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不仅要转变学生单一、呆板的学习方式,而且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此体现新课程的改革理念。本文以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阐述它在美术特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应用
一、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1.研究性学的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获得健康、全面的个性发展。
2.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和“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最突出的教学方式是“任务驱动”和“课程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指出,现在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计算机如何从Internet上更多地获取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在上计算机课的同时,从根本上了解其他学科内容;通过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为“任务”来“驱动”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任务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学生从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中检索信息。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够根据学习目的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
3.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筛选、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能够从大千世界中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明白易懂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传递给别人的能力。
4.利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善于利用信息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5.培养信息的创新能力,通过对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倾向性、相关性等规律,得出创新的结论。
6.具有21世纪的协作意识和新时代价值观念,能够通过校园网和INTERNET网扩展合作与学习范围,面向世界和未来,在社会发展和信息海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与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基本一致,即:提出问题、研究和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的方案、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制作、合作探究的完成。
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2.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研究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研究性学生的核心环节。这能使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发挥小组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使学生明确研究方向,并找出最“合理”的方案。
3.信息技术教学中,收集和制作资料。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已经明确目标,在资料的收集和制作环节中,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知识在Internet网中进行资料的收集,并运用相应的软件制作。
4.信息技术教学中,完成合作探究。
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研究,做成一件电子作品后,最后一步就是进行作品的组合。自研究性学习开展以来,学生的积极性起伏较大。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出于好奇和新鲜,听老师动员介绍,查图书资料,外访调研,兴趣盎然。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因此以为这样的研究可以舒展筋骨,趁机放松。显然,这种外在的低层次的需求对搞好研究性学习是不利的,研究性学习是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创新能力;善于合作、与人共处的交际能力;善于分析、独立思考的科研能力;善于自我认识,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正确审视自己的评价能力,等等。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快中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教学中让学生多做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确实在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方面,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志荣.研究性学习探索与思考.
[2]陈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八年级(上)[M].浙江教育出版社.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应用
一、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1.研究性学的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获得健康、全面的个性发展。
2.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和“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最突出的教学方式是“任务驱动”和“课程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指出,现在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计算机如何从Internet上更多地获取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在上计算机课的同时,从根本上了解其他学科内容;通过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为“任务”来“驱动”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任务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学生从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中检索信息。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够根据学习目的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
3.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筛选、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能够从大千世界中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明白易懂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传递给别人的能力。
4.利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善于利用信息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5.培养信息的创新能力,通过对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倾向性、相关性等规律,得出创新的结论。
6.具有21世纪的协作意识和新时代价值观念,能够通过校园网和INTERNET网扩展合作与学习范围,面向世界和未来,在社会发展和信息海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与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基本一致,即:提出问题、研究和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的方案、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制作、合作探究的完成。
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2.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研究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研究性学生的核心环节。这能使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发挥小组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使学生明确研究方向,并找出最“合理”的方案。
3.信息技术教学中,收集和制作资料。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已经明确目标,在资料的收集和制作环节中,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知识在Internet网中进行资料的收集,并运用相应的软件制作。
4.信息技术教学中,完成合作探究。
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研究,做成一件电子作品后,最后一步就是进行作品的组合。自研究性学习开展以来,学生的积极性起伏较大。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出于好奇和新鲜,听老师动员介绍,查图书资料,外访调研,兴趣盎然。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因此以为这样的研究可以舒展筋骨,趁机放松。显然,这种外在的低层次的需求对搞好研究性学习是不利的,研究性学习是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创新能力;善于合作、与人共处的交际能力;善于分析、独立思考的科研能力;善于自我认识,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正确审视自己的评价能力,等等。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快中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教学中让学生多做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确实在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方面,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志荣.研究性学习探索与思考.
[2]陈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八年级(上)[M].浙江教育出版社.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