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传感器技术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抽象难理解的特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了解传感器、熟悉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传感器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感器 传感器原理 实验教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出现了“传感器热”,而传感器在当今科技发展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探究,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控装置,让学生感受传感器的巨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一、传感器原理
现代技术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元件设计电路,它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我们把这种元件叫做传感器。它的优点是:把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以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了。构成“传感器 数据采集器 实验软件包 计算机”的新型实验系统。
二、传感器教法研究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者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高中物理《传感器》这一章颇具探究性,比较适合高二学生的学情,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对传感器知识和电子元器件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和自主设计的可行性比较大,容易出成果,也就容易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和方案探究感兴趣,进而对物理学习感兴趣,愿意花一些时间来探索物理问题——这样就达到了这堂课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水位自动控制、光控自动控制、烧水防打翻自动报警、防盗报警等等,在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我很注重课堂展示与学校课程的整合,关注资优生,关注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给学生学习的物理方法。将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1.观察探究式教学法。这种教学组合方式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会观察、发展观察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知识规律、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高二学生在学习《传感器》一章后,让学生亲自拆开光电式鼠标和机械式鼠标,观察内部结构,分析工作原理;再如学习光学部分时,让学生自行探究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及其原理,并让他们利用光的偏振设计汽车的车灯等等。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又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还激发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塑造了积极主动、乐于创新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2.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这是现代教学的一大主流,把教学和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动手,多组织一些动手的活动。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这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如演示实验:小盒子的侧面露出一个小灯泡,盒外没有开关,当把磁铁放到盒子上面,灯泡就会发光,把磁铁移开,灯泡熄灭。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盒内的电路图,了解元件“干簧管”的结构。探明原因:当磁体靠近干簧管时,两个由软磁性材料制成的簧片因磁化而相互吸引,电路导通,干簧管起到了开关的作用。
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学生两人一组,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挡测量一只光敏电阻的阻值,实验分别在暗环境和强光照射下进行。光敏电阻在暗环境下电阻值很大,强光照射下电阻值很小。说明光敏电阻能够把光照强弱这个光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探索、研究的丰富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设计实践、实验观察、操作量度、分析思维、讨论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知识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有了探索真理的钥匙,有利于他们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三、结束语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注重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是物理学习的又一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科学、科学与社会息息相关的联系,培养学生善观察、勤思考、巧应用的优秀科学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传感器 传感器原理 实验教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出现了“传感器热”,而传感器在当今科技发展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探究,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控装置,让学生感受传感器的巨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一、传感器原理
现代技术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元件设计电路,它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我们把这种元件叫做传感器。它的优点是:把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以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了。构成“传感器 数据采集器 实验软件包 计算机”的新型实验系统。
二、传感器教法研究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者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高中物理《传感器》这一章颇具探究性,比较适合高二学生的学情,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对传感器知识和电子元器件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和自主设计的可行性比较大,容易出成果,也就容易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和方案探究感兴趣,进而对物理学习感兴趣,愿意花一些时间来探索物理问题——这样就达到了这堂课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水位自动控制、光控自动控制、烧水防打翻自动报警、防盗报警等等,在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我很注重课堂展示与学校课程的整合,关注资优生,关注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给学生学习的物理方法。将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1.观察探究式教学法。这种教学组合方式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会观察、发展观察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知识规律、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高二学生在学习《传感器》一章后,让学生亲自拆开光电式鼠标和机械式鼠标,观察内部结构,分析工作原理;再如学习光学部分时,让学生自行探究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及其原理,并让他们利用光的偏振设计汽车的车灯等等。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又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还激发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塑造了积极主动、乐于创新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2.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这是现代教学的一大主流,把教学和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动手,多组织一些动手的活动。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这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如演示实验:小盒子的侧面露出一个小灯泡,盒外没有开关,当把磁铁放到盒子上面,灯泡就会发光,把磁铁移开,灯泡熄灭。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盒内的电路图,了解元件“干簧管”的结构。探明原因:当磁体靠近干簧管时,两个由软磁性材料制成的簧片因磁化而相互吸引,电路导通,干簧管起到了开关的作用。
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学生两人一组,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挡测量一只光敏电阻的阻值,实验分别在暗环境和强光照射下进行。光敏电阻在暗环境下电阻值很大,强光照射下电阻值很小。说明光敏电阻能够把光照强弱这个光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探索、研究的丰富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设计实践、实验观察、操作量度、分析思维、讨论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知识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有了探索真理的钥匙,有利于他们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三、结束语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注重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是物理学习的又一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科学、科学与社会息息相关的联系,培养学生善观察、勤思考、巧应用的优秀科学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