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考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zc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的实践观确立,使得哲学发生重大的革命,为人类解放提供思想指南,为科学的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实践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论证,对我们当前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启示。
  关键词:实践;社会自由;法治
  一、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石,是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点。马克思在批判和吸收黑格尔和费尔本哈实践观的基础上,创造出科学的实践观,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武器。
  (一)批判黑格尔的实践
  黑格尔在认识世界时,从意识或思想出发,企图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幻想着去改造现实社会。这种抽象的“绝对精神”就是黑格尔思想的起点,从而他的哲学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
  费尔巴哈的实践在根本上没有超越黑格尔思想的束缚,把实践视为抽象人的活动,把实践看成是人满足自己身理需要的利己活动,把人的实践与社会历史隔离,直观的、抽象的认识社会实践。在费尔巴哈的视野里理论实践高于人的社会实践,他认为理论总是闪耀着光辉和力量,最终达到解放人类的目的。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这种贬低人的实践,最终使他的理论陷入形而上诡辩论中不可自拔。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超越
  马克思突破了旧哲学的理论缺陷,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使得哲学发生重大的革命,为人类认识社会提供方法论和指南。
  思维实践: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实践不仅具有直接现实性,而且具有普遍性。在证明理论的客观性的同时,实践把理论变成直接现实,使他成为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实践是沟通“此岸”和“彼岸”的桥梁。
  人类思维的实践最终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实践又能够为人类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推动着人类的认识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人类思维的超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社会实践: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认为改变环境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相一致,这是一个革命实践问题。这里的环境,是指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关系,包括一定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但是,人不会消极被动的接受环境的改变。而人是以积极的活动者和实践者的身份,在实践活动中人也改变者环境。如果具备了实行全面改革的物质因素,并且这种因素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就会发生革命的震荡。这就是说,社会环境的改变,是靠革命的实践。
  人在实践活动中,改变着环境,同时,也是自己受到教育,改变着人本身,改造着人自身的本质。马克思说“无论是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的意识普遍的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都必须是人们普遍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须,不仅是因为没有没有其他任何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一切陈旧肮脏的东西。”
  人类本质: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活动的,他总是处在这种或那种社会关系中,而不能以单个人的面目出现。这种社会关系愈到后来愈扩大,也越来越复杂。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了生产关系,而且形成了思想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形成阶级关系。人是什么样的,就要把它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做综合考察。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他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以哲学作为指导能动改造世界,合理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合理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践,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主题。人在社会生活中更能体现的是我们的社会性,因为在社会实践中的第一件事是生产实践,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变革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改造世界提供现实的力量。
  三、马克思实践观对当前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的实践观为我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为我们社会主义实践提供行动的指南。
  1.实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途径
  习近平说“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个人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我们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绝不会走封闭僵化的来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国建社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看一种理论对不对首先就是要看到理论本身是否有可行性,还有就是在实践中的检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人民群众推翻旧社会,自己改造社会环境,实现自身的解放和自由,一步一步的探索实践,逐步走向改革开放的实践。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奠定基础。
  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用实践的思维去积极的改造世界,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理论的创新,始终保持革命性和批判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3.实践是深化改革的力量之源
  当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我们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要打破利益僵化的藩篱,冲破阻碍我们社会发展的阻力。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全社会形成通约性的法制生活方式,积极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我们改革的实践中来,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增加后劲的动力。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我们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积极的探索实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革社会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我们走向和谐社会的实践。
  4.实践是获得人类解放和自由的重要途径
  社会自由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想状态,“在哪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最终目的是获得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而实现人解放的途径就是实践。在阶级社会中,我们要用具体的实践方式,比如是科技方式、革命方式以及变革生产力等具体实践,使得我们通向自由。
  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处级阶段,分配方式、社会制度都还不健全,我们正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的向前实践,这个阶段的实践还不算太成熟,但是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实践可以为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积累经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坚信社会主义最终实践目的是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够自由涌动,社会最终会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邢賁思,马列主义选读哲学[M].1989.
  [2] 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2005.
  [3] 周福振.正义、自由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2011
  [4] 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过去我们研究经济问题,主要研究生产关系,注重平等。现在应当侧重研究生产力,注重效率。要坚持以劳动的主导作用和劳动者中心地位为前提的“劳动与资产有机结合论”。所有制和所有权概念需要深化和拓展。“三个有利于”是评价所有制的根本标准。从简单化的“公私对立论”到“平等竞争、相互促进论”。从狭隘的“公私二分法”扩展到多维视角。当代所有制的发展方向,是适应生产不断社会化的要求,逐渐走向所有权的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