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花鼓戏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e880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提时期,我总是好奇火光四射的花筒冲着“狮子”、“龙人”背上扫射,而他们却毫发无损。节目散场后,约几个伙伴唱着被自己篡改得一塌糊涂的花鼓戏,唱啊跳啊,声音回荡在山谷里,而我们却乐此不疲。
  恍惚间我已长成一米七八的大个,但怎么都看不厌花鼓戏。每年赶回家过年,我总要抽空去镇子上看一场花鼓戏,但遗憾每次都看不到父亲的身影。父亲学花鼓至今已有十余年,在紧邻的几个镇子都享有一定的声誉。
  花鼓戏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看到,传统多见于殡丧之期,这个时候演员唱的多是吊唁祷告之类的歌词,听众便是逝者的家人和前来吊唁的人,旁人一般不会来凑热闹,几句便会惹得后辈潸然泪下。父亲便是继承这类文化的艺人。
  花鼓戏原本就是一门平民艺术,也是旬阳人民最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型的小戏曲。据说在清代时已很盛行,而旬阳花鼓戏是属川东、鄂陕间的二棚子弦子(筒子)调体系,自然也是由来已久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改善,近几年花鼓戏尤为盛。出殡、祭祖、立碑这样的大事,都要请花鼓戏演员去唱上一夜,通宵达旦。结束时,主人家会给演员封上一个大红包。所以在旬阳产生一个职业——花鼓戏演员,这不像闹元宵那样简单,对演员嗓音、记词程度、随机应变方面都十分挑剔。
  我还记得父亲是如何吃上这碗饭的。 2005年的时候,父亲和三叔一同去学花鼓戏。学花鼓戏第一步要背诵很多歌词,出殡选择的花鼓戏多是历史故事,如《薛仁贵出征》《封神榜》《三国》,我看过这些书,没有插画,每本400多页。那些日子,我不知道父亲每天哼些什么,和我的流行歌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而三叔与父亲截然相反,歌词记不住,只好花几百块买了两个喇叭学着吹。那段日子是我最煎熬的,父亲起床很早,但他总要哼几句歌词,这时三叔也奏起喇叭来,我试图在耳朵里塞棉花,但还是睡不着,那段时候我日夜祈祷父亲的书被火烧,三叔的喇叭摔坏,但没有一样成功。
  很多人熬不过腊月的严寒,那一年冬天镇子上很多老人去世,花鼓戏演员不够,父亲便被拉去充数。晚上三叔坐在火炉旁边黑着脸,我知道他是在懊悔自己為什么放弃学花鼓戏,选择学喇叭,不过之后证明他喇叭学得也不好,没人愿意请他去演奏,这碗饭他始终没有吃成。
  夜色还没有完全褪去,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催促着我醒来。我去开门,父亲黑着脸,两眼充血神情疲惫。我感觉不妙,赶紧溜进被窝。之后才知道那家人觉得父亲唱的不好,说了父亲坏话,钱也给得极少。父亲气得要把书烧掉,而我却把书藏到屋后的柴堆里。我不记得我为什么会这么做,我只知道我不希望父亲伤心。
  让人欣慰的是几天之后又有了邀约,父亲就这样唱起来了。从生涩到熟练,慢慢在镇子上小有名气。父亲唱花鼓戏已有十余年,而我却很少到场。年少时期,别人家出殡,父亲觉得晦气,不应该带我。而如今我很少在家,能赶回去的时候,父亲都推脱一切邀请,在家陪我。这么多年,父亲未曾在庙会上唱过花鼓,虽说都是业余人士,但父亲不想与他们争夺娱乐方式。
  如今回家看花鼓戏,于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感,更是与父亲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浓浓的爱。
其他文献
在中国人民大学品三和品六宿舍楼,有两个朋辈小屋,每天晚上7点至11点,都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朋辈咨询师,静静等候来访者的到来。他们从大学生中选拔出来,受过128学时的专业训练,随时准备好倾听同龄人的烦恼。从2010年引进斯坦福大学的朋辈心理咨询师体系,以心理咨询中心周莉老师为主的专业力量在此项目深耕了10年。本期我们先来听听朋辈咨询师严小羽同学的讲述,今后将在本专栏继续探讨。严小羽上岗:第一次接访  
临近毕业季,学院里总会发布一些关于找工作的内容。比如《庆熙大学学生应聘指南》,里面容纳了大概十几位优秀前辈的找工作经验和心得。  翻开薄薄的小册子,联合国、韩国外交部、三星总部……一个个光鲜的名字跃然纸上,然而,这些工作对于我这个外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本书也是一本严重脱离实际的“兵书”。  有前辈曾给我讲述过韩国企业工作的经历:每天要穿着正装上班;看到上级同事要恭恭敬敬地鞠躬问好;即使到了下
众所周知,北京邮电大学是“高薪码农聚集地”“就业率100%的锦鲤学校”。用北邮计算机专业小哥哥的话来说,“我们的offer都是拿书包装的”。我是北邮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网络文化与新媒体。想当初,我还是个心比天高的初生小牛犊,幻想着在求职路上一马平川,各种offer手到擒来,却没想到在现实中一波三折,多次面临选择关口。在几度纠结崩溃之后,我最终选择了一个相对合适的工作。死磕互联网大
编者按:每年大学生毕业季,都会有一些学生求职难。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曹小卉教授认为,大学生求职难除了一些地方工作岗位紧张、有的学生不愿去基层等原因外,与同学在校期间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也紧密相关。6月11日,曹小卉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17级硕士研究生褚芯梅、青年教师吴天博士,北京盛世顺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景,以“大学生如何做个学习的成功者”为题,围绕如何确定专业
10月16日,陈传兴导演拍摄的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国院线上映,得知这一消息后,我第一时间就跑到排有此片的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我在去年就曾留意到此电影的拍摄进展,并十分期待最终在电影院和这部影片的邂逅,因为叶先生是我向来尊敬和爱戴的一位大师,关于她的纪录电影,我自然十分期待。  这部电影和叶先生的气质十分相似,优雅、朴素、韵味悠长。整部电影都像一首诗,以叶嘉莹先生幼年居住的四合院布局为
“我最自豪的一件事,是参加学校和故宫合作项目,我既拍过故宫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也拍过故宫的阴晴雨雪、晨昏昼夜,亲眼见证了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瞬息万变、多姿多彩的美”。  魏嘉澍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名本科生,他从小就生活在明代万历年间留下来的慈寿寺塔旁边,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故宮实习的时候,他要每天花8到12个小时泡在
2019年的新春,学子们大多在家乡过节,谁在守望寒假里的校园?  漫天飞舞的雪花,让南北的校园都有了惊艳的美景。  1.北洋广场  2.求是亭  3.第九教学楼  天津大学  摄影/杨鸿钦  久违的雪悄然而至  悠悠落在北洋  它终是夹杂着思念  来赴这一场  跨越整个严冬的邀约  浙江大学  摄影/王磊  求是书院  历经一百二十余载风雪  厚重的年轮上  又添一岁  生活区  雪后所有的喧嚣 
我在北航学生物,可以说这是当初自己始料未及的无心之举。  我的本科专业是金属材料工程,考研报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材料科学专业。当时的成绩不是那么理想,虽然超过了北航的录取线,却未达到材料学院的线。好在第一志愿报考北航且超过学校线的同学,若未达到报考学院的录取要求,可以参加其他学院组织的调剂复试。调剂复试后,人家的北航成了我的北航  恰逢那年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扩招,有不少缺额。考虑到自己本科院
前不久,我以《大学生》学生记者的身份,采访了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与她就高考、大学和人生等主题对话。  通过努力成为一名作家,并加入作家协会,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虽然早就知道范小青先生是我母校77级中文系的学姐,但始终缘悭一面。这次好不容易有机会前往拜访,我却犹豫了很久。一来是因为距离研究生考试越来越近了,我想一心一意投入到考试的复习之中;二来,这次的主题是刚上大学的00后学弟学妹们与77、78级
周徐,女,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规模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优化,最优控制等。她曾获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一等奖,获“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以第一作者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一篇,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一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在读博期间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在“基于顶层设计的农配网精准投资柔性管理技术研究”项目中,主要负责顶层算法的设计,制作了配电网规划的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