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疫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niao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送走最后一批痊愈患者,正式休舱。这是工作人员在舱内进行清理作业。■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97岁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付桂英老人,几天前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走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疫情发生以来,华中科技大学与一些企业针对重症患者展开联合科技攻关,研发出CT影像量化分析系统,把检测时间从过去的半小时缩短到几秒钟。
  武汉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郑传胜说:“在新冠肺炎患者诊疗期间,科学的力量让治疗更高效、更精准。”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医护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不蛮干、不迷信、不盲从,从控制传染源、救治被传染者,到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以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的精神指导疫情防控和临床实践,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遵循科学规律


  “医疗救治急不得,要用科学方法避免恐慌。”在武汉,很多医护人员说过这样的话。他们中,有临床治疗的专家,有隔离点检测的护士,也有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正是临床、科研、防控领域的不同人员协同参与,一系列科研成果迅速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投入应用。
  2月19日,一份CT检查结果让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治疗团队倍感振奋。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接受血浆疗法治疗后,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有了明显好转。“这一突破,确实不易。”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刘本德说,血浆疗法属于新冠肺炎治疗的全新课题,属于应急科技攻关项目。
  目前,还没有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因此科学防控尤为重要。在疫情暴发之初,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程真顺第一时间制作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并呼吁进行全员培训。截至目前,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仍保持着全市“零感染”的纪录。
  3月8日,湖北省蕲春县人民医院最后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初进医院时,他胸口疼痛,气喘胸闷、不能侧卧,“吃了几天中药,这些症状都消失了”。
  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表示,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武汉地区和湖北全省应用中医药进行救治的患者已经超过90%。

找到科学答案


  疫情发生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创企业发挥优势,在抓生产、保供给的同时,紧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科技部批复支持的5种疫苗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部分疫苗预计在4月份开始临床或应急使用。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说,目前已经有14个检测产品获批并应用于临床,抗体和核酸两类检测试剂互相补充,进一步提高了检出率。
  在核酸检测方面,最新审批上市的试剂盒基于恒温扩增芯片技术,一次能快速检测6种呼吸道病毒。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说,相比之前的检测,新技术大大縮短了检测时间。
  此外,湖北省基于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由武汉烽火众智数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出疫情联防联控信息管理系统——“视频大数据AI”解决方案。武汉烽火众智相关负责人颜剑雄介绍,该系统运用新技术能实现社区、医院、超市联防联控,已应用于武汉市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26所方舱医院、29所定点医院、63家发热门诊、132个隔离酒店等重点区域。
  科研战线也是战“疫”一线。“要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必须与科技‘牵手’,同时间赛跑,继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尤其要尽快推动药物和疫苗研发、探寻病毒源头等工作。”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说。

共筑科学后盾


  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关键靠社区。3月6日,武汉市首批无疫情小区(社区、村)公布,一些小区(村)持续零感染14天以上进入名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小区始终保持着‘零感染’,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数据均是零。”武汉市青山区新沟桥街蒋家墩社区党总支书记夏贵秀说,零感染的秘诀是动员广大业主成为防疫政策宣传员,社区防疫知识、流程、禁忌在普通群众中“入脑入心”,谁也不会“出昏招”。
  在孝感,早就成立的全市科学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已面向社会发布科学防控信息1.2万余条,向全市药企、医院征集抗疫关键技术需求48条,组织申报省级重大科技专项6个。
  在荆州,科技部门工作人员搭建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制定《全市胸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常规》并支持荆州市中医院“探讨中药清瘟化浊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项目纳入科研课题立项项目库。
  自武汉关闭离汉通道至今,江夏区五里界街李家店村实现连续50天“无疫情”。“农村防疫更要讲门道、讲科学。我们村有17个村民小组,两人一班,白夜班轮值,24小时封闭管理。每天来下沉的党员干部要把私家车停村口,我每天走湾串户,上门为村民测体温。”村里的村医鲁良珍说。
  科学防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全民工程,也是一场智慧工程。正因为有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技攻关力度,有了相关部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了人民群众科学理性的社会心态,我们打赢这场阻击战才有了信心,有了武器,有了策略。让科学防治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为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提供坚强保障。
其他文献
科学导报讯 记者王家隆 日前,据记者获悉,山西省以问题为导向,调动创新资源,发布了重点产业集群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攻关专项指南,旨在聚焦重点产业科技创新,真刀真枪解决制约产业发展难题。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专项指南涉及半导体、炭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能源、轨道交通、信息技术应用、大数据产业、煤机智能制造和通用航空领域。每个项目都是制约山西产业发展重大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   半
期刊
有什么药物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新冠肺炎防控和治疗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现在没有特别明确的药物能够真正使免疫力上調,还是要通过均衡饮食、适当运动、良好心态来提高整体免疫水平。   王贵强建议,公众不要盲目吃各种保健品或药物,因为可能有药物性损伤的风险。对于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果肌体的免疫状态很好是可以有效地抵御病毒感染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程国辉 3月13日,记者从山西省发改委获悉,為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在6月30日前,山西省境内所有天然气生产经营企业提前执行淡季价格政策,对执行政府指导价格的非居民用气,山西省门站价格在基准门站价格的基础上下浮1%,即按每立方米1.7523元执行。   同时,根据山西省疫情期间的相关政策,从3月2日至4月30日,对山西住宿和餐饮行业用非居民管道天然气,由现行执行非居民配气价格(购销差
期刊
关键词:微课教学;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疫情当下,万众一心,其利断金,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疫情的不断加重,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通过各大网络平台提供的免费资源开展线上微课。微课是从传统课堂中演变和发展而来的,同时又是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微课的特征是将时间缩短了,它的特点就是在“微”这个字眼上,它时间短,传统课堂的教学时长为45分钟一堂课,而微课的时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这样既可以保证
期刊
“山西科协”微信公众号近日发布这样一则信息:山西省科技馆积极推进“三体·时空沉浸大展”项目在馆内落地。  省科协经过研究对“大展”落地迅速做出决定。省科技馆调剂腾出“大展”展厅为“三体”布展创造条件。省科协相关人士认为,展览以科幻届界诺贝尔奖“雨果奖”获得者、畅销书著名山西作家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作为背景,以“科幻与科技”“源头与未来”大宇宙观的概念为主题,用多媒体影像技术、AR/VR视觉
期刊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哈萨克族服饰的传承人,金艾斯古丽·努尔坦阿肯一直致力于研究、制作和推广以服装服饰、特色毡房等为代表的哈萨克族民俗文化,一“绣”就是22年。  1998年,金艾斯古丽创办民族服装加工厂,产品因图案花纹丰富而畅销海内外。金艾斯古丽的公司名字叫“塔斯布拉克”,意思是石头里的泉水。“希望民族刺绣文化传承能像泉水一样流个不停。”她说。  “斯尔马克”在哈萨克语中指铺于毡房地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杨皓渊 3月13日,记者从山西瑞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获悉,由山西瑞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20台智能测温消毒一体机已装车发往武漢。产品为国内首创,这一山西利器将利用科技的力量助力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抗击病毒传播,山西瑞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组织骨干力量成立项目科研攻关组,进行技术攻关,想方设法调集物资,争分夺秒、夜以继日、攻坚
期刊
一条生产线日产120万只口罩,相关企业半天拿到生产许可……随着各地有序复工复产,口罩等医疗物资的生产不断提速。小小一只口罩,既是医务人员抗击疫情的装备、保护群众健康的盾牌,也见证着“中国制造”的强大能力。   除了口罩廠家提能扩产,不少其他企业也纷纷应急转产,参与到口罩生产中,填补需求缺口。上汽通用五菱组建全自动口罩生产线,实现从造汽车到造口罩的“跨界转身”;比亚迪宣布援产医疗物资,首批口罩于2月
期刊
科学导报讯 通讯员卢雁 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关键期,同煤集团燕子山矿党政在继续严控疫情的同时,紧抓安全生产不放松,通过严格人员管控、强化卫生防疫、层层签订承诺书、强化隐患整改、重视宣传教育等举措,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到位,安全管理可防可控,精准、有序推动矿井复工复产。   严格人员管控。严控与企业无关人员进矿区,从严从细做好复工人员出行轨迹和接触史源头筛查、排查、安置、观察、隔离等各项工作,建立疫情期间职
期刊
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生于1920年1月2日,今年正逢其百年诞辰。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是享誉全球的美国科普作家,也是世界顶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是一位生物化学博士,29岁时开始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任教,38岁成为专业作家,1992年4月6日在纽约因病去世,享年72岁。他这一辈子,为我们这个世界留下了470部作品,这里介绍的,是他去世前不久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   他一生寫
期刊