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足迹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性

来源 :资源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g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足迹是量化区域自然资本利用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本文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2000—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结合非均衡指数和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分析生态足迹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性。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而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不断增大(增幅6.81%),区域生态赤字较为严重;其中,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变化拐点分别出现在2007年和2009年;区域草地与耕地的资本存量消耗量(足迹深度)不断提升,而林地和水域的资本流量(足迹广度)更新速度能够满足资源消费需求;总体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本存量损耗严重(但优于成渝和长三角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空间优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2)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存在地域互补性,即资源富饶的地区一般有较大的足迹广度和较低的足迹深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荆门、咸宁、襄阳等地区足迹广度大而足迹深度小,其自然资本利用格局较优;而武汉、鄂州、黄冈等地区而足迹广度小足迹深度大,其生态可持续性差。(3)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水资源、人口的匹配度较差,与GDP匹配度较高;此外,研究发现当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某一阈值时,其与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和足迹深度关系可能发生转变: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间均呈现倒“U”型特征;除环鄱阳湖城市群(城镇化率上升,足迹深度增加)外,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足迹深度与城镇化率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特点。研究结果能够为实现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及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效率更高、效果更佳。但是,有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枯燥乏味的事。有人认为,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而在娱乐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些年轻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的能力,难以越过枯燥门槛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
期刊
<正>必修上册第七单元选取了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单元的写作任务要求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并提供了两道供参考的作文题。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也许你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sub>sub>sub>》为题,写一篇散文。
期刊
扬子克拉通北缘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地质构造演化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报道了大别造山带红安地块康家湾混杂岩中榴闪岩岩块和含石榴子石白云钠长片岩基质中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康家湾混杂岩中榴闪岩岩块的原岩形成时间为1064±10 Ma,且经历了183±3 Ma的流体作用过程;中元古代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4.7~12.3)接近当时的亏损地幔值,指示榴闪岩原岩(玄武质
<正>不同的作文材料有不同的开头和援引材料的方式。一般来说,笔者会把材料分为“有关键词”和“没有关键词”两种,有关键词的材料审题较容易,没有关键词的材料审题较难。以三则“善始善终”类作文材料为例:文题一有人认为,万事万物的开始决定其发展和走向,是故君子慎始;也有人援引《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认为相对于慎始,慎终如始更为重要;还有人把“以终为始”作为自我引领的原则,即“以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
期刊
<正>自“关关雎鸠”的洲畔,自“蒹葭苍苍”的水边,自“兰泽多芳草”的江侧,诗歌凝聚着华夏文明一路走来。诗词的绝妙,描绘着祖国多娇的河山,如此深邃奇崛。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泰山,也有“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的雄浑黄河;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皑皑白雪;有“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繁华京都,也有“半壕春水一城花,
期刊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上了高中,离家的路开始远了;以后读了大学,或者去开创一番事业,离家的路可能会越来越远。有人觉得,在这个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时代,青年人不宜离家太远,应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也有人认为,一个人唯有离开家,走向无尽的远方才能真正成长,好青年志在四方。对此,你有什么体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期刊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宋代理学家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中国文化中的“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读了上面的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期刊
<正>爱迪生曾经说过:“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此言得之,教育在一个人的发展中起到不容忽视的奠基作用。依笔者之见,教育唯有做到宽严相济,我们的未来才能一往无前,纵穷山距海,亦不能限。严格教育,以鞭策之手推动孩子迈向未来,方能乘风破浪。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推动创建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她曾说:“我们必须死磕,必须放弃快乐,必须用不留退路的果断,向着那个叫高考和大学的龙门,
期刊
<正>夸父,这位远古的巨人在不停歇地追逐着。在火红的霞光吻上他疲惫的脸庞那一刻,夸父的巨躯訇然倒下。当夙愿和死神一同抵达,他究竟是满足还是悔恨?他有没有想过——假如,我没追上太阳,又会如何?我们姑且抛开公众对夸父锲而不舍精神的赞颂,把这种假设当作神话的另一解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