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配合2013年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调研项目,对2008年以来有关高职教育评估的各类研究文献和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度研究,梳理出学者、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理性认识,在总结第二轮评估工作的实施效果、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完善评估体系与管理体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改进评估数据与操作过程等一系列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评估;文献研究;改进建议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ish the sub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project abou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assess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research group have deeply studied all kinds of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policy docu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ince 2008 and sorted out the rational knowledge of scholars, experts and policy makers abou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assess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summarizing implementation effects and problems and insufficiency of the second assessment, the group brings forward a series of improving advice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s well as the assessment data and operation process.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assessment; documentary research; improving suggestion
2003年以来,教育部开展了两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2014年将启动第三轮评估。受教育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调研项目组委托,本课题组承担了其子课题“高职最新评估研究成果和政策调研研究”的研究工作。本研究集中检索2008年以来有关高职教育评估的学术研究类和政策文件类文献。学术研究类文献以中国知网上的学术论文、新闻报纸文章、报告、书籍等为主要检索对象,并适当关注百度网上的有关文章、发言稿和新闻,共检索到各类学术论文109篇,报纸刊载的新闻和文章7篇,评估专家讲话稿1篇,共117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丛书2册。教育部出台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教育部和教育部职成司的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类文献20份。
我们通过文献查阅发现,2008年以来,研究者们主要从对高职评估工作的理性认识与理论探讨、评估实施的效果、评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评估的改进建议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一些比较重要和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成果。
1 对高职评估工作的认识
1.1 高职评估的定位与原则
对高职评估应该如何定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认为:“高职评估的定位,最基本的是两条,一是评软不评硬。软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怎么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办学最根本的东西。二是评动不评静。就是评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要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看学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1]基于这样的定位,张尧学提出,高职的评估原则有四条:(1)不搞形式;(2)不造假;(3)不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教学和实践活动;(4)通过评估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推进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这样的工作定位与原则决定了高职评估要本着务实的精神,不弄虚作假,不走过场,以推动学校的内涵建设为根本目的,扎实地引导学校深入推进改革、明确办学方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 高职评估的指导思想
我国高职评估专家杨应崧[2]认为,2008年开始的第二轮评估方案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6个字:贯彻、推动、形成。贯彻就是把贯彻落实16号文件的精神贯穿于《评估方案》制订的全过程,体现于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全过程;推动,即要使评估工作既有利于推进院校依法自主办学,又有利于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形成,即使评估的关注点由外部引向内部,由单一引向多元,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保障体系。
1.3 高职评估的工作目标
对于第二轮高职评估的工作目标,尚学明提出,主要有5点:(1)将教育部16号文件的精神与要求贯穿于整个方案设计,引导高职院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与建设;(2)以分析诊断为主要目的,激发学校参与评估的内在需求;(3)引入多元评估主体,增强评估工作的实效性;(4)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评估,强调评与被评双方的平等交流;(5)引导院校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之,“教育教学评估的工作目标,是引导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而不是代替学校去管理质量。”[2]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部分研究者的支持,李志宏认为:“国际上最新的第四代评估理论强调学校是质量保障与评估的主体,强调评估是一个协商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尊重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外部的质量保障与评估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3]广东省教育厅在第二轮试点评估中也体会到,“新评估体系的核心目标不在于评估,而在于通过评估引导学校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机制”[4]。 将高职评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由外部引向内部,由被动变成主动,由阶段性变成常态化,我们认为,这明确了工作的方向。
1.4 评估主体的界定
对评估主体的科学界定直接影响着教育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因此,有少数研究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杨应崧[5]认为,在以往的评估工作中,人们往往将评估专家作为评估主体,但实际上真正的主体应该以利益相关方。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是与人才培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作为评估主体,利益关系最大的群体是最主要的主体。
王永林、王战军[6]也认为,“评估主体应该是具备一定的利益相关性,能够实际参加评价活动的人即评估活动的实施者”。他们对评估主体的构成进行了界定:高职评估的主体包括高等职业学校、评估专家组、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他们应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评估活动,以确保评估得到完整、全面的信息。
对评估主体的这种界定是比较科学的,它符合现代教育评估理论的基本思想,也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估、关注评估的积极性,从而扩大和深化评估的影响。
2 评估实施的效果
2008年以来实施的第二轮评估打破了传统评估的方式,在评估指导思想、评估目标、评估主体、评估指标内涵、评估方法与程序、评估结论上都进行了调整与改进。这些变化在评估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也得到了研究者和高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认可。大家认为,第二轮评估的主要成效体现在:
2.1 评估理念受到一致认可
第二轮评估由“水平评估”向“达标评估”过渡,通过淡化等级,强化标准,以分析诊断、促进高职院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改革与发展的机制为主要目的,激发了学校参与评估的内在需求,受到了参评院校和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认可。
如广东省在试评估后评价,新方案体现了知识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减轻了学校迎评自评、参评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有效降低了学校对评估结果的期望值,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工作实效高。特别是针对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开方”,突出了学校的个性特点,体现了“灵气”。陕西省认为,新方案体现了16号文件的改革和创新精神,符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办学规律,为被评院校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4]。
总之,新方案更加“注重学校的办学特色,帮助被评估学校找到对接目标、对接产业,不盲目和其他学校做类比,标准不是铁板一块,针对性提高了”[7]。
2.2 引导高职院校按照先进的办学理念加强内涵建设,并逐步建立起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许多省市在评估体会中提到,新方案能够促进高等院校更好地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4]。
张林[8]认为,评估引导学校按照先进的办学理念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明显。李学雷[9]认为,评估为学院提出了凝练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的优先任务。同时评估发挥的诊断作用,为学校提供了总结办学经验、整改存在问题的反思过程。
2.3 评估环节、方式设计合理,提高了评估效益
陕西省认为,新方案在评估环节设计上体现了平等交流、双向互动原则,克服了形式主义,有利于改善评估工作的社会形象,提高了评估效益。
2010年,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通过对参加全国评估培训班的68位省内外高职院校评估专家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专家们认为,新方案对高职办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在于建立数据平台、专家访谈等方式上的变化。
2.4 数据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影响
张韦韦、章建言[7]在第二轮评估方案实施一年后,对新方案的实施成效开展了专门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硬件变软、软件变硬”,主要依靠“数据平台”加“重点考察”,许多观测点用具体数字来衡量,操作性更强了。福建省的调查也表明,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显示出对示范性建设或其他重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作用,更可以产生监控、促进建设目标达成的积极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评估的效益。
3 评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第二轮评估弥补了第一轮评估存在的不足,但在新方案实施后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在学术文献中提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从评估的机制体制建设上看,现有的评估机制中社会参与度低,也缺乏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参与
目前评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教育部制定,实施方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有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实施评估工作。从体系的制定到实施都没有充分体现多元化的参与度,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度过高,其他利益主体,如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和社会机构的参与度明显不够,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公平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7]。
另有研究者[7]认为,目前我国缺乏与评估指标体系配套的公共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如职业能力的鉴定评价、各种单项技能技术的鉴定和评价,这些方面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外部条件。而对于高职学校来说,对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评定,不论是职业技能评价还是就业率评价,还没有形成可靠可信的模式,评估结果的随意性比较大。
3.2 评估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涉及评估指标体系的问题[10]包括,评估体系中评估标准的一致性和同一性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多样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中有关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及内涵性指标不多;某些评估指标缺少统一的标准等。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例,目前我国还没有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既有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也有由行业协会、企业制定的,有的职业甚至没有建立标准,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在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方面存在难度,从而给评估工作的操作性造成困难。 3.3 评估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待提高
在福建省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1/3的被调查者对评估结果的公信力、适切性尚存怀疑,同时还明显带有对高职目前办学条件不尽如人意,数据统计“泡沫”影响的担忧。还有研究者对数据平台的数据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认为采集频次与功能脱节,出现了重数据采集轻结果运用的现象,此外,数据表格设计与学院管理现实存在差异[10]。
研究者也对提高评估专家的权威性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政府部门和专业评估机构的协作,共同提高评估专家的权威性[10]。
3.4 高职院校对数据采集的有效利用不够
研究者认为,目前数据平台的填写和申报主要是依据教育部的要求来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建设还仅仅停留在数据填写阶段,高职院校内部没有甚至不会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比较,致使数据采集平台对高职院校实际意义不大[10]。河南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立时间较短,学校虽然从思想上对平台建设比较重视,但对如何建设好平台,尤其是如何有效发挥平台效能还缺乏方法和对象[4]。
3.5 “四大情结”仍然具有影响
在新方案实施过程中,仍然发现了由第一轮老方案遗留下来的问题,即大家常说的“四大情结”—优秀情结、量化情结、本科情结、钦差情结等。这些问题对新方案的准确实施和应用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应坚决予以消除。
4 对高职评估工作的建议
目前,研究者对高职评估工作的建议主要集中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评估操作过程、评估管理及机制建设等方面。综合各类研究文献的观点和本调查检索到的各类政策文件针对高职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高职评估工作的改进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完善评估体系与管理体制建设
评估体系与评估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决定了高职评估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4.1.1 建立分门别类、形式多元的评估体系和制度
“十二五”期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推进教育评估科学化,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探索学校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并提出了开展质量管理认证的思想。如“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在工程教育、医学教育等领域按照国际惯例开展专业认证工作”“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参加国际质量管理认证。建立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此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还强调建立与评估工作相适应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要求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
而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要是围绕学校来开展的,缺乏针对专业的和教师队伍的专门化评估,在评估制度与评估标准上还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4.1.2 社会参与,建立全方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机制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人才培养质量最终需要依靠多元、多维、立体、常态的科学体系来保障。《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和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完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持续发展能力、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初步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从教育评估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建立政府与社会中介机构相结合,以政府为引导,学校为主体,企业、专家、用人单位、中介机构、学生、家长广泛参与、多方介入的多元主体评估制度既有利于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4.1.3 培育评估中介机构,加强评估队伍建设
为了落实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11],要培育教育评估、监测、考试、管理等教育中介服务组织。依托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分门别类建设一批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专门机构。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当然,为了规范中介组织的评价活动,政府也有必要对高等职业评估的中介机构进行元评价,并制定相应的评估市场准入制度。
评估专家队伍的建设也是提高评估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重要基础,河南省[4]指出,部分评估专家缺乏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操训练,专家在评估过程中应有的作用还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尤其是企业一线专家队伍的建立、培养和提高缺乏有效途径。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人员的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评估队伍素质。
广东省建议各省建立企业专家库和教师专家库,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可充分利用校内双师型教师和已成立的产学合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人力资源,选择部分优秀人员进入评估专家队伍[4]。
4.1.4 逐步建立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相结合的体系,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高职教育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引导高职院校关注教学内涵建设,加强对自身的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并逐步建立其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因此,教育部和地方相关行政部门应指导各高职院校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内部评价评估体系,并使其常态化,同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保持动态更新,定期将自身评估报告公开,接受社会利益相关各方的监督、评价和建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完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实现高职评估的内外部结合,促进高职院校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10]。
4.2 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具有导向作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设立的指标种类,每项指标权重系数的大小,引导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因此,评估指标的设计是改进评估方案的重点和关键。这方面的建议主要有:
4.2.1 进一步细化高职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评估指标适应行业、专业、区域差异的分类指导性和灵活性
由于高职院校的类别以及所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可以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标准,找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利益结合点,以保证评估的科学有效性,也能达到鼓励高职院校自主、创新发展的目标。
4.2.2 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一是要扩大企业话语权,增加企业评价的比重。有研究者[12]认为,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应重视企业的参与,赋予企业一定的话语权。但是在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评价”仅仅是7个一级指标中的一个,且这一条指标只有3个关键要素,仅占整个指标体系22个关键要素的13.6%。而企业对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业绩,对学生素质的评价等应该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占据更大的权重。
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增加直接针对学生的评估指标。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NSSE调查,它通过测量学生投入有效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大学是否采用有效的措施吸引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这两大因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度和高等院校的质量[13]。
4.2.3 弱化教学投入和过程指标,强化教育产出指标
有研究者认为,应从“需要论质量观”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调整现行的指标体系,弱化教学投入和过程的指标,强化教学产出的指标,充分考虑劳动力市场作为价值取向的评估权重[13]。
4.3 评估数据与操作过程
应继续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提高对平台数据的有效利用和数据填报的真实性。
各省市在建设和使用数据平台的过程中,均提出了改进数据平均功能和使用方法的建议。如上海市建议,建设基于公共网络环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知识管理系统[4]。天津市指出,目前的数据平台不能实现动态管理,特别是用Excel制作的数据平台不太适应实时生成和统计。另外,表格过大不利于打印存档,尚不具备纠错功能。建议研制网络版数据平台,使其发挥更大作用[4]。
也有研究者提出,应更大限度的发挥数据平台对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信息的反馈作用,着力考察高职院校是否通过该平台对自身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而不是仅仅采集数据[14]。
5 结束语
本课题组通过对2008年以来有关高职教育评估的各类研究文献和政策文件的检索和研究,梳理了学者、专家和政策制定者有关高职教育评估的理性认识和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第二轮评估实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对制定新一轮评估工作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由于2008年以来涉及高职教育评估的研究文献在数量上总体偏少,仅100余篇,本文献调研报告未能进行足够的量的分析。此外,通过文献的检索我们发现,国内研究者对于高职教育评估的理论研究总体水平不高,研究成果偏少,不能对高职教育评估实践起到足够的理论支撑作用,这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尧学.在新指标体系下扎实开展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32-34.
[2] 杨应崧.自源头开始的探索——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导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8(8):69-71.
[3] 李志宏.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对高职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启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6.
[4]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课题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解读与问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杨应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4):3-7.
[6] 王永林,王战军.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主体构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3):73-76.
[7] 张韦韦.高职评估新方案试水一年[J].教育与职业,2009(25):24-28.
[8] 张林.从高职评估谈专科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J].职教论坛,2013(32):27-29.
[9] 李学雷.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功能[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15/10/992895_69462745.shtml.
[10] 韩敏,裘颖.高职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37-138,134.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2] 邱白丽.高职院校评估企业应有话语权[N].中国青年报,2011-5-16.
[13] 吕智敏.美国NSSE的核心理念和测量难度与我国高职评估的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54-58.
[14] 郝双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159-160.
[15]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课题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务与点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6] 骆秋琴.论高职教育评估方式的转变[J].教育评论,2013(1):21-23.
[17] 马德青.关于如何形成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长效机制的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58-61.
[18] 张艳,李金莲.新《评估方案》对省属高职院校的办学影响[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1):94-100,108.
[19] 原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比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0] 黄文伟.政策评估、反思与重构:国高职院校评估政策更替中的路径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20-24.
[21] 强伟纲.对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思考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7.
[22] 李定清.借鉴英国职教经验构建需求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估体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1-3.
[23] 何锡涛.略论高职评估中的深度访谈[J].人力资源管理,2010(1)42,44.
[24] 于传林.中国高职院校教育评估政策演变分析与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3.
[25] 陈云.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研究与分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7-11.
[26] 何锡涛.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89-93.
[27] 尚学明.高等职业院校新评估方案研制思路解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3-15.
[28] 何锡涛.试论高职新评估方案的特色[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4):100-103,123.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评估;文献研究;改进建议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ish the sub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project abou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assess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research group have deeply studied all kinds of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policy docu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ince 2008 and sorted out the rational knowledge of scholars, experts and policy makers abou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assess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summarizing implementation effects and problems and insufficiency of the second assessment, the group brings forward a series of improving advice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s well as the assessment data and operation process.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assessment; documentary research; improving suggestion
2003年以来,教育部开展了两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2014年将启动第三轮评估。受教育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调研项目组委托,本课题组承担了其子课题“高职最新评估研究成果和政策调研研究”的研究工作。本研究集中检索2008年以来有关高职教育评估的学术研究类和政策文件类文献。学术研究类文献以中国知网上的学术论文、新闻报纸文章、报告、书籍等为主要检索对象,并适当关注百度网上的有关文章、发言稿和新闻,共检索到各类学术论文109篇,报纸刊载的新闻和文章7篇,评估专家讲话稿1篇,共117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丛书2册。教育部出台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教育部和教育部职成司的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类文献20份。
我们通过文献查阅发现,2008年以来,研究者们主要从对高职评估工作的理性认识与理论探讨、评估实施的效果、评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评估的改进建议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一些比较重要和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成果。
1 对高职评估工作的认识
1.1 高职评估的定位与原则
对高职评估应该如何定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认为:“高职评估的定位,最基本的是两条,一是评软不评硬。软的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怎么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办学最根本的东西。二是评动不评静。就是评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要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看学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1]基于这样的定位,张尧学提出,高职的评估原则有四条:(1)不搞形式;(2)不造假;(3)不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教学和实践活动;(4)通过评估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推进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这样的工作定位与原则决定了高职评估要本着务实的精神,不弄虚作假,不走过场,以推动学校的内涵建设为根本目的,扎实地引导学校深入推进改革、明确办学方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 高职评估的指导思想
我国高职评估专家杨应崧[2]认为,2008年开始的第二轮评估方案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6个字:贯彻、推动、形成。贯彻就是把贯彻落实16号文件的精神贯穿于《评估方案》制订的全过程,体现于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全过程;推动,即要使评估工作既有利于推进院校依法自主办学,又有利于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形成,即使评估的关注点由外部引向内部,由单一引向多元,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保障体系。
1.3 高职评估的工作目标
对于第二轮高职评估的工作目标,尚学明提出,主要有5点:(1)将教育部16号文件的精神与要求贯穿于整个方案设计,引导高职院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与建设;(2)以分析诊断为主要目的,激发学校参与评估的内在需求;(3)引入多元评估主体,增强评估工作的实效性;(4)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评估,强调评与被评双方的平等交流;(5)引导院校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之,“教育教学评估的工作目标,是引导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而不是代替学校去管理质量。”[2]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部分研究者的支持,李志宏认为:“国际上最新的第四代评估理论强调学校是质量保障与评估的主体,强调评估是一个协商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尊重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外部的质量保障与评估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3]广东省教育厅在第二轮试点评估中也体会到,“新评估体系的核心目标不在于评估,而在于通过评估引导学校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机制”[4]。 将高职评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由外部引向内部,由被动变成主动,由阶段性变成常态化,我们认为,这明确了工作的方向。
1.4 评估主体的界定
对评估主体的科学界定直接影响着教育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因此,有少数研究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杨应崧[5]认为,在以往的评估工作中,人们往往将评估专家作为评估主体,但实际上真正的主体应该以利益相关方。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是与人才培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作为评估主体,利益关系最大的群体是最主要的主体。
王永林、王战军[6]也认为,“评估主体应该是具备一定的利益相关性,能够实际参加评价活动的人即评估活动的实施者”。他们对评估主体的构成进行了界定:高职评估的主体包括高等职业学校、评估专家组、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他们应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评估活动,以确保评估得到完整、全面的信息。
对评估主体的这种界定是比较科学的,它符合现代教育评估理论的基本思想,也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估、关注评估的积极性,从而扩大和深化评估的影响。
2 评估实施的效果
2008年以来实施的第二轮评估打破了传统评估的方式,在评估指导思想、评估目标、评估主体、评估指标内涵、评估方法与程序、评估结论上都进行了调整与改进。这些变化在评估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也得到了研究者和高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认可。大家认为,第二轮评估的主要成效体现在:
2.1 评估理念受到一致认可
第二轮评估由“水平评估”向“达标评估”过渡,通过淡化等级,强化标准,以分析诊断、促进高职院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改革与发展的机制为主要目的,激发了学校参与评估的内在需求,受到了参评院校和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认可。
如广东省在试评估后评价,新方案体现了知识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减轻了学校迎评自评、参评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有效降低了学校对评估结果的期望值,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工作实效高。特别是针对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开方”,突出了学校的个性特点,体现了“灵气”。陕西省认为,新方案体现了16号文件的改革和创新精神,符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办学规律,为被评院校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4]。
总之,新方案更加“注重学校的办学特色,帮助被评估学校找到对接目标、对接产业,不盲目和其他学校做类比,标准不是铁板一块,针对性提高了”[7]。
2.2 引导高职院校按照先进的办学理念加强内涵建设,并逐步建立起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许多省市在评估体会中提到,新方案能够促进高等院校更好地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4]。
张林[8]认为,评估引导学校按照先进的办学理念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明显。李学雷[9]认为,评估为学院提出了凝练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的优先任务。同时评估发挥的诊断作用,为学校提供了总结办学经验、整改存在问题的反思过程。
2.3 评估环节、方式设计合理,提高了评估效益
陕西省认为,新方案在评估环节设计上体现了平等交流、双向互动原则,克服了形式主义,有利于改善评估工作的社会形象,提高了评估效益。
2010年,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通过对参加全国评估培训班的68位省内外高职院校评估专家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专家们认为,新方案对高职办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在于建立数据平台、专家访谈等方式上的变化。
2.4 数据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影响
张韦韦、章建言[7]在第二轮评估方案实施一年后,对新方案的实施成效开展了专门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硬件变软、软件变硬”,主要依靠“数据平台”加“重点考察”,许多观测点用具体数字来衡量,操作性更强了。福建省的调查也表明,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显示出对示范性建设或其他重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作用,更可以产生监控、促进建设目标达成的积极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评估的效益。
3 评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第二轮评估弥补了第一轮评估存在的不足,但在新方案实施后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在学术文献中提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从评估的机制体制建设上看,现有的评估机制中社会参与度低,也缺乏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参与
目前评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教育部制定,实施方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有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实施评估工作。从体系的制定到实施都没有充分体现多元化的参与度,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度过高,其他利益主体,如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和社会机构的参与度明显不够,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公平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7]。
另有研究者[7]认为,目前我国缺乏与评估指标体系配套的公共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如职业能力的鉴定评价、各种单项技能技术的鉴定和评价,这些方面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外部条件。而对于高职学校来说,对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评定,不论是职业技能评价还是就业率评价,还没有形成可靠可信的模式,评估结果的随意性比较大。
3.2 评估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涉及评估指标体系的问题[10]包括,评估体系中评估标准的一致性和同一性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多样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中有关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及内涵性指标不多;某些评估指标缺少统一的标准等。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例,目前我国还没有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既有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也有由行业协会、企业制定的,有的职业甚至没有建立标准,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在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方面存在难度,从而给评估工作的操作性造成困难。 3.3 评估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待提高
在福建省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1/3的被调查者对评估结果的公信力、适切性尚存怀疑,同时还明显带有对高职目前办学条件不尽如人意,数据统计“泡沫”影响的担忧。还有研究者对数据平台的数据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认为采集频次与功能脱节,出现了重数据采集轻结果运用的现象,此外,数据表格设计与学院管理现实存在差异[10]。
研究者也对提高评估专家的权威性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政府部门和专业评估机构的协作,共同提高评估专家的权威性[10]。
3.4 高职院校对数据采集的有效利用不够
研究者认为,目前数据平台的填写和申报主要是依据教育部的要求来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建设还仅仅停留在数据填写阶段,高职院校内部没有甚至不会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比较,致使数据采集平台对高职院校实际意义不大[10]。河南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立时间较短,学校虽然从思想上对平台建设比较重视,但对如何建设好平台,尤其是如何有效发挥平台效能还缺乏方法和对象[4]。
3.5 “四大情结”仍然具有影响
在新方案实施过程中,仍然发现了由第一轮老方案遗留下来的问题,即大家常说的“四大情结”—优秀情结、量化情结、本科情结、钦差情结等。这些问题对新方案的准确实施和应用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应坚决予以消除。
4 对高职评估工作的建议
目前,研究者对高职评估工作的建议主要集中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评估操作过程、评估管理及机制建设等方面。综合各类研究文献的观点和本调查检索到的各类政策文件针对高职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高职评估工作的改进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完善评估体系与管理体制建设
评估体系与评估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决定了高职评估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4.1.1 建立分门别类、形式多元的评估体系和制度
“十二五”期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推进教育评估科学化,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探索学校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并提出了开展质量管理认证的思想。如“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在工程教育、医学教育等领域按照国际惯例开展专业认证工作”“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参加国际质量管理认证。建立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此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还强调建立与评估工作相适应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要求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
而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要是围绕学校来开展的,缺乏针对专业的和教师队伍的专门化评估,在评估制度与评估标准上还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4.1.2 社会参与,建立全方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机制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人才培养质量最终需要依靠多元、多维、立体、常态的科学体系来保障。《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和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完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持续发展能力、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初步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从教育评估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建立政府与社会中介机构相结合,以政府为引导,学校为主体,企业、专家、用人单位、中介机构、学生、家长广泛参与、多方介入的多元主体评估制度既有利于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4.1.3 培育评估中介机构,加强评估队伍建设
为了落实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11],要培育教育评估、监测、考试、管理等教育中介服务组织。依托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分门别类建设一批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专门机构。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当然,为了规范中介组织的评价活动,政府也有必要对高等职业评估的中介机构进行元评价,并制定相应的评估市场准入制度。
评估专家队伍的建设也是提高评估结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重要基础,河南省[4]指出,部分评估专家缺乏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操训练,专家在评估过程中应有的作用还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尤其是企业一线专家队伍的建立、培养和提高缺乏有效途径。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人员的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评估队伍素质。
广东省建议各省建立企业专家库和教师专家库,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可充分利用校内双师型教师和已成立的产学合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人力资源,选择部分优秀人员进入评估专家队伍[4]。
4.1.4 逐步建立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相结合的体系,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高职教育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引导高职院校关注教学内涵建设,加强对自身的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并逐步建立其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因此,教育部和地方相关行政部门应指导各高职院校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内部评价评估体系,并使其常态化,同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保持动态更新,定期将自身评估报告公开,接受社会利益相关各方的监督、评价和建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完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实现高职评估的内外部结合,促进高职院校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10]。
4.2 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具有导向作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设立的指标种类,每项指标权重系数的大小,引导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因此,评估指标的设计是改进评估方案的重点和关键。这方面的建议主要有:
4.2.1 进一步细化高职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评估指标适应行业、专业、区域差异的分类指导性和灵活性
由于高职院校的类别以及所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可以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标准,找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利益结合点,以保证评估的科学有效性,也能达到鼓励高职院校自主、创新发展的目标。
4.2.2 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一是要扩大企业话语权,增加企业评价的比重。有研究者[12]认为,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应重视企业的参与,赋予企业一定的话语权。但是在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评价”仅仅是7个一级指标中的一个,且这一条指标只有3个关键要素,仅占整个指标体系22个关键要素的13.6%。而企业对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业绩,对学生素质的评价等应该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占据更大的权重。
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增加直接针对学生的评估指标。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NSSE调查,它通过测量学生投入有效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大学是否采用有效的措施吸引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这两大因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度和高等院校的质量[13]。
4.2.3 弱化教学投入和过程指标,强化教育产出指标
有研究者认为,应从“需要论质量观”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调整现行的指标体系,弱化教学投入和过程的指标,强化教学产出的指标,充分考虑劳动力市场作为价值取向的评估权重[13]。
4.3 评估数据与操作过程
应继续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提高对平台数据的有效利用和数据填报的真实性。
各省市在建设和使用数据平台的过程中,均提出了改进数据平均功能和使用方法的建议。如上海市建议,建设基于公共网络环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知识管理系统[4]。天津市指出,目前的数据平台不能实现动态管理,特别是用Excel制作的数据平台不太适应实时生成和统计。另外,表格过大不利于打印存档,尚不具备纠错功能。建议研制网络版数据平台,使其发挥更大作用[4]。
也有研究者提出,应更大限度的发挥数据平台对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信息的反馈作用,着力考察高职院校是否通过该平台对自身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而不是仅仅采集数据[14]。
5 结束语
本课题组通过对2008年以来有关高职教育评估的各类研究文献和政策文件的检索和研究,梳理了学者、专家和政策制定者有关高职教育评估的理性认识和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第二轮评估实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对制定新一轮评估工作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由于2008年以来涉及高职教育评估的研究文献在数量上总体偏少,仅100余篇,本文献调研报告未能进行足够的量的分析。此外,通过文献的检索我们发现,国内研究者对于高职教育评估的理论研究总体水平不高,研究成果偏少,不能对高职教育评估实践起到足够的理论支撑作用,这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尧学.在新指标体系下扎实开展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32-34.
[2] 杨应崧.自源头开始的探索——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导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8(8):69-71.
[3] 李志宏.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对高职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启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6.
[4]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课题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解读与问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杨应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4):3-7.
[6] 王永林,王战军.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主体构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3):73-76.
[7] 张韦韦.高职评估新方案试水一年[J].教育与职业,2009(25):24-28.
[8] 张林.从高职评估谈专科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J].职教论坛,2013(32):27-29.
[9] 李学雷.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功能[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15/10/992895_69462745.shtml.
[10] 韩敏,裘颖.高职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37-138,134.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2] 邱白丽.高职院校评估企业应有话语权[N].中国青年报,2011-5-16.
[13] 吕智敏.美国NSSE的核心理念和测量难度与我国高职评估的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54-58.
[14] 郝双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159-160.
[15]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课题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务与点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6] 骆秋琴.论高职教育评估方式的转变[J].教育评论,2013(1):21-23.
[17] 马德青.关于如何形成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长效机制的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58-61.
[18] 张艳,李金莲.新《评估方案》对省属高职院校的办学影响[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1):94-100,108.
[19] 原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比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0] 黄文伟.政策评估、反思与重构:国高职院校评估政策更替中的路径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20-24.
[21] 强伟纲.对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思考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7.
[22] 李定清.借鉴英国职教经验构建需求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估体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1-3.
[23] 何锡涛.略论高职评估中的深度访谈[J].人力资源管理,2010(1)42,44.
[24] 于传林.中国高职院校教育评估政策演变分析与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3.
[25] 陈云.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研究与分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7-11.
[26] 何锡涛.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89-93.
[27] 尚学明.高等职业院校新评估方案研制思路解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3-15.
[28] 何锡涛.试论高职新评估方案的特色[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4):100-1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