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为基地进行艾滋病/性病预防干预的效果评价研究

来源 :人口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chen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 在艾滋病/性病(AIDS/STD)流行的当今时期,利用现有的卫生服务机构提供 AIDS/STD预防服务已成世界各国制定 AIDS/STD预防策略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遍及世界的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 FP)服务网络,在向其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已经面临着AIDS/STD的挑战。FP服务人员已经意识到在自己的服务中进行 AIDS/STD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全球预防和控制 AIDS/STD项目也将 FP眼务网络作为可利用的资源[1]。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用现有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进行AIDS/STD预防干预,是一种促进妇女生殖健康、控制AIDS/STD在妇女
其他文献
我国人口学界对邓小平人口思想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末期,至今已有10余载。其间,历经邓小平晚年、邓小平逝世、《邓小平人口思想学习纲要》编写及出版等重要阶段。
期刊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行列,低生育水平的实现使我国现代化的道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在人口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与问题:(1)低生育水平在缺乏现代化基础的情况下主要靠计划生育的强制力量与诱导力量实现;(2)出生性别比失调趋于上升,性别偏好明显;(3)现代生育文化与传统生育文化共存,群众的生育观念未全部转变,早婚早育、渴望生二胎心理较为普遍;(4)计生工作发展不平衡,生育率地区差异大;(5)政策性二胎生育对象逐年增多;(6)市场经济体制下的
1978年10月26日中央[1978]69号文件(即:中共中央批转《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的通知)中,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生育政策:“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三年以上。”
贫困山区能否与富裕地区一样,尽快摆脱计生工作的被动局面,实现事业带动产业,产业促进事业的发展?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安化的实践表明: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走“科一技一产”一体化的道路,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我国城镇就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分析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劳动市场的变化,以在广州所和的1516份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户口迁移,非户口迁移,常住人口等不同居住身份、业主与非业主的不同就业身份、不同业主类型和非业主的就业单位类型、不同文化程度就业者转换工作的
在生育水平和生育年龄有较大变化的时期,TFR’(去进度总和生育率)指标比TFR能更好地反映终身生育水平。但是,TFR’既不是对时期生育水平(TFR)的估计,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终身生育率。
生育率下降是世界各国现代人口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人口现象既被视为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被看作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摆脱“马尔萨斯均衡陷阱”的跳板。但是,生育率下降与经济增长(发展)的关系十分复杂,特别是在我国生育率转变具有鲜明的外生性特征的条件下,生育率下降引致的积极经济后果更不能自动地生成,而需要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条件进行催化。因此,制度和政策因素对于我国生育率下降积极经济后果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建立我国生育率下降积极经济后果实现的决策支持系统将十分必要。
1农村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分析 我国农村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们的生育观念未完全改变,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急需转换,农村经济不太发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备的特定背景下,由政府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1.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备,使计生夫妇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我国综合国力还不强,农村人口多、经济又不发达,因此,与城镇不同,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没有普遍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农民的医疗、养老都只能靠家庭。成年的子女(尤其是儿子)成为农民的最后保障。子女越多,经济来源就可能越多,农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