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注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前人例如黑格尔的“人化环境”思想的继承和批判,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化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为我们当代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启示。
关键词人化自然人化环境一体化对象化
作者简介:王君,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助教,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从自然中进化出来以后,人与自然便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着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豍从古至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是人类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能源紧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重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化的自然”理论,为探索美的本质问题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而提到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就不得不提到黑格尔的“人化环境”思想对他的影响。
一、黑格尔:“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
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他的美学思想代表作《美学》中就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众所周知,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是以“理念”为中心,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是最高的存在,自然和社会都是“绝对理念”的外化,审美也是“绝对理念”通过人类而再次显现自身的另一种方式。
黑格尔认为人是在实践活动中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并且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自己,通过外物来实现。并且人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改变外在事物,就在改变的过程中,外在事物就会留下我们改变的印迹,这些外在事物恰恰就可以复现我们自身。人为了要在外物中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就必须把外在事物加以改变,这样才能达到使自己的性格在外在事物中复现出来。
关于人对自然的改变,黑格尔是这样说的:“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单整性。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只有通过这种实现了的活力,人在他的环境里才成为对自己是现实的。”豎黑格尔认为,人的活动不仅是接受自然的过程,同时也是能动的实践着、改造着自然的过程,人在自然面前不是被动的接受着,而是要通过实践把环境人化,使人在人化环境中实现自己。黑格尔关于“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的思想十分深刻,这在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通过实践在外在世界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留下自己内心的印迹,并且人的性格可以子啊外在事物中得以复现。黑格尔认为,个体虽然可以独立于外在世界,但是他又不能离开外在世界,他要通过外在世界来证实自己的存在,如何证实自身的存在,一种方法是通过认识,另一种是通过实践,通过利用外在事物来再现自己。此时的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与自然通过实践联系在一起,此外,黑格尔还把艺术和人的实践联系在一起。黑格尔举了男孩投石头的例子,他说男孩把一块石头投入河中,他会以一种惊奇的表情去观察水中的圆圈,他认为水中的圆圈是他作品,因为这个圆圈是他行为的结果,其他艺术作品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产生的。“十分显然,黑格尔把艺术看作是外部世界的人化,是人在外界事物中的自我创造,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一种形式。艺术不是现成的作品,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种物化了的劳动。这就将艺术的根源和人的改造世界从而改造自己的实践过程联系在一起,这在美学和文艺理论史上是第一次。”豏黑格尔发现了艺术创造与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相同性质。自然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成为美的。
“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只有通过一个这样的人化过程,人“才觉得那环境是他可以安居的家。”人通过实践把环境“人化”,使环境满足人的需要,正是通过主客体之间的活动,使他们之间的种种不和谐因素消失了,二者成为和谐的统一体。而关于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黑格尔说:“人必须在周围世界里自由自在,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的个性必须能以自然和一切外在关系相安,才显得是自由的。”豐由此可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可以显示人与自然的自由关系。只有当人与自然达到统一时,才能显示出自由的境界。人通过实践,把环境人化,使人与自然这种外界事物达到了统一,同时,它又不是纯粹的物质活动,它使人的自由本质在其中得以显现。黑格尔认为,当客体被升华为理想,并成为理想的现实,从而理想和现实构成和谐的统一时,这种高度自由的境界才显现出来。但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和完成自己的需要,是为了使自身得到现实的体现。由此不难看出,黑格尔人化环境思想中的唯心主义本质,他的人化环境理论追求的只是一种审美的理想。但他思想中的辩证色彩也给马克思提供了借鉴之处。
二、马克思:“人化自然”
马克思在认真总结前人关于人与自然关心的理论和思想,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它是不可能离开他的对象,也就是自然界而存在的。人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只有通过现实的外在自然界才能体现自身。“被抽象地理解的、孤立的、被认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就是无。”豑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属于自然;另一方面是人使自然为人服务。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制约、人在二者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和能动性以及人对二者关系所承担的责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还存在一种对象性的关系,自然以人为对象,人也以自然为对象,在这种互为对象的关系中,人与自然成为一体,不可分离。而这种对象性的关系得以形成,它的必要条件就是实践,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从实践这个观点出发,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强调:“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豒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人既能认识自然,又能改造自然。但同时,主体的能动性不是绝对的,人的实践还是会受到制约的。如果在实践过程不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的报复,因此马克思认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豓他认为,片面强调自然或片面强调人都是错误的,必须将二者统一起来。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自然就会对人类的活动予以报复,能动性会转化为受动性,人对自然的改造就呈现出负面的影响。
不管人类实践如何发展,始终都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当然,人的实践本质表示人在自然面前也不是无所作为的。人的双重性质决定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性,使得人类不是由自然任意摆布的奴隶,也不是站在自然之上的主人,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伙伴和朋友。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克服人类在改造自然时的盲目主观性,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人化自然人化环境一体化对象化
作者简介:王君,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助教,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从自然中进化出来以后,人与自然便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着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豍从古至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是人类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能源紧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重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化的自然”理论,为探索美的本质问题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而提到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就不得不提到黑格尔的“人化环境”思想对他的影响。
一、黑格尔:“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
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他的美学思想代表作《美学》中就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众所周知,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是以“理念”为中心,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是最高的存在,自然和社会都是“绝对理念”的外化,审美也是“绝对理念”通过人类而再次显现自身的另一种方式。
黑格尔认为人是在实践活动中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并且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自己,通过外物来实现。并且人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改变外在事物,就在改变的过程中,外在事物就会留下我们改变的印迹,这些外在事物恰恰就可以复现我们自身。人为了要在外物中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就必须把外在事物加以改变,这样才能达到使自己的性格在外在事物中复现出来。
关于人对自然的改变,黑格尔是这样说的:“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单整性。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只有通过这种实现了的活力,人在他的环境里才成为对自己是现实的。”豎黑格尔认为,人的活动不仅是接受自然的过程,同时也是能动的实践着、改造着自然的过程,人在自然面前不是被动的接受着,而是要通过实践把环境人化,使人在人化环境中实现自己。黑格尔关于“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的思想十分深刻,这在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通过实践在外在世界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留下自己内心的印迹,并且人的性格可以子啊外在事物中得以复现。黑格尔认为,个体虽然可以独立于外在世界,但是他又不能离开外在世界,他要通过外在世界来证实自己的存在,如何证实自身的存在,一种方法是通过认识,另一种是通过实践,通过利用外在事物来再现自己。此时的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与自然通过实践联系在一起,此外,黑格尔还把艺术和人的实践联系在一起。黑格尔举了男孩投石头的例子,他说男孩把一块石头投入河中,他会以一种惊奇的表情去观察水中的圆圈,他认为水中的圆圈是他作品,因为这个圆圈是他行为的结果,其他艺术作品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产生的。“十分显然,黑格尔把艺术看作是外部世界的人化,是人在外界事物中的自我创造,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一种形式。艺术不是现成的作品,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种物化了的劳动。这就将艺术的根源和人的改造世界从而改造自己的实践过程联系在一起,这在美学和文艺理论史上是第一次。”豏黑格尔发现了艺术创造与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相同性质。自然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成为美的。
“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只有通过一个这样的人化过程,人“才觉得那环境是他可以安居的家。”人通过实践把环境“人化”,使环境满足人的需要,正是通过主客体之间的活动,使他们之间的种种不和谐因素消失了,二者成为和谐的统一体。而关于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黑格尔说:“人必须在周围世界里自由自在,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的个性必须能以自然和一切外在关系相安,才显得是自由的。”豐由此可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可以显示人与自然的自由关系。只有当人与自然达到统一时,才能显示出自由的境界。人通过实践,把环境人化,使人与自然这种外界事物达到了统一,同时,它又不是纯粹的物质活动,它使人的自由本质在其中得以显现。黑格尔认为,当客体被升华为理想,并成为理想的现实,从而理想和现实构成和谐的统一时,这种高度自由的境界才显现出来。但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和完成自己的需要,是为了使自身得到现实的体现。由此不难看出,黑格尔人化环境思想中的唯心主义本质,他的人化环境理论追求的只是一种审美的理想。但他思想中的辩证色彩也给马克思提供了借鉴之处。
二、马克思:“人化自然”
马克思在认真总结前人关于人与自然关心的理论和思想,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它是不可能离开他的对象,也就是自然界而存在的。人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只有通过现实的外在自然界才能体现自身。“被抽象地理解的、孤立的、被认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就是无。”豑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属于自然;另一方面是人使自然为人服务。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制约、人在二者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和能动性以及人对二者关系所承担的责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还存在一种对象性的关系,自然以人为对象,人也以自然为对象,在这种互为对象的关系中,人与自然成为一体,不可分离。而这种对象性的关系得以形成,它的必要条件就是实践,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从实践这个观点出发,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强调:“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豒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人既能认识自然,又能改造自然。但同时,主体的能动性不是绝对的,人的实践还是会受到制约的。如果在实践过程不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的报复,因此马克思认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豓他认为,片面强调自然或片面强调人都是错误的,必须将二者统一起来。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自然就会对人类的活动予以报复,能动性会转化为受动性,人对自然的改造就呈现出负面的影响。
不管人类实践如何发展,始终都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当然,人的实践本质表示人在自然面前也不是无所作为的。人的双重性质决定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性,使得人类不是由自然任意摆布的奴隶,也不是站在自然之上的主人,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伙伴和朋友。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克服人类在改造自然时的盲目主观性,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