现出来的活动,以沟通两种语言文化。文化传播是翻译的真正价值所在。翻译的目的就是使一种语言的读者通过本国文字了解他国文化,即译者通过译语向译语读者介绍原语文化。然而在跨文化翻译中,不可避免会存在着原文一信息来源与以译文读者——信息接收者之间的文化鸿沟,以及由历史文化背景、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人文价值观迥异。与其它文学翻译形式一样,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较难把握的,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得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相关文化因素的理解。译者若缺乏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这也会影响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
二、影视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英语影视片中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因素的语言,它们为汉语文化所不知,不熟悉,甚至难于理解和接受,这就出现了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在小说等文学翻译中,译者还可能利用注解来说明译文中不容易理解的地方,而影视翻译中是不可能的,必须要让观众一听就懂,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影视译者必须充分发挥其二度创造功能,创造性地将原作品的文化信息、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译语观众与源语观众在接受性上和谐统一,这就是“求同存异原则”,既要传递异域文化,又要考虑本国观众的接受力。据此,我们可以定下影视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三大原则:1.译文语言必须浅显通俗;2.保证情节的顺畅进行;3.尽量保留原语言的审美享受。其中尤以第1和第2条最为重要,毕竟,观众是在“看”电影,而不是在“听”电影。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如果实在难以同时做到,那首先应保证第1和第3条原则的实现。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例子来向大家介绍影视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如电影American Beauty中有这样一句:“Oh,well,all right,let’s all just sellour souls and work for Satan’cause it’s more convenient that way”。我们将其译为“噢,行,我们全都出卖灵魂为撒旦工作去吧,因为那样更省力”。这里不必把Satan改译成魔鬼,根据上下文观众完全可以猜出该词语的含义。另外,译制片中经常会有像“oh,my god”、“Wow”这样的西式表达,翻译时不妨直译“哦,我的上帝”、“哇噢”,显然比“天哪”、“啊呀”更洋化,更带有异国情调。
再如,英国电影《魂断蓝桥》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Announcer’s Voice: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文中的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唐宁街10号)对英美国家的人可谓家喻户晓,可是这一文化对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却很陌生,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但是,听到电影中的语言,他们不仅会问,“唐宁街10号”到底是什么地方?如果译者适时的加以解释说“唐宁街10号”就是英国首相府邸,那么观众势必增加对英国文化的了解。这样既保留了影片中的文化因素又保证了观众对于影片的理解和欣赏。
但是有时文化因素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时就需要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舍弃洋味的文化因素了。我们经常会在翻译中碰到如“他犯了第七诫”这样涉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句子,中国的普通观众对此往往弄不明白。如果这句话出现在小说中,译者可以在句子的旁边加上注释,辅助说明“第七诫”是指“基督教《圣经》“十诫”中的一条,即不可杀人。”电影配音中,受到对白口形的制约,根本无法加注说明,翻译时如照剧本直译,观众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鉴于此,译者必须采取变通手段,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把这句话挑白,翻译成“他犯了杀人罪。”
《荆轲棘秦王》描述在西元前三世纪的中国,剑客荆轲刺杀秦王赢政的故事。“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也几乎是妇孺皆知。而对于大多数外国观众,这个故事是十分陌生的。“荆轲”和“秦王”这两个人名包含着动人故事,但外国人却不知道他们是何许人,译名The Emperorand the Assassin强调两个人的身份“帝王”和“刺客”,转化了文化差异,使观众能对影片有大致的了解。
再比如,在《阿甘正传》中,小阿甘和珍妮在校车上相识,珍妮邀阿甘坐在她旁边,从此两人成为好朋友。阿甘独白了这样一句话:From that day 0n,we were alwaystogether、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carrots. She taught me how to climb.如果采用直译的译法,则译文为: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象豌豆和胡萝卜一样。她教我爬树。在欧美国家中,豌豆和胡萝卜常用在一起做菜,比如色拉和蔬菜汤中总会有这两样东西,因此作者用此比喻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对于西方观众来说,这个比喻很恰当也很形象,观众由此得到了语言上的审美享受。然而翻译后的语言不仅没能使中国观众得到一定的审美享受,而且还造成了观众理解上的困难,这种困难正是两国物质文化上的差异所带来的。这种情况下直译显然是不可取的,违反了前文所提到的第1跟第2条原则。所以,我们在翻译时不妨更换一下形象,将“象豌豆和胡萝卜一样”改译为“形影不离”。中国观众对“形”和“影”的关系非常熟悉,因为在汉语中有很多相关的成语,如形影相吊,形单影只,形影相随。这样译,既使观众易于理解,又保留了语言的生动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如此的密不可分,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必须要认真对待。做好影视作品的翻译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集艺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再创造。因此译者必须立足于译语观众,从观众欣赏译制片的角度出发,用文化翻译观理论作指导,熟练掌握影视声画调配等方面的技巧,并努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灵活处理因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将更多优秀译制片奉献给广大观众。
[关键词]文化 语言 文化因素 影视翻译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它又是整个文化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正是因为有了语言才得以保存。另一方面,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文化背景,文化之于语言,尤如水之于鱼、氧气之于人类。而翻译的目的就是透过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因此,翻译人员在从事翻译活动时绝不能割离文化而孤立地看待翻译。英语影视片中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语言,这就出现了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的翻译。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界定
不同视域中文化有不同的界定。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学术界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不下二百个。有的定义偏重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有的定义偏重于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知识和观念。而从广义上来看,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化,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英国学者泰勒(Tyler,1871:2)给出一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辞海》(1979:1533)对文化的定义如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定义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泰勒诠释了文化的微观意义《辞海》则概括了文化的宏观意义。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不管是哪种界定,文化都包容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文化的形成和表达离不开语言,在语言中存储了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比如,蝙蝠在西方被视为与魔鬼和黑暗势力相联的不祥之物,在电影中描写魔界鬼怪时,就会有蝙蝠黑压压地成群飞出,声声怪叫,十分恐怖。而在中国却把它当作吉祥之物。这是因为汉语中“蝠”与“福”同音,象“双蝠图”喻示双份的福气,“五蝠奉寿”喻示福寿双全,“红蝠”就谐音成“洪福”,喻示享不尽的福气。这些都跟人们祈求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关。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同是一个物体,由于语言的不同,所传递的是不同的文化意义。
(2)就语言而言,它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各种语言中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是特定的,受该民族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如“黄色”这种概念几乎在所有语言中都可以找到,但不同民族表示这种颜色的词不仅在色谱范围上存在差异,而且对这种颜色的联想意义也可能大相径庭,在西方的许多国家他们就不可能把黄色同富贵、高贵、尊贵等意义相联想起来。因此翻译是一件困难的事,即使可译,译起来也并非恰如其分。
(3)第三,语言表达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这就是说,人们的交际形式:语音、词汇、语法是可见部分,但它的后面有极其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背景。这种文化心理背景不是明确可见的,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的内容表现出来的活动,以沟通两种语言文化。文化传播是翻译的真正价值所在。翻译的目的就是使一种语言的读者通过本国文字了解他国文化,即译者通过译语向译语读者介绍原语文化。然而在跨文化翻译中,不可避免会存在着原文一信息来源与以译文读者——信息接收者之间的文化鸿沟,以及由历史文化背景、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人文价值观迥异。与其它文学翻译形式一样,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较难把握的,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得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相关文化因素的理解。译者若缺乏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这也会影响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
二、影视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英语影视片中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因素的语言,它们为汉语文化所不知,不熟悉,甚至难于理解和接受,这就出现了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在小说等文学翻译中,译者还可能利用注解来说明译文中不容易理解的地方,而影视翻译中是不可能的,必须要让观众一听就懂,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影视译者必须充分发挥其二度创造功能,创造性地将原作品的文化信息、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译语观众与源语观众在接受性上和谐统一,这就是“求同存异原则”,既要传递异域文化,又要考虑本国观众的接受力。据此,我们可以定下影视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三大原则:1.译文语言必须浅显通俗;2.保证情节的顺畅进行;3.尽量保留原语言的审美享受。其中尤以第1和第2条最为重要,毕竟,观众是在“看”电影,而不是在“听”电影。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如果实在难以同时做到,那首先应保证第1和第3条原则的实现。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例子来向大家介绍影视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如电影American Beauty中有这样一句:“Oh,well,all right,let’s all just sellour souls and work for Satan’cause it’s more convenient that way”。我们将其译为“噢,行,我们全都出卖灵魂为撒旦工作去吧,因为那样更省力”。这里不必把Satan改译成魔鬼,根据上下文观众完全可以猜出该词语的含义。另外,译制片中经常会有像“oh,my god”、“Wow”这样的西式表达,翻译时不妨直译“哦,我的上帝”、“哇噢”,显然比“天哪”、“啊呀”更洋化,更带有异国情调。
再如,英国电影《魂断蓝桥》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Announcer’s Voice: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文中的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唐宁街10号)对英美国家的人可谓家喻户晓,可是这一文化对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却很陌生,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但是,听到电影中的语言,他们不仅会问,“唐宁街10号”到底是什么地方?如果译者适时的加以解释说“唐宁街10号”就是英国首相府邸,那么观众势必增加对英国文化的了解。这样既保留了影片中的文化因素又保证了观众对于影片的理解和欣赏。
但是有时文化因素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时就需要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舍弃洋味的文化因素了。我们经常会在翻译中碰到如“他犯了第七诫”这样涉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句子,中国的普通观众对此往往弄不明白。如果这句话出现在小说中,译者可以在句子的旁边加上注释,辅助说明“第七诫”是指“基督教《圣经》“十诫”中的一条,即不可杀人。”电影配音中,受到对白口形的制约,根本无法加注说明,翻译时如照剧本直译,观众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鉴于此,译者必须采取变通手段,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把这句话挑白,翻译成“他犯了杀人罪。”
《荆轲棘秦王》描述在西元前三世纪的中国,剑客荆轲刺杀秦王赢政的故事。“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也几乎是妇孺皆知。而对于大多数外国观众,这个故事是十分陌生的。“荆轲”和“秦王”这两个人名包含着动人故事,但外国人却不知道他们是何许人,译名The Emperorand the Assassin强调两个人的身份“帝王”和“刺客”,转化了文化差异,使观众能对影片有大致的了解。
再比如,在《阿甘正传》中,小阿甘和珍妮在校车上相识,珍妮邀阿甘坐在她旁边,从此两人成为好朋友。阿甘独白了这样一句话:From that day 0n,we were alwaystogether、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carrots. She taught me how to climb.如果采用直译的译法,则译文为: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象豌豆和胡萝卜一样。她教我爬树。在欧美国家中,豌豆和胡萝卜常用在一起做菜,比如色拉和蔬菜汤中总会有这两样东西,因此作者用此比喻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对于西方观众来说,这个比喻很恰当也很形象,观众由此得到了语言上的审美享受。然而翻译后的语言不仅没能使中国观众得到一定的审美享受,而且还造成了观众理解上的困难,这种困难正是两国物质文化上的差异所带来的。这种情况下直译显然是不可取的,违反了前文所提到的第1跟第2条原则。所以,我们在翻译时不妨更换一下形象,将“象豌豆和胡萝卜一样”改译为“形影不离”。中国观众对“形”和“影”的关系非常熟悉,因为在汉语中有很多相关的成语,如形影相吊,形单影只,形影相随。这样译,既使观众易于理解,又保留了语言的生动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如此的密不可分,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必须要认真对待。做好影视作品的翻译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集艺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再创造。因此译者必须立足于译语观众,从观众欣赏译制片的角度出发,用文化翻译观理论作指导,熟练掌握影视声画调配等方面的技巧,并努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灵活处理因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将更多优秀译制片奉献给广大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