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际事权划分视角下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协调路径思考——以东莞市为例

来源 :城乡规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_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空间治理体系中产生各种空间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在于规划事权的博弈冲突.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2018年,中央政府将空间规划职能一并划入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通过重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空间治理领域形成更清晰的制度化分权.由于我国市县发展条件差异大、行政管理模式不同、规划管理水平不一,因地制宜地探索差异化的地方治理模式十分有必要.东莞是目前全国五个采取“市—镇”行政体制的地级市之一,探索其府际关系下的市域空间规划协调思路,尤其是城市内部跨地区的空间治理方式,对于其他市县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山地城镇等传统边缘地区高品质城镇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国中部的宜昌市秭归县为例,对其人口城镇化的现状特征、问题、模式进行分析,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探究了山地城镇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研究发现,受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的影响,山地城镇的人口城镇化存在劳动力外流严重、发展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呈现出与发达地区所不同的非工业化驱动人口城镇化的模式.研究认为,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山地城镇应采取“产业—公服”耦合驱动的新型人口城镇化模式,并以特色产业、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及覆
本文基于对理论研究、国际共识、政策标准和具体实践的分析研究,从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两个角度确定社区发展治理的特征标签,针对社区标签,在Gis平台中利用POI、“三调”等数据,对社区发展治理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八个方面的特征,再采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实现K-means数据聚类,最终推导出基于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特征的社区类别,进而实现对成都市全域社区的精准化分类施策.
与乡村相比,城市的重要特征是匿名性,这个匿名性是人们对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的感受的重要组成.熟悉的陌生人及其背后的人际(接触)网络,是匿名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它与城乡规划者关注的空间结构、建成环境、个人特征、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城市创新、居住隔离、公共卫生等对象或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认识、理解并利用好匿名性、熟悉的陌生人、相关人际(接触)网络等,即使是在空间结构、物质环境等不变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改善人们在城市里的感受,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社区安全和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由多个权利主体形成的多主体参与,是城市更新活动中的一种“常态”.现实中,多主体城市更新项目相比于单一主体项目往往面临更多的操作难题.本文从上海城市更新实践出发,列举多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的主要动因与类型,剖析操作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基层政府的决策困境,进而提出改进城市更新政策的若干建议.
创新是城市和区域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区域整体的创新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区域内个体城市的创新能力,也取决于不同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水平和网络化程度.首先,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所收录的科研论文合著数据,构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城市群的跨城知识合作网络;然后,借助空间分析和网络分析技术,系统地研究其空间结构特征;最后,利用多元二次指派程序模型,考察三个城市群知识合作网络结构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三个城市群的知识合作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均呈现出稳定的、渐进的发展模式,遵
绿带被认为是控制城市扩张的有效手段,并在国内外诸多大城市的规划中广泛运用,但是对于绿带在限制城市扩张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的研究常常只强调绿带限制城市用地扩展的有效性,而很少有从人口密度的角度对其限制城市扩张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伦敦不同地区人口变化状况的研究,发现伦敦绿带建设过程中人口相关策略对绿带有效性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最终促成了伦敦绿带成功限制城市扩张的效果.这一过程对我国大城市的绿带建设以及相关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均具有借鉴意义.
自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城市创新空间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城市与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约束城市空间走向紧凑、集约、高效发展,高强度发展或将成为许多城市的无奈选择.在高强度开发的背景下,城市创新空间面临空间重构,其形式与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探讨了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机制,并基于深圳重点片区的规划实践,归纳了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多层地面、空间互联、多元混合、弹性共享、立体产链五种空间组织方式,以期为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的营造与优化提供借鉴.
成都市在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城市发展,而且注重乡村统筹发展.川西林盘是成都市乡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面临着衰退和消失的窘境,重新认识川西林盘的价值,加快推进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事关成都乡村振兴的成效.文章在总结前期对川西林盘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剖析公园城市背景下川西林盘的规划与探索,明晰成都市乡村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路径,以期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提供启示,为乡村规划创新思路提供参考.
临水而居、泽水而栖,是古人追求亲近自然的营城理念,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人水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生态文明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从人水争地转向人水和谐.本文以合肥市南淝河为例,结合南淝河流域综合整治与蓝绿空间营建在规划、建设、管理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尝试从城市单条河流的尺度,围绕“人水和谐的河流生态系统”总目标,以目标区域的特有问题梳理、指标体系空间构建传导、科学模拟和评价最优生态廊道为基础,从水环境综合整治、蓝绿线划定、生态岸线改造、垂河通廊构建、滨水空间
新时期城市更新中,电梯加装作为一项“俱乐部产品”①供给,存在利益分配失衡、潜在安全风险、降低生活环境品质等潜在负外部性问题,已成为住宅适老化改造的难点.由于集体选择规则失灵,电梯加装经常陷入集体行动困境,出现“反公地悲剧”.为此,需要政府进行有效干预,在不减损社区自治能力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制度设计.从影响电梯加装成功率的制度因素来看,主要包括产权界定、社会资本和制度环境三个方面,而土地使用权公有、社会资本高、政策合理引导是最优组合.为了提升电梯加装的成功率,有必要探索各类型促进合作的助推举措,创新集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