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名士,一座当代文化高原上的峻峰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dll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位文化名师,张伯驹是为数不多的大家,无论在收藏、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方面,他都为中国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他在文化与精神上所达到的高度,是至今都难以企及的一座峻峰。
  艺术家黄永玉曾为张伯驹画过一幅肖像画,只见寥寥数道写意笔墨勾画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翁,他身着一身朴素的衣服,但头依然高昂,目光坚定地凝视前方,落魄之余却依然坚守一身孤傲高洁的气节。这不禁让人想起何为中国“最后的贵族”,以及著名学者王世襄对他的评价:“实在使人难以想象,曾用现大洋4万块购买《平复贴》、黄金170两易得《游春图》,并于1955年将8件国之重宝捐赠给国家的张伯驹、夫人竟一贫到如此地步。他十分赞赏黄永玉为张伯驹下的论断——“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一生跌宕起伏,一切浮华都是过眼云烟,看尽世事沧桑,但那份高贵的灵魂始终未曾改变。
  右上方的画名为“大家张伯驹先生印象”。也许,看似笼统的“大家”两字,真真体现着要概括这位名人并非易事。论文化,他是大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赢得过毛主席的称赞、棋艺得陈毅赏识;论鉴藏,他也是大家,眼力过人,阅宝无数;一生散尽家财收藏顶级国宝,新中国成立后又大度无私地将多年珍藏捐给国家;论学术,他仍是大家,生为研究传统文化,成立多家研究会,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兴……
  正因他是集这些“大家”于一身,以至于在他辞世时,叶剑英、邓颖超、王震、谷牧等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赵朴初、夏衍、胡愈之、牛满江、刘海粟等200多人送了挽联;5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作为一位名士,能得到如此殊荣与尊重,实不多见。
  收藏,也是天下为公
  刘海粟曾这样总结张伯驹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收藏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即使放眼整个中国收藏史,张伯驹的重要地位也无需多言,他在乱世中拯救性地收藏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绝世名作,构筑中国美术史的多件关键性作品均藏于他手上,“天下第一藏”的盛誉绝非浪得虚名。
  另一方面,张伯驹的收藏,是以一个名士的仪轨开展的。他始终坚持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行为操守和民族气节,是带有文人风范的大藏家。因而便有了一掷千金背后的简朴日常;购入藏品极少还价而又不为高价出售珍藏;还有士大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收藏不为一己之私,散尽家财甚至不惜牺牲性命也要让国宝“永存吾土”。尤其是后者,奠定张伯驹在中国收藏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或者换句话说,透过那些价值连城的國宝,隐藏在背后的是张伯驹一颗赤子之心,他把自己视作守护国宝的“中转站”,历尽艰辛收藏的众多国宝,在国家步向正轨之时,张伯驹毅然选择了无私的捐赠,造福国人,才有今天“平生不识张伯驹,逛遍故宫也枉然”的美谈,从这一点上来说,张伯驹不仅仅是高风亮节,他是伟大的,也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壮士。没有这位壮士的鼎力守护,不知多少国宝又流失海外,又何来今天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
  交游,也是弘扬学术
  张伯驹一生交游广阔,源自于他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在诗词歌赋、书画戏曲都有着高深的造诣,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还专门成立了北京古琴研究会、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中国书法研究社、诗词研究社等组织,每每雅集,必定高朋满座。
  不仅如此,张伯驹对朋友总是大方慷慨,自家收藏不会秘不示人,对友人研究有所帮助的,他必定支持,把藏品大方借出。红学大师周汝昌就曾说过,自己的红学研究,数张伯驹影响最大。张伯驹不仅为其提供研究材料,遇到张伯驹无力收藏的红学研究书籍,他也设法将其纳入国内公共收藏,方便日后学者研究。
  经历“文革”之后,张伯驹再次受到礼遇,更成了大忙人,诗词学会、书法学会、画院、京剧院、昆曲社、文物学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对于他遭受的劫难,居然不计前嫌、泰然处之。他说:“想想陈帅,人家是开国元勋,尚能忍辱含垢。我等之人,有些不顺心事,何足道哉!何足道哉!”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张伯驹依然在为中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而鞠躬尽瘁。
  传世,还有精神永存
  张伯驹固然早已与世长辞,但他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遗产是什么?除了那些如今藏在故宫的国宝外,最重要的是他作为位名士,他的收藏理念与精神更值得我们敬仰与学习。
  在张伯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藏家的文化自觉。首先,在进入收藏前,张伯驹就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正是他扎实而深厚的文化厚度,奠定了他收藏的高度。故能否称之为收藏大家,衡量的标准不仅仅限于收藏了多少件价值连城的古物,更重要的是藏家自身具备怎样程度的文化修养和品德操守。
  诚然,张伯驹在收藏上的成就也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所谓时势造英雄,倘若没有近代乱世的纷争,便不会有如此多国宝从宫中流入民间,张伯驹那代的藏家也不可能接触到如此高水准的藏品,成长为一代鉴藏大家。我们无法复制张伯驹的收藏之举,但每个一时代的藏家都有其特定的机遇与使命。张伯驹留给我们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标榜,卓越的眼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收藏紧随时代的需要。也许收藏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收藏的规模,而是像过云楼寓意的那样,视一切藏品为“过眼云烟”,而私藏只是守护这些文化瑰宝在历史长河里的某段接力。也许只有精神的接力,瑰宝才会永存。
其他文献
若想窥探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最直观的方式莫过于解读存世的图像绘画。而回望2000多年前的汉代,存世的绘画却凤毛麟角,只有少数墓葬出土的帛画或丝质绘画残件。所幸,视死如生的汉代人要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带人自己死后的世界,于是汉代艺术家以石为纸,以凿代笔,在建筑构件的石与砖上营造一个既现实又浪漫的精神世界。这些在汉代人祠堂和墓室的作为陪葬的附属装饰,便是后人所称的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独树一帜的汉画像艺术
期刊
汉代,人们对玉空前崇尚,人们不仅以玉为尊,以玉祭祀,家居日常也要佩玉,死后还要以玉附体,从生至死,汉人都热衷于以玉为伴。因而两汉玉器无论制作工艺还是装饰技巧,都达到空前盛况,成为后世敬仰的一座高峰。制玉,灵动而精巧  在汉代的生活装饰方面,玉器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孔子的儒家为首,以玉喻德,以玉教化,是最早将玉人格化的标志。所以,“礼玉”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体现。装饰用玉,在汉代玉器当中
期刊
仍记得3017年春纽约亚洲艺术周上创造了许多天价拍品,如3.4亿元的南宋陈容《六龙图》;日本藤田美术馆珍藏的四件商代青铜重器均过亿元成交‘今年是纽约亚洲艺术周的第十年,除了邦瀚斯、纽约道尔、爱嘉福(iGAVEL) 这三家努力吸引亚洲藏家注意、步人亚洲市场的中型拍卖行外,佳士得、苏富比两家巨头拍行同样为藏家准备了诸多拍品“一大年一小年”是纽约亚洲艺术周行情涨跌的规律.经厉了2017年的辉煌之后,今年
期刊
对于艺术成品与手稿,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成品是婚纱照,手稿是生活照。艺术创作除了视觉形式、技术媒介上的价值之外,思想和情感的传递是最为重要的。手稿在很大意义上做到了这一点,它们更加真实、生动、有感染力,它与正式作品是平行存记的,并有着正式的作品不可替代的部分。现在很多藏家倾向于当代艺术的收藏,手稿的诠释和发掘,在某些角度可以让大家重新认识当代艺术名家们的作品,也可以更深刻地去认识藏家们所收藏作品的价
期刊
南瑾跟师父学的第一门古玩就是玉器。因为南瑾从生下来就吃鸽子蛋,吃了十几年,居然就真的吃出了天然一对好眸子,不管怎么用眼,视力始终是2.0。师父收南瑾为徒的时候,正好年过半百,眼睛开始老花了,所以每次都喜欢带上南瑾去看东西,在实战中教学的同时,也为的是借助南瑾的这个优点:如果器物上有些小毛病—比如玉上有个细绺(绺:指玉上的裂纹)、小黑点什么的,南瑾都可以明察秋毫,师父就不用费劲用放大镜看了。  有一
期刊
汉朝,是我国相对开明和包容的朝代。在政治稳定、经济复苏、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在受到宗教信仰、道家美学以及楚汉审美精神的影啊下,汉代漆艺被尊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漆器是漆的器物。是器即为家用;不能实用,何以称器?”在当时.“实用”与“美观兼一身的汉代漆器已基本上取代青铜器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漆工艺也是在这时如日中天。汉代漆器也以其数量庞大,品种繁多,工艺精湛而达到了中国漆艺发展史上最灿烂辉煌的巅峰时代
期刊
一只天牛栖息于亚腰葫芦之下侧,两条带节的触须从头部伸出,直达葫芦的腰部,硕大的叶子与藤蔓相连,其恣肆淋漓的水墨与浅黄色葫芦相映成趣。这就是赵少昂(1905-1998)为我们呈现的蔬果画形象。  赵少昂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奇峰(1889-1933)的弟子,其画风继承了该画派折中中西、侧重写生的传统,是该画派第二代传人中卓有建树者,与黎雄才(1910-2001)、关山月(1912-2000)、杨善深
期刊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里就有慎终追远,更能照见未来的习惯。诚然,漫溯中华5000年历史,确实再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同时在哲学、文学、艺术、利一技等方面成为转折点,达到在历史维度下可以比较的巅峰状态,给人类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深沉恢弘的理性精神,与大胆的浪漫幻想相结合,构建了生机勃勃、鸿篇巨制的汉文化。甚至中国两河流域上的人民时至今日,这个族群依然被称为“汉族”。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
期刊
民国著名的人文学者夏丐尊先生在为《子恺漫画》所做的序里,有这样的艺术主张:“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艺术和宗教实有同一的归趋。凡为实利或成见所缚,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与艺术无缘的人们。”  与许敦平约见在他的画室——也是他家居的客厅。但整个空间却不像画室也不像客厅,更像一家古玩行的店面,林林总总的玩意摆满了各个角落,让人目不暇给。与古玩店又不同的是,再高古的器物也不会
期刊
在国内的拍卖行,有些当代画家的作品经常以天价“成交”;而另有些作品,即便未被场内的买家顶上天花板,仍以高出市场实际流通价格数倍甚或数十倍落槌。这类在普通投资者看来不可思议的成交纪录,当天便会迅速登上各类网络媒体的头条,引发社会热议。  撇开新闻营销的话题不谈,在这些“天价成交”的背后,实际反映出,艺术寡头对正常市场交易上下其手的现象。在经济学上,寡头指的是少数几个相互依存的资本合伙控制某类商品生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